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体系论文

2022-04-15

经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与规划发展处组织的院级课题《高职院校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从2019年4月正式开题,至2020年6月结题,历时一年。在一年的研究中,本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路径、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提出课题分析报告如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课程体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课程体系论文 篇1:

核心素养培养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动态发展变化,这对于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于核心素养培养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首先探讨了其构建的重要依据,而后从启蒙教育、自我管理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分析如何有效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以期提高德育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德育课程 课程体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52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德育课程的方向性也更加明确。为确保德育课程实现应有的作用,如何构建体系化的小学德育课程,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对此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小学德育体系构建的依据

1.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存在着零散和不够全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时效性。为准确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予以明确,以此来确定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方向。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范围则要覆盖到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

2.紧密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学校的德育目标通常是“培养自爱、自律、自信和自强的优良品格”,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也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目标,让德育课程内容更加全面,且更具有指向性,以更快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3.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这些德育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养成课程、服务科创和校外研学课程等,并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系列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注重开展启蒙教育

在“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并不局限于少数课程,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当中。事实上,学校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目的,也是让育人课程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刻。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中,首先需要注重的则是启蒙教育,这一阶段可从礼仪教育层面入手,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充分融入集体当中。

在基本的礼仪教育完成后,即可以少先队组织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树立学生的组织意识。这在当前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要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并开展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一系列主题课程,发挥出这些主题课程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活动”要素

在以往的德育课程教育中,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收效甚微,为改变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实践角度入手,对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具体来看,首先,在德育课程体系中需要彰显出“劳动光荣”的理念,学校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和植树活动等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而且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表达能力,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除了劳动实践课程之外,学校还可利用兴趣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德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弘扬个性,发挥自身的特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注重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自2016年以来,小学德育课程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表明法治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比重已经明显增加。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法治的相关知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法治意识的培育环节中,要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为重点,逐步安排法治教育的各项内容。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在法治教育前,可引入规则方面的教育,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引导,这部分内容包括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和公共场所的规则,让学生初步树立规则意识,而后教师再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意义。当然,在法治意识教育中,要有意識地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开发法治教育课程的相关要素,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情境模式的方式,自身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我管理中,包括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安排等。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具体来看,为了确保养成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目标,学校和教师可充分运用传统经典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并在生活中实践。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勤俭节约”这一要求为例,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诵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言,并向学生讲解国家提倡勤俭节约的相关报道,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在任何年代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都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5.注重德育课程体系中的“群体教育”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目前小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较为突出,这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如果小学生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中,会导致其难以适应学习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群体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群体教育”这一环节中,其主要可通过课堂分组学习和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加以进行,在课堂分组学习环节中,教师可采取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在分组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当安排宽容友善的学生与内向自卑的学生在同一组,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让内向自卑的学生感受到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愉悦。在课外集体活动环节中,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集体活动和团队比赛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交能力,以消除孤独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重视心理咨询机制的辅助作用,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外聘专业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对于部分孤独感较强的学生,要进行团体辅导,以消除其心理健康问题。

6.充分发挥家校协同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家、校协同作用的发挥,建立家、校社联合机制,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指导,也让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更多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情况一目了然。具体来看,首先,学校可利用家长接待日等机会,对德育课程课堂教育教学予以“开放化”,让家长走进班级、了解教师在德育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方式,或是与教师一起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通过这种开放的形式,让家、校协同作用更上新台阶。其次,为了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邀请家长群体中的行业杰出代表上台进行讲课,实现精彩互动,增进家、校沟通,更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感受协同育人对学生品格的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学校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时,也要邀请家长群体的参与,让家长做好志愿者,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等活动,这些举措能够有效发挥出家、校、社共育的合力作用,传承文化,凝聚正能量,共建生命成长共同体。

总的来看,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大背景下,对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实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学校和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做全方位的分析,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小学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小学德育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梅《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知识文库》2021年第17期。

[2] 刘洪星《浅议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吉林教育》2021年第7期。

[3] 胡芳芳《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3期。

[4] 汪俊《加强资源有效利用 丰富小学德育课程》,《安徽教育科研》2020年第20期。

[5] 吴厚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渗透责任担当素养的途径研究》,《小学时代》2020年第17期。

(张忠林,1965年生,男,汉族,甘肃宁县人,任职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学区,大专,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作者:张忠林

德育课程体系论文 篇2:

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分析报告

经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与规划发展处组织的院级课题《高职院校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从2019年4月正式开题,至2020年6月结题,历时一年。在一年的研究中,本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路径、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提出课题分析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育之外,还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随着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的高职院校学习。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面临着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去采取适当的方式,构建起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帮助中外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如何使我们的这个办学理想付之于办学实践?这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促使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以德育为切入口,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依据,也有鲜活的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

1.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環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201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践依据

