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论文

2022-04-22

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需服务于地方旅游特色建设,就此,论文从培养优势、课程建设、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思考。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了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与紧迫任务。而建设地方旅游特色的一个必要条件与重要支撑是培养能发扬与传播地方旅游特色文化的旅游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

摘  要:健康中国视域下,国内各所高职院校均不断构建与完善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面向康养旅游行业持续输送高水平人才作为教学改革出发点与落脚点。现阶段,尽管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康养旅游人才层面做出诸多努力,但基于整体而言,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康养旅游人才层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并未充分顺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未实现充分对接、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完善,这对国家康养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限制。对此,学校方面应积极深化高职康养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力度、构建课程与岗位工作对接的模块化教育模式、着重强化高职康养旅游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大力发掘康养旅游文化教育资源,从而推动国内康养旅游行业实现有序且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与积极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行动的持续推进,国家康养旅游产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现阶段康养旅游领域存在人才资源匮乏及质量亟待提升的现实问题。国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在促进康养旅游产业稳定与健康发展层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熟和完善的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激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活力与动力,推动康养旅游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的优势产业。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和转型,促进新主导旅游业态不断融合创新。

一、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必要性

(一)顺应国家以及区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并将健康产业引进“十三五”规划当中。而后,我国健康旅游行业迎来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即国家为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提出了旅游示范基地相关标准[1]。到2017年,国家在推动健康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发展与丰富特色化健康旅游产品、着重发展特色化中医药服务、康复疗养服务、高端医疗服务以及休闲养生服务等,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健康旅游行业发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16年在全区创新驱动大会当中明确提出,要在大健康产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塑造具備全国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创新名片。而后在2017年,桂林市荣获第一批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城市称号,与此同时拟定了以建设健康桂林为导向,以企业培养、项目推进以及平台构建为主要抓手,从而逐渐落实把桂林建设为国际影响力深远和国内一流的健康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2]。整体来说,国家与地方均积极支持、指引与推进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然而若想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和战略目标,最终需要凭借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康养旅游应用型人才来执行与完成。

(二)适应行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社会新常态背景下,跨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已然成为培育全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亦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态势。现阶段,诸多养生保健机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健康旅游服务逐渐涌现,但是当前的养生保健行业从业者多数存在专业资质不足以及素质低下等问题,更有甚者打着养生保健的旗号误导与欺骗广大消费者。因为健康旅游行业对于服务者的专业素质具有较高要求,真正有专业素质的从业者十分短缺,国内康养旅游专业人才规模仍无法满足行业产业发展诉求。但可喜的是,国内各类高职院校均已正视该问题,并且积极采取解决措施,积极建设与发展康养旅游有关的专业,着重培育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康养旅游专业人才。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其基于桂林市着重构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工程的现实诉求,借助校政、校际和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重点培育康养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诚然,旅居养老产业是我国新兴业态,借助对旅游产业与老年服务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在构建高效率的康养旅游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科学调整我国老龄化事业健康发展、及时健全养老服务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专业等层面具有现实意义。

(三)启发康养旅游人才健康意识的迫切需求

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建设的接班人与主力军,大学生们的体质健康与国家及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为有效提升国内大学生群体体质及健康素质水平,在2014年,教育部门颁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明确要求在国内各所院校每年实施该标准的评测工作[3]。但是,基于国内各区域的院校针对学生群体的健康意识和体质健康进行的调查结果而言,实际情况则不容乐观。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具有多元化特点,具体包含大学生个体健康意识淡薄、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兴趣较低、饮食搭配失衡以及生活作息不科学和不规律等。上述状况反映,面向当代大学生群体普及养生教育和健康教育,不仅适逢其时,并且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观念中所提出的动静结合、起居有常以及饮食有节等养生理念与养生药膳、五禽戏、太极拳等养生功法,在较大限度上适宜改善当代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4]。若高职院校通过适宜的渠道与方法在校园内普及传播传统养生文化,创造浓厚的健康养生环境,将有利于启发康养旅游人才健康意识,从而使其自青年时期便能做到健康管理。

