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素质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围绕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特征,对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提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培养、机制创新、政府推动等多元互补的“共生”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创业素质艺术教育论文 篇1:

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的难点思考

摘 要: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等共同因素作用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创业为基础开展的实践性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创业实践中存在多方面的难点。本文在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内涵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的难点,并结合创业活动开展的实际,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水平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内蒙古;音乐专业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其创业实践活动中,既具有大学生创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特殊的难点问题。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这些难点的分析总结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科学指导大学生创业活动深入开展。本课题在总结前序研究的基础上,强化这方面的总结,期望在各方面对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为大学生创业创设更加良好的实践条件,从而为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大学生创业实践内涵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概念

在世界各国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对创业活动的具体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其具体内涵中都包括创业者、组织创建、机会识别和利用、资源整合和利用等多个不同的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合理搭配,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为人类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推动力[1]。大学生群体作为人类知识的高端掌握者,在创业活动开展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能够成为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以此为理论支撑,在本课题研究中,将大学生创业实践概念界定为: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借助自身理论知识体系,通过不同类型组织创建,在对机会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基础上,实施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产生出较之社会平均生产力更高的价值。做好大学生创业实践培养,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来说,做好大学生创业实践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群体在思想层面的认识,能够加深对创业活动复杂性的理解,进而为创业活动开展奠定思想基础[2]。其次是做好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引导创业群体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创业资源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构组合,确保自身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为创业活动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撑。再次是做好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创业活动中出现的机会,有效提升创业活动开展的效率和成功率,促进创业水平不断提升。最后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完善专业教育和创业理论教育在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有效弥补创业活动开展的短板,为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特征

1.共性特征

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学识教育等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首先是大学生群体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多存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特征,也就是在實践活动开始前,各个不同成员所具有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行业知识等都具有较大差异[3]。其次是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目标,经济收益并不是创业实践的唯一目标,如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自身价值,是创业实践的重要附加目标。再次是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实践活动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例如在时代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创业为主的模式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巨大推力。

2.个性特征

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对创业实践的认识程度不同、个体综合素养方面存在的不同,使得其个性特征尤为明显,这些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群体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际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不足,但是有部分创业者在这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由此使得创业实践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存在明显不同,使得实践活动开展对现有创业资源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在创业资源发生不稳定变化时,极容易造成创业失败现象。三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感性特征,也就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外部评价的认识程度有限,而在自身思想层面具有较高的追求,由此使得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会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

二、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的难点

(一)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创业氛围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外界影响因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氛围,不仅能够在思想层面对大学生创业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内蒙古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虽然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信息交流水平不断提升,相关高校也在创业氛围构建方面做出各种形式的努力。但是就整体上而言,内蒙古地区在大学生创业氛围构建方面与沿海发达城市之间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就业模式影响还较为明显,学生在创业思维方面还是墨守成规,创新创业意识不足[4]。同时,由于传统音乐产业链相对较为封闭,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发展体系也较为完善,能够为音乐专业创业实践提供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由此造成很多大学生群体不愿意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甚至存在较为排斥的现象。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到单位就业,而不是进行创业。

(二)市场分析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音乐产业在整体上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各个子产业的具体发展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状态,甚至是某些产业发展不断趋于萎缩[5]。这种现实状况要求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紧跟市场发展的潮流,以此才能够确保创业实践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当前音乐专业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开展这方面的课程教育,但是这些教育内容暂时还无法满足创业团队在市场前景分析方面的需求,由此不仅会影响创业团队在具体方向上的选择,而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容易丧失市场发展机会,给创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政策实施流程复杂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层面对大学生创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从中央、部委、省区和对应的城市等各个层面,都出台了多种不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前期问题解决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撑。但是就内蒙古地区而言,这些政策措施都是针对所有大学生创业团体的,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政策措施还比较少,对音乐专业创业实践所能够起到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在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层面,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限制条件,如果创业团队在某些细节方面无法达到政策的条款要求,就无法享受这些政策优惠。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限制,在申请优惠政策过程中,对具体操作过程处理不当,甚至会出现申请遭拒的情形,给创业实践持续推进带来负面影响。

