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数学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将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问题,从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抛砖引玉地讨论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结合大学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较完善的网络数学文化的一些想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数学文化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篇1:

融数学文化于课堂,提高人文教育实效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数学史、数学美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浅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接触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思想方法

迫于应试教育的形式与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很多教师越来越少在课堂上涉及到数学史、数学观点、数学思维等数学文化的基本内容,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数学知识的传播与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能熟练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但是他们只是奉命学习数学,为功利学习数学,为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并没有感受到数学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即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在数学产生、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深入钻研教材,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和数学精神的滋养,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喜欢热爱数学。

1.利用数学史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教材中的一个定理或公式,其背后隐藏着的就是一位人物、一种思想、一种品格或一种精神;前者是机械地、静止地摆在学生面前的“冰冷的美丽”,而后者却是活生生的数学家们的“火热的思考”。想要透过表层的“冰冷的美丽”看到“火热的思考”背后的精神动态,数学史便是最好的选择。一个数学史上的名人事迹也许会让一个学生喜欢上数学,因而改变其一生。当学生品读出数学之中人文精神的底蕴,领会到数学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并在思想上、精神上有所感悟时,这将会感召、激励他们的行动,那么,学生的人文感情也会油然而生。

在构建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所讲章节,适时地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逸闻趣事、辉煌创造及伟大贡献,让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中国数学名家成为学生们喜爱并崇拜的人物,让笛卡尔、高斯、欧拉、费马等外国数学家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丰富与神奇。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向学生充分地展示这个定理从古至今的发展,从其发现、证明到应用都充满着传奇色彩,光是其名称就有足够多的噱头:在中国,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陈子定理,在国外,勾股定理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驴桥定理、平方定理。它的证明方法更是包罗万象,其中包括赵爽的“勾股圆方图”(赵爽弦图)证法、刘徽的“出入相补法”、欧几里得的射影定理证法等,甚至连美国总统加菲尔德、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都提出了不同的证法。

总之,这些绚丽多彩的历史故事永远是激励后人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

2.引领学生探寻数学之美

数学美也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之美,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简洁、对称、和谐等各方面。

2.1 数学的简洁美

符号、数字、字母是数学的语言,它们看似枯燥,但它们的使用可以替代语言文字,同时又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具有稳定、无歧义、简洁等优点,它们的组合就像是只由七个音符写出的优美乐章一样,总让人意犹未尽。例如,等式的性质1:“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可以翻译为数学语言:若a=b,则。这样的句子短小精悍,一目了然,就算被翻译为外国语言也不会改变原意。

2.2 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中的对称,就像是文学中的对联,对仗工整,结构巧妙。例如算式中有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等式左右两边的对称形式不禁让人感叹数学的巧妙;而在几何图形中对称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了:长方形的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的刚健、宏伟之美;菱形的大方、庄重之美;圆的柔和、完满之美……

2.3 数学的和谐美

日常生活中,黄金分割点的应用极其广泛。从美学的角度上看,黄金分割点给人以协调、匀称的美感,因而在许多艺术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审美的眼光。例如维纳斯的雕像及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底座与高的比值都为“黄金数”;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则采用了黄金矩形的设计;名画《最后的晚餐》中重点人物的位置都处于黄金分割点……

3.引导学生领略数学思想方法,享受数学文化

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策略作为一种内隐的知识,常常藏身于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做的是敏锐地把这些方法与思想捕捉住,放大了并外化!例如,在“菱形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不同的方法得到菱形在边、角、对角线上的性质。这种数学活动的方式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的猜想与证明,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解题方法和其中隐含的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也自然地渗透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乔爱萍.挖掘数学的文化意蕴[J].中学数学刊物,2010(8).

[2]丁小琴.如何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和数学精神的滋养[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蔡江蓉(1989—),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孙远腾(1988—),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泽健(1989—),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作者:蔡江蓉 孙远腾 王泽健

数学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篇2:

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摘要:数学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将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问题,从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抛砖引玉地讨论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结合大学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较完善的网络数学文化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网络文化;教学改革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诞生、迅速普及到网络文化的逐步形成,网络文化的触角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延伸,由于网络和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及互动性满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摆脱束缚,驰骋思想,发展自己个性的重要空间,因而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被提高到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其中科学技术和知识是当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数学科学作为科技文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地位。而伴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数学文化就构成了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数学就没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因此在各类院校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不仅可以普遍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修养,也是全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在校园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思考。借助网络这种现代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结合各院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文化及多年成熟的网络教育经验,使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中,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数学文化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数学文化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层面上的数学文化更多的通过数学具体的知识而体现,如数与数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具体学科。因此要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首先就要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即数学文化的内涵;而数学文化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即数学文化的外延,这个层面上的数学文化从宏观上揭示数学的意义,数学不仅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一种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特殊语言,它的内容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学习数学文化这两方面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的力量,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掌握从数量角度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群体。而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技术上的坚固根基。网络文化产生于网络,即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所以网络文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层面,另一个是文化层面。从技术层面上,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物质后盾,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不可能有任何一项网络文化的创新能够实现。因此要发展网络文化,本质上必须进行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只有这种技术的进步才能充分拓展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开发出更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基于Internet网络多媒体课件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使教育技术实现了一次根本的飞跃,也改变了全民的教育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引导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在这种虚拟的校园环境下,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迅速成长,学生们迫切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和高层次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种需求极大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网络教育迅速成为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安全保障,例如有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抵制部分不良群体和不良信息的侵蚀破坏。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现代数学这一根本工具。因此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就必须意识到数学文化本身蕴含于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化根本的技术发展平台是数学和数学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更深层的内容是学习、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其次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入和完善。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面上,网络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就要提供充足的、高层次的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产品。而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最深刻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其精神产品能够极大地深化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可以从专业上给所有学生提供其工具价值和应用价值,还可以给人文学科的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数学内容体现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作用,提供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通过深入研究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文学、数学与史学、数学与语言的关系及数学与这些学科成功结合的案例,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马克思的“一种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的意义,从而满足各个层次上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的需求。因此,网络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可以深化网络文化的内容,避免网络文化结构的浅层化,娱乐化倾向,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充分的分析、思考、筛选、创新、思辨等科学理性认知的习惯。同时,网络文化中承载的数学文化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数学文化的普及根本在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功能提供了更广泛传播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网络对精力充沛、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讲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知识及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改变了传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网络学习已经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而且各种知识,思想的碰撞,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知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更容易形成个性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因此通过网络更有利于在各个层面上传播数学文化。

三、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具体实现的一些想法

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是利用网络技术提供足够的承载数学文化的信息并提供充分交流这些信息的平台。随着近几年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以及网络学院的建立,高校中一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关于数学课程的资源,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各门数学学科的网络学习系统,例如教学系统、数学实验系统、自测答疑系统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在系统资源中普遍提供了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背景资料、趣味问题、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等,这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资料事实上极大地推动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兴趣,促进了网络文化内容的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看到,对这些资源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提高学习兴趣的角度而建立的,还没有提高到数学文化的层面来认识,因此进一步改革网络数学资源的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起到开拓、引导网络文化技术基础内容深入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在数学文化的文化层面上,其本身的内容和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网络上涉及不多,因此应该加快数学文化理论的建设,并加强数学文化网站、网络课程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学科观、社会观、哲学观、美学观、方法论上进行多层次的学习和讨论,发挥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理解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其作用,使理工科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人文精神,使文科的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角度,对于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数学网络资源应加强开放性,特别是高校间应加强协作,扬长避短,实现优秀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此外,通过前期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与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微博、博客强大信息传播能力的认识,因此,期待有更多有影响力的数学科研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大家、教育家建立微博与博客,及时发表他们对数学的感悟,从不同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传播数学文化的理念。在网络平台上,除提供给大学生数学文化的广博信息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新颖的数学文化互动活动,目前这种活动仅限于小部分院校开展的数学文化节活动,能否有更多的院校联合起来,开展这方面以致全国性的网络数学文化互动活动值得尝试,亦可以借鉴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上社团并开展丰富的网上社团活动。例如结合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文化等课程组织网络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在网络文化中注入新的科技的内容,同时引导和支持校园其它类型社团的网络化。

总之,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它更是构成现代文化及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恰相辅相承,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且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中一种年轻的文化形式,只有融入了数学文化才能够反映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成为一种深刻的、理性的文化。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深化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南基洙.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史悦

数学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篇3: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考点的量化分析

【摘要】数学文化包含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语言及数学形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兴趣、方法、习惯的养成与发展,是中小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本文以近五年高考数学试卷为样本,从数学文化试题的题型分布、来源价值、考查频率以及呈现方式对比分析高考数学文化的出题特点及规律.最后发现高中数学教学要通过数学史及生活中的数学来渗透数学文化,以高考题作为导向结合数学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考数学;量化分析;高中数学教学

引 言

顾沛认为:数学文化除了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及形成发展过程外,还涵盖着数学史、数学家、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确切提出数学文化应该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数学课程并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今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迫在眉睫,一线教师们不仅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数学文化相关知识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将数学文化自然地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反映在考试的改革中.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数学文化渗透在高考试题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更深层的价值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以及数学的美学的认识感悟.目前,数学文化类试题在高考中占有一部分的比重,但是相对其他类型的题目来说较为分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分析的结果中找到共通处,然后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最大化地发挥数学文化价值,让学生主动喜欢上数学.

