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微课是以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近几年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吸引力,而且可以增加课堂感染力,因此对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1:

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 要 通过混合式教学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关键词 Moodle+LAMP技术;高中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

1 前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促进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为高中学校培养计算机型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2 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混合式教学的环境

混合式教学的支持环境 高中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施教者,具有核心地位,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协作者的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模式下,对教师能力要求发生了转变,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1]。

混合式学习的支持环境 教学信息平台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交流和评价。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课程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首选平台。一方面,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具有免费和开放的特点,既能节省学校的成本支出,又能促进混合式教学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LAMP是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后台,可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后台运行环境,如Web服务、数据库等,方便混合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2]。

3 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设计,应既结合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又借鉴混合式教学的优秀设计,以形成更具优势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流程。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应以知识内容、学生和学习活动为中心,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首先,教师对学生和课程内容结构要进行有效分析。在进行学生分析过程中,主要对学生特点和信息技术基础水平进行分析,确保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析过程中,要明确教学重难点,使教学活动更具目的性。

其次,教学活动设计应注重几个重要设计环节,包括认识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和评价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Moodle+LAMP技术的混合式教学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能水平[3]。

4 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实施

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师生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有效组织和高效完成教学活动。

课程导入 混合式教学集传统教学优势和现代教学优势于一体,有效落实课程导入环节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课程导入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四方面内容,要求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4]。

如高一上学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程导入准备。首先,与学生初次见面,相互进行自我介绍,并选出课代表;其次,分析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方法、内容、重难点等问题;再次,讲解混合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开展情况;最后,介绍Moodle+LAMP技术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

教学活动的组织 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虽然具有较多好处,但是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推进混合式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充分发挥出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作用。为此,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预设,充分考虑混合式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应对策略;要对教学知识加以分类,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课堂学习氛围和纪律,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创设有利条件[5]。

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六个主要环节:

一是合理选择教学主题相关内容,并设置要求,为学生提供教学任务所需的数据等材料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分析数据和制图;

二是通过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将学生有效合理分组;

三是以教师布置的小组任务为核心,鼓励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四是教师通过Moodle管理平台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为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促进混合式学习的深入;

五是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六是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小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导,因而具有权威性,教师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学生自信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5 结语

基于Moodle+LAMP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该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升了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势,推进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萱.基于Moodle平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成效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3):95-98.

[2]杨颖.“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100-102.

[3]徐鹂.高职院校基于Moodle的SPOC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644-649.

[4]单好民.构建基于Moodle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15-118.

[5]宋大华,王海波,等.基于MOODLE的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

254-256.

作者:宋宴祥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 要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近几年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吸引力,而且可以增加课堂感染力,因此对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微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1 引言

面对高考的压力,高中生以及家长对不列入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且大部分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没有必要再花时间花精力学习信息技术课,再加上高中阶段安排的信息技术课时较少,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点是有限的。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及效果也不是很好。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引入微课方式至少当前来说是较好的解决对策。

2 微课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微课特点 在微课堂上,教育教学中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展示给学生,视频时间短、目标明确,能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微课的特点表现为:每个视频的时间为5~8分钟,教学时间较短;有限的时间所能呈现的内容也是有限,因此,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资源的容量也不大;每个视频都呈独立状态,即一个视频一个主题,致使每个视频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中采用的视频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使教学视频呈现多样性和趣味性;在微课中,学生的参与度高,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强,使教学能得到及时反馈,教师也能及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更加关注高考,对并非高考考试科目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学习的热情,就连有些学校也是对这一课程有所忽略[1]。以上原因致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长此以往,教学热情降低,上课成为他们单纯的任务,忽略对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研究,达不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低,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鉴于不容乐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亟待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所有科目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用微课应该是最娴熟的,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是相辅相成的[2];最后,微课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呈现出较大的教学资源优势。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要强调“三微”

