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2022-04-16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在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生机,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主要潮流。正是由于上述背景,教育行业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多元化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实现自身教学的发展变革,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须研究与探讨的重点课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多元文化传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篇1:

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

网络、计算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这种多元文化传播的视野之下,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它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更高的全新要求,这也使相应参考书籍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由马明骏编写的《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书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初级阶段,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一书立足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此书的受众人群,书籍在编写的过程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这也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从多元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内容通俗,由浅入深,行文十分流畅,书中对于许多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都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阐述;而在结构方面,书中将“书籍引言”“教学目的”“教学分析”“具体案例”“分析总结”等分为几大模块,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知识讲解方面,书中不仅包括了警句名言、科学实验、实践拓展,还包括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故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更有利于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引导。应该说,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包括其中。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幼儿科学教育》一类的书籍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科学教育》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下进行幼儿科学教育,这样不仅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同时对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此外,《幼儿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意识,可以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更为丰富,从而做到以积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人与文化,有效地避免歧视和偏见,同时也能够加强幼儿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该书提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更能够接触多样的文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宽儿童的视野,加深其对世界文化的认识,感受世界范围内的多种文化,形成对文化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幼儿科学教育》中写道: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幼儿在初步感受到多彩世界的同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了牢固的根基,我国的教育才能更为迅速地发展。《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中的许多教学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的科学教育,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对于参考书籍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幼儿科学教育》书中所述,幼儿教育与其说是一项教育门类,不如说是一项教育使命,在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可以通过幼儿科学教育对儿童进行积极引导,将多元文化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幼儿科学教育对于今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兴趣的培养都有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封闭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模式需要极力避免,这便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和塑造,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不断地吸纳外来的教育成果。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籍,《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不仅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众多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解决之道,这不仅解答了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面临的众多困惑,同时,也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是现代幼儿教育研究者非常值得参考的优秀书籍。

(傅晨/山东女子学院讲师)

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篇2:

多元文化传播影响下美术教学的创新变革研究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在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生机,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主要潮流。正是由于上述背景,教育行业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多元化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实现自身教学的发展变革,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须研究与探讨的重点课题。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由于美术这一学科本身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入手来考虑美术教学变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思考方向。有鉴于此,钱初熹先生编写了《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这一教材,在总结与归纳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多元文化传播影响的角度,针对当前美术的创新变革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论述。从总体结构上看,《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分别通过三个部分,由浅入深地论述了美术教学的相关原理方法。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美术教学的基础,其中包括美术教学的理论方式基础以及我国美术教学发展史,对于学习者美术基础知识的提高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书的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美术教学的具体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针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该书作者在书的第三部分做出了细致的探讨。同时,这本书还是大量国内外美术教学方法与理论的素材集合,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美术教学研究来说,是一本优秀的研究参考书籍。

在《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钱初熹先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集中体现在,他不仅高屋建瓴地对美术教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性概括,更在编写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关于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重要思考。钱初熹突破性地对美术课程改革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予以深入剖析,在他看来,美术教学近年来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发展,然而从多元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依然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教学理念问题,钱初熹指出,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呈现出较为浓厚的西化色彩,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依然有待加强。我国的美术教学开始时间比较晚,尤其是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学理念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美术教学理念之上的,更有甚者直接照搬西方的教学理念,这种状况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美术教学才开始和国外进行交流,尽管如此,发展至今我国的美术教育理念与方式依旧存留着西方教育的影子。近年来,我国开始频繁地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教育方式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一点依旧不容忽视。此外,社会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当中,美术教学的侧重点更多也集中于技能教学而非熏陶,这就很容易使得美术教学流于形式,而不能很好地起到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是我国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明确指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很明显,现今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大纲已经略显陈旧,数次的修改与调整也没有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状况,实际上这是缺乏对传统突破的表现。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现代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相似,都是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少量选修课程组成,而且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划分较为清晰,但是内部结构却十分混乱,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都过分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过多地追求高品质实际上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正所谓“高处不胜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接地气,学生自然缺少学习的兴趣,同时,许多课程内容都严重脱离实际,这也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指出,上述两大问题是当前许多中国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却很容易被人忽视,因此也应当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引起重视。

