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8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市场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存在巨大需求,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仍偏重于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无法应对商业情境下的经营问题。因此,强化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将岗位任务、工作情景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项紧迫的教学改革任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全面进步。在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各类型企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标志着企业步入信息化时代。现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信息化运营机制。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旨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32

1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1.1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次提出企业创新的概念,并将企业创新分为了5种情况。第一,企业创新是企业设计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不被大众熟知的新产品,或是一种具有与其他产品不同的全新产品。第二,企业创新是企业利用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工艺,且尚未被生产管理部门许可或未经检验部门检验。第三,企业创新开拓出一条全新的营销路线,将之前的产品在新的营销路线中销售给全新的受众群体。第四,获得产品原材料,或半成品原材料的全新供货渠道。第五,企业实现了内部改革、整合或重组,使企业以全新的面貌再次面对社会。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集中企业的优秀资源,建立高效的企业责任机制,從而对各个环节的新资源进行严格控制。通常分成5类:①实现全新的经营思路,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方案,并且能够取得较好效果;②通过成立全新的主体机构,成为企业的核心动力;③完善现有的鼓励机制,对管理方法进行重组,提高协调力度,保证企业生产效益;④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⑤创新现有的管理制度。

1.2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十分关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物流运输、内部管理、资金往来、分析评估、销售经营等过程。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能够获得必需的信息资源,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将优质资源整合为生产要素,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提高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将企业的一切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成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的网络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3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关系

企业管理创新能够为信息化建设解决发展难题,并提供全新的方法,管理工作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利于顺利开展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是一次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革命,使其不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创新建立一套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注入新活力,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同时,全面落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与理念,进而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管理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如果企业忽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仅融合科学技术与新型管理模式,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困难,步履维艰,难以对管理进行实质创新,导致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2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2.1   从企业信息化含义的角度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管理的不同模式中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得到良好应用。企业信息化能够促进信息资源传递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同时,企业信息化能够为管理层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将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2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表现的角度

信息化管理指除了传统录入、输出、记录的工作外,将其余工作包括信息计算、数据分类、资料存储等工作全交由计算机系统代为完成的过程。首先,企业要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维护内部管理系统,促进内部信息化管理更加精准,快速将决策信息传递至企业决策层。其次,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和内部的运转速度,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再次,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对数据存储格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最后,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商务链接,实现了内部信息化的良好统筹。

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3.1   投入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对企业管理进行有效创新。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管理创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理解不深刻。一些企业安于现状,满足当前的经济收益,不愿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投入大量的资金。此外,一些企业在初期信心满满,积极性比较高,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与财力,但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导致这些企业逐渐失去耐心,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最后不了了之。

3.2   能力有所欠缺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也离不开人才。但在一些企业在管理工作人员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排斥新型的管理办法与先进的管理模式,更热衷使用固定电话、发传真的工作方式,既耽误时间,又效率不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重视新技术,只以做好本职工作为第一要务,不能主动补充知识、提升自我能力,导致在面临现代技术时,不能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融合;自身的眼界越来越窄,专业知识越来越匮乏,有限的技术水平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此外,一些工作人员只懂技术,对于管理一窍不通,或者有的只懂如何管人,但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造成了负面影响。

3.3   组织弹性不够

在企业中,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一般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完成,但也存在资源分配人员将优质资源留为己用的情况。有的部门虽然能够遵照计划进行资源分配,但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工作松懈,如果提供信息存在偏差,还可能会出现资源配置超出原计划的情况。内部分权管理导致企業出现了“九龙治水”的现象,使企业无法提升信息管理水平。此外,有的部门为了利益会对部分信息采取保密措施,从而会严重阻碍资源共享,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只掌握在企业高层人员手中,不利于企业的筹资能力、战略规划、产能储备等,使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无法适应变化的商业环境。

4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4.1   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

