高职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对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结合高职学生特征培育一批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设想,并对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作了阐述,提出了以“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来带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构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电子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电子专业论文 篇1:

从电子专业毕业生技能调研谈高职电子专业技能培养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反思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能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关键词:电子专业 技能培养 培养模式

有人认为,电子专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高,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也要有较强的技能,还要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因此要学好电子技术,对高职院校几乎是不可能。的确,电子专业是一种对智能和技能要求都很高的专业,而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专部取、高中不要、无可奈何才上技校”的“三类苗”甚至是“四类苗”。如何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变废为宝”,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电子技术人才,笔者试图通过对本院的电子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对电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期望能拓展本专业的发展思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企业中的各种表现,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高职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重实践,轻理论

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几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甚至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操作技能,能够担任某岗位的工作,学生就可以毕业;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并非做研究,不需要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认为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在企业中工作。

我们在对合资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与港澳台学历相似的学生比较,大陆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生工作刻苦但文化素质不理想、技术能力提升有困难的现象。在排除地区差异外,与高职院校轻视理论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

分析其中原因,这与高职教育偏重就业率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技能培养模式问题。宽口径的专业设置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定量的课时数中,必然减少与专业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范畴。这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全面、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之一,因而必须对专业进行细分。专业的细分,需要更细致地了解社会需求,细分市场。也要求教师走出校门,进入企业。这是目前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高职院校的轻视理论知识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的,多数在校生的想法是:只要学好技术就行,“数学”不重要。片面地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变得狭窄。因此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并非纯粹的技术工人,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轻学生实际技能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案例:03级的一名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校已经通过了无线电考工(高级工)的技能鉴定,可到工作岗位上根本不能胜任工作,对收音机的调试思路、原理一窍不通。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三、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结合调查情况,本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模式应以企业的需求和地方产业结构为导向,在细分专业的基础上了解分析专业知识的需求,并与先进的专业化企业共同制订专业知识体系,以具备相对明确的行业目标。技能培养应随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增加先进实用的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1、知识技能项目化,项目内容中理论与实践并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使学习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片面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理论教育,将导致学生自我提升能力不足、适应社会职业流动性差的后果。

将知识技能项目化,项目内容中保证理论与实践二者比例适当。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也可按项目分化,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整合,以期达到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辅助的效果。同时,学习效果按项目评估,可有效推动知识技能项目化改革。

2、建立“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3、教学中注重技能与能力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的能力,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会促进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这两个要素。通过实验实训,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训练实际操作技能,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电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验实习的内容很多,所以可以选择典型的内容作为实验实习的对象。安排学生实验实习前,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这次实验实习的目的。其次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以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安排学生到SMT工厂进行SMT工艺生产实习。实习前,要首先使学生明确了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了解SMT的生产流程;掌握印刷、贴片、回流焊接、波峰焊接的工艺技术;尤其要学会利用SMT设备进行SMT生产。在学生理解了生产工艺以后,可以让学生操作设备来完成各个工艺过程,同时对整个工艺过程加以品质控制,进行必要的工艺参数调整和故障排除过程。这样,学生在SMT工艺实习中,不仅学到了SMT工艺,也学到了SMT工艺的品质控制工艺技能。当实习完成后,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工作能力。

总之,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服务。专业技能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专业技能是直接影响学生走进企业的“饭碗”,如何进行专业技能的改革,是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社会进步,它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郑国强.新世纪的技术与职业教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前程无忧网.2006年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The Research Of Electronic Skill Development Reform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Skill Survey Of The Graduate

Xu Jian-li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angsu huaian223003)

key words:electronic;skill development;fosters mode

作者:徐建丽

高职电子专业论文 篇2:

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育途径探索:构建“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

摘 要:文章对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结合高职学生特征培育一批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设想,并对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作了阐述,提出了以“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来带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高职;工作室;电子;创新型

一、人才培养目标论述

社会对于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上看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与系统性,以及其理论形态,因此着眼于其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对现有规律和定理的利用,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意味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进入执行阶段。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承载者,是国家建设的核心主力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大环境下,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必须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它高于中职教育,又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此也作了明确规定,该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培育出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分析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综合学术界的一系列观点,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对问题高度敏感、观念高度开放、思维灵活、认识新颖、人格特征鲜明等。这些特征反映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同时也给出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要创造以下几个条件: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人文环境;组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为创新教育提供资源和环境;搭建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实践环境;创造一个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制度环境等。

(二)高职教育的特征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特征。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来看,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践锻炼为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实现理实一体化模式;从教学内容来看,高职教育追求行业、企业的需求,对于知识的系统性要求相对较低,实行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从对师资的要求来看,高职教育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提升;从教学管理来看,高职教育偏向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在高职学生中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培养对象的知识系统性问题;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锻炼、提升问题;创新教育实践平台搭建问题;学生创新兴趣培养问题;产学研相互融合问题等。