基于多元文化传播的视角,钱初熹尝试针对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两大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针对美术教学理念落后这一问题,作者强调实现美术教学在观念上的多元化发展,应采用多元文化的视角与观念来审视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问题。多元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理念,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加深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更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多元文化的发展氛围,领悟文化发展的内涵,而这些活动的基础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全新的教育方式才能够得以迅速发展。书中提及,对于现代美术教学而言,绝不仅仅是单纯简单的教学活动,美术教学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文化的相互结合,社会文化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而美术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代文化发展多元化的特点十分显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也提到,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在传统文化、民族教育、文化精神等方面造成的重要影响,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迅速发展并且得到提高。如果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首先要从高校美术教师的角度出发,对美术教师进行思想的革新,应当明确的是,思想观念的改革要比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有重要意义,教学观念的改革需要对教师进行完整全面的教育,对于当前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使其与世界文化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对于我国教育改革而言,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要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任何一种学科的教学改革,都需要教师起到关键的带头作用,而美术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教师在此过程当中不仅要保证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以及美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灌输,需要明白教书背后深刻的育人问题,无论是美术的学科性质、课程性质,甚至是理论知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积极突破自身文化的限制,不断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起到更为优秀的引导作用,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事实上,教学改革不仅是学生单方面的提升,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将得到一定的提升。

而针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认为,课程的设置也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对于我国许多高校而言,美术教育的课程分类大致相同,大多更加重视一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公共课程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而少量选修课程不仅课程时间短,内容也与其他课程关联甚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当然,在美术教学改革观念的引导之下,许多地方进行了课程的革新,并且也收到了相对较好的效果。《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认为,这些高校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全新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素质以及动手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抵触的态度,而是以愉悦的姿态进行接纳。应该说,做到如此,对于我国美术教育改革而言,便是一种极大的突破。钱初熹指出,美术文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在显著培养学生自身对于美术文化敏感性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美术本身的文化内涵。有鉴于此,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当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寻求教学方法上的革新与进一步突破,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实现当前我国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学习庞大的西方美术文化资源,但不能屏蔽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术文化,真正实现美术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的许多思想与观念都十分值得人们思考,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本书的研读价值。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美术是一门表现艺术,这种表现艺术决定了它与地域、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提到的,对于这门表现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清晰的认识,与其说这是一门高校课程,不如将其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休闲活动进行体验,从赏析文化的角度出发,为美术课程的学习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美术文化进行思考,同时,也将多元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美术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教育工作者积极做到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修养水平,才能积极教授与引导学生。当然,许多西方优秀的文化艺术也不容忽视,艺术无国界,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们不仅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应当积极吸纳别国的先进美术文化,学习西方的先进教学方式,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的文化教学方式。《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作者认为,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如此,所以美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把多元文化传播的观念加入美术教学改革中去,能够极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美术甚至综合素养的提升。《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不仅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众多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解决之道,这不仅解决了当前众多高校面临的美术教育改革的困惑,同时,这本书对教育改革思路也有着详细的讲解,为许多高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而书中关于改革问题的众多观念,也成为许多教育改革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应该说,这本书不仅对于我国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是现代教育研究者非常值得参考的优秀书籍。

(汪滢滢/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篇3:

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

[内容提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个性。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渐变,从而造就了新疆民族文化鲜明的多元性特色,和多元文化传播特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现象的分析,研究新疆跨文化传播,探寻新疆特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新疆多元文化;跨文化传播;文化融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8国接壤,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疆土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国境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塞(sak)、粟特、古代突厥、匈奴、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蒙古、锡伯、回等诸多族群与民族,都曾在西域的大地上生息繁衍。就目前而言,新疆就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有13个,即维吾尔、汉、啥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俄罗斯、塔塔尔、达翰尔和满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个性。民族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信仰的多样性等,构成了新疆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文化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变化,从而造就了新疆民族文化鲜明的个性合成特色。新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圈中的一种地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质。这种多元民族文化无时无刻地反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多元文化传播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现象的分析,研究新疆多元文化的传播,探寻新疆特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一、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1、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和绿洲农耕经济文化并存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各民族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选择。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以天山为界,形成了两个各具特点的生态区域。

天山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荒漠和荒漠气候,生态环境适宜发展畜牧业,当地居民多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

天山以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早荒漠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高山冰雪消融形成了许多短小的内陆河,这些内陆河在广阔的沙漠中浇灌着绿洲土地,这些绿洲成为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地域依托和载体。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灌溉农业成为绿洲居民主要的生计方式。由于生态环境的特征形成了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和绿洲耕牧经济文化圈,分别形成了以维吾尔和哈萨克为主的农业和游牧两大民族集团。

农耕与草原游牧两种主要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农耕与草原两大文化走廊与传播轨迹。新疆草原游牧文化和绿洲农耕文化不仅孕育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而且两种文化的相互传播、冲突、互补、共生,改变了某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如维吾尔族由游牧转化到农耕,同时也形成了这一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即防御心理,强烈渴望得到保护。

