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有其不同于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學生的特征,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性格共性和就业能力特征,以及他们对能力认知的现状。通过实践教学和访谈方式了解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摘 要: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政策的推进,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成为高校培育成才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符合高校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究较少。本文在双创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结合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构建以第二成绩单制度为抓手,研发创新创业线上教育,结合校园比赛、深入企业等方式开展混合式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学生—学院—学校—企业的开放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新发展的理念要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成为迫切需要。随着高校与地方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平台的成功建立,2006年,国家将高校作为创业实验区全面试点,并制定了一系列专业的引导政策;2010年,国家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随后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为双创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系列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以创新驱动市场需求,改革原有以资源驱动市场需求的模式,推动供给侧改革。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力的直接供给者,高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任务。

高校创新创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产学研合作项目、创业训练计划等全方位开展,创业园、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的建立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纵观高校双创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创业意识不够,模式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与专业接合部紧密等。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成效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有周期性,并且周期较长,效果相对不显著,这就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本质教育,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釋放创新力,创新力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不能凭空而来,要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主观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客观上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本文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清。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解决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以结果为导向,将学生培养成创业者,还是以过程为导向,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探索精神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很多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从大环境来说,在政策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存在推进力度不够的问题,很多政策不能按预期进行;从学校层面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实践与理论不能很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创新创业理念没有深入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没有将创新精神、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理论教学中,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清。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理念贯彻不彻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师资建设不完备,奖励机制不健全,系统培训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政府、学校支持力度不够,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措施落实不够,创业资金支持有限,创业设施、场地受到条件的限制,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虽然设有创新创业课程,但以知识灌输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实践教学部分,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一些高校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不重视师资培养、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等问题。由于自身创新创业经验及能力不足,一些教师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上。从社会环境到学校资源都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系统,使学生的教育认知不完整。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匮乏。

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受到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仅限于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多以第二课堂开讲座、办经验交流等形式,有些高校以就业指导课代替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育以在全国高校开展的“互联网+”比赛、创青春比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等校级选拔赛为主,多以推选队伍参加比赛为主,没有起到很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作用。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赖这些形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匮乏。从理论联系实践角度出发,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就要结合各个高校发展实际,根据客观条件,培育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既能顺应实际需要,又能起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

(一)贯彻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战略,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融入学生教育过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起来,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支持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出台对应的基金扶持政策,优化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渠道机制、投资机制。全方位的宣传使得全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清晰的认识。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出台对应的考核评价体制,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情况的考核,加深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考核。高校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为有创新创业想法和条件的学生,甚至老师做好服务,提供便利的条件,进一步发挥创业园、创业基地、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平台的作用,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搭建教育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健全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机制要做到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师生共用教育平台,完善创新创業课程体系,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机制建设,注重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把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作为大学教师教学的必备技能,强化激励机制。建立管理机制,构建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机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多元机制和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教育保障。

(三)探索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创业动态机制。

针对高校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探索满足需求的教育模式,事物不断地发展,探索对应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动态机制,根据实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根据高校资源、所属层次和生源质量,或侧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或侧重创新思维培养,同时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体系探索定制式的教育模式,以团队培养为基础,形成相应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形成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机制,构建对应的网络教育平台,借助各种科技比赛、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比赛等,构建以赛促教的教育机制,形成创新育人的动态机制。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现路径

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在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成绩突出,是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单位,学院有2000多名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搭建创新创业混合式教育平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一)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针对“95后”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及多样化生活影响较大的问题,第一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第二课堂显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的机制,出台系列的师生教育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前期构建教育机制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获得理论数据用于机制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协同育人研究机制,通过机制建设更好地完善创新创业网状教育体系。

(二)搭建混合式教育平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结合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的专业特点,利用大数据思维,自主研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进行混合式教育研究与实践,并结合创新创业平台数据进一步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研究方法,发掘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性。成立院级创新创业中心,营造线上线下网状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意创业竞赛、学术作品竞赛等,引导学生朝着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方向发展,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开展实践研究,从课堂到课下再到企业,从线上到线下,通过平台建立起高校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机制。

(三)深化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多渠道教育模式。

利用线上混合式教育平台,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为依托,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教育,专业功底扎实的学生会通过创新创业中心,推介给学院的学科竞赛实验室,专业学习一般的同学由创新创业中心进行分层次、分特点的针对性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针对相应的项目给予孵化资助。混合式教育平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进一步加强理论培养,该平台作为师资建设的平台,提供给专业老师一定时长的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建立更多的教育出口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学生—学院—学校—企业的开放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服务社会。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环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应用,进一步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总结经验方法形成完善的体系,进而全面推广。同时,在创新创业方面加强与企业产学研的研究,为供给侧改革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廷,杨雁飞.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科技创业,2018(01):57-60.