构建“校园创新工作室”,选拔一批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创新潜能的高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工作室”工作引领下,采用“夯实基础、以做带学、以师带徒、技改创新”这样的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针对性的加以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强化培养,实现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三、模式的阐述

(一)架构分析

“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的架构分析主要包括:工作室框架结构介绍、培养目标阐述、培养对象选拔、指导师资队伍组建、培育阶段分析等。

1.工作室框架结构介绍

“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隶属电子专业,由电子专业教研室统一协调管理。工作室设独立办公室一个,由专业负责人兼任主任,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工作室运行制度制定、负责指导团队组建、涉外沟通、项目接洽、企业专家引进等。办公室下设指导组、创新设计组,其中指导组由通过严格选拔的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高年级培育出的创新人才共同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教学计划制定、创新项目酝酿、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制定、创新项目指导、课程授课等,创新设计组由通过严格选拔的培养对象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项目的创新设计、项目的技术改造等。

2.培养目标阐述

“电子创新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团队为主导。在“工作室”工作引领下,采用“夯实基础、以做带学、以师带徒、技改创新”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电子专业知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区别于理论研究的电子产品研发、创新设计、技术改进等一系列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

3.培养对象选拔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成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目前高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基础薄弱、学生整体素质不均匀等特点,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只适合部分基础较好,有一定创新潜力的学生。因此,培养对象需要进行严格的选拔。选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教师推荐,根据班级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结合班主任意见选拔40名学生参加第二学期的创新设计兴趣班,兴趣班以课外授课形式开展,主要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第二阶段为考核筛选阶段,创新设计兴趣班授课结束,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根据综合排名筛选出20名学生参加工作室的工作,其他落选学生根据日校班计划完成学业。被选拔出的20名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脱离原班级,重新组成电子创新设计班,其公共课程由教务处根据创新班课程安排重新排定。

4.指导师资队伍组建

指导师资团队的组建对于工作室工作的有序开展至关重要,必须选拔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丰富电子设计实战能力、一定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选拔采用评选形式,教师必须符合讲师及以上职称、有一定的电子企业工作经验、有电子设计竞赛或创新设计类竞赛的指导经验、主持电子技术领域省级及以上课题至少一个、公开发表电子技术领域论文至少一篇等条件。同时,为保证师资团队的建立,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性、倾向性政策作为保障。

5.培育阶段分析

工作室的运行以项目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设计为载体,采用“夯实基础、以做带学、以师带徒、技改创新”这样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进行。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工作室,整个培育过程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以夯实基础为目标,以成熟项目的设计为主线,以教师手把手辅导为主要培养手段来完成,历时一个学期。在本阶段中,学生要完成5~6个成熟项目的设计任务,每个项目都涵盖着电子领域的若干个专业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实现夯实基础、熟练掌握产品设计流程、熟练掌握各类设计工具使用方法等目标。

第二阶段为创新潜力发掘阶段,以技术改进为主线,以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为主要培养手段来完成,历时一个学期。在本阶段中,指导教师收集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5~6类电子产品,对每类产品提出功能改进的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提出改进思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室验证。在此阶段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发掘创新潜力,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培养阶段,以创新设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作辅助来完成,历时一个学年。在本阶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企业进行项目接洽,带领学生发掘企业和社会需求,并负责将收集的信息进行集中和整理,引导学生将整理好的信息转换成新产品设计要求书,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新产品的设计。学生在本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收集、设计要求书制作及产品设计。

(二)效应分析

“电子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工作为对已有的电子产品进行技术改进;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收集和分析,并通过创新设计产生用于解决问题的新的电子产品。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和对日校电子专业的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工作室”的运行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要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专家在参与过程中会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电子专业的理解、并与电子专业建立互信。因此,参与“工作室”指导的专家极易被聘请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组建一支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创新型人才培育能力的提升和电子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造就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工作室”创新项目的完成需要指导老师的全程参与,在过程中为适应创新的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的探索技术前沿,不断地提高指导能力和授课水平。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专业培养了一支真正意义的双师型队伍。

3.发展创造一个不断完善的实践环境

“工作室”项目的孕育、项目的设计和生产离不开完善的实践环境,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必然会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构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平台。因此,“工作室”的运作对于电子实训场地的完善必然产生促进作用。

4.弥补高职学生知识系统性要求过低的缺陷

“工作室”所培育的学生在录取之前已经经过半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在录取之后又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因此,能够解决在高职创新型人才培育过程中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5.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培训思路

通过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培育思路,采用小班化教学和以师带徒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的创新项目,能够改变电子专业学习枯燥的现状,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创新潜力。

