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

2022-04-16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课程画地为牢,师生囿于校园四角天空,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处在一种贫乏状态,学习活动不可避免地游离于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生活之外。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在重视师生人力资源、教材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同时,更要看重校外宏大的、厚重的极富价值的德育课程资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 篇1:

新媒体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中职学生课堂教育上有着重大的表现。中职德育课程教育应该紧紧把握住此次机会,深入探索新媒体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文章对新媒体技术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当前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互动教学

“新媒体”一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几年所出现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等,都是新媒体所广泛应用的技术,可以说现在我们就生活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时代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把自己想要传送的东西给别人传送过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所应用的微博、微信、快手等等都属于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把新媒体运用到中职德育课程当中,就是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概述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之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完全盖过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改变。新媒体技术已经受到了教育教学部门的重点关注,也是他们所要研究的方向。新媒体技术大多数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传播,具有多种多样的传播样式,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传播或接受信息等。跟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移动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将新的媒体技术带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当中,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投影仪等将新媒体素材以弹幕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能够及时地理解并吸取。根据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学生所需要的教材等文件发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使学生能够及时查看,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知识内容的问题。
二、新媒体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

假设教师想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变,那么教师就不能够只是局限于一本书上或者一堂课上,要具备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并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来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要任务,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培养新的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从德育课这一科目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发挥新媒体的教学特色,进而扩大新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借助新媒体来提高教学质量。德育课程是树立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它能够通过对人才的建设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推动知识教育、情感寄托等行为的养成。
三、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课程的现状

在现如今的中职学校课程当中并没有关于德育课程的重要标记,只是把德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来开设,由此就可看出德育教学课程开展得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入学根基较差,教学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中职生就是一些走专业技术道路而没有进入本科大学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特点来选择学习某项技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学生并不是很在意德育课程的教育发展。

(二)德育课程不是主体课,学生并不是很在意

德育课程不管是在大学还是中职学校中,都属于公共课程,学生以及学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德育课程教育成果较低。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还要从学生和教师方面进行探讨。中职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而学生大多数都是根据自身感受给德育课程下定义,参与活动较少,教师也没有参与多次有效的培训。

(三)教师质量差,数量少

在现如今的中职学校中,专科课程教师较多,而德育课程教师少之又少,有些教师因为个人原因向学校请假,当学生想要了解德育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专业教师进行讲解,致使出现了代课教师的现象。
四、新媒体应用在中职教育中的现状

(一)对新媒体教学存在偏见

教师和学生一直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在刚接触到新的教学模式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抵触,教师在一定层次上缺少系统式的技能指导。

(二)实际运用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由于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较低,直接导致教育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运用。教师并没有完全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含义,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无法抓住课堂上所要了解的知识点,进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下降。

(三)教师对新媒体使用程度较低

从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虽然新媒体技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是有的教师并不是很愿意使用新媒体技术,而是更加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抵触心理,扩大化了新媒体的娱乐性质,导致学校教育、学习功能严重落后。
五、新媒体模式带给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了教学模式

随着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所常用的微博、微信等等都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中职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對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是不容小觑的,中职学校可以利用中职学生的这两大特点进行深化,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德育课程教学当中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新的教学技术快速得到学生的喜爱,让学生能够在心情愉快的氛围当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让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起来。

(二)密切了教师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可以密切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可以组建一个讨论群,把校园里的教师组织到一起,在群中相互交流感受和交流教学经验等。教师之间可以在相互分享经验当中吸取优秀的工作经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新媒体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三)新媒体技术可以提供新的教学资源、材料

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网上搜索,当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图片、文字以及视频时进行下载,保存收藏。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技术把所要讲的课堂内容提前搜索出来做好备课准备,挑选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文字或者图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出来,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


六、如何才能够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当中

(一)改变教学理念,让中职学生重视德育课程教学

中职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一地步,是因为人们已经对德育课程教学有了相当的重视。新媒体虽然能够给人们带来实践上的方便,但是所有东西都有利弊两面的,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内容,如果在运用过程当中不能够及时对这些不良信息进行排除,很容易对中职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中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在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讲课,促使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在现如今的中职学校当中,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严重缺乏。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德育教师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培养出专业素质高、教学质量好的德育课程教师,让更多的教师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增强德育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媒体的转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微信、直播或者视频软件上找出并播放带有学习性质的电影、小品等等,在影视播放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从电影当中能得出什么观点等等,同时并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探讨,或者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等等,适当地对学生提出所要探讨问题的观点,进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七、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媒体教学教育手段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已经改变了中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给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中职学校教师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参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的兴趣,运用多样化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张冬.新媒体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2017(47):12.

[2] 吕效红.新媒体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3] 吕效红.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職德育课程教学思考[J].科技信息,2014(12):340-341.

[4] 陈秀.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07):97-98.

[5] 张海燕.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5(29):150.

