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2

内容摘要:全媒体是高校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基于全媒体视角的积极层面出发,探索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文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摘    要: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占据国家综合国力的半壁江山。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便是统筹和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灵魂,不仅承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更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高职院校学科教育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代表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即将步入更高的阶段。本文就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融合模式    创新与发展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发展现状,不得不承认在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些日益多元化的思想理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让高职学生群体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但是,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思想理念,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基于此情况,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及时纠正高职学生的思想理念,让学生们认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学生们梳理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不啻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就此议题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1.一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较低。

目前,一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具体体现在:一些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心比较差,言行举止透露着不文明,对社会的认知不够深入,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一些高职学生喜欢攀比,虚荣心强。

一些高职学生出现比较复杂的思想,很容易被物质所吸引。一些高职学生在校园里面的学习和生活被打上物质的烙印。

3.一些高职学生存在消极情绪。

目前,一些学生存在消极情绪,时常感到不开心,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当中,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沟通,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这类高职学生内心是非常矛盾的,渴望彰显个性,渴望成功,又找不到奋斗的方向,想要积极乐观,却始终没有办法摆脱消极的心理。久而久之,情绪变得越来越消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一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这一代高职学生的生活环境是比较优越的,未曾经受过痛苦和磨难,因此,当他们在当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时,变得非常脆弱,面对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逃避,害怕痛苦,更没有直面痛苦的勇气。

三、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1.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程度不高。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是异常丰富的文化成果,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和比拟的,这原本应该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强调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学生积极学习和了解的重要方面,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笔者了解到,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也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很多具有较强教育价值和引导意义的传统文化内容没有融入人文教育当中,造成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人文教育效果。

2.传统文化在人文教育工作中呈现碎片化的模式,影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筆者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教育工作当中,人文教育工作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学呈现碎片化的模式,很多时候都是根据人文教育内容随便加入一些传统文化,并没有考虑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既然要在人文教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提前规划清楚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及传统文化的教学逻辑和思路,避免了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3.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融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坚持将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专业人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目标,依然紧抓职业技能培养这根生命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够重视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换言之,在很多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工作还处于职业教育的附属角色,只关注到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和提升,忽略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高职学生逐渐成形的价值理念影响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融合工作的开展。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当今市场大环境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及理念,必然会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工作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三、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1.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育的进一步融合。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和融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壮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加整体师资力量,积极招聘和引进更优秀的教学人才,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和完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力度。最后,高职院校要积极健全和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追求更加多元化和更具新鲜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

2.举办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活动。

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内容和理念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思想和内容有着高度一致性和关联性。因此,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相互结合和交叉的内容,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活动。诸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职人文教育模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方案评比大赛,让学生们自愿结组向学校提交自己的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然后交由相关领导部门评选,最终选择一个最佳实践活动方案,将这一套方案在校园网上公示,表明学校将会按照这套最佳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一场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再比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由社团领导组成员制订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的学习计划或者宣传计划。再比如:为学生们搭建起国学经典诵读平台,由高职院校宣传部门和校团委负责牵头,全体师生参与,在校园内组织举办各种与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的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相融合。

3.高职院校将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纳入学科教学中,推动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从“平行线”转向“交叉线”。

高职院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确定为明确的学习课程,如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课程的确定引起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又可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时长内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学科教学中的隐性人文教育资源,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灌输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方面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们慢慢认识到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们寻找和拓宽接受人文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引导教师们重视人文教育,激励教师们进一步挖掘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范畴内的人文教育素材,制作出具有代表性和高效性的融合模式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入人高职人文教育的模式是高职院校创新和改革人文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中华民族保留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文教育质量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鹏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融合问题调查研究[J].教师,2019(2).

[2]刘夏辉.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人文通识教育课中的重要意义[J].才智,2019(5).

[3]徐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与高职思政课有机融合[J].文教资料,2018(32).

[4]邓婷婷.高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传播力研究,2019(3).

课题来源: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課题《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研究》(2019030 401091)。

作者:陈艳雪 钟延霞 李佳佳

人文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全媒体是高校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基于全媒体视角的积极层面出发,探索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项目以全媒体视角探索高校中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从网络文化入手,依托媒介手段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精准定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盲点,创建网络平台,建构教育“模块”,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挖掘文化当代价值,加强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学习精神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形态观念,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媒体视域 传统文化 网络平台 信息化 素质教育

全媒体作为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一种统称,涉及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全媒体作为大学生了解外界、获取能力的重要载体,更具数字化、分众化、多元化、融合化的特点,也正在当下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展成一种吸引视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大力号召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各类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文化传播形式也更加广泛。然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个人选择性高,不具有广泛性以及创新性特点,尚未多形式结合,使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进度与预期不匹配。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更为明显,小说、动漫、影视剧、游戏等娱乐形式不再孤立发展,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同。媒体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也愈加丰富且多维,探索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性途径,不仅是为了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保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

