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建筑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途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見、十分普遍的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建筑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建筑学论文 篇1:

建筑教学改革中现代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 要:建筑科学作为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的特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教学实践中,并逐渐成为继传统教育方式之外,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被广大教师、学子接受,成为现代建筑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研究分析现代技术在建筑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有利于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筑学爱好者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建筑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分析

技术和设计的紧密结合是建筑学科教学的主要特点。美的建筑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实用性强也是不可或缺的特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建筑行业,从而促进了建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也对建筑人才提出的更多新的要求。改革建筑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创建一个全面的建筑教学体系,成为当前建筑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数字化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结合现代技术全面促进建筑教学改革,成为万千建筑学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内容。

1 现代技术的定义

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幻灯机、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媒介为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电化教育的功能及其特性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一种技术。在建筑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以计算机软件应用为核心,结合图像、语音、视听等处理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媒体(如投影、幻灯片、录像)的应用,更从实际教学教材内容从发,全方面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领悟及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说,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切可以展现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现代技术教育方式中,都可以完美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生动、趣味性强、易被接受和理解的特点,深受广大教师和学子喜爱。

2 当代建筑教学改革的要求

2.1 突破传统,注重实践

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内容丰富,涵盖的知识面及其宽广,而建筑创作更是一项注重思维、实践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建筑教学应以培养的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建筑教学的特殊要求。

2.2 面向市场,打破封闭

现代教育的普遍特点是,学校和教师关起门来让学生“闭门造车”,不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实行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计划教学”,致使许多学生在走向社会时,不能灵活运用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的随机应变能力。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跟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后进行学习,很少去接触实际施工图纸,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而在设计方面,一味追求造型新颖,不考虑实用性等等原因,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造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后求职难的问题。

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关注市场需求动态,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教授方式和进度,注重在实习过程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成为建筑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求学校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实习机会,锻炼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将工程图纸和设计意图转化成物质实体,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受力特点、结构形式等于工程中具体的应用实施方式相联系。

2.3 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教师队伍自身丰富的工程经验将会大大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应鼓励广大建筑教学工作者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拓宽眼界,提升技术,加强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建筑学作为一门包含社会、文化、政治、美术等全方面知识的学科,包罗万象,要求教师知识丰富而全面,不单单是简单的技术传授,更要塑造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定期开展教师挂职锻炼,实际参与建筑创作工作,以实际工作经验弥补理论教学的空洞性,不再“纸上谈兵”,做到知识结构全面、开放,教学内容不单一、重复,教学效果明显。

3 现代技术在建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今天,电脑已逐渐普及,而计算机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早在九十年代初,许多建筑工作者就已开始运用计算机绘制各类立面、平面、剖面等二度空间的图集,更成为全球许多事务所的标准工作方法。

我国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国内教育界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曾掀起一阵热潮,但也大多局限于简单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如投影仪、幻灯片、电视录影等,依靠教师的板书、语言、手绘教学仍然是主流教学方法。结合建筑学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将建筑教学所要求的巨大信息量完美呈现在学生头脑中,强化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发展的可视化仿真技术,采用多媒体仿真描述性质不同的模型信息,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及系统行为及其形态,有机结合,统一建模和求解,由于其实用性强的特点而逐步受到国内建筑工程界普遍的重视。

现代技术在建筑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也具有以下特点。

3.1 增加了建筑教学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利用现代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特点,以其自身的趣味性、新颖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场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2 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实际学习效果

结合现代技术的课堂教学,有效增加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传统教学内容知识量达,内容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但是结合了现代技术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良好的塑造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3.3 增强学生参与热情,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加入了现代技术的建筑教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摆脱传统教学枯燥无聊的内容传授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问题解决,促进沟通。

现代技术给建筑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更成为建筑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但是也应该注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的依赖计算机等学习工具,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主动去思考问题,过度重视机器操作而忽视了建筑学习的本质内容,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忽视了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参与,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须知,现代技术只是建筑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把现代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现代建筑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不辍的。

参考文献

[1] 薛玉影.现代技术在建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76.