[6] 张华.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6):41.

作者:吴素婷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 篇2:

小学德育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课程画地为牢,师生囿于校园四角天空,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处在一种贫乏状态,学习活动不可避免地游离于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生活之外。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在重视师生人力资源、教材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同时,更要看重校外宏大的、厚重的极富价值的德育课程资源。

一、小学德育课程校外资源分析

1.小德育课程校外资源的界定。小学德育课程校外资源,主要指家庭和社会德育课程资源。家庭(包括家风、家庭生活习惯、家训、家长素质等)是对子女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社会德育课程资源包括可供小学德育课程利用的山川风物等自然资源;本乡本土的民风、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可供学生调查、参观、访问、咨询、实践的一些社会机构、公益和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德育基地;本地的劳模、明星、名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校外辅导员等人力资源,以及大众传媒资源,等等。

2.小学德育课程校外资源的价值。在小学德育课程资源的庞大、立体网络中,校外资源所占比重极大,且具有独特的功能。因为德育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德性建构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德育资源的匹配和支持,如果不能从这些资源中获得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用于“育德”的素材和条件,德育课程所期待的教学目标就会流产。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指出:要加强开发利用校外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接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本课程的活动应该与家庭和社区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从而促成课程目标的落实。

二、小学德育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发挥本校地域环境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的价值。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蕴含着独特的德育资源。农村的高山果林、秀水修竹、鸟语虫鸣、各种生长或成熟的庄稼、民风民俗以及现代化的农村别墅等都是很有用的资源。如湖北宜都的青林寺村,被冠以“中国谜语第一村”。这里的猜谜、唱谜、制谜活动,绵延传承具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凭借这一优势,宜都高坝洲等地的学校开发了一千多条具有德育价值,表现人情事理、民风民俗、日月星辰、山川风物以及农民幸福生活的谜语。有别于农村,城市有现代化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商贸、物流以及现代化的科技文化设施;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独有的民族特色、宗教、节日和文化风俗资源;革命老区,具有老党员多、老英模多、革命遗址多的优势,可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那些有着著名历史文化遗迹的地区,可走进名人故居,查访历史轨迹,追思历史风云。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一课,广州的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邓世昌纪念馆、三元里人民纪念碑、虎门销烟等遗址和馆所进行现场学习。学生在参观、查访、追思的过程中,对邓世昌以死抗敌,林则徐顶着重重压力检测销烟,三元里人民面对荷枪实弹的侵略者毫不畏惧,拿起大刀长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有了真切感受。总之,祖国天地广阔,德育社会资源极其丰富精彩。教师只要立足本地加以开发利用,就能增强教学的亲近感、感染力和穿透力!

2.结合相关教学主题,发挥和放大校外德育资源的教育价值。例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有位教师富有创意地开发社会资源:她邀约几位朋友,趁着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到牛奶场、蔬菜批发市场、居民小区摄下了从0点到清晨5点这一时段内许多普通劳动者的身影:包括送奶工、环卫工、菜农、运煤工、农民工、巡逻民警以及做早点的人们劳动的身影。她连续忙活了几天,最后编辑成一个生活短片——《有多少人为了我》,并配以《为了谁》的抒情音乐,在课堂上播放后,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教师对社会资源的开发,独具匠心。因为“短片”是日常生活的写真,非常鲜活,非常生动,是学生很难亲眼见到的,然而又是他们必须要感悟的内容;对于扩展学生心灵的视野,引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具有重要价值。

3.建立家庭德育资源信息档案。按照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着眼于对“学情”的深度把握,可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家庭德育资源信息档案。档案的内容大体包含四个部分:其一,了解、整理家长的职业状况,收录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家长们的事迹;其二,调查、整理优秀家长的教子经验、教育故事和教育感悟;其三,收录学生家庭中有代表性的家训和家教格言;其四,了解整理单亲家庭、外出务工家长以及学生家庭中病残亲人的情况。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和家庭走访等途径搜集相关信息,积以时日,档案中的内容就可逐步充实完善。在实施相关课题的教学时,就可约请他们指导和帮助。如有的家长是农业局的技术员,就可请她介绍“绿色产品”;有的家长是交警,就可请他领着学生参观交通指挥以及介绍如何维护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4.组织德育课程校外学习辅导组。辅导员请有经验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担任,由学校统一颁发聘书。如学习《民主选举》,学生8人一组,由校外辅导员领队,分别到有关社区、街道、居委会咨询、调查、访谈、了解公民的权利,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合作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5.注重发挥青少年实践基地的育德功能。学校还可与周围的工厂、机关、企业、部队、种植园、养殖场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拓宽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渠道。

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拓宽德育空间,扩大德育效应,深化德育功能,它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并养成终身学习与探索的良好品格,有利于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会遇到时间、空间、资金、学生水平、教师素质、资源的开放程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但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只要深入研究,努力发掘,克服困难,必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夏江华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 篇3:

