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鼓励支持农科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人才保障。文章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农科大学生创业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构建包括创业教育、实践、后续扶持平台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我国农科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时间尚短,所以相关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所以,本文根据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教学资源不完善的情况,来研究一下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目的是为了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科类;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我国的农科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科类高校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分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农科类高校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资源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包括在内。在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将农科类高校内部有创业教育经验的学科专家资源做一个系统的整合,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知识,大力挖掘农科类高校内部的教师资源,并将校内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要促进校企联合,将农科类高校内的专业教师与校外的相关专业的企业家联合起来,形成联合授课,使得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成为学生的老师,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经验与专业实践经验,与校内的教师团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校内的教师团队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校外的企业家可以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为学生指明毕业后的创业方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这些农科类专业的企业家大多都拥有自己的农场或者养殖基地,这也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

第三,在农科类高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创业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国的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农科类高校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这是农科类专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可以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更好的體现,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第四,在农科类高校开展 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学科的学习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着重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发农科类高校教学资源的方法

开发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强化教育、强化教学、强化实践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具体内容如下:

1.强化教育

对于农科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明确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这是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强化教学

强化教学主要是从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和实践操作的活动,要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农科类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增加农科类高校创业教育的课时,改变创业教育多数为选修课的尴尬局面。

3.强化实践

开发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说到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位学生营造可以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多组织相关专业模拟实践的活动,建立校企联合的模式,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赢得了创业模拟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农科类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在促进校企联合的方面,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企业家来到学校,由他们将自身创业的经验以及实践的心得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实际工作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便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创业。

三、总结

开发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能只依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努力,也要求校内各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协助开展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力开发校内的教学资源,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实践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人品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使之可以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伟.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人才.2013(3X)

[2] 聂会平.大学生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

[3] 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2(2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农科类大学生成长阶段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5C0684)阶段性成果。

作者:赵世浩

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研究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鼓励支持农科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人才保障。文章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农科大学生创业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构建包括创业教育、实践、后续扶持平台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关键词]农科专业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多样性难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主要源于我国农业仍处于小农状态,低技术居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进缓慢,导致市场竞争力不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不仅需要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技术人才,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鼓励支持农科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人才保障。

一、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况及学生创业情况

我国的创业教育在近十年发展迅速,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兴趣与日俱增。高等农业院校和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在创业教育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教育部在2008年将31 所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项目纳入国家创新创业人才训练计划,农业院校仅有2 所入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强烈:河北农业大学72.3%的受访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校学生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4.8%的受访学生毕业时考虑从事自由职业②,华南地区3所农业高校的传统农科专业本科生中23.5%有创业意愿③。

笔者2015年对华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群体分别为毕业15年以上、10~15年、5~10年、5年以内的毕业生。调查方式为网上问卷调查,共填写有效问卷1972份,其中毕业15年以上的被调查人数为460人,毕业10~15年的被调查人数为570人,毕业5~10年的被调查人数为422人,毕业5年以内的被调查人数为520人。问卷中设置了“对于创业,您目前的状态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详见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农科专业毕业生有创业的想法,且距离毕业时间越近,创业意愿越高,主要原因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创业比例为2.90%。本研究中农科专业学生毕业5年内创业成功率为5.26%,高于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因为面对日益增高的食物需求,特别对产量、质量、多样性、安全性的追求,农业创业会应运市场的需求而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而农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未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应用在农业发展上,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在农业行业创业是一个有利的优势,所以本专业创业的成功率高于跨专业创业。但是,由于农业的投入回收周期长、见效慢,使得农业创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更难,因此部分农科毕业生也会选择跨专业创业。

二、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较低。对上海5所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选修过与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中,21.5%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效果显著,51.5%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有一定效果,27%表示对创业课程效果“没感觉”。④相比之下,湖南农业大学对学校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54.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结构对将来创业没有多大用处,56.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敢苟同。⑤同时,笔者在2015年对华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5份,关于“您目前掌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可以满足创业要求”,满足占4.21%、基本满足占26.32%、不满足占44.21%、说不清占25.26%。

2.没有立足于专业背景的创业教育难以发挥大学生的创业优势。在2015年对华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创业项目的来源多选题中,60%认为来源于所学专业,56.8%认为源于自身兴趣,26.32%认为来源于学校和老师推荐,26.32%认为来源于市场分析。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主要来源于所学专业,是因为:在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中创业,如果所学专业对口,专业优势明显。现代农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随着人们对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专业技术优势明显。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大部分农科院校已开设创业选修课,还有些农业院校的创业课程已过渡至必修课,但教学内容上将创业教育和企业管理混为一谈,或只注重传授创业技巧、法律法规⑥,缺乏与农科专业紧密相结合,难以帮助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