(四)硬件条件支撑有限

任何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场地等硬件条件为基础,尤其是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而言,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虽然目前内蒙古地区各个城市都已经出现不同形式的创客空间和孵化器等创业平台,但是这些平台是针对所有创业团队的,仅能够提供简单的办公条件,完全无法满足音乐专业创业实践的要求。而这些硬件条件如果完全由创业团队来投入,则会明显造成创业前期投资过大,风险程度提升。而就高校实践教学平台而言,虽然在这些方面能够提供一些支撑,但是其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教学方面,无法为创业团队长期使用。

(五)教育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在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以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经过数年建设,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依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是高等音乐教育本身专业性较强,学生整体在文化课方面的基础较差,对于非专业知识的理解水平有限,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学生整体接受程度较低[6]。其次是在现有教育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创业教育更多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群体的,而能够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较低,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再次是在音乐专业现有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平台的构建较为困难,由于当地音乐文化企业平台相对较少,网络平台的作用难以体现出来,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提升实践水平。

(六)创业素养培养不足

大学生创业对创业者的综合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同时在面临创业困难时,还要能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但是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仅依靠目前的理论教学还无法满足创业实践活动的要求。对于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创业团队而言,在创业意愿和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大多数创业团队都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常会使得创业团队在日常工作中产生较大的分歧,甚至造成创业团队的解散,最终造成创业失败。

三、提升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水平的对策

(一)多渠道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在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中,良好创业氛围的创建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连续性的工作[7]。这就要求各个层面都需要加大对氛围创设的认识,多渠道入手,更为深入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对于相关高校的宣传部门而言,应当借助新媒体应用的便利性,构建起完善的创业团队信息采集体系,通过对各种类型创业团队的采访和跟踪,将创业团队进展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到创业氛围的存在。其次是要将创业氛围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栏、校报、节目汇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将创业政策、创业案例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群体能够在各种不同场景下感受到创业氛围的存在。再次是专业课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能够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途径有机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出应有的创业思维模式。

(二)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培养

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而言,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发新型产品、开拓新型服务模式,而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则是以市场接纳为基本途径的。因此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强化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对于音乐专业教育体系而言,应当从不同专业课程与产业化发展相互衔接的具体途径出发,引导学生多层面分析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8]。同时还要通过市场营销学、商务礼仪、创业基础、营销策划、品牌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实践课程教学组织中,可以以院系或者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模拟,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和发散性思维培养,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创业实践中的问题。在通过不同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简化政策落实流程

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空间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是创业活动开展前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内蒙古地区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提供了税收、资金、收费和户口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音乐专业课程学习组织特征,使得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活动开展中常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甚至在某些创业活动中,还由于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銀行和创客服务平台等,要能够将政策宣讲与日常创业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具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提前认识和学习相关的创业政策,通过专门对接等形式,尽量简化政策落地的流程,从而为创业实践的快速推进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9]。同时,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相关管理部门而言,应当将自治区内的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等文化活动与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能够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还要能够通过文化立项等形式,引导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团队通过市场化机制进入到项目推进过程。由此不仅能够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水平,提升整体传承质量,还能够依托音乐专业创业项目的专业性特征,开拓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

(四)提升资本方参与水平

大学生创业活动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同时在管理和组织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多的不足,引进现代企业组织模式,从项目创业的初始阶段就建立规范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提升资本方参与水平。通过资本方的深入参与,能够在项目运行的初始阶段,确保大学生创业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层面,减少资金和日常事务管理带来的时间浪费。但就目前而言,在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创业实践活动中,这种合作模式开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优势[10]。这就要求创客空间和孵化器等创业平台要能够加大这方面的衔接力度,从创业团队在校期间就构建起良好的跟踪机制,对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同时加大项目与资本方的对接力度,从而有效规避双方合作的风险,为提升创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创业活动成功率提升。