6.为产学研的融合提供促进作用

“工作室”第三阶段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掘和解决企业、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的创新孕育出新的电子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企业专家的技术、工艺等改进能够转化成产业。在这样的互动下,校企的合作会不断的加深,从而能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融合。

7.为电子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提供实训项目,为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前沿技术信息

“工作室”的运行以实际项目的设计、技改为主线,因此在过程中会孕育出各类综合性的项目,其中必然存在一些难度适中、理论综合程度较好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直接运用到电子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中,从而带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另外,由于不断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行创新设计,因此“工作室”会吸收到电子领域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三)运行保障分析

“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一系列的经费、政策、制度的保障。在经费方面,“工作室”的正常运作需要启动资金,一些基础设备的添置也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主管部门应该提供一定数额的预算做保障。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首先要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为鼓励教师参与,应该出台倾向性较大的支持性政策等。另外,为了能更好的得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的为校企合作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吸引企业进校。

四、结语

综上对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结合高职学生特征培育一批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设想。并对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作了阐述。提出了以“电子创新设计工作室”来引领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具体构想。

参考文献

[1]盛亚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李柏良,朱丹.论高职院校创新型校园人文环境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9,(5).

[3]宗声.浅谈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师资队伍的探讨[J].消费电子,2013,(6).

[4]张琴.农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制作,2013,(14).

作者:杨丽丽

高职电子专业论文 篇3:

高职电子专业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讨论了基于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所推广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解决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高职电子专业课程特色,提出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分析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的成效与今后改进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电子专业;项目化教学;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提出

高职电子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基础性专业,各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根据自身所在的行业与区域经济需要,以服务本地区电子企业发展为导向,设定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以电子产品生产、测试、辅助设计等岗位群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原理、单片机编程、PCB设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相关课程。笔者调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多所有代表性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高职电子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尤其以项目驱动教学最为普遍。

基于一门独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逐渐成为高职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多在教材层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角度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并基于该理念注重课程间的知识联系。以我校电子专业为例,通常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理论等课程定位为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将电子工艺、电子CAD技术、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等定位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将电子产品设计、嵌入式技术应用等定位为专业技能拓展课程。知识层次清晰,逐渐递进,具有知识体系的静态连贯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课程间动态联系性和连贯性,更多地沿袭本科高校的教学思路,即依赖学生在课后吸收和贯通所学知识的联系,无形中提高了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

一门课程内的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依赖性,但这种联系性和依赖性不能跨越到其他课程(前后有依赖关系的课程)。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学习主动性较低,对知识的连贯性掌握技能较差。因此,教学设计者应能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所建立的专业课程间联系构架和设计跨课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动态地将相关课程打通,形成具有活力的知识连贯性,引导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有目的地训练课程群所建立的知识关联网,并形成可以实践的综合技能。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将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群进行教学设计改革,提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从教学顶层进行设计,提出课程群总体项目设计规划,并根据课程群的知识联系性设计了跨课程的项目库。项目库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课程群合作完成,每门课程根据项目驱动的知识需求完成对应教学任务。在相关课程群由项目驱动完成教学任务后,该项目也同步完成最终成品(成果)。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重心是跨课程跨学年的项目编排,并能够确保在实施过程中的前后课程教学衔接紧密有序。以下详述笔者所在学校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学习反馈。但由于课程间的联系度很高,而原先课程项目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动态的知识联系,造成了居于课程体系上端的课程群(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难以达到预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要求,进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取向和工作的专业相关性。

通过对高职电子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我校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和教学问题剖析后,我们从教学设计的高层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提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将我校电子专业课程群划分出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五门课的教学,进行项目关联设计试点。按照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从绘制电路原理图和PCB图开始,电路板加工、焊接、调试,基于项目(产品)需求编程软件程序(单片机程序)对系统进行综合调试和产品设计报告编写等环节,上述五门课程与这些环节紧密相关。因此,这五门课程在电子产品设计技能培养中具有了每个阶段非常典型的特征,负责完成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且前后之间具备紧密的联系,并最终形成产品和文档的教学表现结果。

