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师确立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能准确、恰当地评价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情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研究性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研究性信息技术论文 篇1:

高中数学课堂的创新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高中数学课堂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进去帮助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有效的改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以指导者为辅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场景,对课堂教学的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创新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新课程内容融合一体,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终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这种教学法的应用,高中数学课堂也在逐步尝试,因此,这是一种基于实际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把学习的内容和活动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其他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就是强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在多种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整合之下,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实质所在,其中不可少缺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探索性和研究性,强调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实践性。

一、高中数学课堂的创新性

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而且抽象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沉闷死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易量化,易数字化,这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创新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和解决问题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在情境中进行,将学习的过程投入于问题中,而这些问题的设计一般是根据真实性任务。

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集合与简易逻辑”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导入和讲解,把这个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和获得者,老师的角色最好是引导作用,这种新型的学习使得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也找到了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获得。

二、高中数学课堂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关联性研究

对于高中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学学习的创新有很大的关联性,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帮助作用也是顯而易见的。

(一)搭建了知识传递的平台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的数学学习过程将学生被动变为主动,在详细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学习知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迅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全面的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对于之前没有见到的数学难题也能够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解决。除此,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新知识,充分的将创造性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的实现终身学习目标。

(二)增加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是二者之间最主要的关联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老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记忆、背诵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不是"教书",它是从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上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自主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对学生有新的认识,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

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较色,给学生提供有创造性的空间,因此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以前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而且要做培养和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改变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做到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朋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教师还要做好评价者,要求做到思路开阔,知识面广,专业知识精通,评价准确及时,注重过程评价。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在高水平的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体现现代教学的创新性,而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师生双方在知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组关键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有效的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性和,增加了合作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高中数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尽管他们提出的问题及得出的结论没有很大的意义,是幼稚的,不完全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收集资料,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的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谭静.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

[2]马琳.探究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4(08).

作者:赵春雷

高中研究性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成才视野下高中信息技术课过程性评价研究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师确立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能准确、恰当地评价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情况。

关键词:成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与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强调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评价模式,即过程性评价。通过把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方法选择来实施评价,从而突出学生的价值观、个性倾向、创造性特质和主体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进步。

一、过程性评价方案的设计

首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应当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指导思想,同时注重过程性自我学习评价、他人评价,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这个评价方案要有一定的尺度和规则,在课程实施前让学生充分了解。第三,评价的尺度和规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修订和完善。

(1)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施课程教学环节的时候,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学生可以回头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了哪些知识,与评价标准、学习暂时领先者之间的差距还有多少。这样,过程性评价就起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在这个评价模式中,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感受自己的进步,知晓自己的问题,从而主动掌握自己在这门学科学习中的发展情况。

(2)开展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可以采取布置阶段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实现学习和评价之间的相互交融。首先,明确评价的目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新课改倡导的课程评价理念。过程性学习评价,应该清晰地显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其次,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高中信息技术过程性学习评价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技能的评价,也包括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积极的学习情感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即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明确过程性评价的参与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除知识性之外,还有技能性。因此,这门学科的过程性评价的参与者,应该包含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使评价成为多元的交互活动。根据主体互补原则,应当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他人评价为辅,配合以社会、家长、学校评价。第四,采取合适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本人重点采取电子学习档案评价。强调观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果,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强调关注自己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优点。因此,电子档案可以采取开放式的问题。另外,反映学生历程的各阶段学习成果,如作业设计、小报、参赛作品、实验报告、活动记录、小结反思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也可以放进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

(3)确保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评价方案的效果实施如何,关键还取决于学生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和认知度。本人认为,首先是培养评价意识。无论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是对同学的评价,需要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进行。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和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有自主话语权,引导他们关注自我评价,并能公平、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这样学生完成评价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了解评价的规则和标准。好的评价标准,其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它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的能力。教师对评价标准作出合适的解读后,要允许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的基本规则和标准,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优势,从而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师生间交流评价结果。依托过程性评价,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电子档案的建立,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得到保护。师生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二、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性和技能性要求都很高。在实施评价体系时,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一是评价的标准与指标的制定比较困难。单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标准,不适用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而教师自身制定的标准,缺乏科学理论支撑。二是在教师评价时,如何有效操作。例如,使用电子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很难科学、公正、客观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第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评价。如何把学生引导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并以此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同样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改与完善,使过程性学习评价进一步科学化,真正让评价发挥作用,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成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小学图书情

报世界,2001(1).

[2]王华英.高中信息技术过程性学习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姚慧,朱小琥.南京市105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的调

研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08(11).

[4]周琳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J].科技创新导

报,2011(30).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作者:陈剑

高中研究性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浅议研究性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生活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合作交流。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信息技术学科;合作交流

研究性教学论认为,教学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在于问题探讨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教学过程是师生一起探究学问、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地研究学生心灵、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研究性教学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研究性教学追求教学行为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情境化意义。我校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标。下面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谈谈自己对研究性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情境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形、氛围、或环境,情境与知识的形成、转化和运用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而进行的教学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设置疑点,探索生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如,学生习惯了拖动文件来达到将文件移动的目的,这时,可以设置环节让学生将D盘的文件移动到桌面来体会到不同盘符之间的移动是不能用拖动来解决的。

2.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互动能力,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具有独特的效果,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特别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

3.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大量接触到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高中学生非常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有怎样的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科技和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创设情境诱思,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

现在苏南地区学生家中,几乎家家都能宽带上网,在讲授局域网一节时,可以请学生了解自己家中的网络情况,如何用电脑上网,手机是怎样连接到家中网络中去的等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在教学中注重合作交流

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异性是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合作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升入高中,是以文化成绩为主。同一班级的学生因家庭和个体的原因,有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非常娴熟,而有些学生也许都没有真正使用过计算机。

合作研究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績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半是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

到的,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与教学媒体的交流等。

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全员参与交流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讨论的热点,甚至是争论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1)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2)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2.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任务设计要科学

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也就容易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的宗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研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精彩观念,分享研究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作者:方巍

上一篇:多媒体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