(五)积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学生创业实践水平具有直接性的影响,目前内蒙古地区相关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已经开始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创新创业体系为指导,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11]。针对创业项目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科研能力不足、参与科研时间不足、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水平低等特征,设定专门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衔接程度,从而为后续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前置基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在体系组成中,包括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一是要确保教师队伍能够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学生入校初期,就应当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将教育过程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部流程,同时找到音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开展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明确解决方案。二是要能够完善师资队伍教师建设,结合音乐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选聘深度结合,完善教师队伍的晋升机制,提升薪资待遇合理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能动性[12]。三是要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民族音乐课程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结合当地创业活动特征,开展分层次教育,为具有良好创业意识的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四是能够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起更为科学、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基本目标,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自身在创业活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且能够构建起过程性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水平。

(六)全方位培养学生创业素养

我国理论研究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素养方面的认识较为浅显,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在整体上处于较为起伏的状。在本课题研究中,将学生创业素养与创业行动的关系划分为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是创业知识与创业行动,创业知识是创业行动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更为准确地识别创业机会的重要前提,通过创业知识的深度学习,能够更为有效地整合创业资源,增强创业者的自信心[13]。第二层面是创业能力与创业行动,创业能力对于创业意向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同时也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短暂性失败时,能够很快地进行创业选择,寻觅到新的创业机会,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创业活动的稳定增长。第三层面是创业品质与创业行动,创业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创业精神、创业警觉性、风险偏好和诚实守信等多个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创业品质的培养是隐性的,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长期性的培养才能够达成培养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是构建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同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又对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发现,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既有高校教育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层面的原因。只有不断强化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优势,将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合理解决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才能够真正确保学生创业实践水平的提升,满足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提供更好的参考。

——————————

参考文献:

〔1〕杨国忠,王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14):225-226.

〔2〕马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J].黄河之声,2020(08):112-113.

〔3〕袁祯,杨允磊.内涵式发展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4):7-8.

〔4〕吴卫洁.创业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9(22):40-41.

〔5〕刘浩.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校开设“声乐培训班”的可行性[J].高教学刊,2019(22):21-23.

〔6〕刘旭.基于就业需求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养成研究[J].戲剧之家,2019(18):178.

〔7〕宫晓慧.TRIZ理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1):21-22.

〔8〕曹晓旭,宗彪.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反思与破解[J].科教导刊(下旬),2017(11):179-181.

〔9〕邓苏青,张猛,张振岳.新常态下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主动性现状及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17(Z6):82-83.

〔10〕邵冬梅.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6(18):24-25.

〔11〕周邦春,石瑾.地方高校應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4(17):245-247.

〔12〕戴秋花,张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51-53.

〔13〕凌俊.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研究——基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1):19-2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flections on the Difficulties of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of Music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GAO Li-l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作者:高莉莉

大学生创业素质艺术教育论文 篇2:

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围绕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特征,对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提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培养、机制创新、政府推动等多元互补的“共生”模式。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创业教育;“共生”模式

笔者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学生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 20.19%。艺术类大学生创业需要依赖于启动资金、场地、设备、人际关系等硬件条件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系统创业知识、管理能力等软件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年轻的艺术类大学生要具备这些创业的基本条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期,除了书本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综合能力。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隐性价值

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虽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相对较弱,但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所以,教育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扬长避短,发挥其善于创新的长处,锻炼和培养他们创业技能势在必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创业教育也就成为创新型社会培养人才的重点所在。创业教育的强化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推动国家发展内在驱动力的形成。

随着艺术类招生人数的逐年上升,供给高峰和就业压力的形成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创业技能。学校可以在研究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长的基础上,通过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使他们根据本专业的情况进行职业拓展,使学生在就业环境中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的创业者。