根据这五门课程特点,我们规划了跨课程项目库。项目库中包含有单片机综合系统板、智能小车系统、电子秤、超声波测距、语音万年历等约10个可用电子产品项目。每个项目可拆分到对应的五门课程中,分解成每门课程应完成的相关步骤。如在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中,需要以实现指定项目(从项目库中选择2~4个项目)的电路原理图、PCB图设计与绘制,并完成样板加工与检测;在电子工艺与管理课程中衔接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果,围绕已完成的指定项目讲解电子工艺与管理知识与技能,为后续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做铺垫。开始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后,学生需要对已完成的电路板(来源于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根据电子工艺与管理的操作要求,进行元器件分检、初加工、电路板焊接、调试。该课程完成的电路板将会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从而也使该课程脱离了对通用型单片机试验箱的依赖。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载体是已加工和调试通过的电路板,在该课程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从硬件设计转向软件编程开发,与企业电子产品开发流程基本一致。该阶段的教学以电子产品制作课程要完成的实际功能为导向,将综合功能拆解成各个独立的小功能块,化整为零的形式分散在单片机教学中,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完成后,学生已经初步储备了相关子功能的软件模块和编程经验。电子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是基于已经可用的电路和积累的软件功能模块,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可用的电子产品,即综合设计环节和设计文档编制。该阶段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和软件的整体设计与系统调试。在前面四门课程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之上,电子产品制作课程的教学难度降低,随着课程最终完成,学生能够拥有自己开发的一款电子产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特色

有专业课程群的总体规划,并从课程群的角度设计教学项目 课程群划分的标准与传统专业方向划分类似,以岗位群划分课程群,同时更加注重岗位群的联系性。我校电子专业开设了电子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首先在电子技术方向进行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尝试,并从电子技术方向选取了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等五门关联较高的课程群进行试点。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后,开始向电子技术方向其他知识关联的课程延伸,如将项目库的项目延伸到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基础课程,扩大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范围。

对跨课程项目库的项目资源进行通盘设计 既要考虑项目的技能覆盖面,又要关注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定期更新资源库,使项目库具有灵活性和生命力。跨课程项目设计是该教学设计的核心与原动力,只有难度设计合理,知识覆盖面合理,可操作,易教学,感官效果明显的项目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产生良性教学互动效果。另外,为了保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项目库要能够每年更新一次。每届学生的项目不能完全重复,避免出现一个项目用十年的教学现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促使所涉及的课程间教学紧密衔接 在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后续课程的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前期课程的教学成果。因为如果前期课程教学不能很好地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实施,将直接导致后续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极大地增加后续课程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紧密协作,相互沟通,从而使课程间的动态联系增强,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突出高职教学注重实践环节的特点 在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涉及的课程需要重新进行教学内容(载体)的编排,原先使用的教材、教案以及课程考试形式等都需要改动。教学目的也进一步随着项目库的子项目实施明确为以项目完成为教学重心,以项目实施过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为教学行为。课程的性质逐渐转变为一门课程即为产品的一个设计(生产)环节知识、技能传授,课程的考核标准以项目完成结果为基本依据。

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由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紧密的动态联结,我校电子专业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涉及的五门课程进行了前后有序的课程教学安排,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到三年级第一学期,共三个学期的教学跨度,不仅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具有动态关系,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跨学期紧密联系,将原来较为分散的不同学期教学任务通过大跨度的项目实施串联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教学实践及问题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在我校电子专业2010、2011、2012届学生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教学反馈与学生调查得知,该教学设计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所教课程在项目实施中的目的,教学载体具有延续性,课程教学联系具有动态性,教学要求明确,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将作为后续课程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教师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作为该教学设计的最终受益者,所获得反馈效果更加明显,直观的表述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后,所完成的项目将继续用于下一门相关课程学习载体。从项目实施的角度看,课程学习的过程更像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大跨度(跨课程、跨学期)的综合项目设计,课程全部结束后,一个真实的电子产品也完成了。学生在完成预定知识技能学习活动的同时,设计和加工出一个(或者多个)具有实际功能的电子产品,提高了学习成就感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同感。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实施两年来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项目库的项目编排目前还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真实产品相结合,大多数跨课程项目来自于各类电子竞赛的项目。项目完成的难度较大,需要在正常教学之外,开放相关实验室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任务,间接地与我校电子专业推广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但也加大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和课程间衔接的难度。另一个问题是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对相关课程教师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进行紧密合作。如果前期课程的教师不能够在教学中完成既定的项目实施任务,将导致后续课程的项目实施难度加大,甚至是难以实施。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校电子专业安排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负责人制度,由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和课程教学监督与课程间的协调。

跨课程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已经实施两年多,初步实现了以大跨度项目的实施形式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动态的联结,改进了高职电子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该教学设计与我校电子专业推行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实施,项目库的设计与更新主要由电子专业创新实验班学生负责完成,从整体上初步构建了我校电子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成尧,王海娜.高职单片机实践课程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2]唐湘桃,刘冬香,赵华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2(3).

[3]李倩.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装备,2010(7).

[4]梁博宁,庞科旺.“船舶电力系统CAD”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5]白伟.实例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6]韩春光.以项目为载体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责任编辑:谢良才)

作者:刘成尧 韩承江 刘友澈

上一篇:绿色食品发展论文下一篇:世界经济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