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统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当前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分析,对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从准确定位统计工作、创新管理制度、统计方式方法、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之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1:

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了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结合交通运输类课程的特点和授课学生的学情,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全面地对教学关键要素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设计,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为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教学设计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专业课学分在课程设置中占比最高,对培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及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落脚点。

一、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背景

为顺应国家关于职教“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中,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改变教学方法,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适应运输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够为交通行业培养和提供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推动交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系统地对专业群、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梳理和挖掘课程任务中的思政元素,加快促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推动课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二、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简介

(一)课程定位

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隶属智慧供应链专业群,智慧供应链是以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为依托,增强客户价值导向,协同共享、创新企业发展模式,运输服务是供应链管理全过程的重要环节。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对应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为供应链运营师,主要对应的岗位包括交通运输企业和物流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车辆管理、内业管理、安全管理、市场营销、调度组织、站务服务等岗位。

(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解决一般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好学上进、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成为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的技能型高级人才。

(三)课程内容

遵循“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将学习体系和项目体系结合起来,实行“以工作引导学习”或“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考虑教学模块与专业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体系的形态,对接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运输企业经营管理采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课程和教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实际。

按照运输企业市场营销员、经营管理者等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內容和流程、组织形式,以任务驱动方式,将课程分为运输企业经营环境分析、运输企业战略及决策确定、运输企业市场营销、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四大任务,每个任务下设多个子任务,各模块对应支撑对学生分析、决策、营销、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

(四)授课对象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平均每学年招收学生约为70~80人,生源包括普高生、中职生、“9+3”学生,普高生占比最大,中职生和“9+3”学生每年约为20人。普高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尊心、表达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较高,更加偏向于小组式、开放式、线上提交的作业形式,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动力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不高、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等问题。但中职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渴望成才,“9+3”学生虚心进取,勤奋好学,上课认真积极,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较弱。

三、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一)学生为主,分类分层

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出发,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起辅助和协同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分类分层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学情特点,可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积极性、表达能力、对课程思政教学呈现形式倾向,对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愿望、不同目标的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实施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二是按运输行业的业务领域,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按照交通运输五种运输方式进行分类,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领域,因此又可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按照道路运输业务,例如道路客运、货运进行展开。

(二)要素完整,系统全面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要完整,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系统统一、相互支撑,课程思政目标应该是素养目标的延伸和拓展,课程思政内容应多样化、系统化,以交通行业的政策方针、运输企业文化、运输场所等一线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集体、个人先进事迹等多方面,让学生理解与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采用网络直播、平台授课等多种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特点,实施过程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突出学生素养,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应优于知识和能力目标,适当调整素养目标的考核占比。

(三)结合紧密,融入自然

遵循教学规律,对接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院总体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载体作用,课程思政内容应尽可能凸显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系统性、理实一体、服务为主的学科特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要素,把握融入的思政内容比例、形式、时机、方法技巧,使课程思政教学同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各部分内容衔接顺畅,融入自然。

四、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整体目标统一,下层多点支撑

课程整体思政教学目标与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的设置思想应保持一致,课程内的思政教学目标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和细化,学生达成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后将支撑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形成专业思政培养目标到课程内思政教学目标,再到课程任务模块教学目标的从上至下的正向目标主线,反向通过多个任务、课堂活动、教学评价中的课程思政子目标支撑课程整体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两路精神以及会做事、会创新、会管理的“三精三会”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为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运输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对应培养的是会管理、会经营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思政目标下,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全局意识、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奉献社会的企业管理人员,将“全局意识、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作为职业精神思政目标的支撑,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奉献社会是“会创新、会管理”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内容——形式内容多样,体现学科特色

结合课程中运输企业经营环境分析、运输企业战略及决策确定、运输企业市场营销、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四个教学模块设置课程思政内容,教学内容的来源包括国家领导人讲话、政策文件、企业案例、企业经营计划及方案等,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环境分析,“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等交通领域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机遇,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优秀的运输企业、爱国企业家典范案例,运输企业道路运输企业转型升级经营环境下的经营战略及决策,运输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执行情况,物流降本增效、客运企业“三优三化”服务规范等,同时结合四川交通建设的历史和成就,突出甘孜、阿坝、凉山三洲的地域及民族特色,选取交通通道建设、农村客运乡村振兴、交邮融合、客运站物流便民站、农产品物流等课程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认同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深化校企合作