规划计划,主要指信息化规划从计划到立项的全过程,核心是信息化管理投资。组织实施,主要指企业如何对已立项的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包括开发、实施、部署信息系统,核心是项目管理、信息化架构管理以及采购/招标管理(包括对信息化承包商的管理)。运行维护,主要指对已经构建的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及时处理工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故障原因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的过程。绩效管理,主要指将规划、计划制定的信息化目标指标化,并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绩效指标,通过对其进行监控,总结经验,分析信息化的教训,为持续改进和提升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决策分析信息的过程。

4.2   信息化与企业的人、财相结合

要真正实现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企业工作人员要学习信息化技术,了解通过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逐步提高企业管理。不但要掌握计算机与信息网络的功能,还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工具,在开发中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使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企业要注重提升自身竞争力,不但要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还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企业应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企业集约化与精细化的管理。

4.3   利用新技术实现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首先,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最新技术,包括云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辅助企业认识用户,辅助企业锁定资源,辅助企业做好运营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要把握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坚持技术创新。最后,企业要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通过产业升级,进行产品再造、模式创新、管理变革、营销裂变等实现企业革命。目前,上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中有省级层面的政策基础,下有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在此契机下,企业应该快速变革,实现转型,成为行业标兵,这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5     结 语

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关系密切,密不可分。因此,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促使管理创新深入发展。实现企业信息化离不开管理创新,企业应重视信息化技能的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过程,带来全新的企业革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念,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2016(2).

[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16(11).

[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16(1).

[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7(11).

作者:孙胜利

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市场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存在巨大需求,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仍偏重于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无法应对商业情境下的经营问题。因此,强化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将岗位任务、工作情景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项紧迫的教学改革任务。

一、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文件的出台以及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及复核工作的开展,管理会计课程逐渐受到相关高职院校的重视,一些院校不仅将其列入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在其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实践教学仍是目前高职管理会计的一个短板,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薄弱

管理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近几年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其课程目标的设计没有突出企业新型财务能力的需求;课程内容的选择未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统筹考虑,且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衔接与对应关系;课堂教学仍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且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资料、撰写实训报告。课程的考核评价仍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的评价,用人单位并未实质参与,且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缺少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1]。

2.实践资源匮乏

实践资源主要指实践教材和实践案例。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教材大多沿袭本科院校管理会计的教材体系,主要还是按照学科自身知识体系来编排教材内容,没有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连接起来,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实务界所关切的。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仅有少量实践案例,而且这些案例仅仅是为了检验理论和方法服务的。近年来,一些院校为了强化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引入《管理会计实务》作为专门的实践教材,教材中的实践应用案例虽有所增加,但与各行各业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践相比仍显不足。案例不仅没有覆盖到不同行业各种有代表性的企业,而且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案例侧重于从单一问题入手,采用传统理论描述方式,并未将管理会计决策机制鲜活动态的展现出来。案例的片面性、孤立性,远不足以展现一个企业运营的全貌,仅展示了管理会计工具的用法,演算了一个过程,得到了一个结果,将原本鲜活有生命力的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展示成了一个演算孤岛,与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相差甚远。

3.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新课程,管理会计的任课教师大多来自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不少教师认为,管理会计是从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抽出部分内容重新组合成的一门课程,而自己经过多年的实践训练,已具备了胜任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完成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任务应该不成问题。事实上,管理会计虽有部分内容与上述课程交叉重叠,但与会计专业其他传统课程相比,管理会计课程更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成本会计课程侧重于成本的分配、归集的核算型实践实训内容,只需要把握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产品成本的核算。而管理会计中如作业成本法的实践课程,对教师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熟悉企业运营流程,按运营流程建立作业成本库;其次能识别作业驱动因素,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最后能按作业中心归集资源的消耗,按消耗的作业归集产品或服务的成本[2]。教师的这些实践能力是开展作业成本法实践实训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在未来财务岗位上实现业财融合、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关键要素。而担任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师在这些新型综合性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极为普遍,这是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瓶颈。