1)时间“微”。教师在制作高中信息技术视频时,一定要把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最佳时间为5~8分钟,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都知道,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传统的信息教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先讲后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操作练习,但有的学生在教师只讲一遍的情况下很难完全记住,进而影响操作技能的提高。而视频则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在遇到困难时就重新观看视频,反复几次,学生一边进行操作一边加强理论记忆,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都得到提高。

2)容量“微”。时间“微”决定了视频容量的“微”。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在“不重要”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没有精力也没有耐心来听教师进行冗长的讲解,他们更喜欢简洁明了的内容介绍。“微”容量的微课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也使教师避免了“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此外,“微”容量微课便于储存,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后还可以传播到网络上,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可以下载使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补充。网络传播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由此,微课既能在课内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课堂内外的“双赢”。

3)内容“微”。“微”时间和“微”容量,使得一个视频无法同时讲解多个内容,因此,微课的内容也满足“微”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实用性强,教师在讲解时多采用模块的方式,零碎知识不多。因此,教师在制作信息技术视频时要精选内容,一个视频解决一个问题,或讲解一个教学重难点,牢记“贪多嚼不爛”。一个视频一个内容也能使视频中的信息技术内容全面、针对性强,针对一个重难点进行详尽的解析,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提供最大的帮助,从另一方面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由此,微课的“微”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

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相互促进

1)微课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促进。全班学生由于条件不同,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同,有的在课余时间常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或和朋友聊天等,而有的学生很少能接触到。这种客观因素使他们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了解不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固定地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解,无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如果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则会浪费很多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进程,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很难奏效。

随着微课走进课堂,教师发现将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一个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各个击破,且微课在使用过程中大大缩短了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练习,教师也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制作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师较其他学科教师更了解计算机,在制作微课时有很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课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巧妙结合。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专业原因,对制作微课视频的各种方法都有掌握,即使刚开始时没有接触过,也能很快学会,并能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很好地运用,这是其他学科教师所欠缺的。再者,一般情况下,每所学校所配备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多,安排的课程也少,一名教师要兼顾4~5个班级,即制作一次视频可以重复使用4~5次,这使教师的劳动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优化视频内容,把最后得到的最优化视频上传到网上,让学生在课外时间看到的视频更加符合自身需求。如此,微课的使用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制作信息技术课堂资源时,一定要精益求精,因为一次付出可以得到多次收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合理运用 微课的类型很多,教师在使用或制作时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让微课发挥最大效益。所选微课类型错误或不需要运用微课却使用了微课教学模式,则不但达不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效果,还会影响正常教学的顺利展开。此外,教师在选择或制作微课资源时,要精心设计和开发,增强微课视频的实效性,使微课的使用能巧妙链接课堂的各个环节,发挥微课视频的最佳作用[4]。教师在选择或制作信息技术课堂资源时,还会增强专业素养。

相比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微课更有利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是不现实的,而顾及每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信息技术微课资源中,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析,不仅包括基础技能的讲解,还要增加利于学生发展的拓展内容,以辅助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链接学生实际信息技术操作。

如“声音的采集与加工”,笔者制作的视频约8分钟,在课堂开始先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而在视频中则详细讲解如何利用音频编辑软件,通过混声粘贴等方式进行声音的合成,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在学生观看视频后要求他们单独完成简单的声音合成,在视频的最后又列举优秀视频合成实例,供学生提高之用,并安排有相应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运用视频反复、缓慢学习声音合成的每个步骤,以巩固、加强声音合成的基本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从中学到声音合成的各种技巧,观看优秀视频实例后还能创新完成相应的声音合成练习,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4 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教师在课堂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模式,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能相互促进,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都有较好效果。教师在使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不仅要利用其有利方面,还要规避其不利因素,在课堂上进行合理运用,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宝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析[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3):10.

[2]薛增风.微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迎来新春天[J].中國信息技术教育,2014(10):88-89.

[3]汪晓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6(2):78-80.

[4]张立强.面向个性化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3):28.

