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论文

2022-05-11

第一篇:生命教育理念论文

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摘要:体育教育的最终使命和落脚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将成为新的教育使命。2011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使得学校体育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也存在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浓厚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灌溉与培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视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的要求,进一步表明生命教育的思想融入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迫在眉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以中小学为重要抓手,建立并完善学校的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体育课程;模式

引言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知生命作用、感受生命价值、尊重热爱生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本文就生命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不论是体育教学还是生命教育,他们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也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要素,使學生能够加强理解。比方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会因为害怕做出不正确的行为,教师可以组织为躲避地震、火灾的逃亡等体育情境,把一些生命常识以体育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躲避危险的有效方法。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与急救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3名同学扮演溺水患者、骨折患者和心脏病患者,组内的其他同学负责对这些患者展开急救,然后把患者送到医院,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掌握一些急救的常识。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引入交通规则,可以让学生扮演交通指挥员,这样学生便会掌握正确的交通规则,在平时过马路时会更加注意遵守交通规则。把体育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能够以体育教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有可能危害生命的一些要素,从而加强学生对生命健康安全与体育锻炼的重视。

2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手段。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运动技能并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意义。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许多小学体育教学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即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模仿”或“学习”来进行。这种看似通用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被动的表现形式。当无法激发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时,自然的,生活教育就很难融入其中。所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传统教育模式创新的内在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调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必须纳入新的要素。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置一些小游戏,这些小游戏可以是生活应用中的常识,如“地震救援”“攀岩运动”等,前者可以让学生在模拟中发展其响应和紧急响应能力,当地震发生时要躲避到课桌下,在教学基本动作外,还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后者是一种以攀爬和上升为主题的体育锻炼游戏。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模拟攀爬场景,使学生体会和掌握相关技能。此外,学校是教育活动的部署者和推行者,必须充分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并根据相关实施要求发布新政策,以促进生命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3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领导的角色。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不利于生活教育和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一是开展师生互评。在教师继续运用教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样能够使教师更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进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并使生活教育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二是设定更全面的评价目标。小学体育教师既要开展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的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建立体育精神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体会小学体育生命教育的内涵。三是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中,并应严格要求教师落实生命教育,而不是维持现状、保证安全性、不愿突破而减少自己的工作量,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进而推进小学体育生命教育的落实与发展。

4加强教师和家长间的有效沟通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父母对于生命的态度,会对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形成直接影响,并且,多数学生都会复制家长的生活模式。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中,健康、轻松、和谐地生活、成长。体育教师可利用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加强联系,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家庭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科学的家庭生命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生命教育意识作用显著重要,教师需让家长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从而正确地对待生命。

结语

通过生命教育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积极响应与实践可以有效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回归。从生命教育是生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出发,提出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构思,建构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模型,审视学校体育的价值,认为融入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淑慧,王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运动,2019,(2).

[2]秦松林.基于信息化视角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方式[J].电脑迷,2017,(11).

[3]高鹏.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德惠市第二实验小学 吉林 德惠 130300

作者:王伟

第二篇: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摘 要: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毕金杰(1971-),女,辽宁昌图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斷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发布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養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素质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鼓励素质教育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严格监督教育进展,重点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条件。

四、总结

随着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必将得到较大改善,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高职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职发展的关键任务。利用素质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开展环境,同时借助生命教育的开展充实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当代高职学生形成主体性,自主发掘生命的意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邓川.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热爱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J].大家,2011(11).

[3]王斯琴,何光银.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J].思想工作,2005(12).

责任编辑 谢荣国

作者:毕金杰

第三篇:“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可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一、生命教育理念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意义

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曾说:“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活动,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项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和生活的,是生命的生活形式,理所当然应该在生命生活的层面上展开。”“生命教育”理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教学不仅包容了自然界客观的生命元素,还蕴含着人类之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我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二、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环境、资源及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地理教学涉及板块构造和运动规律的知识,并且划分出了地震运动比较频繁发生的地震带,这些知识都能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以及对地震的防范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进而更新对生命的认识。地理学科涉及到的“沧海桑田”、“物质循环”等诸多现象包含着辩证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可见,地理教学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教育的重要课程。

三、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教育以培养人为最高宗旨,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关注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应当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遵循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其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综合素质,改变传统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生命教育理念的地理教学观;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

2.挖掘地理教材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了人文关怀,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板块运动学中,教师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着重让学生理解地震的产生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让学生了解地震,掌握地震灾害预防技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强化防灾、抗灾意识,使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结合地理知识开展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将生命教育寓于教学的方法。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突出自主与探究结合的学习方式

地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在地理教學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地理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还可以结合与地理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节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有多种实践体验,帮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应用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

作者:卞素春

上一篇:财务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