二、加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艾哈默德·贝尔考依教授在其《管理会计概念基础》(1980年版)中提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作出决策”。其中“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的意思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符合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现与培养的需要,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能力的提高[3]。可见西方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更注重以实务运用为指导。为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打造我国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加快培养具备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补齐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短板,最根本的是要完善其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確定,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再到教学的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都要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提出的“培养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的目标任务,结合实务界对管理会计职能要求和教育界对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构建管理会计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从专业建设的高度对管理会计及其相关课程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厘清管理会计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与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衔接关系。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经营实情结合起来,并整合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

在组织实施教学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管理会计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完成实训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开发管理会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解决商务情境下的经营决策、数据分析等应用能力培养问题。课堂上以全案例模拟商业情境,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财务数据实施成本性态分解、计算边际贡献、确定盈亏平衡点,并编写边际贡献式利润报告。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变动成本分析,对比完全成本法,深刻领悟变动成本与边际贡献、本量利等管理会计工具促进内部经营管理的意义。

将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试模式变更为以实践考核为主,量化相关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是否具备新型财务能力的考核,应当基于学校主体和第三方用人单位联合作出。

2.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管理会计实践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管理会计实践教材编写,应当基于实际的商业情境,展示管理会计工具是如何在企业中应用、如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并能将管理会计理论贯穿于实践实训中,以促使学生对理论融会贯通。基于构建与新型财务工作岗位匹配的实践教学模块,将教材内容优化为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模块,在各模块中细化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如短期经营决策的实践教学模块的编写,依托企业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数据,运用管理会计应用工具的变动成本法将财务数据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确定边际贡献、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式利润报告等。实践案例以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如工业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服务性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等作为实践教材案例的背景,提供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职能部门、运营流程、经营背景、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等充分与必要信息。将财务工作岗位的职责在一个案例中完整地体现出来,避免实践案例成为演算孤岛。在学校具备开发实训教学软硬件资源的条件下,可以依托如ERP资源管理系统,集成化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使学生直接能在仿真实训平台上进行管理会计的实践学习[4]。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广博的理论知识。不掌握管理会计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大量应用案例,是无法开展实践教学的。二是来自教师的实务经验。实践教学只有全真模拟企业运营场景、将企业实务在课堂中实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教师没有实战经验,实践教学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层面。三是来自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在当前企业已充分运用财务软件生成财务数据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了解管理会计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数据分析技巧和财务信息系统,借鉴国内外应用管理会计工具的经典案例,将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编著的《高级管理实务》中的通用电气、丰田汽车等公司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案例嵌入课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选择部分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师资培训基地,选派教师到实践基地挂职,使教师体验企业真实的财务工作过程、熟悉企业的商业模式、掌握财务数据分析技巧,从而增加管理會计实务经验;组织开展教师财务信息化培训,使教师掌握用友、德哲、德勤、SAP等财务软件的运用,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章细贞.关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技术经济, 2004(5):49-50.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第3版 [M]. 丁友刚,译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97-110.

[3]江庭友.西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概述[J].财会月刊,2003(9):41-42.

[4] 李宗彦,瞿诗宇.我国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了什么?——基于国内主流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5(6):84-86.

作者:谢惠敏

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成本节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变得激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发展优势成为各个企业关注的重点。管理由此成为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企业资本流动作用下,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成本价格,于企业管理而言,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降低自身的发展成本,实现成本节约。可见,成本节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成本节约;企业管理;重要性;运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成本节约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廉的成本获得在市场竞争的优势,进而不断扩大自身发展在市场的份额,实现最大利益的获得。企业成本节约的关键在于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合理化的成本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增产节支,增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实现对企业管理的改进,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可见,成本节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阐述成本节约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性的基础上,从企业产品的采购、经营,运输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人力成本控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实现企业的成本节约。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适应了市场的不断变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融资困难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大多还是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轻纺企业、涉农产业以及一些涉及民生的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难以控制、获利低的问题,大部分企业的贷款存在困难。

(二)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现阶段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幅度较大,虽然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但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加剧了很多生产材料成本费用,总体上提升了成本的上升幅度。

