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2022-09-10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提升人才质量为核心, 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培养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悄然转变, 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工匠精神”回归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焦点问题。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 阐述了工匠精神对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推动经济崛起和有效提升大学生全面化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为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此工匠精神成为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1]。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是指铁匠、木匠、鞋匠、瓦匠、皮匠、裁缝等手艺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 其不仅专于一门技术, 忠于职守, 默默劳作, 还有着对技术更高层次的追求。近年, 随着工匠精神一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其内涵也在丰富发展, 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 力求完美”的精神, 都可称为“工匠精神”。确切的说, 工匠精神不仅是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和理念, 也是敬业精神的行为表现, 更是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的职业价值取向[2]。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使命。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 工匠精神是地方本科高校深入转型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 “向应用型转变”成为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热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为办学方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 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优秀的岗位和职业素质, 并可将成熟的技术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技术好, 还要有专注、坚持、敬业、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 却萌芽于教育, 因为经验和能力等职业技能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 但是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精神必须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塑造形成。因此,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能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 顺应了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适应市场需求、能够承担社会使命的应用型人才。

(二) 工匠精神是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基础, 也是有效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从国家层面上看, 中国虽是制造大国, 却不是制造强国, 若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奋斗目标, 则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4]。形成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三) 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更需要塑造q其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精神, 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也表现了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美好愿望, 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不仅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还可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努力增强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3]。此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 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是大学毕业生立足行业、立足社会的前提条件, 只有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学生, 才能有利于其成为技术能手、行业专家, 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和实现长远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 培育方式

明晰工匠精神培育思路, 以工匠精神推动学校发展, 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导作用, 将工匠精神运用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确立弘扬工匠精神的育人理念, 纠正对工匠精神的误读, 消除诸如工匠精神是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手艺人”才需要工匠精神等误区。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的顶层设计之中, 从办学思想、宗旨, 教育理念、目标以及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弘扬工匠精神, 明确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人才质量观念[5]。最要紧紧围绕工匠精神强化人才培养, 从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后勤事务、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融入工匠精神, 全面提高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育质量。

(二) 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 牢牢把握市场需求的核心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和应用型人才的新特点, 培养符合学校发展定位, 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富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 培养方案

培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 必须制定与其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其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好人才供求和人才素养要求的先期调研, 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掌握企业对工匠类人才的需求, 设置合适的培养内容, 建立行业专家参与的课程设置、评价和调整机制, 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育人体系。

(四) 培育内容

1.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形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适当增加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 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与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敬业奉献信念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 明确各自的职业理想与发展方向, 强化学习专业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积淀工匠文化底蕴, 耳濡目染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动性。

2.根据专业特点, 研究和分析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 将其整合到教育理论和专业课程体系中, 使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理论、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 构建完善牢固的职业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充分认知工匠精神的基础上, 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使工匠精神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动力。

3.建立优质的实验实训平台, 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共享校内外实践资源,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学生创造接触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技能, 充分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机对接。

4.一方面要促进教师人才多样化, 形成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来源多元化, 通过校内外协同的师资培养和共享平台, 广泛吸纳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拥有相关行业经历的教师, 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保证师资力量协同的稳定和实效。

5.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单一考核, 构建全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形成不唯分数、崇尚技能的良好考核氛围, 利用先进的手段促进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和过程性。

四、结语

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有责任通过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 让其成为一种民族信仰, 形成一种社会文化, 开创工匠精神培育的新局面。

摘要:培育“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 工匠精神逐步成为学校、企业、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需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基于对广东省五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 (6) :36-41.

[2] 吴瑾, 杨玉凤.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 2017, 35 (5) :123-128.

[3] 李飞, 陶晓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教育观察, 2017, 6 (7) :61-67.

[4]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2) :66-69.

[5] 王萍.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 2017, 30 (3) :77-81.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的临床分析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