作者:卢进满 于晓红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3: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摘 要】文章系统地回顾了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近十年的发展情况,在中国知网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内容分析,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资源开发、教学评价、对策研究角度对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经验和不足,以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资源 教学评价

一、引言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新课改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个省进行试点,2010年全国全面启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研制工作。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发布,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极大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两部分: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其中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后续学习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该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1]

二、我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论文数量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获取该领域的研究资料我们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研究论文进行了调查,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6个数据库所有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方面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检索选项为“关键词”,检索词为“高中信息技术”。结果如图1所示,从2003年至2013年,共检索到1879篇文献,平均每年产生学术论文将近180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14篇,其他特色期刊1166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43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47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1篇。

从年产生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来看,连续10年,我国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急速上升。

在检索中发现,在中国知网上,在 2003年3月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关研究文章见诸于各种教育报刊杂志。研究涉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资源建设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但并没有人系统的总结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现状,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近年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讲授法”、“探究式”“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等。

赵培培2012年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2] 翁凌峰认为将基于问题的解决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3]牟丹认为分层教学可以实现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与集体教学两者间的互补。[4]李天文提出了基于 Moodle 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他认为自主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马秀麟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以PBL(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 CL(协作学习)的理论为指导,把课堂教学、课后学习、综合讨论和学习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6]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探究、协作等等,但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特质价值,也都有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高中信息技术资源和平台设计开发研究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重要,它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开发和资源平台开发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化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网络资源平台中包括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王红将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另一类是非数字化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7]高淑印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充分发挥Moodle平台跨越时空、开放、共享、交互、合作等功能作用,为教师提供有利的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8]姚凌云根据SCORM(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和精加工理论、部件显示理论、复杂认知教学理论三大教学理论分析和设计了基于学习对象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9]王洪福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材资源、网络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这些资源之间可能还有包含与被包含或相互重叠的关系,如多媒体教室是一种环境资源,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又属于网络资源。[10]李遵富构建了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模型,设计开发了适合教学需求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11]

(三)高中信息技术评价研究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信息技术评价,能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新课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

杨绪红认为信息技术的评价方法,除了测验外还应该包括多主体评价、观察与轶事记录、任务设置、成长记录袋等,教师应根据具体评价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12]丁然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13]周媛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树立发展性学生评价观、实施多元化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14]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就要建立科学、密切配合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健全评价机制。

(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息息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钱松岭,董晓云两人从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对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教师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陈旧,教学法知识不足,课程知识欠缺,教师之间专业发展相对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15]章琴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学习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16]陈伟平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参与式培训;其二,可以采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 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等。[17]赵建认为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以应用型、实践型为主,避免空泛的理论指导或单纯的技术培训。[18]

由此可见,高中信息技术老师的专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各级教研部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信息术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对策研究

自从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实施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很多学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基层学校的设备投入, 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育均衡的硬件条件。[19]

2.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宣传,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各校应建立独立的信息技术学科组,正常有效地开展信息术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陆书英提出信息技术老师要在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20]

3.开发利用多种资源,促进课堂教学。魏雄鹰认为开发生动形象的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探究。[21]张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老师要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正确理解技术课程,恰当选择与应用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所需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22]

4.关注课程目标多元化、不断完善评价制度。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学和学习中既要关注基本知识,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好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制度从无到有, 逐步建立了过程性评价、学分认定细则、会考等一系列的评价形式。

四、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要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一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02.

[2]赵培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3]翁凌峰.浅析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 科技文汇.2012(01)

[4]牟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李天文.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马秀麟,衷克定, 金海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17)

[7]王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8]高淑印.基于Moodle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9]姚凌云.基于学习对象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0]王洪福.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李遵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D].聊城大学.2010

[12]杨绪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3]丁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1(6)

[14]周媛.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15]钱松岭,董晓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基于教师访谈的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8)

[16]章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中山市东区中学高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7]陈伟平,金炳尧.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

[18]赵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6)

[19]魏雄鹰,李永前.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8(04)

[20]陆书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1]魏雄鹰,李永前.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8(04)

[22]张芳.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

作者:吴涛

上一篇: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论文下一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