二、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困境

(一)人才培养规格并未充分顺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

首先,国家层面对康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伴随1+X证书制度以及老年照护职业能力等级标准的陆续推出,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全新标准与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及高职院校护理两大试点专业,为有效应对国内康养行业飞速发展,相关部门与工作者在专业建设层面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即产教融合。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三教改革、遴选实训中心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层面,均给出了新课题与新要求,具体包括课岗对接和课证融通。其次,面向康养旅游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格局还未生成。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相关行业与岗位标准规范针对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而社会群体对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与医疗护理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康养旅游机构当中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与中医疗护理人才所占比例,在一定限度上映射了该机构所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的性价比。目前,我国对康养旅游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层面还处在摸索过渡期,触及养老旅游有机统一的养老学科、旅游学科以及医疗专业技能环尚未生成。最后,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对接还不够密切。康养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与行业发展不协调与失衡的矛盾愈发突出。现阶段,康养旅游机构当中的医疗服务人才普遍以养老护理者为主,医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医疗服务项目设置内容与范畴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带教需求,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及康养旅游行业发展。

(二)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未实现充分对接

虽然我国民众的康养实践发展时间较长,但是康养旅游是近些年新兴的产业。所以,高等教育领域对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在探索阶段,且相关专业普遍设立于旅游类、医学类以及体育类等院校。尽管这些院校均已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健康管理与旅游休闲等知识融入康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看似健康管理和旅游休闲均与培养专业康养旅游人才相关,但是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层面归属不同学院,在专业特色方面,前者重视健康,而后者则倾向于旅游,且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所以,高职院校应促进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充分对接,融合专业知识内容,重点培育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康养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仍与岗位能力需求有所偏差,课程内容并未在涵盖旅游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囊括健康评估、老年护理学以及营养保健学等课程,且学校方面尚未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康养旅游专业在全覆盖与多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层面受到一定阻碍。

(三)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完善

第一,基于数量上来说,在国内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环境下,旅游康养专业当下专任教教师数量无法充分满足复合型旅游康养专业人才培育需求。

第二,基于质量上来说,教师对口专业与研究方向都是康复专业的人数相对偏少,多数教师均源自医学其他专业,普遍借助自学、短期培训与临床实践等形式转岗到康复专业担任教育工作者。缺乏养老康复专业学习背景,知识体系构建缺乏完善性,实践能力亟待提升,对于老年群体的康复治疗、心理疏导、日常生活照护以及能力评估等仍停滞在间接经验或者理论知识的机械化传授层面。唯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推动内培外引工程顺利实行,才能切实塑造一批专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康养旅游专业师资团队。

三、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积极深化高职康养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力度

高职院校应通过与合作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现代学徒制实训中心,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旅游管理分散化的康养旅游资源实现集中利用和共享,借助与企业之间畅通、良好的双向信息交互,争取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层面获得最大化突破,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整体而言,以旅游需求侧为基准,构建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以及训练中心,一方面应发挥并利用校企合作的社会服务项目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促进资源分配最优化,为师生群体提供良好的经济与物质保障,进而在整体上超过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教学成效与经济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加速推进专业建设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学校方面应联合企业积极深化旅游数字化与数据变革。基于市场整体化建设,创新康养旅游专业建设服务方式与运行模式,既能促进旅游强国与知识创新工程有序进行,也能促进高职康养旅游教育现代化发展。此外,还要改善专业育人环境。校方与企业联动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及实训中心,应着重运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在实训中心中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和实操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有效改善高职康养旅游专业育人环境。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既能够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科学化分配,为师生提供多样的教育资源,也能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水平,提升康养旅游专业教师科研及教育水平。