(三)管理不足

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抓住了市场的机遇才得以发展,本身不具备必要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对企业内部管理和机制的设置认识不够。

二、成本节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企业虽然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但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激烈的竞争下,企业需要通过对成本的降低来提升自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节约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企业的管理,这是因为成本节约不能没有限度的节约,具有一定的临界点,超过或者不到这个临界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制约。因此,成本节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于加强企业的管理,通过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收支平衡,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

三、在企业管理中实现成本节约的策略

(一)从产品的采购、加工时间、物流运输等方面降低成本

第一,降低企业产品的采购成本。针对现阶段企业采购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企业要安排信誉程度高的员工进行产品的采购,并要和原材料的供应方制定长期的供应合同,从而在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的成本。第二,降低时间成本。时间成本是指一定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产差额。企业的时间成本主要指金钱成本。针对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效率低、时间成本低的问题,企业要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好,引进高技术人才,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对金钱成本的节约。第三,降低产品流通和库存成本。企业产品的流通成本在宏观上主要是指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运输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各种运输信息的掌握,实现最低成本的优化组合。比如在产品的运输中可以采用多种运输方式。对于库存成本,最好的节约方式是应用准时生存的JIT管理方式。但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库存成本的节约方式一般采用的是ABC制度,在不必要建设仓库的情况下实行库存外包管理。

(二)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力度

第一,实现对赊销信用审批制度的建立。企业发展为了控制成本可以针对常规的商品销售收入建立一种赊销信用审批制度,从而有效防止坏账的出现,减少一些非正常的企业损失。企业赊销信用审批制度和企业的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内部管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企业给予扩张、经营只注重绩效考核指标,没有对与之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关注。因而现在的赊销信用审批制度需要进行完善,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同时,通过对部门、岗位的新增,实现对现有岗位的分工控制,并授予不同管理人员的不同审批权限,实现电子信息化的审批。第二,规范企业收入管理的流程。企业要针对营业收入的类别,制定相应的收入规范流程,从而对非主营业务收入进行保障,应该成为企业开源节流管理的重点。第三,制定和制度相配套的处罚细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制定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即要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违反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惩罚制度的制定能够推动和约束制度的实行。

(三)实现对人力成本的控制

企业成本的节约不是让更少的人承担更多的事情,而是形成一套科学的员工任职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对的科学合理的员工薪酬体系。第一,形成科學的员工能力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的新老员工进行胜任能力评价,根据评价为他们安排适合的职业。通过员工胜任能力体系的形成能够实现对企业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的节约,对企业人力质成本的节约主要指因为这种体系能够实现对员工工作的合理安排,从而保障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对企业物质成本的集约主要是指能力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工作消耗的精力、物力不同,在对人员工作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会节约企业的物资材料。第二,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合理薪酬体系的形成能够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从而在固定的薪酬支出下,实现企业利益获得的最大化。具体表现为根据企业不同岗位所需的技能、经验,结合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制定满足员工需要的薪资水平。

(四)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

第一,强化企业的预算审批制度。特别适合要强化企业的成本预算以及资产购置预算审批。对每一项预算的内容都要安排合适的人员编写预算说明,从而方便领导对预算的审核管理。比如设备的维修预算费用要说明设备的使用寿命、已经使用时间、容易损坏的部件,从而根据现有的使用情况预算出设备需要修理维护的费用。第二,加强对预算过程的控制。主要表现为根据每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在分析差异以及差异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成本节约对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企业的成本节约最关键在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并逐渐将企业节约发展的理念发展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植入到企业员工的心中。同时,还需要用企业领导节约的精神和行为对企业各基层员工进行感染,提升员工的职业感和社会道德感。可见,企业的成本节约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和企业各部门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各方面制度的支持和约束。因此,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从细节做起,加强对企业的节约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利益实现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立娜.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秦云.试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

[3]吴建华.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5.

(作者单位:新疆甘电投辰旭能源有限公司)

作者:朱江琼

上一篇: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