对学生课程思政的学情进行分析,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学习到的课程思政内容情况、在本门课程中希望学习到的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学习时长、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呈现形式倾向、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形式、考核所占的比例及分值、考核及评价的方式等进行课前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无法定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能够根据学生学情确定课程教学采用的活动及方法,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增加到运输企业实践的环节和比例,结合客流的时间特征,在春运、黄金周、暑运、早晚高峰期,到地铁站、公交站、客运站、出租车司机休息服务点进行跟岗实践,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在了解企业文化、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的同时,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单一的,可以在课前作为引入环节内容,也可在课中教学互动时体现,也可在课后学习巩固中得到升华。课前可通过线上发布课程思政内容的文本、视频、图片、案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讨论、社交平台沟通交流的方式,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学习,课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个人小结或小组汇报,课后可通过线上企业连线、专家講座、专题直播、小视频等实体场景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思政内容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遵循认知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以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的“人才队伍精良、专业、创新奉献”的建设要求,以会做事、会创新、会管理的“三精三会”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用“一畅二通三融四达”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思政教育、综合素质能力目标的学习分别同“畅”“通”“融”“达”对应,逐步推进和深入课程思政教学,四个教学任务模块按照理论、分析、模拟、应用及“畅”“通”“融”“达”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将学习主线设计为明理论、懂流程、会分析、避错误、活应用、促发展等多个环节,循序渐进,借助多个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判断决策、经营管理能力。

(五)教学评价——思政考评主导,注重过程考核

改变以最终期末理论知识测评为考核结果的考评方式,强化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考核,突出学生思政素养目标的考核,调整素养目标的考核占比。在期末试卷中适当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与本课程内容结合的知识点,应多采用论述、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可在课前预习中对与本知识点结合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等思政内容进行客观题测试,采用每日一练、每周一测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中可通过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企业专家点评的方式对学生完成运输企业经营环境分析、营销方案制定等实训任务时所体现的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评价,评价可从案例选用贴合度、思政内容获得感、思政内容的展现形式、学生的分享过程等维度来综合确定实践实训任务中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专业课同课程思政的结合根本体现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在将理论、案例、资源、方法、策略、活动等要素进行科学、系统地组合及设计上,将专业课作为育人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许秀娟,梁春阁.基于OBE理论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6).

[2]任圆圆.“智慧教育+课程思政”在《公路测设技术》中的教学设计[J].科研教育,2021(6).

[3]李秀芹,欧阳静,张亚军,等.管理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J].中外企业文化,2021(4).

[4]张强元.基于职教云平台的中职《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编辑 张 慧

作者:余思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创新优化探讨

【摘要】统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当前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分析,对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从准确定位统计工作、创新管理制度、统计方式方法、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之策。

【关键词】企业 统计工作 创新优化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统计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政府统计分析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向着经营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统计日益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监督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企业统计信息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创新企业统计工作,对优化企业管理,提高经营效益,更好发挥政府宏观决策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企业统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资源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对其决策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企业统计信息资源为政府正确分析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做出正确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统计信息是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资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资源。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只有及时获得各类信息资源,并以此做出各种判断,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企业为核心的统计系统已成为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统计信息是企业展示形象的有力证明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对企业的了解愿望日益迫切。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上市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股民有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了解。因此,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已成为公民群众全面了解企业的重要公共信息资源,同时也成为企业对外展示形象的最重要最有力的证明。

二、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统计工作作为宏观决策管理的一部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作用不大,短期内很难对企业经营利润带来有效推动作用。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生产、销售等环节上,企业统计工作流于形式,无论在管理机制、人员配置,还是在各类统计报表资料报送上,都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对市场的掌控力。

(二)统计管理工作制度还不健全完善

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合体私营企业的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完善,在各类相关指标的填报上随意性较大,统计数据质量不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新成立的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甚至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和专职人员,统计人员多由财务人员兼任,统计报表由其他部门代填代报,统计指标无法真正反映企业经营发展实际。

(三)统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企業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在统计人员的配置上存在着一些积淀解决的问题,如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具有高学历的专业知识人员匮乏,很多企业存在无证上岗现象,兼职现象较多,且流动性较为频繁,企业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不及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借经验或不能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导致统计数据信息不准确,不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决策指导,弱化了企业统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四)统计工作方法和手段简单落后