然而,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看来,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少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创业教育与高校整体育人体系的融合还未有效实现,其在艺术类专业中仅属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甚至处于缺席状态,教育效果不佳;二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三是创业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缺乏社会企业界的支持,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创业氛围。

2.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显性特征

(1)以艺术兼职为载体。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主要以兼职的形式开始,一方面,艺术类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多,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行业的特殊性,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往往会根据项目的需求招聘一些兼职人员,在校的艺术类大学生便成为他们的首选。(2)以学校资源为依托。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成长与发展往往与自己的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方面。首先,创业者主要来自于学校,学校也非常关注自己学生的创业动态,并且公司的兼职人员往往也来自于自己的学校;其次,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创业者也会主动寻求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帮助。(3)以地域文化为支撑。艺术类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除了经济的发展,还要依赖于文化建设的环境。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为京沪两地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同时,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大省的建设,也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机遇。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探析

所谓“共生”模式,意即创业教育在素质培养、机制创新、政府推动等各方面齐头并进、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的有效合力。

1.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培养是核心

(1)着力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

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种种挫折或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究其失败的原因,除了经验匮乏、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之外,低逆商则是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在。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生要把自身逆商培养作为着力点,使自己在逆境面前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和工作状态,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同时,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知识、商业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此外,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

(2)积极探索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往往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而艺术类大学生所创之“业”更是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努力贯彻创业教育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有效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经济财富的热情与创造力。

艺术类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加符合此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这种模式带给学生的是材料、工艺和设计的完整统一的概念,避免了设计与制作之间的脱节,促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完全接轨。教师可以将社会实际设计工程与任务纳入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战型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分析、整理、制定策略和设计方案。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成功案例的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扮演企业委托者的角色,学生自拟题目,模仿设计案例,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模拟命题。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等合作形式的设计活动,分工协作,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营造课堂教学气氛,采取互动、讨论式,给学生更多独立性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无单一标准答案,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创新是关键

(1)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结构

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业教育也将无从谈起。创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骨干队伍,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全面开展创业教育。目前,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远远多于实战,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因此,学校应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教研室),为教师创造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以不断满足创业教育师资的需求。

对于艺术类院校,由管理与法律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担任艺术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主要讲授投资、金融、理财、营销、管理、法律等基础创业常识;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完成创业实训课程;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结合学生创办的小型设计公司等进行对接式教育。

(2)合理设置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上相对比较单一,往往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在职业人才角色上,或只注重专业技能,突出设计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或实施学分制的形式来改变当前创业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的现状。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通过《创业学概论》、《财务管理》、《成功企业案例》、《设计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品市场》等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崇尚创业,让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高校艺术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来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同时,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邀请相关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校友来校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通过双边互动这样一种开放型的课堂形式,增强学生的创业感受,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

(3)努力搭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可以成立若干以创业工作室和创业俱乐部、市场营销协会等社团为主体的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发挥其教育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创业成效显著的工作室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良性的服务和指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创办创业工作室,这些学生创业工作室可以承揽校外企业的艺术设计业务,进行品牌与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装潢设计等等。这些创业平台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对客户的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这种方式既教给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所学,学以致用。把少数大学生的单纯盲目创业变成普遍参与的创业教育,让每一名大学生都带着创业因子走出校园。

(责任编辑:帅慧芳)

作者:黄海 侯文辉

大学生创业素质艺术教育论文 篇3:

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厚的革命精神,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载体。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意蕴要义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滋养作用,探寻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对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三全育人”是有力的支撑,将有益于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教育;民族地区高校

一、引言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联合政府和企业不断打造特色突出的创业孵化器、高等院校科技园等,为自主创业者创造了机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日益高涨。但民族地区高校的创业教育多以学生创业技能培训为主,忽视了大学生个体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呈现创业动机不纯、盲目跟风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态势。[1]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强调:“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并明确要求“到 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对培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创新创业素养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启迪当代大学生务实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助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养成,有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致力乡村振兴发展,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到 2020 年建立集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作用。[3] 将本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对培育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远大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右江革命时期,实事求是创新路过程中锤炼形成的,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品德,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道路自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家认同和创新创业自信,贯彻落实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孕育着的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精髓要义引领,可达成大学生践行理想、培育大学生信念信心,对大学生以坚强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战胜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困难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2. 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需条件。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右江革命时期,团结人民群众战胜敌人过程中形成的,彰显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的实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促使大学生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融合,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着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的价值导向,可达成大学生价值认同、引领大学生价值思潮,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教学导向。