2、多元的民族分布使语言种类纷繁但颇多相似

据2003年人口普查统计,新疆全区总人口为1933.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62.85万人,占总人口的60.13%,13个世居民族人口约占新疆总人口的99.6%。这些民族许多是新疆历史上古代民族经过不断分化组合形成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按照民族语言学分类法,新疆各民族语言分别属于阿勒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其中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和塔塔尔属于阿勒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蒙古、达斡尔属于阿勒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满族、锡伯属于阿勒泰语系中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汉族、回族属于汉藏语系;塔吉克族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族;俄罗斯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斯拉夫语族。语言谱系分类法,是按照语言亲属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一种反映各民族在历史上亲缘关系和接近程度的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多元民族在语言乃至文化上的接近程度和源流关系,也是各民族融合程度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新疆各民族虽然语言种类纷繁,但在语言谱系上的归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疆多元民族在血缘关系上的交叉性和同宗共源之处。

语言文字作为最主要的传播符号,其作用在传播中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各种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又是各种文化得以沟通的工具。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字能够培养人们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增加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在新疆由于各种文化的传播,使这里的语言文字对外来的语言文字的接受性和认同性十分强。通晓各种语言的人在新疆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阶层,他们首先是吸收了外国词汇作为外来语,然后自己造词来补充这种外来语。现今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便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蒙、锡伯文字则是以回鹘字母为基础的。多元的民族分布使语言种类纷繁又颇多相似。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由于都源于阿拉伯字母,彼此间均有40%-50%甚至更多的内容能相互明白。

新疆多元文化并存的态势使得草原游牧和绿洲农耕文化中存在着跨语言、跨宗教信仰、跨民族心理及跨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包括物质的、观念的、精神的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多层次性

跨文化传播只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或个体之间才能实现。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印度文化、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原文化四大古代文化在此交汇,并以此为中介相互传播交流,相互辐射。从古都善米兰发现的壁画风格看,有印度希腊成分甚至有伊朗和地中海成分。在吐鲁番遗存下来的文献中,留存有各种语言成分,如希腊斜体字、叙利亚文、汉文及这些文字的各种不同字体。这是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疆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根据交际对象或客体双方的情况,新疆跨文化传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1、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汉文化作为新疆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相对应,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方。汉文化同时又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的文化,这种文化优势决定了在与其他民族的交际方式时具有主动性、符号优势性等特征。在长期的交往接触中,汉文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等日渐被新疆当地的各民族接受和吸纳,而民族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等文化艺术等又被汉文化吸收,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这些都是新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

化长期传播交流、联系的典型反映。

2、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这一类传播的文化跨度要做具体分析,有些少数民族之间的传播,要比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传播的跨度小,比如操突厥语言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些文化的传播中不存在宗教信仰的跨度,语言文字、民族心理及传统文化上的跨度也较小。蒙古、达斡尔、锡伯族在宗教信仰上基本一致,传统文化差异不是很大,它们之间跨文化传播跨度也不明显。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回族文化,它介于汉语和突厥语族文化之间,语言及文字上与汉文化一致,宗教信仰上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致,在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上表现出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上的跨度。在跨文化传播中,它易于与汉文化达成一定程度的认同,又可以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传播,彼此之间所给予的影响和所受到的对方文化的影响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看到,跨文化的传播作为几种文化互动的过程,在新疆文化现实存在的场景中有着多重的层次性。在交际及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教育水平及人口状况及居住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开放的当代文化对西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辐射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民族地区,古代先后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古老民族有塞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蒙古、契丹等。虽然自10世纪后,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使得各民族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各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特色文化区,如以绿洲农业、庭院经济为主的维吾尔文化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哈萨克文化区,以高山游牧为主的塔吉克文化区,以饮食、经商为主的回族文化区。但从历史过程来看,由于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心地带,贸易口岸大量开放,中亚文化不断传人,地处丝绸之路中介地位,外省人口的迁入与本地人口迁出,民族流动性很大,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辐射,这些多元文化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汉代起,历代王朝都有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传统。建国以后,国家为了开发新疆有计划地组织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内地一些人口稠密的省区,由于人均耕地较少,大批农村剩余劳动人口通过投亲靠友自发来新疆从事农业生产和定居。建国以来,复转军人就地集体安置、内地青年支边进疆,于是又产生了文化经济发展较快的汉文化区和解放后由退伍转业军人带来的纪律严明、勤俭朴素、兢兢业业的军垦文化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大批新疆急需的熟练技术工人、大中专学生进疆工作;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内地与新疆,中亚各国与新疆产业结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新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新疆的人口迁移活动更趋活跃,但以流动人口为主,表现出大进大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变动(包括到中亚和去内地)大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从事务工、务农、经商、服务等活动,少部分出外求学深造。

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新疆人口的迁移变动十分频繁,民族问的分化组合也经常发生,这势必造成本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内地汉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碰撞和交融,形成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传承辐射。