探析全媒体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与创新发展途径,多方位多角度透析传统文化内涵,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深化文化认同感,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同时,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立足当前,把握大势,合理运用全媒体手段,从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形式下,探索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路径,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構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理念的话语体系,共享智慧,意义深远。

通过运用全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特征”,将大模块专题教育“碎片化”再整合,推进线上下学习与实践同步开展,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方式;提出“提炼+反馈+总结”三模式在活动开展中扩大项目辐射范围,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化模块;探讨传统文化创新继承方式,结合媒介素养培育,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一.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局限性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熟知度有限

前期网络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文学著作阅读量普遍很少,并且不重视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缺乏传统艺术文化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构成、大概框架不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内容更加没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瑰宝,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文化自信坚实的守卫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较为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继承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它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做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根源与发展,更应该致力于其伟大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2.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主动性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的更加频繁。国外的本土文化、价值观不断的传入中国,传入大学校园,如今,像韩剧、美剧、英剧,还有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仍然颇受大学生的欢迎,“hiphop”、“Kpop”流行音乐热度不减,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像书法、京剧、民族戏曲、书画、民族手工艺、民族舞蹈、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等,大学生却甚少接触,对于传统节目一般也只关注春节,较少关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尽管很多高校大多已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对自己吸引力不大,不会主动去选择这些课程,还有些学生虽然选择了相关课程,但多数情况下是选择那些比较好拿到学分的课程,而不是被课程知识所吸引,个人选择性很高。

3.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形式需规范化、多元化

在高校校园中,除学校开放的各类传统文化选修课,大学生还可以从各类校园活动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在传统文化类活动组织进行过程中,学生成员起主导作用,存在缺乏整体设计与综合管理的问题,且普遍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抄袭材料,对于校园建设的导向问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同时活动类型也较为单一,缺乏想象力,通常是学生会成员组织进行讲座、观影、阅读书籍打卡等,久而久之,参与者也会厌倦。此外,许多活动也会因组织者的敷衍而草草了之,比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组织者准备试题不认真,导致题目重复,甚至出现错别字的情况,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自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高校中开展进行的多数活动已逐渐发展为线上模式,如原先的线下知识竞赛抢答活动转变为线上直播,各类专家讲座也由原来的面对面交流转变为线上直播,大大减少了活动与参与者的联系度,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感,以及准备工作的投入量,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观众的沉浸式观感效果,从线下“体验式”变为线上“纯享式”。随着校园活动的不断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更加具有局限性,增加了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难度。

新的局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各种传播渠道平台和途径的优势,并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加以运用和整合,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好机会,因此,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平台的独特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二.全媒体应用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适用性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经过时间的层层筛选过滤,发展成为了品质很高的内容产品,其本身带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本就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底。同时,传统文化自带话题属性,与之相关的新鲜内容容易引发消费市场的好奇感与新鲜感。明辨、笃实、博学、善言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在当前育人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媒介素养培育相结合,既体现文化继承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时代创新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媒体自身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如微传播——微信、微博、微视频;以及智能传播——直播、云视频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再仅限于口头和印刷媒体的形式,各类媒体化形式产品早已深入人心,成为“5G网冲浪”日常所需,而大学生在此类人群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全媒体作为大学生了解外界、获取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其视域下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是最为便捷且有发展面的。在过程中探索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新战略,结合效用反馈,不断提炼与总结,扩大项目辐射范围,形成体系化模块,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视域下探索发展途径,在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创新了沟通理念。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能够整合声音、文字、图像等基本传播符号,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跨越时空等特点,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产物结合了各类媒体的主要优势和特点,既可以保持传统媒体传播的思维,又创新了文化传播的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多的特殊体验,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通过新媒体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多媒体参与和立体传播,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将语音、文字、视频、图片等传播符号整合在一起,以通俗生动的方式传播给受众,让传统文化的精华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同时,动漫技术、5G等新媒体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科学思路,有助于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与新技术传播理念相结合,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又赋予其现代化的特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创意,如何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多维思路下的发展新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受到网络带来的深远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趋向多元化、个性化。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最先体验到网络数字化的用户感受,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全新的道路。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主动、快速、大范围地向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新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

1.博文广见:夯实“云端博学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吸引大学生主动去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被推着走,赶着看,使其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真正理解其蕴含着的深刻思想,明白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通过线上趣味推文,基于传统文化媒体类作品展示,史书阅读打卡等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其主动性,从而扩展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传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组织开展线上古籍、历史故事分享会,扩展大学生视野,拓宽思想维度,通过校园媒体和在线教育平台等来推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传播。