(二)构建课程与岗位工作对接的模块化教育模式

在康养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应贯彻落实学习产出理论,与社会养老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双方针对康养旅游人才培养全过程展开探讨与优化设计,明确康养岗位工作群所对应的专业课程,適当引进康养领域相关企业专家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校园轮训教学法,开展角色融入与实境育人活动,落实课程教学和岗位工作的充分对接。借助跟岗与顶岗实习,增设学习等级逐渐递进的康养专业模块化课程,着重应用早临床以及反复临床的专业医学技能教学和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以临床医学岗位标准为基准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三)着重强化高职康养旅游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中缺乏康养旅游领域的专业带头人与专家能手。所以,康养旅游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改革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是康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引进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旅居养老服务有着学科交叉性特点,所触及的专业领域涵盖健康护理学、旅游休闲以及心理学等。对此,学校方面可以适当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为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完备的师资储备与力量。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良好的薪资待遇聘请社会相关领域优秀工作者以及企业高管来校开办讲座报告,为学生分析当下康养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及特征,使学生能对未来自身从事的领域及岗位工作生成相对直观的认知。而走出去则是指学校方面选拔校内在职优秀教师,组织其前往澳大利亚、日本与欧洲等康养旅游专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进修,为本校发展康养旅游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供国际前沿的理论视野与专业技能。

(四)大力发掘康养旅游文化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课程教育是各大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媒介,优化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率,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心挖掘教育素材,积极发掘及教育资源并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传授给大学生群体。而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专业所涉及的教育资源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均丰富多样。比如,在古代的养生文化发展史中,蕴藏着诸多关于养生的古董器物、名人轶事以及诗词佳句等。而在现代社会中,伴随近些年健康养生话题的兴起及大众传媒的快速推动,陆续上映了《老中医》和《本草中国》等中医主题的节目。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挖掘并加以应用,对提高学生康养旅游知识学习兴趣有着积极影响[5]。另外,在现阶段国家提倡与建设双一流学科的环境下,各所高职院校应以此为机遇,积极开发传统养生文化慕课和微课等多元化教育资源,用以辅助康养旅游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在康养旅游产业获得一定发展和进步,但是依旧存在众多不足之处。高职院校若想为国家康养旅游行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需要持续完善自身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横向和纵向整合多方资源,重视人才内涵式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塑造一支跨专业、跨学科及跨领域的专业师资团队,与企业展开积极交流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为国家康养旅游行业培养、输送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传,谢琼.基于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康养旅游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9(17):48-49.

[2]袁其玲.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初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42-43.

[3]张贝尔,黄晓霞.康养旅游产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策略[J].经济纵横,2020(3):78-86.

[4]韦家瑜,谢琼.基于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4):390-391.

[5]谢琼.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入高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J].教育观察,2021,10(2):58-60.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邱小樱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论文 篇2:

关于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旅游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需服务于地方旅游特色建设,就此,论文从培养优势、课程建设、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了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与紧迫任务。而建设地方旅游特色的一个必要条件与重要支撑是培养能发扬与传播地方旅游特色文化的旅游人才。高职外语类院校是旅游人才特别是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致力于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探索如何将旅游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特色建设相结合亦是高职外语类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亦作了一些思考:

一、高职外语类院校在为建设地方旅游特色、培养地方旅游人才方面有着非外语类院校没有的优势,应加以好好利用

外语优势是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若利用得好,可以为地方旅游特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旅游快速发展,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来源地范围不断扩大,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为主扩展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说各种语言的游客都有,这需要掌握多种语言交流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才能没有障碍地、较完整、较好地为游客介绍当地旅游特色文化,带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旅游特色。也就是说,掌握多种语言交流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能以对外窗口和代表的身份传播和发扬地方旅游特色文化,对建设地方旅游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高职外语类院校在培养多语言技能的旅游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其语种设置较全,师资力量集中,实力雄厚,使它成为能够较系统、较大规模培养多语言技能旅游人才的重要平台与主要主体。

再加上高职外语类院校独具国际化氛围,外教多,对外合作交流多,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留学、交换生、研修、学习营、实习的机制更为成熟,更趋于常态化,再加上普遍开设外国概况与外国民俗礼仪等跨文化课程,从而使学生涉猎的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校园文化更开放多元,使学生培养起全球观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开放性的全球观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接待外国游客,提升充当对外窗口和形象代表的水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更好地打破文化障碍,更有力地把当地旅游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世界旅游者心目中建立起当地旅游特色品牌。