基于金课对中职德育课教学问题的反思

[摘           要]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出现的新形势,“金课”不仅成为当前本科教育改革的发力点,而且推动了整个教育进步。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中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中等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德育课程又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重任。围绕“金课”进行学习和探究,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图从金课出现的时代背景、金课的内涵、中职德育课面临的问题,以及初步的解决途径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关    键   词]  金课;中职德育课;反思

一、金课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内涵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明确了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不用心的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紧接着在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广州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阐述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不同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的培养方式,金课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上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上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上也更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相较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很显然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好每一节课,激发更多的情感进行授课,并和学生进行互动。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上课下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宏观上讲,金课是指我国金课建设计划的一万门左右的国家一流课程和一万门左右的省级一流课程,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从微观意义上讲,金课就是一节教师用心讲、学生用心听、含金量高的优质课。

二、反思新时代中职德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的涌现,单一型的工种向复合型工种转变,这些变化都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十分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要想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必须转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质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当前摆在中职德育课面前的问题依然很严峻。

(一)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如何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如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知识的时效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挑战。需要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激情投入课程的研究、精心备课,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影响了中职德育高效课堂的建设。在教师素质的构成中,教师职业态度和教师职业技能对高效课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倦怠程度居第三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和激情、丧失兴趣、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根据当下新的学情进行备课、课堂没有吸引力、课堂注水、考试划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课”。另一方面,在长期的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学生甚至包括任教的老师,普遍认为中职德育课只是一门无关轻重的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一些中职院校里出现了教师紧缺的情况,担任德育课程的教师,一部分并不是毕业于政治教育专业,有时候甚至还会让其他文化课教师临时充当德育教师,以缓解这种情况,那么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可想而知。

(二)信息化技术支撑不足

信息化教学可以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经过多年的教育信息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如何充分地熟练运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教学?如何发掘和引进最前沿的理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这成为推进课堂改革的关键。然而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基础设施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到实处,很多多媒体使用只是起到简单的展示PPT的功能,更不用说去学习和引进新的前沿的信息化技术。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不足、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性不强,云平台大数据的运用频次不高。而且大部分院校也没有系统的信息化能力培训体系,单纯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去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另外,针对利用手机客户端用于教学的情况,大家的意见褒贬不一,在怎么既合理运用又能预防过分依赖手机上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够

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式,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不可能只单一地讲授本课程知识,而且要重点讲解和专业素养有关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承担德育课程的教师,往往没有任何基本的專业常识,对种类繁多的专业只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就容易导致德育课堂中引导力的不足,而且学院往往也没有相应的培训,每年学院往外派送的中职学校师资培训、专业基地培训,亦重点选送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而忽视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培养。

(四)中职生的学情

目前,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原住民,他们已初步养成了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获取学习资源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对于网上获取的混杂性的知识并不能进行正确地区分和辨别,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媒体舆论的误导。反而对课本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和案例持怀疑和不屑态度,认为德育课就是讲一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东西。如果教师不知道灵活变通,还一味采用传统的说教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讲一些陈旧的、没有说服力的内容,也必定无法吸引他们的关注,只会适得其反,即便是坐在教室里,也会昏昏欲睡,没有活力和朝气,甚至对整个中职阶段的学习也会更反感,找不到乐趣。处于这个阶段的中职学生,自制力普遍欠缺,多数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调动积极性,提高互动性,通过各种小活动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造高质量的金课。

三、金课对中等德育课教学实践的启示

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量实践,金课、水课已然成为当下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怎么发挥到实处,每一节课怎么上,每一个活动按照什么标准设计,每一个知识点怎么引导学生深化吸收,怎么让每一个学生思有所学、学有所得,“金课”都给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很多启示。

首先,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努力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适合本学院本专业的课程,通过对线上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方便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准确的评价考核,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便捷性。而且能够保证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一定要担起相应的责任,对治学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自己都应该做到高标准、高要求,拒绝混日子心态,拒绝课堂注水。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努力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不断实践磨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把握学情,把学生真正地吸引到课堂中来。

再次,院校通过举办各种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自评互评多角度的教研模式,通过各种培训体系为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有效的成长平台。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探索专业课和德育课更多的融合模式,对其他优秀的模式进行借鉴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德育课教师而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师入企业体验学习,感悟学习企业文化,加强专业课基础知识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任,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实践阵地。新时代的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对中职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任务和要求,教育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对当前一切新的教育理念进行积极探索研究,是我们改善改进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尝试。

参考文献:

[1]陈珊.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的打造[J].智库时代,2019(30):119-120.

[2]薛清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82-83.

[3]刘列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2):108-109.

[4]劉培华.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才智,2019(21):192.

编辑 郑晓燕

作者:陈明媛

上一篇:语文课堂领域教学论文下一篇:保险经纪市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