[2]吴亚娟,陈小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8(07):123-124.

[3]刘炜航.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的构建[J].科教理论,2018(05):200-202.

[4]王骏飞,姚君,宋作忠.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04):175-177.

[5]王玲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09):61-63.

[6]黄晓丽,邓平平,吴意军.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8(01):93-95.

[7]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1-6.

[8]戚雪娟,杨景胜.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7-38.

[9]汤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82-84.

[10]杨铭.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经济师,2018(03):190-192.

项目来源: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1801037131。

作者:蔡新海 潘庆先 贺毅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有其不同于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學生的特征,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性格共性和就业能力特征,以及他们对能力认知的现状。通过实践教学和访谈方式了解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就业能力 创新创业 培养路径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Ability of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Training Path of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NG Le, WEI Changlong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8)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就业能力现状

1.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

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安逸,吃苦耐劳和抗挫折精神部分存在缺失,58%学生表示当觉得希望不大,要克服较大困难时容易放弃。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他们普遍好胜心较弱,安于现状,但心胸豁达,与熟人沟通主动性强,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或存在误解时,有90.9%的同学选择认错、主动和别人联系与沟通,求得谅解,消除误会。但他们在自我认识与行为表征上又表现出矛盾冲突的情况,多数同学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在与陌生人沟通时,53.2%的同学缺乏底气,28%的同学存在畏惧心理,特别在初次沟通中,能够掌控话语权成为话题中心的少之又少。对说服别人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当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时容易放弃,36%的同学表示当被误会时会选择主动放弃。

1.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

学生之间的综合能力存在明显差别,与重点大学相比较有差距,尤其表现在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组织和领导力上。通过问卷调查情况反馈,这与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有参与过学科相关竞赛、是否有参与科研项目、是否有担任过家教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是否有某项明确的兴趣爱好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地方本科院校承担项目的来源少,层次不高,社团活动欠丰富,社会实践面较窄,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遇相对来说较少。

1.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专业能力现状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通过实习或项目实践,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22%的师范类毕业生表示自己有自信并完全能胜任课程教学,近10%表示能胜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68%的同学能力存在较大程度提升空间。

与重点大学学生比较,学生自学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对教科书外其他知识获取的自主性缺乏尤为明显,仅8%的学生主动结合自己需求,广泛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专业基础的厚度、深度和广度不够过硬。

1.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探索能力现状

极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钻研,勤于思考,善于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与重点大学相比较,72%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意识不强,习惯性只完成老师规定的课程作业和相关实验任务,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仅有19%左右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会就该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有部分学生创业,但都基本上是开饭店、网店、打印复印、服装租赁、教育培训等形式,结合自己专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较少,既有技术又独具特色的少之又少。

1.5 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285位畢业生的调查发现,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大家对不同方面就业能力的认知度不同。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认知比较主动、深入和全面,并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对团队协作、组织和领导力的认知不足,但有部分学生在四年学习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认知存在欠缺,有意识主动提升的较少;对自己性格、情商的可塑性认识存在偏颇,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少有人主动塑造性格。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学校创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申请和入驻情况饱满,但由于学生经验的欠缺,和所接受的指导不够,项目的落实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市、省和国家的创新创业大赛,但由于指导老师参与度和自身经验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竞赛参与度相对有限,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少。校园文化创新性氛围不浓,没有开放性实验室,学生承担和参与的开放性实验很少,没有相对自由的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学校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场地和精力投入均有待进一步增加。

2.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经过三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及任课教师调整,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观念性障碍正逐渐消除,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价值。[1]

教师们对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项目的指导参与度不够,经验亦明显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自身的实践经验存在明显欠缺。

2.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现状

学校已经结合社会发展、工作需求和已就业学生问卷反馈定期进行教学大纲调整,在内容更新上比较及时,增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缺乏经济基础等相关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存在明显不足,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更是缺乏。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

3.1 完善性格训练体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对新生入学心理测试进行补充,加入创新创业人格特征测试,使学生对自己性格特征有充分了解,有明确性格塑造方向。学生根据需求,结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团辅,积极参与学院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及兼职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表达沟通能力,提升自信,完善自己的人格体系。

3.2 唤醒就业能力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合理设置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能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3个维度[2]上对就业能力有全面认识。使学生认识到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通过自学和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及兼职活动,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在过程中体会生活的不易,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组织和领导力,结合实践了解从业所需相关能力及要求,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

3.3 加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促进全方位育人

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克服地理环境劣势,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加强与企业联系,营造良好校企合作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更好落实“卓越计划”。