3.缺少后续指导及扶持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持续时间短。在对广东3所农业高校正在创业或有过创业的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创业持续时间在1年以内的为73%,持续1~2年的为13.4%,持续2年以上的为10.7%,持续3 年的仅为2.9%。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层面的创业教育课程仅能传授创业所需的共性的基本态度、知识和技能,难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个性化问题,如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股份分配问题、专业技术支持、法律和财务咨询等问题,并且在创业教育课堂上是难以针对不同创业项目进行统一教学的,必须依靠高校为大学生创业实体的孵化提供后续个性化指导。因此,以创业课程为主要手段的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难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最终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持续时间不长。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普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针对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教学—实践—后续指导扶持”三位一体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1.建立学校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大学生递进式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教育部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指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因此,农科院校要根据该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创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建设递进式教学平台,培育有创业意愿和了解创业基本知识理论、政策和法规、流程和方法的农科专业大学生,这是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首先,开设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为教学目标的创业必修课程。创业必修课以全体新生为教学对象,与专业导论等课程有机融合,旨在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学习创业和企业的概念,并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寻求本专业创业的机会,将创业视为更高级的就业选择,树立新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以农开创事业”的创业精神。必修课的教师队伍可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对创业有兴趣的教师,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制定落实相关措施鼓励在校教师创业,提高教师的实操技能。

其次,在创业必修课程授课期间,邀请创业者或企业负责人进入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分析自身的创业经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基于目前我国农村的艰苦环境,很多有能力、有意愿创业的农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基层发展。因此,邀请在农村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为农科大学生分享创业历程,让农科大学生充分认识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正是农科大学生们创业的好时代,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创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地位与价值提升,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自觉适应社会要求,树立面向农业和农村的就业创业意识。

再次,鼓励企业管理的专业老师或邀请创业者、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在校内开设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深入、系统学习的机会。通过创业选修课程的教育,学生可以系统掌握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最后,为有志于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教育培训,为大学生创办企业做进一步的知识拓展、能力准备。如举办KAB(了解企业)、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等创业强化培训班;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解读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定期邀请创业校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到学校举办创业沙龙、工作坊,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知识和创业信息的交流合作平台。

2.构建与专业创新实践有机融合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要将专业创新实践有机融合到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就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鉴于现代农业的高度专业化,探讨农科专业师生共同创业的可行机制,鼓励专业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创业或者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是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首先,高校要积极探索鼓励师生共同创业、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相关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创业,能够让教师在创业实战中积累经验,有助于打造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一方面,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斯坦福大学的鼓励教师创业的政策: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可以有一天到企业兼职,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可以向学校申请1~2年的时间,脱离岗位创办科技公司或到企业兼职;教师在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获得成果的一定时间段内,如由本人负责向企业转移,学校与其签订许可合同,提取一定比例的知识产权收益。另一方面,高校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中给予相关照顾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应用成果。

其次,高校可与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共建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为师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创业实践场所。基于农业行业创业的特点,在创业项目开展的前3年,农业高等院校还可免费提供生产加工产地;3年以后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与师生创业项目签订合同,提取一定比例的创业利润作为产地使用费。此外,高等农业院校还可以探索与乡镇农村、农民合作的形式,使用农村土地为师生创业项目解决生产加工场地方面的困难,并通过农科专业师生农村基层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再次,高等农业院校要充分借鉴利用社会创新智力资源,为农科大学生创业开展“技术创新+创业指导”的双导师制计划,除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创业或者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技术创新导师,还可整合社会创新创业资源,从优秀企业家、资深从业者、社会投资人中选拔创业导师,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及在孵企业、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创业辅导服务。

最后,高校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科竞赛、创业竞赛为切入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遴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项目,重点培育,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和创业引领者,使之成为点燃更多农科大学生心中创新创业梦想的火炬,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进一步推动农科专业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

3.搭建基于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扶持的后续指导与服务平台。2015年华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创业过程中,您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是”,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占33.68%,资金支持占20%,融资平台服务占17.89%,专业技术支持占13.68%,法律咨询占7.37%,财务咨询占4.21%,其他占3.16%。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融资平台服务、专业技术支持、法律和财务咨询,在创业教育课堂上是难以针对不同创业项目去进行统一教学的,必须依靠高校为大学生创业实体的孵化提供后续个性化指导。因此,农业高等院校要积极开拓各方资源,与政府机构、投资机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或专家学者、相关涉农企业等密切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完善支持系统。

农业高等院校可从孵化、融资、服务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的扶持、指导与服务工作。一是与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共建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孵化、成长提供后续个性化指导与服务。二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如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校园展示交易会;定期邀请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探讨与校友、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合作模式,用于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条件的高等农业院校,还可以尝试与股权交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大农业”板块,整合资源服务大农业类企业,帮助孵化企业快速成长,并在学校设立“股权交易中心服务窗口”,为校方在孵的企业提供挂牌咨询、申请受理、孵化培育、规范辅导、挂牌展示、投融资对接等综合金融服务。三是通过政校企携手,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联动、企业融合的协作平台。高校要积极主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整合企业资源,通过整合各方服务资源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注释]

①乔孟涛,焦昆,孟许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10.

