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

2022-04-16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在本科阶段实施中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但鉴于当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边缘化、内容设置不合理、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建议从加强课程自身建设、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增强物质、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 篇1:

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 要 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江苏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江苏本科高校除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外,其余都应划分为应用型高校。在高校内涵发展中,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国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逐渐呈现出争先进位的发展优势。制定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和《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教师评聘与管理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变化促进专业转型,构建“中专本硕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高校拨款与资助制度,是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划分标准;发展现状;领先优势;政策建议

当前,江苏省经济正谋求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要求江苏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变革需求,按照“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培养大批适应新产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支撑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江苏省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国务院部署对高校实施科学定位、分类管理、错位发展的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1]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适应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合格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江苏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江苏省普通高校类型的划分

高校分类是高校定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国际普遍认同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认为,在七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属于第五、六级教育。第六级是博士生教育,第五级教育分为5A 和5B两种类型。5B为2-3的实用型职业教育,但并不限于专科层次。5A教育时间在四年以上,可以分为5A1 和5A2。5A1按学科分设专业,是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的教育;5A2 教育按照大的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是适应高科技要求的专门教育。由此可见,5A1和5A2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2]。研究型本科高校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主,博士学科布局合理,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水平较高的本科高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科创新尖端人才、重大科研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面向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研究、服务地方社会、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教学和科研并重或各有侧重的本科高校[3]。根据上述标准,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高校都是5A2类型。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占九成以上,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都应划分为应用型。潘先生的这个划分切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和潘先生的观点,我们认为江苏本科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类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所高校符合或接近研究型大学标准,其余本科院校都应划为应用型(应用研究、应用技术)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各类高等教育是互相联系、错综复杂的,高等教育划分是相对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高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型高校并不排斥应用人才培养和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不排除精英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可能。

二、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优势

(一)应用性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突出

近年来,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见表1。

“十二五”以来,江苏应用型高校获得科技经费501.3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比达43%;共承担科研项目14.3万项,是“十一五”同期的2.1倍,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占比达46%;申请专利8.4万件、授权专利4.8万件。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校科技统计数据,江苏高校研发成果应用项目经费、科技服务项目经费、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以及科技著作出版等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一,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经费、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国家级科技平台数等指标继续位居全国第二[4] 。

(二)学科建设中应用型学科占绝对优势

2010 年 9 月 25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和一期项目增列工作,共计立项优势学科122 个。在优势学科中,仅工学、医学和农学三个应用型学科就占总数的60%。其中,工学有 60 个学科立项,占49.2%;医学有14 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11.5%;农学有10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8.2%;人文社科类有 22 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 18%;理科有16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13.1%[5],见表2。

(三)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2016年,江苏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6086.2亿元,比上年增长7.8%[6]。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由2010年的4800元提高到2015年的10800元。2014年,基础办学条件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等经费投入持续全国领先,见表3和表4[7],实验室面积和教学為主实验室面积分别为256.02 万平方米和200.99 万平方米,实验室建设经费为5.30 亿元,居全国之首,见表4。为了支持优势学科工程建设,江苏省财政从2010年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亿元[8]。

三、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构建不同本科高校质量评价体系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要按照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构建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实际贡献为基准的评价体系,把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的根本标准。这是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型转型,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是尽快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应用型高校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评估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专业群)认证标准等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其次,评估体系既要遵循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规律,又要凸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关注特色、科学发展的理念。在确定指标内容时,既要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都能达到的共同指标,又要关注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予这些高校发展个性、特色与优势方面留下足够的空间。第三,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索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二)制定《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法律保障体系

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是依靠政府推动,制定法律法规,促进行业企业依法与高校形成互相履行人才培养权利与义务的共同体。德国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培训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工会、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使命和任务,具体规定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权利和义务[9]。美国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十分完善,其《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确立了校企合作的核心地位,《职业培训合作法》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范围,《高等教育法》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职业教育法》确立了校企合作专项拨款制度,《职业教育修正案》不但扩大了职业指导、职业训练、添置和维修教育设备等拨款范围,而且提高了拨款额度,三次修订的《帕金斯法案》最终促使校企合作形成教育拨款制度化。虽然我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但对产学合作一直缺乏配套的法律支撑体系。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领先发展,推进校企合作有序进行,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构建由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和协商机制。江苏省政府要成立全省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组织、职业院校组成),赋予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协调行动、监督评价等职责,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各相关方关系,保证决策过程中校企合作各方能就各自的利益和意见进行充分协商;成立由行会主管领导和部门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行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协商会议,着力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的落实、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问题。第二,制定《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产学合作法律保障涉及教育法、学校法、经济法、劳动法、税法等。只有上述法律都对涉及校企合作的内容加以支持、保障,使之条款具体化,才能促使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及相关机构的责权利依法依规有序进行。鉴于国家《职业教育法》存在权责模糊等缺陷,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部门需要协同制定或完善《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企业资格条例》《江苏省职业培训法》《江苏省劳动安全保护法》《江苏省工伤保险条例》等,明确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相互关系、合作内涵、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及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第三,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江苏省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要成立一个由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的法律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机构,制定校企合作评估体系,定期评估诊断校企合作运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奖励那些产教融合深入、合作水平较高的单位。对那些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没有履行合作职责或敷衍塞责的企业,要落实罚则,取消政策优惠措施和与合作资格。

