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項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自律性较差,心理不成熟。所以,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强德育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研究论文 篇1:

中高职“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探索

【摘 要】“护理学导论”是中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中高等院校学习的入门课程,“护理学导论”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重要。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先要制定出科学的目标。然而,当前中高职“护理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仍存在着片面而不严谨的问题,从而结合中高等职业院校“护理学导论”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与研究,从当前该课程教学现状着手,提出并探讨了中高职“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应该实现的五大主要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职业教育;护理学导论课程;探索与实践

“护理学导论”是中高等职业院校护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类专业学生进入中高等学校学习的入门课程,只有制定科学的“护理学导论”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分析多本“护理学导论”的相关教材,发现大多把这门最基础的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介绍护理学的基本性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护理专业相关伦理与法律等,使学生认识护理学和护理专业,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笔者认为,这样定位“护理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严谨的,更是不全面的,通过“护理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至少应该实现以下五大目标。

一、增加学生的护理学专业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护理学导论”课程是以此为导向,介绍了护理学的性质、特点、任务与目标、相关概念、内容与范畴、工作方式、形成与发展、相关学说理论,介绍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二者的关系、判断的依据、保健的常識,介绍了护士与病人的概念、角色特征、护患关系,介绍了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程序,同时介绍了护理工作中涉及的相关伦理与法律,等等。通过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教学,学生应该全面掌握护理学专业初步的知识体系,认识护理学,清楚认识自己选择的护理专业,为今后深入学习其他专业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学生的护理学专业视野,让学生养成发展的思维

护理学的形成、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疾病谱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护理学已从以疾病为主的护理,发展成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进而发展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发展成为一门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在内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所以,在全面学习与掌握“护理学导论”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护理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扩大学生的护理学专业视野与思维,引导学生用专业的视野与发展的思维,来认识与思考护理学。

比如,在讲到课程中“我国护理发展”内容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冯先琼主编的《护理学导论》第2版为例,下同),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教材上对我国护理的古代中医护理、近代西方护理、现代护理三个发展阶段的有关时间、事件、特点的简单介绍,要引导学生用专业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开拓的思维,来思考“我国护理发展”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初建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这跌宕起伏的社会中诞生、壮大并走向辉煌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千百年来,在无数护理和研究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国护理事业取得了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的发展;还要通过对国内外护理的横向与纵向对比,找到我国护理与国外护理的差距,认识差距,分析差距。

在这门课程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进一步思考与认识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通过进行这样系统地教学训练,学生逐渐养成用专业的视野、发展的思维去认识问题,将来可以更好地实践护理工作。

三、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意识,让学生增强护理专业情感

职业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保持的主要观点,反映出一个人对其职业的态度、情感与评价,体现在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操守与行为上,其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高职学生大多在15~20岁,职业意识正是从幻想到现实的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都将“护理学导论”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新的学期,面对新的专业,中高职学生好奇心很强,期待心也很强,很想知道自己报考的护理专业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也很容易对护理专业、护理工作形成第一印象和第一判断,影响深远。因此,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对学生选择护理后认定护理专业,热爱护理专业,意义非常重大,尤其对那些在报考护理专业前对护理专业没有任何了解的学生。

作为“护理学导论”的教学目标之一,要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力,树立起学生学习信心、职业态度,要增加学生对护理行业与工作的了解,为学生学习其他一系列的专业性课程打好知识、思维、情感与心理的基础,从而建立起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信心和职业操守。

例如,笔者在讲授教材第二章《护士的素质与礼仪规范》中“护士的素质”内容时,没有满足于教材上对“护士的素质”概念的解释和对素质内容的解读,而是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推进“培养护理职业意识,增强护理专业情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1. 着重强调素质的后天养成

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加强实践锻炼与自我修养,逐步获得开展护理工作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及思想品质,引导学生要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四个方面同步提升发展。