1.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为本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自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加强道德教育建构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实践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2.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已着手开展培养国际人,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成为本课题的某种样本。许多高校也在探索如何着眼开拓国际视野,构建新的学校德育。

3.本校开办以来对教育国际化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学校对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人的探索实践应该讲从学校开办初就已开始。提出了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名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初步建立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并尝试渗透国际知识、国际礼仪教育,开展英语大世界、中外学生志愿活动等中外师生共同参加的活动。在德育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阳光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对什么是教育国际化,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全球时代所需要的国际性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应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应当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为国际性人才打好坚实基础?应构建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国际学校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宏观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活动,特别是在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果,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对办学理念和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这些为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研究奠定比较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课题研究成果

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内容的落实,都要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投入的精力是最大的。

(一)开展德育活动

道德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而是应当将整个学校生活变成我们的德育教育主战场,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够逐渐的学习德育知识,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开展相应的德育知识讲座或者是德育交流活动,而是应当将德育活动和内容进行结合,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将学生作为我们的主体,从学生出发,去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功效。

(二)将国内外的德育教育进行结合

国内和国外对于德育教育的认知以及教学方式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简单来说,国内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进行正面的理论、认知上的教学,更加的规范化,而国外的德育教育更多是通过隐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而开展德育教育,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这两种德育教育进行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不同渠道进行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进行德育学习。

(三)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

我们在对中外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国外的德育教育方式和理念进行系统的学习,来对我们的德育教育进行提升,但是最重要的是应当将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根本特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完成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四)将德育教育和专业教学进行结合

在高职院校当中,专业技术的教学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并且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也都在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所以我们想要开展德育教育,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就应当将专业教学的时间进行利用,渗透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利用德育教育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

(五)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经常和学生进行接触,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我们应当在进行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应当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逐渐的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成长。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外学生教育教学中,将德育课程、主题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德育评价有机结合,形成高职院校中外学生德育课程体系。

作者:李科

德育课程体系论文 篇3:

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摘要: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凸显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作为社会青年精英代表的大中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决定性影响。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可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系统地进行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能够完善高校德育课的功能,拓宽其研究范围,有利于德育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开设现状 德育课程体系

1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及其在学校的开设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为支架的一组课程体系。自1994年10月,全国各类学校纷纷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育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各类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类学校的水平越高越重视本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但是,不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全部课程中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而且比较随意,没有经过系统的安排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有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1.2学生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在对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客观评价时。只有3%的学生认为“满意”,有9%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60%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还有23%的学生表示“不欠缺,但不满意”。但是,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作总体评价时,没有学生表示“满意”。只有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有56%的学生认为“一般”,而38%的学生是“不满意”的。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并且他们也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愿望和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行动不力。

1.3师资队伍方面。

各类学校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普遍偏低。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时,只有2%的学生表示‘满意’。1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68%的学生认为‘一般’,另有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另外,据1996年四川联合大学对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调查的“10所院校中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最多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最少仅占3%”。而且,“尽管工科院校的人文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专职,但整体素质不高,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尽管已经过了十年之久,但是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未明显增强。

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现有不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国家和学校加大相关投入,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迫在眉睫。

1.4教材编写方面。

教材是依托于课程和教师编写的,由于各类学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及其相关课程还比较少,并且课程设置比较杂,不系统;另外,各学校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还比较少,受这两方面的影响,目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比较杂、比较乱,且没有形成比较统一或者权威的教材,各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行编写教材或者选择比较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

根据以上对当前各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实现学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把握,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利于提升我国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影响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新进行系统的整合。

2 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德育课是国家为实施对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在当前高校的表现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德育课是全国各类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各类学校都不得不加以特别重视的“国家课”,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模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1德育课程体系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我国德育课程体系不仅应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更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即不仅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价值观,而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培养就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对于我们已经丢弃了很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急需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给予足够重视。因此,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其承担起传承、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2.2世界各国均十分注重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本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德育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识教育课、公民教育课和宗教教育课等。尽管在各国的名称和设课方式各有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包含了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隶属于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更是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很多弘扬本国本民族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课程,旨在抵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例如,韩国德育课的目标设置为:“使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公德意识和协作精神,特别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乡土、民族传统和现状,弘扬民族意识,培养独立自尊的风气,爱祖国、爱民族,同时培养国际协作精神。”韩国德育课的内容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的培养载体。各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

2.3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引入新的因素,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从我国德育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来看,它的课程内容历来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主,都集中体现了高校德育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价值取向的目标,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其本应承担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尽管在德育课课程体系中也先后开设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其中有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介绍和学习,但是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此,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这样可以拓宽高校德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有利于高校德育的繁荣发展。

3 结语

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途径,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竞争中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德育课引入新的因素,拓宽德育课的研究范围,促进德育课程体系的繁荣发展。

作者:纪 岚

上一篇:岩土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