②孙玉瑷,李强,贾一波.农林高等院校毕业生择业观调查及特点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5.

③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9):49.

④樊一阳,彭宗祥,牛翔宇.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

⑤任湘,易自力,夏金星.农业高校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论坛,2008(10):44.

⑥陈宇栋,林佩云.浅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基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两所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1):182.

⑦王丽萍,廖佳玲,罗嘉慧,等.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农业院校创业学生为例[J].大学教育,2013(5):128.

作者:李国章

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摘要]文章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与实践的问卷调查,研究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教学—实践—落地—市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打造吸引农业行业创新创业资源聚集的大农业创业生态圈。

[关键词]农科专业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作者简介]曾璇(1976- ),女,广东龙川人,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钟文晶(1982- ),女,江西赣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涉农创业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农业分工、农业创业与农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编号:NJX1527)、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一般类教改项目“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5006)和2014年广东高校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学科专业背景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农科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4GXJK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创业”成为热词,凸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根据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记录,目前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在创业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主体之一。

有学者指出,创业者接受的创业教育越多,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所受的创业培训越丰富,对于创业的理解和认识越清晰透彻。随后的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三种优势:知识学习、灵感、孵化资源,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意向,主修创业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创业意向。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因地制宜地挖掘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资源,成为创业教育特色化、品牌化的一个重要思路,如清华大学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扩展教育模式”和黑龙江大学的“实体体验教育模式”等,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求职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技能。本研究选取开设了农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农科专业背景,尝试开展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研究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完善相关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是农、工、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招生人数中农科专业学生和非农科专业学生比例为22︰78。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正在苗圃与孵化器中孵化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共102个),收回有效问卷95份。其中,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的有效问卷28份,非农科专业大学生项目团队的有效问卷67份。此外,本研究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以上调研,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数据基础与研究素材。

二、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和非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一)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基本特征

1.创新创业团队中农科学生比例高于非农科学生。目前在校培养和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中,农科专业创业大学生和非农科专业创业大学生比例为29.47︰70.53。该比例略高于学校招生人数中农科专业学生和非农科专业学生的比例,说明在以农科为优势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中,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高于非农科专业大学生。

2.创业项目与创业者所学专业相关性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中,46.43%的创业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42.86%的创业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仅10.71%的创业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关。结合访谈可知:第一,农科专业实际应用性强、社会服务性强,具有核心技术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具备创业的“天时”;第二,华南农业大学虽然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农科专业是其优势学科,集农科专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实践平台、社会声望于一身,具备创业的“地利”;第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加大,对农业提供的粮食、肉蛋奶等食品的多样性和安全性要求增加,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可谓创业的“人和”。以上三方面因素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是一个有利的优势。农科专业大学生也深刻意识到这一专业优势,故而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创业。

3.创业成功团队的特征。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创业成功(已正式注册公司并运营12个月及以上为标准)的团队,可以发现:第一,农科专业创业成功团队比例为39.29%,低于非农科专业创业学生团队成功比例46.27%;第二,农科专业创业团队从开始运营到注册成功的时间跨度比非农科专业创业团队大;第三,农科专业创业团队成员构成中高年级(大三以上,含研究生)比重大于非农科专业团队。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科专业创业项目依托于成熟的技术,且市场空间开拓难度大、周期长,创业门槛高于依托服务概念、理念或者经营模式的非农创业;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农科专业大学生在低年级仅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开展创业活动,高年级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自己在现代化农业领域进行创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1.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自我感知。有近半数的农科和非农科创业学生认为目前掌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的需求,但也有4%左右的学生认为已经满足需求。由此可见,创业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农科专业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程度更高。

2.获得创业支持的主要途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成员中有39.29%认为来自书籍和网络,非农该项比例为43.28%;农科28.57%认为来源于自身实践,非农该项比例为34.33%;农科17.86%认为来源于学校授课,非农该项比例为10.45%;农科7.14%来源于学校课外活动,非农该项比例为4.48%;农科7.14%来源于同学或朋友,非农该项比例为7.46%。由此可见,农科创业大学生获取创业支持的途径较少,主要依托学校的支持。一方面是农业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社会各方的创业扶持资源较少投向农业行业,使得农科专业大学生向社会、企业获取创业支持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农科专业大学生获取创业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

3.与创业项目有关的行业展览会对创业项目的帮助。农科创业大学生中有80%以上认为参与相关行业展览会对自己的创业项目较有用或者非常有用,非农该项比例为70%左右。参与行业展览会有利于增强学生接触和了解产业前沿发展情况,为有效整合创业资源带来更加广阔的平台。