[2] 叶露,胡旭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J].山西建筑,2011,37(31):247-248.

[3] 师立德.谈思维过程与建筑学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作者:罗艳玲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建筑学论文 篇2: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建筑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途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見、十分普遍的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学质量通常会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对中职建筑教学的重视,合理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中职建筑教学中,有效提升其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为此,就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建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策略进行了简要探究。

[关    键   词]  信息化技术;中职建筑教学;中职院校

中职学校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化人才,其教学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还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建筑类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中非常常见的专业学科之一,其培养的建筑人才通常会直接进入建筑行业工作。因此,中职建筑教学质量更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的重要事项。故而,加强对中职建筑教学的重视,紧抓时代发展脉搏,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探索更适合、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提升中职建筑专业教学质量及效率,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建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建筑类专业是中职学校非常常见的专业学科之一,其教育教学的重点即为社会培养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该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文化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众多专业课程知识,如土木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装饰设计、建筑CAD、建筑测量等,众多的专业课程使得该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持久度低、学习能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若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专业课程难度大、理解难度高,同时需要学生耐心理解和记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空间理解能力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灵活应用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这些对于学习能力欠缺、基础薄弱的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来,中职学校也逐步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多样化的文字、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更便利的学习条件。

二、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建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中职建筑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各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都需要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往往较大,学生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知识。因此,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来完成交互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比如,在学习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中二力杆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以传统口头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常很难理解“二力杆”这一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只是被动地接受,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就无从谈起了。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二力杆”图片,如桥梁桁架中的各个杆件等,以具体的图片、视频方式来呈现、描述“二力杆”,便于学生更直接、更清晰地观察“二力杆”的杆件,从而可加深学生对“二力杆”这一概念的理解及记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衡状态”“只在两点受力”的含义。再如,在学习建筑力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提前搜集关于“水立方”“鸟巢”等著名建筑的资料,如刚性及稳定性、物体受力情况、平衡条件与强度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将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熟知的建筑物的同时明白力学知识在建筑物中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力学知识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和价值,转变学生对建筑学学习的态度。同时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还可以有效地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让枯燥的建筑专业课堂变得更生动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互联网通讯开展教学

互联网通讯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通信工具,该类通信工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甚至逐渐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来。如我们常用的微信、QQ等均属于互联网通讯的范畴。近年来,尤其是在2020年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认可和重视,各类互联网通讯形式也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渗透和应用,微信群、QQ群、钉钉、雨课堂等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大。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应用能够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对语音、视频、文字、图像、文件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数据、信息的传递,并且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沟通,同时还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通信来为学生分享学习资料和内容,并可将自己备课期间整理的学习资源、获取方式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分享给学生,并可以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查阅信息、咨询问题、展开互动沟通,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任务,这对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改善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在“建筑结构与知识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利用多媒体方式将“建筑结构的规定与表示方法”“结构施工图的基本知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砌体结构施工图识读”等相关知识的讲授过程录制成4~8分钟的微课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微信群或QQ群中,供学生提前下载预习,对于存在问题、疑惑的内容则可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询问、解答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二力杆”时,在课堂讲解后,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工具将课堂上所使用的课件资料,展示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分享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在课后能够及时进行巩固学习,对于课堂中存在的疑惑、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进行询问。以这样的方式来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及空间限制,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查漏补缺,从而切实提升中职建筑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模拟建筑施工现场

建筑学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也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需去施工现场便可感受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加深学生对建筑施工的感受和认知。比如,钢筋作为建筑行业中应用十分普遍的建筑材料,在施工前做好鋼筋检验是建筑工程施工前必须关注的问题,掌握钢筋的检验方法也自然成为中职建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若使用真实的钢筋进行实践操作,必然会增加学校的教育成本、实验成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组织学生进行钢筋强度、拉伸度检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实验成本,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合理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促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建筑行业的特点、危险性以及专业知识的价值等,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为中职建筑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这也要求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从而为中职建筑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宏亮,周绪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建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2017(32):174.