(三)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聘管理制度

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按照教师分类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彻底改变过去以学术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去衡量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不合理做法,改变过去职称评审条件过于强调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等级的学术评价制度,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审规范和聘任制度。具体措施有以下四点:一是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分别设定教学为主岗、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等专业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为上述不同岗位的专业教师设置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要求。二是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职称的教师设定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对于专业教师要强调双师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聘任制度,突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行业企业经历,明确应用能力和实践经历的实质性评价标准[10]。三是破除人员性质与单位性质等体制障碍,建立促进教师双岗流动的教师聘用制度。出台高校到企业,企业到高校的双岗流通政策,打通教师流通的渠道,实现人员职称转评互认,促进更多优秀的企业员工到高校从事教学,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四是教师评聘主体实现多元化。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的多渠道引入和跨界培养的实施,政府部门在高校教师评聘过程中,要合理吸收来自行业企业或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参与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以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多元标准来科学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建立“中专本硕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建立包括中职教育、高职专科(副学士)、技术应用本科(专业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纵向贯通”和“横向交融”的独立完整体系。为了适应江苏经济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向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江苏省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确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的电气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的数控技术应用和物联网技术應用2个专业联合培养四年制高端技能型人才。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改革力度,制定了转段考核方案,扩大了试点范围,南京邮电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34所一本类高校参与了试点。目前,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已经进行了四年,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转段升学考试考核制度,从政策层面,打通从中职到专业博士的职业教育发展通道。

(五)分類拨款、绩效拨款与专项拨款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需要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以及足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促进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江苏省政府应按照高校分类发展要求,改革现行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一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培养成本研究制定不同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拨款机制,科学核定其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二是设立绩效奖励资金,根据高校外部质量评估和高校内部质量评估结果,优先扶持适应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基础条件较好、教师队伍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支持和奖励办学特色突出、课程建设成果优异、实训基地建设先进、技术与咨询服务贡献较大的应用型高校。三是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院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资助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资助或奖励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补偿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工作所发生的物耗能耗,奖励校企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和个人。

参 考 文 献

[1]杨晨光.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N].中国教育报,2011-08- 31( 1).

[2]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陆岳新,孙俊华,洪港.基于高校特色发展的江苏高校分类体系研究[J].阅江学刊,2015(2):81-86.

[4]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04-12].http://www.ec.js.edu.cn/col/col14161/index.html.

[5]梁丽菁.江苏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优化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5):36-39.

[6]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6-9.

[7]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新华日报,2016-03-31(3)

[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新格局[EB/0L].[2016-02-02]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tjxx/201602/t20160202_276938.html.

[9]江苏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EB/OL].[2016-11-25]http://www.ec.js.edu.cn/art/2016/11/25/art_14542_201349.html.

[10]宁志成.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EB/OL].[2015-12-10].http://www.jsenews.com/news/tt/201512/t2563794.shtml.

[11]王建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统计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4):52-58.

[12]彭怀祖.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成效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8-103.

[13]沈健.持续提升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水平[J].江苏高教,2016(1):5-7.

