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教师们天天教知识,学生们天天学知识。在这些过程里,什么知识更重要是直接影响学与教有效性的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本文就中国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比较分析,寻找教师教授知识上面的问题,探讨在当下教育环境里教师应该教什么知识,应该如何确定教授的重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康德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康德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康德“人是目的”道德法则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法则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作者将道德法则中的“人是目的”应用到高校道德教育当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尊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权,从积极的角度提出改变大学生现状的方式和方法,对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借鉴意义。道德法则“人是目的”高校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随着当代社会的转型和西方思想的大幅度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高校的规范教育的矛盾已经愈益显性化,并且成为制约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瓶颈。康德“人是目的”的理念强调了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际存在着,人不是一种可以被当做手段使用的东西,绝对不许随意摆布,必须是受尊重的对象。把这种观念融入到今天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希望会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一、“人是目的”体现高校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尊严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使其缺乏自尊心,表现为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采取自暴自弃的处事哲学,毫无进取心而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学中不道德的、违法乱纪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校园风气就会每况愈下,更有甚者自残自杀的行为与日俱增。在康德看来,尊重生命是“人是目的”的最高体现,由于每个理性的存在者在任何时候都不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手段,而永远看作其自身就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普遍规律约束的,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体系,这就是目的王国。康德所称的“目的王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道德理想国,是康德毕生追求的价值理想。康德强调:“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为此,我们应该唤醒大学生对人各自我的爱护,从情感、态度及行为上培养其自尊,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培养同学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一个人理想越远大,目标越崇高生活,就越有意义。任何人无论他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只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状态,它就具有极高的尊严,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加强尊重他人的教育。尊重他人的生存方式,尊重他人的意志自主,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都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人是目的”突显高校学生的人权

人权是由人而立,为防止国家、社会和其他个人的侵害而设立的制度性保障,其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尊严”,这不仅为各立宪国家所承认,也是世界性人权规则的固有法理。因此,全部人权又都源于一个词:“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绝对的、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具有绝对性、平等性和至上性,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只要生而为人,即可拥有这样一种价值地位。康德“人是目的”原理,也被称为人类尊严原理,如今已经成为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且成为人权法的依据。上文已提到,“人是目的”思想理念的确立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1.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自决权

学生的自主自决权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在康德看来,“意志是有生命东西的一种因果性,如若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那么,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地起作用。”康德指出,自由是实践理性体系的“整个拱心石。”包括康德道德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自由主义,都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和自我发展,强调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个体生命自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个体的意志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生命的自主、自决。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强调自我决断的原则。这种自主性是实现人伦关系和谐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依照自主伦理,如果大学生提出想要在大学期间结婚(已到适婚年龄),那就应当尊重其意愿,但是也要提醒他/她,不要耽误正常的教学安排。

2.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新的权利形态。自美国法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提出明确的概念,学术界对相关的研究和著述也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三、“人是目的”在医学院校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医疗领域中,“人是目的”更有其独特的含义,那就是尊重患者、尊重生命。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愈演愈烈,电视,网络,报纸纷纷大肆报道,医患关系如离弦之箭,日趋紧张,整个社会也沉浸在舆论的阴霾之中,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些夸大其词、不真实的报道。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各级教育部门决定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以来,人文关怀也强调得很突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运用科学发展观为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各大医学院校在原有的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基础之上,也陆续开展了医学美学、医学人类学、医学逻辑学等课程,目的是在培养技术精湛得医学生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有的高校还开展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医学生誓言、无语体师”等,所谓“无语体师”就是学生对解剖教学用尸体的一种尊称,通过“无语体师”的启用仪式、告别仪式到清明祭奠追思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感恩,更增加了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患者的关爱。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无语体师”数据库,并联系捐献家属参加感恩活动、组织学生拜访遗体捐赠者家属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熏陶、感染医学生,让他们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

[2]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1).

[3][意]丹瑞欧·康波斯塔.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学.王晓朝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伦理学基础.

[5]何金彝,周春生.论康德的人权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王君娜 荣光涛 刘波

康德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教师应该教什么知识

摘要:教师们天天教知识,学生们天天学知识。在这些过程里,什么知识更重要是直接影响学与教有效性的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本文就中国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比较分析,寻找教师教授知识上面的问题,探讨在当下教育环境里教师应该教什么知识,应该如何确定教授的重点。

关键词:知识;知识论;教育环境;教授重点一、比较中国与西方知识论

什么是知识,这是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中知识论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知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知识的本性是什么?如何获得知识?是否有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是否有层次高低之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它们的重要性。但是事实却非如此,在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比较下来看,知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极其微弱,即使追溯到中国哲学中,知识论的地位也同样微弱。

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界对中国知识论总体状况的评价来了解中国教育中知识论于西方知识论的不足之处。