4.创业导师的作用评价。农科创业大学生中有70%以上认为比较有用或者非常有用,非农创业学生中这个比例为60%左右。由此可见,学校积极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参加行业展览会、接受创业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机制建立,总体上来说是有效的,尤其是对农科创业大学生的帮助更大。

(三)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1.创业学生希望补充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可选知识技能为“市场营销、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税收、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生产管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农科创业学生急需补充的前三位知识技能为市场营销、创业相关政策法规和人力资源管理;非农科创业学生急需补充的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税收。由此可知,大学生对认为自己需要补充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涉及企业管理和产品运营方面,主要原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2.创业学生希望学校和家庭提供或加强服务的内容。在“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资金支持、融资平台和专业技术支持、法律咨询、财务咨询、场地支持、团队建设平台”选项中,对于农科创业学生最重要的三项为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对非农科创业学生最重要的三项为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融资平台和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创业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作用是极为肯定的,并认为是可以持续推进创业活动的重要方式。

三、完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调查发现,一方面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90%是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或涉及所学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农科专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知识需求程度更高。因此,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一个中心两个落脚点三步走”的模式,使得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突破点。“一个中心”,是指确立围绕创新创业导向,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知识和能力的现代化农业专业人才。“两个落脚点”,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和农科专业教育的融和、结合。通过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农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通过开设农科专业+创新创业管理双学位、3年学习+1年实践的培养模式、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奖励学分认定、提供在线课程资源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农科专业结合自身条件和办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多元空间。“三步走”,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步,在低年级时结合专业概论课程,讲述农业创业前景和市场开发方向,同时学校通过开设创业必修课,激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鼓励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创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创造财富、体现自我价值。第二步,针对有志于创业的农科专业大学生,进一步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提供各类培训,指导学生为创业进行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第三步,在高年级时结合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为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或个人配备创业导师并提供场地支持,落实措施鼓励专业老师指导或与学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二)构建“教学—实践—落地—市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农业院校可通过构建“教学—实践—落地—市场”紧密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在教学方面,要加强创业必修课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创业培训特色课程建设,针对不同学业阶段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次,在实践方面,要积极促进教师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通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创新创业。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师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学校和学院仅分别提取5%和15%比例的知识产权收益,其他收益归教师个人所有。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雇佣了解专业知识的职员时,自然就会挖掘身边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通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创新创业。此外,学校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推荐双导师,即负责专业技术指导的专业型导师和负责企业管理运营的创业型导师,通过导师和学生协商配股的方式,吸引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通过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创业,使得专业教师在创业实战中积累经验,也是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再次,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方面,学校一方面要打造创业体验实践基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观摩或体验各类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等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用于扶植小企业成长的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基地为师生在创办企业初期提供免费的资金、政策、融资、法律、税务、财务等方面的支持。最后,在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衔接方面,学校既要定期组织师生参观行业展览会、行业发展论坛等预示市场未来走势的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帮助师生挖掘创业机会;也要定期组织师生举办科技创新成果校园展示交易会,邀请师生举行创新创业项目路演等,通过“引进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转移,获得创业资金。

(三)打造吸引农业行业创新创业资源聚集的大农业创业生态圈

中外成功的高等院校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基本包括六个要素:一是行业领军企业;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是人才;四是良好的科技金融环境和科技资本,特别是天使资本、创业资本非常活跃;五是包括创业导师在内的创业服务机构大量涌现,对大量初创企业进行创业经验的传承;六是创业文化。因此,高校要迎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坚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走政府、学校、企业互利合作之路,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平台,形成政校企互利互惠、互促互动的合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正在尝试充分发挥作为华南地区具有龙头领衔作用的农业院校优势,努力开展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争取教育、财政、科技、人社、工商、税务、共青团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联合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广东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优势,强化创业培训、实训、孵化,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联合广州五山石牌高校区其他高校,扩大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辐射和联动效应,通过推动广东省教育厅成立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单位,通过校内外媒体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宣传作用,使学校成为大学师生创业,特别是在农业行业创业的政策、资金、信息、人才、项目汇集的高地,为大学师生创业打造良好的生态圈。

高校作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单位,需要不断地深入学生、了解需求、调整定位、创造条件,并积极寻求社会、政府的支持,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扶持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高校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日趋成熟,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章.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6).

[2]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

[3]刘月秀,刘卫民.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生态链的培育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10).

[4]唐景莉.最难就业季:以创业带动就业——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N].中国教育报,2013-06-24.

[5]杨文利.六大要素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关村核心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08-05.

[6]刘林青,夏清华,周潞.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作者:曾璇 钟文晶

上一篇:水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