2. 引用有影响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如英国著名医护者南丁格尔曾经说过:M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我听到了上帝在召唤我为人类服务,我将用我的行动,来维护我的职业的神圣”,她还赞誉说“护理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可以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百年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护理事业的发展凝聚着几代护理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心血,承载着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使命,护理工作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护理专业学生神圣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所在。

四、锻炼学生护理学专业能力,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构建适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解决护理学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教材第七章“人际沟通与健康教育”中的“人际沟通”时,采取“任务驱动”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确定“准确无误地沟通”这一重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再以此任务为核心,突破教材章节编排顺序的局限和障碍,糅合教材第六章“护士与病人”中的“护患关系”内容,全面构建任務驱动的课程体系,制定出9大具体学习任务。在情景模拟与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项任务,笔者提出明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任务实施评价、建构新知四个教学环节,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布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改变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讲授教材第八章“护理程序”时,笔者采取班级分组模式,将班级学生分成5组,从第1组到第5组依次负责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五大步骤,通过5个步骤(5项任务)的依次完成,最终解决一项护理问题。通过这种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班级分组、自主协作、探索创新、总结点评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专业能力。

五、辅助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德育与智育同步发展

德育教育是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诸如“职业道德”“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其实,德育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德育教育手段,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都要紧密结合课程、专业、职业特点,辅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护理学导论”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最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适时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如笔者讲到教材第九章“护理工作中的伦理与法律”中的“护理与伦理”时,以案例分析等教学法重点引导学生遵守护理道德原则,倡导“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等道德原则,探讨护理工作中“尊重、公正、关心、同情、廉洁”等基本要求与规范。在讲到“我国护理发展”时,通过分析护理发展与国家统一稳定、繁荣富强的关系,有机融入民族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讲到“现代护理的诞生与南丁格尔的贡献”时,进行以“敬业、乐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其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职业理想与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护理学导论”是中高职院校护理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使命,其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制定要全面、严谨、科学,教材编写者、教育工作者不可人云亦云,以偏概全,要真正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护理专业和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峰,赵雁.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及其评价[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11).

[2]苏长兵.中职“旅游概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1,(2):40-41.

(编辑:郝 婵)

作者:徐小未

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研究论文 篇2:

将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項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自律性较差,心理不成熟。所以,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强德育至关重要。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引言

德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注重人文关怀的专业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职业认同教育、敬业精神、职业素养、护理礼仪规范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职业道水平,对于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德育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德育,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护理人才。

二、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诊疗的重心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但仍有部分医护工作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治疗机械化、缺乏人性化关怀、忽视病患心理需求,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物化及疏离、病患满意度不高等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医护类专业受“教学时间短”“课程设置多”“学习难度大”的限制,依旧注重岗位的技术性、专业性,对医疗服务行业人才特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培养关注不足,对医护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医护专业特殊性,学生在校第三年为单位顶岗实习阶段,此阶段学校教育相对弱化,而实习单位过于注重岗位任务完成,从而对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有所忽略,学生在高强度工作下缺乏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些都间接说明学校所实施的教育较难适应当前卫生健康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也为不和谐医疗关系埋下了隐患。

(二)教育资源松散与职教体系不匹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有机衔接所有课程,增强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搭建人才成长多元“立交桥”。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者之间自成体系,存在“三张皮”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其中,师资队伍过于各司其“职”,存在“漏环”现象。如德育教师的专业以哲学、文史专业为主,对医学行业不熟悉;人文素养教育实施以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为主体,且多为兼职,对学科不了解;专业教师专注于医学学术研究,认为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德育教学部和学工部门的任务。这导致专业教师与德育教师、管理人员没有交集,教学与管理单兵作战,难以引起医护生共鸣和共情,更谈不上全人的培养和发展。