二、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分析

异质文化的传人必然会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新疆特殊的民族构成、多元文化的传播,决定了新疆的跨文化传播真正达到文化的融合和和谐发展是历史和当代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跨文化传播是新疆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分工愈加细致,世界经济犹如一个大的工厂,需要一种高度统一的高效率的管理来指导、协调和组织社会生产,而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无民族差异的。因此,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新疆各民族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扬弃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认同与接受适应社会化管理与发展的新文化观念,即广泛适用的各民族共同拥有、共同享用的文化内容。而实现这种共同拥有文化、共同享用文化的目的,离不开跨文化传播。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景观。特别是二战以后交通、通迅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生活交往方式,过去遥不可及的地域,陌生的民族、奇异的风俗,迥然不同的文化不断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传统和落后所造成的种种藩篱因科技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交流而被轻而易举地突破,民族文化的所谓“独特性”,因文化传播被其他民族所认同和利用而变得具有相对意义了。科技、信息、文化因传播的日益加剧已不可能为某个民族独有,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看,异质文化都要经过接触、冲突、协调、并存、共享这样几个阶段。异质文化发展的这几个阶段实质也是跨文化传统传播的过程。在新疆,异质文化发展为共享文化离不开跨文化传播,也为区域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提供了条件。

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封闭、固守就意味着退步,不仅不能维护现有成果,还可能导致文化解体。所以,文化是在相互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壮大的。跨文化传播实现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各文化的吸纳和重构能力。先进思潮的外引力与不同群体现代意识觉醒的内驱力,使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实现的状态。更多地传播,更多地理解,更好地共存,已成为新疆不同民族面对异质文化的共同选择。

(二)跨文化传播是各民族和新疆地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客观上看,新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文化素质高低不均的突出特征,使这里的各民族价值判断、行为模式出现多重性,不利于统一观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人们行为的统一规范化,为社会管理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各民族问不同的语言文字的存在也不利于民族间信息交流和经济交流,风俗习惯的较大差异易局限商品生产的规模和市场,不利于商品的规模化经营;在文化认同还没有最终完成时,文化冲突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这些都从客观上表明,新疆地区需要一种各民族都能认可与接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需要一种团结、和睦、自省、奋进的共同精神来确保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从民族发展的主观愿望看,新疆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较缓慢,与各民族要求摆脱贫困的愿望产生了矛盾,也与我国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相违背。地区现代化并不是某一民族的现代化,而是整体意义上现代化。就某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现代化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民族文化通过跨文化传播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主观追求。而民族现代化其实质就是文化变革,而文化变革的前提是文化传播,异质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在自信的基

础上,对自身采取挑剔和批判的眼光,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宽容和欣赏态度,进而在传播过程中吸取和消化外来的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对于尚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新疆少数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更多地就是要与先进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并吸收、引进、接受、消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先进技术与管理等多种文化内容。当然,这种文化变革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进步。

上述主观与客观要求,在多民族的新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实现的。首先,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之中,跨民族文化传播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革,正是在这种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民族对自我有了一种较客观的认识,不仅发现了自身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在传播中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缺陷与不足。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在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模仿中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更能得当充分的展示与广泛的交流。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各民族文化的优势更加鲜明、突出,人们对异质文化的默认与兴趣代替了紧张与不安,那种在自身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对之进行创造性重构以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力量,越来越得到各民族的肯定与重视,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传播更新的同时也在实践着文化的共享与交流。

三、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多种文化冲突交融的传播。在传播中双方或多方必然会同时受到进步文化和消极文化的影响。即使是进步的东西,由于同原有文化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也难免产生接受中的冲突,因此,磨合是跨文化传播中最需要的方法和态度。在传播时应该做到:

(1)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其他民族异质文化及现代意识彼此接触、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应该受到重新的评价、整台,从而得以获得新的生命力,以适应变迁了的现代社会。

(2)语言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大力普及新疆大众传媒的多语种传播,扫除传播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传播变得迅速、及时和有效。

(3)功能主义认为宗教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有调适功能、交际功能等。因此,在跨文化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宗教因素,交际双方都应尊重和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感情。

(4)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难度,影响着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达成,影响相对的共识和相对认同的一个因素,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传播者双方都应在理解和宽容的前提下相互尊重。

总而言之,首先应当看到,任何异质文化的传播交流都岿然会有冲突,没有合理冲突就没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融合,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冲突是文化媾和的必要阶段。在新疆,各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采取团结—批评一团结的方法,防止文化冲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用而将其扩大化、极端化。

其次,在认识和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时,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对某一民族文化传播时,忽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及作用,以民族意识代替整体社区意识。二是民族文化并行传播,片面追求绝对平均。跨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相加,而是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放弃狭隘的个人意识和民族意识,树立整体意识。这些思想意识的形成与树立,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来宣传指导,依靠政府的行为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引导,确保新疆地区多元文化传播快速,健康地发展。

作者:赛来西·阿不都拉 王琴琴

上一篇:法律定义探讨论文下一篇:新行政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