[2]张彩格.浅析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5):273.

[3]沈长进.BIM技术在中职建筑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8):156-157.

[4]王继旭.核心素养视野下对中职《建筑识图》教学的实践研究:BIM技术在《建筑识图》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6):200-201.

[5]徐群.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研究[J].南国博览,2019(8):382.

编辑 郭小琴

作者:苏丽红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建筑学论文 篇3:

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应用型高校长远发展、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分析了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BIM+产教融合背景,提出了构建行业需求的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BIM课程教学资源、组建BIM“双师型”教师队伍、“课、证、赛”相融合和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等人才培养举措,以期为专业新型技术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BIM;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飞燕(1981- ),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硕士;盖东民(1987- ),男,河北邯郸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硕士。(福建  漳州  363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平台支撑’的高校BIM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BJG20180107,项目主持人:李飞燕)

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的新型技术,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BIM技术的发展。住建部颁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勘察设计类企业、施工类企业要加快BIM、GIS、3S等技術在建筑业的普及应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顺应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明确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化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产教融合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高校产教融合度不够,导致企业“用人需求”和高校培养的学生“适岗能力”矛盾突出。因此,如何加大产教融合的力度,让人才培养定位主动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相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

1.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朝着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的创新型经济转型,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势在必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摆脱传统的技术应用与模拟,深入更高端的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探索实践,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形成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教育特色,积极培养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新专业、新技术人才,从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高校长远发展。应用型高校中大部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学校科研实力、办学经费以及办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打造学校品牌就必须找准办学定位,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地方发展“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同时让企业从高校中获取人才红利,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3.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既看重综合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更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快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各项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有效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双赢局面。

二、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和培养问题分析

1.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分析。我国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大致分为三类,即BIM标准人才、BIM工具人才和BIM应用人才,应用型高校BIM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BIM专业应用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工程能力和BIM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涵盖了原有工程能力的培养,如结构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因此高校BIM人才培养应重点放在BIM能力的培养,尤其是BIM软件操作能力、BIM建模能力、BIM模型综合应用能力等。

2.BIM时代土建人才培养问题。各地方高校BIM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土建类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培养形式单一。BIM时代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往往存在重传统、轻发展的问题,即一些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重视传统专业知识,忽略知识更新,尤其是行业新技术的引入,导致高校新技术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需求。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是开设1~2门BIM相关课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以BIM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培养形式单一,只有BIM的基础教学,缺乏跨专业跨阶段的BIM综合应用,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有效结合,不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第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且数量不足。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一大部分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较低,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尤其在行业新技术方面,很多教师在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未曾学习过BIM相关课程。部分教师通过后期自学只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综合能力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此外,有些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但是这些企业技术人员一般缺乏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BIM时代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除了具备原有土建专业知识和BIM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受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教学,与BIM相关的实训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几乎没有,实践教学活动没有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连接,且实践学分和实践学时不足。另外,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如缺乏实践需要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也制约着BIM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四,缺乏和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以往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一般仅停留在与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就业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载体。面对BIM新技术的应用带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有些高校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封闭的校内教学体系的建设,忽视“走出去”与企业融合共建的作用,因此无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思路

1.产教融合模式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中介式”模式和英国的“薄三明治”模式等都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功模式。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产教融合的四种类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其中,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指高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新技术研发,以提高双方创新能力为宗旨,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形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指高校和企业共建实体合作平台,如实验室、研究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牵引模式指高校和企业共同申报和参与各级各类纵向、横向项目。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指高校和企业相互融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包括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人力资源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和各教学环节的深入融合等。这四个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之间并不孤立。

2.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思路。应用型高校应贯彻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尤其新技术发展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综合以上关于产教融合模式的分析以及整体人才培养规格提出BIM时代下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基本思路,即人才培养目标应反映土建行业前沿发展趋势,跨院系、跨专业协同合作,积极寻求和业界优秀企业展开全面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有生命力的合作项目推进以BIM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土建人才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和建立“科研—教学—学科竞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