2.明辨穷听:拓展“头脑风暴圈”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上新了故宫》《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优秀文化节目以强劲的发展势头登上荧屏,唤起了许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受。相较于其他方式,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也更容易引发热点话题,激发大学生间的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其思辨能力的目的。同时,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他艺术形式也可以以新的表现方式创新性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在其中扮演策划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编排成灵活多样的,更加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如微电影、动漫、动画等,将其呈现在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官方抖音账号以及各种媒体平台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广泛、深入地传播。可以通过举行文化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依托“哔哩哔哩动画”视频网站、“抖音”直播、“微博”直播等各大媒体平台进行直播,锻炼大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从比赛中,抑或是在观看比赛中学会“听”,能听懂,明明辨,长运用,锻炼其多方位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思悟践:立足“基层实践团”

社会实践既是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以实践方式来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社会实践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需要让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平衡发展。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大学生需要到社会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关注当下校园热点,基于大学生广泛兴趣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促进文化渗透具象化,把握基层动态,在实践中思考,在行动中感悟。例如组织像中华饮食、汉服文化、国潮文化等与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的实践队,拍摄相关视频、照片等传至网络平台,促进文化传播与输出;组织线上“国风汉服赏”摄影作品鉴赏等。

4.勤思善言:守住“话语主阵场”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需要通过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及行为规则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内容主题是衍生出价值链条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的去芜存菁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时代大背景或当下热点话题为依托,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为基点,通过短视频、趣味漫画、征文、创意设计等形式,宣传文化内容的同时把握大学生自我认知以及价值取向,强化弘扬与传承的意识。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明确话语权的独立性,在各类品牌作品的自创性方面把好严关,在自主创作的同时深入塑造大学生自我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金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J].新闻传播,2021(05):51-52.

[2]滕兆鹏.IP时代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观的自我重塑[J].文化产业导刊,2019(2):46-4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4]白丹卉.中国传统文化IP的发展现状与原因探析[J].今传媒,2019,27(02):26-29.

[5]刁若菲,杜磊.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2):86-90.

[6]谭旭红,孙彦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9(02):50-53.

项目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WH2021Y09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通讯作者:谢娜)

作者:杨舒寒 谢娜

人文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论文 篇3:

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文化的积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还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播效果,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提出了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意义,之后又针对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对中职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职教育;语文教学

引言

中职院校培养学生们的核心要求就是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一旦出现与核心要求不符的现象,中职院校的发展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离不开伟人们的奠基,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为此做出一定的努力,增强我们的国际地位。中职院校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这一需求,也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一、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职院校对学生们的培养主要是以技能培训为主,因为他们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以及提高就业率,中职院校会对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视,以至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所懈怠。

目前,中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举办升国旗、奏国歌等活动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大部分人对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反对意见。相关调查显示,通过各种平台去关注国家事务或者政治新闻的学生会很少,即使国家有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也还是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有些学校会在教室里面专门为学生设置教室电视,但是这些电视也只是用于观看娱乐节目。相比之下,喜欢去关注娱乐新闻的学生占很大比例。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职院校选取的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更偏向于诗词和散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有模块相对较少。如果中职院校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增添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引用在文章中的一些名句,他们都是在表达古人的积极思想,对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有着很好的规范作用。其中最有象征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经典学说,可以从多方面来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提高。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通过营造良好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比较含蓄,在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景还是物,无论是树木还是桥梁,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同学们要想深切感受到古人复杂的情感,就要将自己带入其中,想象自己正处于古人情感表达的情境当中,用这种感觉将自己带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感受其中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2.通过解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和自豪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更偏向于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以至于无法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很浓烈的自豪感。就此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中职院校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为学生们展示我国著名文学者的相关言论。这在所有的国家中都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介绍一些中国的名人轶事,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学生,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自身对语文课程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古为今用,联系古今来拉近古代与现代的文化距离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学生们常常将这些文化认作老观念,与当今时代有所脱节,跟不上时代的發展。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会有传统文化的流传。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看相关的书籍,以更好的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对教学内容掌握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适当的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思想境界以及职业资格。近年来,学校的教育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多,甚至于是忽略。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那国家也就相当于没有传统文化,那么国家的未来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更够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国人共同的责任。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婷.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语文实践教学研究[J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

[2]主真东.论对职业学校学生社会性动机的诱导[J.教育评论,2014(6).

[3]石亚军,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龙超欢

上一篇:教育工会和教师权益保障论文下一篇:网络课堂作用下思想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