二、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生源应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所在地募集,直接将旅游资源的继承者培养成地方旅游特色的建设者、发扬者,从来源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旅游资源所在地招收而来的生源本身就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继承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对当地旅游资源较为熟悉,因而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诠释、弘扬和传播当地旅游特色文化。高职外语类院校可以与地方进行“院地合作”、采取“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做到哪里有需要,就为哪里培养,就培养哪里的人,从而使得培养出的旅游人才,既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具有“本地人”的身份,回去能成为建设当地旅游特色文化的主力军,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应加强地方特色旅游课程开发,侧重于开设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课程

高职外语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营造国际化氛围,在旅游课程的开设中有若干外国文化与外国旅游资源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观念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其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特色,使得旅游人才更加国际化,这在服务地方旅游特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要培养能建设和弘扬地方旅游特色的人才,在课程的开设上还必须“接地气”,可以采取与地方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地方旅游特色,及对旅游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使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建立在响应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增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科学性、实用性。既要多开设一些专门讲解地方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的课程,如系统介绍当地名茶的课程;也要多开设一些培养地方特色旅游服务技能的课程,如学习腾编、刺绣、陶器制作、剪纸、山歌演唱、民族舞蹈表演等当地技艺的课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区域针对性和服务性。

四、应加强地方特色旅游教材开发,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教材。

为开设地方旅游特色课程,高职外语类院校需要编写与之相配套的地方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注重与地方旅游特色相结合,如在编写主体上,可以采取“学校教师+行业专家+当地文化研究学者+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当地旅游企业+当地民间技艺传承人”的组合,将编写主体向地方倾斜,充分发挥地方编写主体的作用。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应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在编写方式上,多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把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东西深挖、丰富、充实,把最重要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

五、在旅游职业应用技能培养上可结合 “校地共育”、“校企共育”与当地 “拜师学艺”的传统特色。

在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职业应用技能培养上,“跨国共育”是其独特的做法与特色,但若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旅游特色建设,还是要将主要的基脚立足于当地。一方面,可以在“面”的层次,采取“校地共育”、“校企共育”的方式,与地方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通过“工学交替”等形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到“点”的层次,即结合民间独特的师徒授艺方式,在当地民间挑选多名传统技艺继承人,按民间传承的“拜师学艺”的方式,一对一地对学生授艺,把书面上的传统文化经由这种方式落到实处,变成实际的应用技能。这不同于现代学徒制,这是传统学徒制,对传统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旅游行业而言,这一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所述,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需服务于地方旅游特色建设,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其地方适应性和服务性,更好地为建设地方旅游特色、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陈晖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论文 篇3:

新常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思考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旅游企业重点需求的对象。通过对旅游企业的抽样调研,认为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应实现培养目标特色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情商教育经常化、职业技能证书化、实践教学体系化和师资培养合作化,培养出贴近市场、贴近产业,满足一线旅游企业需求的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能力培养对策

旅游人才是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更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职能。“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1]。在当今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在全域旅游“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导下,旅游新业态不断呈现,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是否适合旅游发展新形势,是否紧贴市场需求,是否紧贴产业需求,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课程结构是否合理都是当前亟须讨论的问题,也是国家、省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抽样调研旅游企业,针对企业的需求,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相关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市场需求情况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管是酒店业、景区、旅行社还是新兴的旅游业态,所需人才资源缺口非常大。基于此,本次抽样调研选取的旅游企业涵盖了酒店、景区、旅行社、客栈等类型,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电话调研等方式。实地调研时,调研组分别与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为了让调查对象尽量客观地表述,我们采用了抽样发放调研问卷的做法,以文字形式收集材料。

本次调研,我们分别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企业需求员工学历层次、职业资格进行了调研。调查中发现,企业一线员工年龄普遍集中在18—35岁之间,占比基本为100%。性别方面,女性员工占比普遍在50%~60%,22.2%调研抽样企业员工女性员工占比达到60%~70%。以上可以看出,在旅游服务行业,女性员工较多,且年龄日趋年轻化。

学历方面,旅游企业员工中职学历层次占比在40%以下,占样本企业总数的66.7%,中职学历层次占比40%~60%的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3.3%;高职学历员工占比在20%~40%、40%~60%的分别为44.4%和44.4%;本科学历员工占比在10%以下的占到了企业的44.4%。

职业资格方面,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占比都不算很高,基本在40%以下和10%以下,仅有11.1%的企业中级资格占比达到60%~80%。