[14]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

[15]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Wang Zhiwei, Wang Yanyan

Key words Jiangsu;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division standard; development situation; leading advantage; policy suggestions

Author Wang Zhiwei, professor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6); Wang Yanyan, assistant lecturer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作者:王志蔚 王妍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改进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在本科阶段实施中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但鉴于当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边缘化、内容设置不合理、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建议从加强课程自身建设、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增强物质、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指导课程;改进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简述。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将任重而道远。但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以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关注并重视高等教育的分类,但我国起步较晚,真正进行分类研究并运用到实践中的是最近十几年的事。高等教育的分类可以是多元化标准,但就我国教育体系来说,学界一般都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从纵向来分为可以划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从横向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横向和纵向综合划分的结果。要想进一步界定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必须区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为人才培养是各类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观念,就学术型人才层次要高于应用型人才,如学术型硕士的报名人数和录取分数要高于专业硕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用型人才不等同于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来讲,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医学博士等都是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律或构建某个学科的概念、学说、理论体系,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原创性思维;应用型人才专注于把发现、创造的理论创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远比学术型人才要大,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所有的专科层次高等教育都应该是培养应用人才,本科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也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目标是培养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在本科阶段实施中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上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2.开展就业指导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殊意义。①有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研究型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含量较高或高科技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软件开发工程师、会计师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是其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应用型本科中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能够从一个人的一生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使高校和学生及时了解人才要求趋势,从而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使学生更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另外,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传递准确的社会信息,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新趋势,以便把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大度地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可以说就业指导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职业生涯的生长,只要职业生涯发展顺利,生活才有物质保障,只要就业指导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②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育教学改革与办学水平的提升。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应用型本科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改革中探索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并且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在不断探索改革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应该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些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的动力和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办学目标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就业状况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水平和层次的直接体现,反过来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就业课程本身要不断提升,也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办学水平。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的学生刚开始绝大部分都要走向基层工作岗位,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是不被接受的,很多人还抱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观念去选择职业。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分配到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学生职业目标的锁定,在面对就业岗位选择时,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针对性地做出准备;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学生产生一些脱离实际的思想和观念,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按照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探索阶段是15岁到25岁,确立阶段25到44岁。

从阶段的划分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阶段中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面对着对职业的选择和初次就业,但本身的能力往往并不具备规划人生与正确择业的能力。所以在此阶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本身特殊性导致其被边缘化。为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遵照上级文件精神,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院校中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与一般的课程相比,就业指导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就业指导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它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政策变化、学生自身需求等诸多方面安排教学内容。其次,就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相比传统的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最后,就业指导课程是要贯穿大学从入学到毕业全程的课程,在整个大学期间会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正是有以上特点,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名称、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传统课程有相当程度的不同。比如在学科归属上,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实行不清,教学管理模糊,使得很难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很难有致力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和教学的老师;另外,缺少对课程的统一筹划和整体安排。所以,应用型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要保证专业课和相关基础上课时数,再考虑基础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最后才能顾及到就业指导课,至于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學计划,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更难保证了。

2.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乏系统性并且和社会需求脱节。一个好的课程开展必须在教学大纲、内容、进度和考核方课程科学面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取得教学效果。其中教学大纲直接决定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授的内容及作业的安排等;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知识信息;教学进度是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和时间上妥善安排。这些工作直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目的的实现密切相关。在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特别是那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教学大纲不规范性甚至没有大纲,教学考核随意化,学生考核方式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受益。

3.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不完善。按照教育部2007年12月颁布的《关于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应逐步列入学生课堂,但由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認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同,各高校的课程建设发展不平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很多高校未建立专门的教研室,已建立的也通常形同虚设。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是其他课程老师或者学生工作者过来兼课,没有专业培训和进修机制,很难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目标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达到。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指导课程改进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自身的建设。课程自身建设是就业指导课程完善的根本性条件,只有课程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定位,完善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就业指导课程要明确自己的价值理念,和其他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做出不同的调整。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指导和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次,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组织机构。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被边缘化、学科归属不清等问题,避免此类问题就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机构,这个机构必须有能力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能力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辅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等工作,能促使就业指导课程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再者,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采取大班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代就业指导的理念。相关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改进教学方法。

2.配备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交际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还要求其对社会现象和人才需求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改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必须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加教师强遴选工作,就业指导课程绝不是像某些高校中人人都可以去上的课程。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新建的,组建一支全部专职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不是很现实,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师的遴选:第一,从现有的教师中遴选出一批核心人员,组建一支相对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根据研究专长和倾向组成几个教学研究小组,分别由有专长的资深教师担任组长,主攻擅长的几个教学模块,促进教学研究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第二,由专业教师组建一支辅助力量,由于学生将来职业前景、职业规划等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密切相关,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大多数能深入了解,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学生指导;第三,可以定期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组建一支校外的指导队伍。最后,支持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等各类认证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流研讨会等等,多为其创设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物质和制度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经费的保障。第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安排教师学习和培训等等工作,使就业课程建设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保证与设施建设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建设,而不是笼统归于就业经费总盘子里面,具体经费的额度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程度及发展规划来逐年度或按学年核拨。第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促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可以由就业中心和教务处共同管理,将其作为正式的课程,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要求,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严格教学检查制度。

潘懋元先生说过:“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现在国家需要大量的专门性人才。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并将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就业指导课程改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会选择就业并从事基层工作,在学校期间开展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转引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6.