3.4 完善创新创业师资结构,提升创新育人专业度

为教师提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逐渐消除观念性障碍,改善全体教师创新育人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的方式,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并担任过或正担任企业管理工作且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担任高校创业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在教师中占比,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使教师既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5 调整课程设置,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体系中开设经济基础、启发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相关基础课程,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基本认识,提升创新意识,并具备基本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例,为孵化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多平台和指导。

在应用型强的专业课程中大胆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实地教学、实践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在教学课程体系中,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并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历练严谨、求实的态度,掌握专业技能。

在各科课程教学中,设置学生自学和自我探索环节,以学研结合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态度,夯实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向高技术创新方向发展。

3.6 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合理利用学校建立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充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使创新项目更切实落实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各专业结合各自特色不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类的公益讲座,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该文为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项目《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17C01)、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本科高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8D001)、衡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KT20182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露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09-11.

[2] 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9(06):48-52.

作者:龚乐 魏长龙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特色鲜明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必要的师资及其他物质条件等问题。需要通过重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健全组织领导与优化制度安排、重构经管类课程体系等措施,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经管类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

自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更强烈体会到创新能力在自身发展与市场竞争中日趋重要,社会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创业少的尴尬形势,这突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严重滞后等问题。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校亟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进行科学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其核心是培养有创造性的个体,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与创新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2010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中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将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是十分恰当和必要的。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对我国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和重大变革,是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见趋紧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而高校经济和管理学科培养的毕业生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平,因此,加强对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我国自1991年开始进行试点创业教育。多年来,各地院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但是,总体上,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还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创新活动少、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创业参与度不高、创业成功率低、创业促进就业效果小等。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现象已相当普遍,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为例,探讨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充分,缺乏确保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虽然创业教育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但至今地方高校还很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一是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上,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不够健全合理、随意设置甚至没有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为数不多的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上与泛泛的就业指导层面上,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非常少见,这就难以全面而广泛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形式上,多数高校主要还仅限于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开设选修课等受众面小的临时性安排,而较少采取受众面大的常规性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少数学生,覆盖面不高。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特色鲜明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与内容。一是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特色性不强。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大都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与实习教学活动,导致各类专业人才差异化不明,鲜有特色。二是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更缺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与职业设计,导致不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创造性潜能远未得到开发。三是在教学安排上,缺乏管理,效率不高。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仅有不多的短期专业认知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往往又因松散进行或掌握的实践资源有限而收效甚微,在毕业之前的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中,又因大部分学生主要忙于就业事宜而使之基本上形同虚设,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

3、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需师资条件和其他基础条件。一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准备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大多数教师虽拥有较高学历,也只是从一个校门到另外一个校门,缺乏在政府、行业、企业等实务部门的经历、了解和联系,知识结构也很难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对理论与实践全方位的要求。二是受条件制约而长期投入不足,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普遍缺乏基础性条件,所获专项资金和场地也很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部分工作难以深到落实。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材,使相关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提升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与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当今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下面结合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情况,就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1、从人才培养的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进行科学定位。发展创业型经济是实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创新创业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能极大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创业动力,深化其创业活动,进而能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从人才培养的战略角度看,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一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型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和加强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健全组织领导与优化制度安排,凝聚创新创业教育的坚强合力。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基础上,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高校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理顺相关组织领导体制,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创业基地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凝聚坚强合力,统筹各项工作,明确各自分工,切实加大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投入,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等鼓励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活动。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经济和管理类课程体系。在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知识的特点,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比例,如创业经营与管理、创业政策与法律等相关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较丰富的创新创业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多结合创业需要,重点增加典型案例教学、创业项目设计,举办模拟创业大赛等,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比例,充分利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多运用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因地制宜,多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一些经验和做法,提高教育成效。

4、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学生受益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多层次、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创业实践活动外,可针对各专业学生特长,灵活开展丰富、新颖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夯实创新创业教育阵地,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和受益。例如,一是举办创新创业成功者论坛。邀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通过报告和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创新创业竞赛。如定期举办模拟证券交易大赛、期货交易大赛等,可使非常广泛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来,通过各种竞赛不仅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与努力的收获。三是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强对这些学生社团的专业性指导和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潜能和开创性。

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兼具这两方面素质的教师还较为缺乏。这需要积极整合现有专业师资资源的结构,多渠道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研究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层次,如支持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实务部门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大幅度增加创新创业的研究基金,鼓励更多教师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提高教师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积极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实务部门的专家等做指导教师,建立一支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6、重视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重要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把学校的课堂和实验室扩展到企业等实务部门,让学生在企业这个大学校里接受训练、更快成长。学校和企业还可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此外,通过校企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不仅可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创业机会,不断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 韩海燕: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2).

[3] 屠火明、刘吕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

作者:易金平

上一篇:和谐社会下德育教育分析论文下一篇: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