“随着中国知识论同形而上学、本体论和伦理学的一起发展,中国哲学没有提出像康德和其他后康德分析哲学家们提出的知识论是不争的事实。

很重要的一点:中国的知识论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像康德的知识论那样被看作是致力于确认当今的科学,也不能像奎因的知识论那样被看作是当今科学的一种延伸。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已经发展了杰出的经验科学和技术,但是同西方的情况相比,它对中国知识哲学的冲击并不强大。这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理由来提出,在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个系统中,中国的知识哲学是比较次要的。”

中国哲学上没有包含怀疑论的倾向,但是怀疑论却是知识论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国也没有提出过像康德所提出的那样的知识论,中国的知识概念把知识看成为整体的而不是分析的去看待,这些因素导致在本质上中国知识论的研究落后于西方。

二、 中国教师教授知识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那么累?这是大家都会发现的问题,但是我们以为中国的学生虽累,学习的知识却很多,可是当我们与美国的学生相比,却发现他们学习的知识并不比我们少,而且他们远没有中国学生那么累。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创新与动手能力。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现象学有一句很响亮的话:“回到实事本身”。这是一个口号,也是一个方法,是一个还原的方法。

我们通过对上面中国教育中的现象进行还原,可以发现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极其薄弱,这与上面我们所分析的中国知识论的极其薄弱是一致的。所以,中国教师教授知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什么知识”。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进行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建设,而要建设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需要我们对知识论本质内涵和在当代知识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我们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重心,不能有效的针对问题。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能力是“真正的”知识。西方哲学中理解力是能力的基础,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中国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在中国的学生的学习生涯里,背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背课文、背语法、背公式等等,背书让我们的学生记住了很多知识,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记住的知识会逐渐淡忘或者混淆,这让大部分学生只具有了知识的即战力而没有知识的掌控力。所以记住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理解知识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理解知识就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最佳手段。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我们的学生走出中国传统教育死记硬背的误区,而我们的老师们需要明白的是,真正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事物的意义和对事物发生因果关系的理解,学生们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说是真正的理解。那么老师们就应该注重对知识所拥有的意义和因果关系的教授,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然后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下,我们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发展出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 如何确定教授的重点

教师到底该教什么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于教育界,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若要让我们去真真正正的确定这些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增加的,我们要知道的是永远都有教不完的知识。既然这样,我们来讨论一下教授的重点。

道家有句话说的很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句话告诉我们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如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还是很盛行,老师们只是一个劲的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们也只是一个劲的在下面接受知识,当出现问题时,老师们也只会帮学生去解答这个问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非常不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运用的人。”这些就告诉我们,要把教授的重点确定为对方法的教授。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主要靠人悟出来的,是要靠人的悟性的,因此,“方法”常常给人一种神秘感,如果真的这样,那么教育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其实方法并不神秘,方法是具有客观性的。关于方法的教育和说明,培根提出了下面的见解。

“关于我的方法,做起来虽然困难,说明却很容易。它是这样的:我提议建立一列通道准确性的循序渐进的阶梯。”

“但我们是实应遵循一个正当的上升阶梯,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的原理,然后再进至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科学有好的希望。”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们若想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吧学生带向解决方法的道路上。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老师,传道应该放在第一位。何为传道?传道就是传授教育道德,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和上面的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在哲学上是这么说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作为老师的有必要帮助学生塑造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世界观,这才是教师应该确定的教授的重点。

四、 结束语

教师究竟该教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也许一直不会有结论,但是我们在一直的研究这个问题,从中国与西方教育的比较,从哲学的道理中,从对自身不断的总结中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1]成中英:《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图书文献]

[1]培根 《新工具》 徐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中

作者:王媛

康德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刍议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教育普及

一、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家战略

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从理论层面上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现在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显然,《宣言》中的观念是在倡导人性的回归,这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负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我们要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尤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摆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地位去思考,把普及道德教育当作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唱好、抓实、做强,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正效应。

二、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剖析

今天,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社会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膨胀,物欲横流,公民道德建设无形中被弱化、淡化。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令人担忧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实下虚现象,有决策部署无法制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手段为其护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尚不健全。2.在刚刚建立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市场主要突出商业价值趋向。3.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考试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教学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4.教育科学研究滞后,尤其是对民族发展史、成长史和建设史研究认识不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指导。由此看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新的教育实践,坚持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群体,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努力把道德建设推进到德育普及的更高层面上去,提升国民文化软实力。

1.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社会环境。道德建设及普及是全民义务,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化、法律化、常态化、普及化。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中,各级政府要把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建设作为硬指标来抓,在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乡风民俗方面出真招、下猛药,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大国办大教育,首先是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全民教育的重任。政府要进一步转换职能,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编制一张道德建设的大网,形成事事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社会氛围。

3.加快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建设一支德育工作教师队伍,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加强隐形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教学渠道,完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高、中考“指挥棒”指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

4.加强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树立科学育人观,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建设机制和德育网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研究探讨国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指导。

5.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接受一些中国儒家思想熏陶,从国学中吸收人文精神的营养,让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用多元德育文化滋润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吴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的。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美)康德著.瞿菊农译.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责任编辑 刘 馨)

作者:杨国中

上一篇:经济发展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