3. 提供了正确的行动向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难得的人生机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艰苦奋斗攻难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备条件。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右江革命时期,艰苦奋斗攻难关战胜敌人过程中创造的,彰显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进取的拼搏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忘我性和奋斗观的实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促使大学生以更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聚力量,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洪流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着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的行动导向,可培育大学生拼搏精神、弘扬大学生奉献精神,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三、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优质的教育资源。[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学校结合老区高校后发展实际,加快构建“扶知、扶技、扶志、扶资、扶贫”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提高红色文化引领的“三全育人”体系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 构建“专业+创业+红色”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将“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特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快构建“扶知、扶技、扶志、扶资、扶贫”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学校在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中要求: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作为一个制(修订)重点。各专业在“通识教育平台”的“必修模块”中,除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课程外,增开了“创商培育与测评”课程;在“通识教育平台”的“选修模块”中增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如“创业模拟训练系列”、“创业项目实操系列”等。其次,为实现“培养具有红色精神特质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学校依托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选修模块”中开设有“红色经典课程系列”。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五扶”、“专创红”教育的联动,尤其重视融入红色文化传承、对接精准脱貧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扶贫先扶志”。

2. 强化红色文化引领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5] 首先,加强创新创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组织学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学习和外出培训,深刻领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强化育人主体的使命担当,主动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工作中,发挥思政教师的主体作用。其次,创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右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历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开展参观体验和主题调研活动,发挥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践行红色文化的主体作用。最后,强化创新创业实训过程的红色文化引领。学校积极构建基于“理论-模拟-实操”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模拟训练阶段,侧重点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总指挥部旧址紀念馆等,体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这些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统一,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邀请退伍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进行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在项目孵化阶段,侧重点艰苦奋斗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体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不拍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些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培养具有红色精神特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还重视把百色起义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之中,并强调进驻国家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生项目或企业须做好“党建引领”工作。

3. 打造红色文化全方位育人载体

3.1 将右江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思政课堂是落实高等教育改革、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主阵地,是将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入的重要载体与途径。[6]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深度挖掘右江地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入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红色故事和典型事例,适度播放、讲解右江地区红色影片和歌谣,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做到入心人脑,进一步主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

3.2 将右江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竞赛中。立足右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大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开展右江地区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歌曲传唱及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大创项目研究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挑战杯”等赛事,开发右江地区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创新性地实现右江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 将右江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将与创新创业相关联的右江地区红色文化在学校宣传栏展示,营造浓厚的右江地区红色文化校园氛围,让大学生从中汲取不竭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动力。利用学校网络思政平台,在易班工作站上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右江地区红色影片和人物故事等,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右江地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优良传统品质和优秀的革命精神;在易班工作站开辟专栏,组织大学生就创新创业相关话题开展交流互动,丰富右江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右江地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启迪和育人功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和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三全育人”体系的有力举措,对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韦幼玲. 基于创业教育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 8, 62-64.

[2]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DB/CD].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 孙树芳. 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作用[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3, 12-17.

[4] 张启钱. “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究[J]. 江苏高教, 2021, 3, 109-112.

[5] 吴章荣, 周 太, 伍小玲.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 10, 50-52.

[6] 尤 嘉, 王兆峰.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三全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 6, 74-77.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红色文化融入后发展高校创新产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19JGA298)阶段性成果;广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桂教工委宣[2019]7号)。

作者:韦幼玲 史兵方

上一篇: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论文下一篇:基于成本会计的知识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