三、将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一)在护理教学中渗透护理礼仪规范

姿态是指人的姿势与体态。姿态可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是保持良好风度的关键。形成良好仪容姿态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有效的行为习惯培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近七成的内容是护理技能操作实训。实训课前,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仪容仪表,如修剪指甲、穿着护士服、女生佩戴燕帽和发网等。实训课中,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更容易观察他们护理操作时的一言一行。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实践技能,还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恰当行为,使学生举止规范。有效沟通对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非常重要,能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护士与病人交流时,语言要严谨、规范、符合伦理道德,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吐词清晰,措辞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实训课上,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在练习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练习护理用语。把进行每项操作时的沟通用语记在笔记本上反复记忆,对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非常有效。

(二)优化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融入典型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找准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托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开展网络教学,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相长。

结束语: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德育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再.高职护理专业课课程德育的设计与实践初探——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3):66-67.

[2]谢瑾蕙.健康评估课程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58-60.

[3]刘秀丽.谈谈德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05):16-17.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作者:朱佳丽

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研究论文 篇3:

中职礼仪课有助于学生的素质修养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同时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个人的综合素养中礼仪素养是一个最关键的存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素质现状还是令人堪忧的,想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文明修养就要充分发挥礼仪在素质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本文从中职礼仪课有助于学生的素养修养着手对当下中职院校的学生文明礼仪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职礼仪课 素养修养 现状分析 有效措施

礼仪素养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友谊的增进以及情感的联络。[1]同时礼仪素养更是促进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助力。就目前的文明现状而言,中职院校的学生礼仪素养还是比较欠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中职学校可以通过适当的礼仪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礼仪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知礼懂礼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讲文明、懂礼仪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文明礼仪不仅展示了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文明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是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体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视和开展礼仪教育是对新课改对学校提出的新的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

二、当下我国中职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中职学生虽然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但是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学生很容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都出现了礼仪修养丧失的现象。通过相关的调查得出,中职学生的礼仪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德意识的缺乏;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言谈举止不合规矩等。这些众多的不文明现象在中职院校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三、我国中职院校学生文明礼仪修养丧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礼仪素养要从小培养,如今的孩子在家都是父母手中的宝,从小受长辈的宠爱,因而家长只会考虑孩子要什么对于孩子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后,生活态度更加涣散对生活学习也是随便处理,进而忽略了对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完善。[3]

(二)学校礼仪教育力度不够

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礼仪教学依旧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

部分教师在对礼仪课进行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运用方面缺乏一定的重视。然而礼仪课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彻底掌握同时还要求能够灵活的应用。如果理论脱离了实践是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的。

2、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我国的专任的教师队伍是比较缺乏的,这些任教的教师几乎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的因而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同时教师对于文明礼仪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比较浅的认识层面上,进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同时教学的内容也缺乏一定系统性。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了。

3、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是礼仪教学的最大特点。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教师应该要积极倡导快乐教学的模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4]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对他们形成一定的影响。比如相互之间的攀比等,家长以及教师要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引导,避免他们做出有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四)自身修养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对中职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受此种风气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忽略对自身修养意识的加强。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讲文明懂礼貌只是书本上的空话,因而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拘小节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学校教育意识的欠缺以及力度不够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当下我国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高。

四、加强我国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认识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我国的很多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5]不仅从思想观念上加强重视更从实践中开设礼仪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中职院校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制度约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结语: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社会更各阶层以及个人自身进行不懈的努力。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中坚力量还是学校,因而学校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积极的探索来对我国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萍,黄萍,左晶晶,高立峰. 以职业为导向以体验为形式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33:5094-5097.

[2]范海霞,沈何为.高职院校形体礼仪课程实践课业教学模式初探——以上海市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2:120-122.

[3]吕霞,李英,闵芬梅.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内科护理学教学

的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6,01:100-101.

[4]於国元. 中高职一体化进程中政府干预适度性研究——以舟山市为例[J]. 职教论坛,2015,35:93-96.

[5]杨静微,贲志宇,张杰,王黎黎,钱虹,段梅莉,孙颖,魏红,王晓睿,王伟韦,高静. “四全四生四成”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2:54-59.

作者:张丽

上一篇: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管理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