员工需求方面,重点需求为本科毕业生的仅占11.1%,同时接受本科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占比33.3%,同时接受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占比22.2%。需求以高职毕业生为主的企业占比44.4%。加上同时需求本科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企业,则高职毕业生需求的企业占比高达77.8%。在职业资格方面,旅游企业普遍需求具备旅游职业资格的员工,其中以高级服务员为主,占比达到66.7%。旅行社则需求具备导游资格证等其他职业资格的人才。

从以上调研得知,旅游企业中女性员工占比较高,基本在一半以上;对于学历层次的需求,则以高职毕业生为主,占比高达77.8%;职业资格方面则普通重视。

二、新常态下旅游企业需求学生能力情况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业也是服务业,随着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加之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旅游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旅游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围绕“互联网+”“旅游+”,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術发展,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特色,着力解决目前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要“显著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然而目前在旅游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目标手段单一、师资力量受限、課程设置同质化等现象和问题,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轻视学生的技能操作,重视学生的智商教育,忽视学生的情商教育等问题,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存在诸如缺乏服务意识、产生畏难情绪、抗压能力不足等现象,与企业的需求形成一定的差距。

调研中企业认为,必备的专业能力包含学习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营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非专业能力方面,认为学生应具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55.6%的企业提出学校应开设有关礼仪、文化、茶艺、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课程,提高毕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能力;33.3%的企业提出应加强英语、计算机、公文写作、前沿科技等方面的课程和知识传播,强化基本工作能力;77.8%的企业建议强化旅游实践技能课程的修习,加强旅游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入职的竞争力和工作力。旅行企业则建议开设诸如旅游应急处理、旅游案例分析等课程;33.3%的旅游企业建议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包括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的建议

为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业态,培养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的新时期旅游人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产教融合,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中心,以提升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为旅游企业提供适合市场、适合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特色化

依据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和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与旅游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确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如黄山地区徽州文化深厚,徽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面向黄山市旅游企业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时,熟悉并掌握徽州地域文化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等方面应有所倾斜,满足黄山市旅游企业的特色化需求。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更应重视教学做合一,体现在教学方式方面,就是多样化教学,通过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式、实践探索式等教学方法,运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三)情商教育经常化

情商是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一个人感受、理解、运动、表达、控制、调节和升华自身情感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与德国凯泽斯劳滕技术大学社会学院实证调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招聘政策,得出一个结论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的不是专项技术职能,而是“软性技能”——情商,而且这种技能比专项技术职能更为重要,被企业认定为关键能力[4]。注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情商的培养,有利于缩短学生入职的过渡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应注重情商教育,开设管理思维、沟通、礼仪、伦理道德、团队建设等课程,通过日常的心理咨询课堂、活动组织等,将情商教育经常化。

(四)职业技能证书化

职业资格是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上岗的台阶。在课程设置中应把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标准中,把职业资格培训引入专业课教学中,避免轻实践技能重理论专业的问题,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检验学生硬技能的手段。

(五)实践教学体系化

实践教学在中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旅游企业关注的重点。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就取决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安排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比例,集合校、政、企力量,与旅游企业紧密合作,完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将校内实训和参观旅游企业、见习、实习等合理布局,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作为实践教学的检测标准。

(六)师资培养合作化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技能性给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下,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动手能力等决定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通过与企业合作,有计划地将专职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一线挂职和顶岗,或直接聘请企业一线员工兼任校外实训实践指导教师参与教学,校企合作培养师资。

2015年,国内旅游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42万亿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4.88%;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總量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5]。新常态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春天,旅游人才素质要求日益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不断地与旅游企業、旅游市场接轨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企业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2]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gztz/201511/t20151104_750678.shtml.2015-11-04.

[3]丁浩,张新南.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商教育与抗挫折能力[J].江苏高教,2012(5):148-149.

[4]凌锋,汤存蓉,谢春.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24-125.

[5]中国旅游研究院,2015年及“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EB/OL].http://www.ctaweb.org/html/2016-1/2016- 1-27-9-46-94655.html.2016-01-29.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748),2015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547),2015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zy106)。

作者:甘飞云

上一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