对于统计人员而言,如果面对的统计报表多,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统计人员往往会采取简单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在统计方式方法上没有较多的时间去研究。具体到企业统计工作中,企业统计人员只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核算,对于企业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整理往往不很关心。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企业在统计工作自动化办公设备、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

三、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创新优化的策略

(一)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准确定位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有效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理念,深刻认识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以上率下,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企业上下营造重视统计工作、支持统计工作的浓厚氛围,把企业统计工作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局中。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统计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质人员保障。

(二)创新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做到与时俱进

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统计工作,要对统计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有利于统计信息客观采集和高效运行、政府部门作出充分的统计工作管理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统计数据信息存在口径不一、数出多门、交叉重复等现象,提高统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统计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及时性。此外,还要加强统计制度创新,要以新形势下更好满足党委政府宏观决策需要、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克服统计工作原有弊端,按照实际需要和可能原则确立统计调查范围和方法。在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立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运用多种方式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焦点,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及时高效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料。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能力

一是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企业管理者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定期对统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掌握最新统计工作信息动态,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制定完善激励机制,把统计工作与职工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挂钩,根据工作实际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不断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统计文化建设。统计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围绕一定目标,采取一定形式的统计管理模式,对统计人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增强统计工作的凝聚力,培养统计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水平,更好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整合各类统计信息资源

要适应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在统计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整合优化配置各类统计信息资源。在统计信息资源的收集中,主要包括市场预测、投资决策、经营控制与综合评价等方面。为有效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企业需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摆脱传统的统计管理模式,以服务企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根本,注重实效性,对相关统计指标进行调整完善,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确保统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同时,统计工作中,要严格操作规程,坚持客观全面规范,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有力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中,企业要适应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完善统计管理机制,创新统计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进程,更好发挥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及时、最有力的依据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丛菲.浅谈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优化[J].经贸实践,2017(14):195.

[2]许淑玲.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创新[J].统计与管理,2014(04):15-16.

作者简介:陶志兰(1968-),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就职于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计划财务科),科员,经济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陶志兰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3: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创新驱动研究

作者简介:郭芮(199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发展经济。

摘 要:我国现今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在降低的同时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对经济的拉动有很大的作用。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部分,对提高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是当代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必须遵循的准则。如今我国逐渐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对资本周转速度的提高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先叙述了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理论内涵,进而分析创新力在推动资本周转速度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当代对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一以加快经济运行效率。

关键词:新常态;资本周转;周转速度;周转时间;生产资本;折旧率

一、引言

20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是发展环境新常态,也是经济运行新常态。经济运行成本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世界经济进入震荡转速期使得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而在这样一个时期,重大结构调整将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的运行方式要转变成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为主,生产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让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现今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而资本是一个企业的血液,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是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不断运动的增值过程,所以资本周转速度是资本价值增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企业提高运行效率的基本方法,一次周转所能带来的利润是一定的,所以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基础性支撑,因为它使企业生产要素的使用和配置更加高效,使企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流通环节更加优化进而提高资本周转的速度,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可见现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在于创新。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创新驱动时,研究方向基本趋向于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牛江红(2007)探讨了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对在解决我国企业资本周转问题中的实际意义;将子龙(2006)结合了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其资本周转的现状,正对资本周转缓慢分析其原因并从内、外因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吴庄莹(2004)认为我国的物流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物流环节的不合理造成了物流运行成本很高,若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快发展物流业,并从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加快发展物流业与企业提高利润之间的关系;辛龙(2001)则认为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关键就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率。冯继康(2003)分析了资本循环的意义进而分析了其对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借鉴意义。总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部分在于通过创新来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是《资本论》中对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研究最深刻的部分,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企业发展模式方面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这就说明资本周转是一个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它是在不断地循环中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获得剩余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主要从资本周转的时间、资本周转的方式和资本周转的速度等方面来阐述资本周转的。而资本周转的速度是资本周转理论的核心所在,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资本价值增值,提高剩余价值率,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而资本周转的速度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资本周转的时间和资本构成。