四、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举措

1.构建行业需求的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随着行业新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扩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另一方面要突破原有课程的学科化和体系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需强化原有课程体系中工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增加BIM能力的培养。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由于BIM技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且具有多专业协同的特点,因此原有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土建专业知识的整合和扩展,同时增设BIM相关课程。在BIM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企业调研,明确BIM技术应用层次分为基本概念及软件操作、专业应用和综合应用。基本概念和软件操作、专业应用两大模块归属课内教学,课内教学部分一类是将BIM作为辅助性质的教学手段植入相关核心专业课程,如将BIM技术与“专业概论”“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等核心专业课程相融合;另一类是增设BIM相关软件课程。综合应用模块则借助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实现。

2.打造多元化的BIM课程教学资源,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有助于专业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营造灵活、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平台。BIM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手段,如文字、音像、网络多媒体、虚拟实训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体系,为课程提供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可以将某个完整的实际工程BIM案例拆分成各模块,然后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各课程之间良好的配合与衔接。对于增设的BIM相关软件课程,则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具体分工上,企业人员提供所需的案例资料,将前沿领域的新技术以及对就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带入。高校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如编写传统的纸质教材、设计各类课程学习包,将个别教学内容制作成手机课等。整个过程中,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应及时相互交流,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此外,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BIM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课堂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积极尝试微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组建BIM“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针对目前高校BIM师资人数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首先应扩展人才引进渠道,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掌握新型技术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往往较为缺乏,因此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对学历和职称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优先考虑有企业BIM工作经历的教师,保证新进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次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搭建教师培训基地。如BIM相关企业每年为专职教师提供一定的岗位,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或挂职,与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完成BIM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重提升。再次,大力引進行业企业的BIM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担任BIM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工作。最后,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由于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和科研方向,面对行业新技术需要较为漫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部分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如通过工作量的部分减免或是将企业的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等。总之,应积极搭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平台,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较强的行业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4.“课、证、赛”相融合,借助双创项目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对于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内教学远远不够,应加强“课、证、赛”的有机结合。首先必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针对BIM技术在建筑全过程的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的赛事,如低年级可以参与BIIM基础建模比赛,高年级可以参与基于BIM的结构设计比赛、BIM应用技能大赛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项目化训练为途径,构建学科竞赛“四化”建设,即竞赛活动平台化、指导教师专业化、竞赛获奖学分化和竞赛管理体系化。其次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BIM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将课程项目学习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进行结合,以证代考。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积极联合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如用企业冠名打造学科竞赛,扩大企业知名度;由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赛事指导教师团队;企业出资对优秀参赛学生进行赞助,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等。最后,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双创项目,以此学习BIM新理论和新技术,如可以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企业成熟的BIM项目、关键技术、先进模式等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学生双创项目等。也可以组建BIM工作室,即以育人为目标,以兴趣为基础,以项目为牵动,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5.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合力。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主动联合土建行业的优秀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利用当地政府、校友等各方的优势资源,立足市场,与BIM相关企业共同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可以和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BIM应用技能,让企业变成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加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准确判别连接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校内各教学环节。其次还可以融合学校多专业科研力量,建设产学研合一的项目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带动教学、科研和产业化,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开展需求为导向的BIM新技术应用研究、BIM技术咨询等。借助平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使平台成为人才孵化基地,集合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合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建筑业目前正处于新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转折时期,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建筑等正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天地。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机遇和挑战,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贯彻于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建筑业新常态,积极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转型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其次应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最后应积极搭建各级各类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扩展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该做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于其他行业、专业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52-54.

[2]冯建业,闫喜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5):47-49.

[3]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4]袁君煊.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J].职业技术教育,2017(5):15-17.

[5]郝丽.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4):108-111.

[6]安黔江,颜宝平,陈朝坚.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48-51.

[7]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8]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57-60.

[9]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7-110.

[10]刘国买,何谐,李宁,等.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98.

[11]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1.

作者:李飞燕 盖东民

上一篇:地基基础建筑施工造价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下的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