基金项目:本项目系2010年合肥学院教研项目(0402171071)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江玉荣,女,安徽合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作者:江玉荣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 篇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制订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各类实习、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理顺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等措施,推进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经管类专业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2015年3月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为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通过顶层设计有序引导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中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有765万人,加上需要因各种原因还未就业的往届生,总人数近9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理想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多地出现“用工荒”,许多企业招不到能深入生产一线的、具有成熟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校等教育部门深入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虽然重要,但是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尤其严重缺乏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我国这方面人才的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地方高校如何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是转型发展的动力,也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的孕育、形成与发展,与21世纪发展的潮流密不可分,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务院辦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之一。

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制度保障。权威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对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届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而这一比例在美国为2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基础教育水平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都存在很多认识上的不足,与部属高校的学生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经管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上,理论和概念性课程较多,着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性课程较少。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主要依靠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度较低,覆盖面不广。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几乎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授课教师几乎都为刚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有限,授课内容局限于书面知识,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更没有涉及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

(二)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较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一是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统一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照搬部属重点高校,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及时与地方实际相联系,培养的学生竞争力不强。二是教学内容上,理论和概念性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学生是老师的“复读机”,听懂了老师的课堂授课,会做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考试就能得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只要有盖章的实习鉴定表,即认为参加了毕业实习,能顺利获得毕业实习的学分。以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几乎所有本科高校都开设诸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之类的专业必修课,却很少有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开设税务核算与申报、ERP沙盘实训、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培训课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多为“985”“211”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基础知识较扎实,科研水平也较高,但多数教师缺乏在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知识面局限于书本和网络,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教师理论和实践双重掌握的要求。按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要大力培养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实行“引进来,送出去”的培养策略。但由于高校人员经费和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经管类专业教师能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校内可利用的实践平台较少,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

三、提升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融入科学的课程体系中,从而使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际,提出以下提升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制订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纵深发展的关键,各地方本科高校在制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三位一体、特色鲜明”为导向,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体现和突出本专业的发展特色,彰显与部属院校同类专业相比的不同之处。以实践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知识与创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组成。

该培养方案包括创新能力模块和创业能力模块,其中创新能力模块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组成,创业能力模块包括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主要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各专业不同的专业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充分考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课程体系中除保留和改革就业指导课外,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结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诸如“创业计划书”“风险投资计划书”之类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实践形式并用。一是坚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综合模拟比赛、市场营销大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比赛等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性比赛。在参加全国赛之前先在校内或院内组织选拔赛,扩大参与学生的数量,通过比赛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明白在激烈竞争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二是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以社会实践教学为主、课堂知识教学方式为辅的方式予以开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专题实习、创业模拟和体验、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专题讲座、创业论坛、企业家沙龙、专家学术讲座等方式予以开展。三是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奖励与扶持,在二级学院运行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对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学术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创业的积极性。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各类实习、实践平台。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广泛的途径是企业,应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联合培训基地、学生创业基地等。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这是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来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举办系列专题讲座,能提前培养适合本单位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人才,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公司的发展,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更高,减少频繁跳槽的可能性,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高校来说,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能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以便培养出更能被企业接受和吸纳的应用型人才,将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直接扩展到真实存在的企业,比模拟式教学的导入性更强,检验学生将书面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的能力,更可节约构建实训平台的设备和人员经费。还可将学生在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展示给企业,以寻求深度合作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師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经管类专业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行业技能培训与交流,熟悉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学术前沿,增加创新创业项目经费额度,鼓励教师申报较高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做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开展校外导师制度,建设辐射不同学科领域的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聘请诸如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总监等在该行业有成熟技能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水平。

(五)优化顶层设计,理顺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顶层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管理机制混乱的问题。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教务处负责,“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由团委负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学工处负责,多头管理,多头负责。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流于形式。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所在学校单独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院长,另设常务副院长和其他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学校的一切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事宜,负责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的申请及结项等工作。统一管理,权利与责任明确,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有余,刁杰胜.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5)

[2]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3]梁丹婴.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4]胡太芳.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

[5]张爱琴,卢佳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作者简介】刘娇娆(1986— ),女,会计硕士,河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师。

(责编 卢 雯)

作者:刘娇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