1.生产时间影响周转速度

马克思认为,资本周转时间有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之和决定。包含着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价格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过程的周期性,或者说,包含着同一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或生产过程的更新、重复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越短,则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因此资本周转的时间与资本周转的速度成反比。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期间、自然力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劳动期间影响资本的预付时间从而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劳动期间长则资本周转速度慢,劳动期间短则反之,两者成反比。缩短自然力作用的时间会加速资本的周转,因为资本预付的时间和数量随着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而增减,所以缩短自然力作用的时间是提高周转速度的一个重要途径。生产资料的储备量会影响资本的预付量和周转速度,生产资料储备越多,则需要的预付资本量就越多,储备时间长生产时间长,所以导致周转速度慢。所以资本家为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般都会减少储备,缩短储备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商品的出售时间和购买时间。其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成反比的,一般来说,影响出售时间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场所距离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条件的好坏;影响购买时间的因素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地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周转的时间可以从资本的周转次数来体现,是衡量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标志。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2.生产资本构成影响周转速度

生产资本的比例也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一大因素,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为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转移方式与运动方式就是伴随着生产过剩的不断进行逐渐性部分进行。固定资本涉及折旧和损耗,如何确定合理的折旧率是关键。折旧率偏低,固定资本更新时间长,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若折旧率偏高,固定资本更新过开反而会加大成本的投入。从另一个角度看,周转速度的加快,可以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固定资本更新,从而增加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所产生产资本比例越大,流通速度越慢。流通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存在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中,一次全部加入流通,完成周转。提高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加快资本周转。二者在合理预算范围内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本比例分配,是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的一大途径。

四、我国企业的现状及资本周转对我国企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核心就是资本周转的速度,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周转的速度慢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损失。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和国外企业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九五”期间,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是1.2次,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企业是1.45次,在流通领域上,我国落后发达国家三倍以上。

我国企业周转速度慢,主要原因在于现今中国大多数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资本的内在潜能,这是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在慢慢的过渡,不断地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等限制,企业内部并不能很好地是资本内在潜能有效发挥,比如说资本的构成比例存在问题,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构成比例不合理;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趋于老化;员工素质偏低;管理阶层水平有限造成管理混乱等。这些大大制约着资本周转速度提高。另一方面,资本周转的速度在很大层面还受交通、国家政策和管理、科技创新力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物流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国家对资本周转速度不够重视,科技创新力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企业的资本就像企业的血液,如果血液停止了流动,那生命也就无从继续。所以必须提高资本的周转速度,从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可以看出,这就必须充分发挥资本的内在潜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1、缩短资本周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①减少企业生产资料储备量和库存量。我国企业面临生产资料储备粮和库存量大,这直接放缓了资本周转。生产资料的储备量会影响资本的预付量和周转速度,生产资料储备越多,则需要的预付资本量就越多,储备时间长生产时间长,所以导致周转速度慢。

②进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缩短生产时间。目前我国就业人员素质偏低,企业培训不足导致员工技术不娴熟,进而使生产效率偏低,造成生产时间过长。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员工生产率,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③合理安排生产场所和市场的布局,这不仅要合理安排生产场所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距离,也要缩短生产场所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供销之间的运输成本,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④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在生产流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产品的运输,交通运输的便利与否,严重的影响着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大力发展运输业才能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如果产品在生产者手中积压导致库存量大,不仅增加了储存资本,而且减缓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加快货物的流动,缩短供销时间。我国现在尤为重视丝绸之路建设,因为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这会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国与国之间在交易中时间缩短并是交易安全性增加。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之间交易的陆路交通枢纽,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合理优化生产资本的内部构成

构成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和周转速度不同,所对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方式,要合理分配生产资本的总量和内部构成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本。由于压缩了固定资本的比率,企业要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3、制定合理的固定资本折旧率,提高技术水平

我国在社会质疑市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企业的固定资本面临着磨损,当今,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特别关注固定资本的磨损。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多数企业忽略了因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机器设备的更新,进而致使本企业的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难以发挥资本的潜能。折旧率太低,固定资本使用时间长,不利于固定资本技术的更新和降低无形损耗,严重制约了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折旧率太高,则会增加成本,所以企业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这要考虑到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已经技术的进步的速度和周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降子龙.资本周转理论和我国企业的关系[J].四川教育院学报,2006(03).

[2] 胡世桢.资本周转的涵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4).

[3] 陈俊艺.我国企业资本周转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引进与咨询,2004(05).

[4] 吴庄莹.从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看现代物流[J].理论观察,2004(05).

[5] 冯继康.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J].山东经济,2003(01).

作者:郭芮

上一篇: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