一、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分析

(一)数学文化类试题发展趋势

本文选取2015—2019年高考数学文理科试题(包括全国Ⅰ,Ⅱ,Ⅲ卷,2015年只有全国Ⅰ,Ⅱ卷,为确保数量的一致再加上2015年的湖北卷)共30套试题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2015—2019年的30套高考试题中都蕴含着数学文化类试题,五年内数量共计77道(某些文理卷同样一题计为两题).据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数学文化类题目数量平均每年15题,除在2018年有小幅度下降外,基本趋于稳定,并且在2019年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从总体上看数学文化类试题的数量在高考中呈上升趋势,发展趋势良好,因此,我们对数学文化类试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教学.

(二)数学文化试题命题特征分布

广义的数学文化既有数学史、数学家、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还包括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2].本文借鉴的是顾沛所理解的数学文化内涵,将数学文化的类别划分为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数学生活应用三个维度,并对其进行研究.结合77道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的特点进行文化背景及考查知识点分析,精确到每一道题目是从哪一个维度体现数学文化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不一定能对数学文化内容全数涵盖.

高考数学文化类试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比较其数学文化背景与所考查知识点,我们可观察到高考试题对于数学文化的知识考查广泛、多样.相对来说,数学文化类试题在高考理科试卷出现频率稍高于文科试卷.知识点包括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立体几何、程序框图、逻辑推理、运算能力、数列及数学建模,其中考查较多的知识点是几何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数学文化的常见类型中数学史与数学生活应用类题目考查较多.

二、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剖析研究

在对数学文化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梳理后,本文从题型分布、来源和价值、考查频率、呈现方式四个方面进一步剖析数学文化试题的命题特征.

(一)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题型分布

先对2015—2019年的77道渗透数学文化知识的高考试题的题型进行分类,进而分析其题型的特点.

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的题型分布不均匀,其中选择题所占比例最大,解答题占比略微小于选择题,填空题占比最少,只有12.99%.

(二)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来源价值

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渗透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3].本文对77道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三个维度的占比,结果取整.

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数学生活应用类别涉及的题目最多,占比70%,题目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以中外数学史料优秀成果为背景.涉及数学史的题目多来源于《九章算术》《秦九韶算法》《周易》《四大名著》,其中以《九章算术》为主,还有部分题目涉及外国数学文化,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二,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背景.数学生活应用类高考试题考查形式多样且贴近生活,考查的知识点多出现于统计与概率的解答题中;三,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背景的题目.数学文化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功能与结构的美学分支[4],但是在高考试题中涉及数学美的题目较少,只占比9%.综上可知,高考试题中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及应用价值突显较多,美学价值突显较少.

(三)数学文化类高考试题考查频率

1.横向(同年高考对数学文化的考查频率)

30套高考数学试题样本,以每一套试题的数学文化类题目分值为标准,对每一年的三套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类题目的分值求平均值 (结果取整).经统计得出每年高考试题中

数学文化类题目分值在20分左右,且分值呈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最高的22分.目前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分值在高考数学总分中大约占比13.33%,说明高考命题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

2.纵向(五年高考卷对数学文化的考查频率)

对每类文理科高考试题的数学文化类题目分值求平均值,数据显示除2015年湖北卷高于全国Ⅰ、Ⅱ卷,2018年全国Ⅱ卷低于全国Ⅲ卷外,全国Ⅰ卷与Ⅱ卷渗透数学文化试题考查频率均高于全国Ⅲ卷.这可能与全国卷使用地區相关,全国Ⅰ、Ⅱ卷用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所以比较重视学生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运用理解状况.

(四)数学文化高考试题呈现方式

数学文化在内隐与外显两方面高度渗透: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思维的影响称为内隐渗透;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联系称为外显渗透[5].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类试题以显性方式呈现的有40题,隐性方式呈现的有37题,显性呈现方式渗透稍微多于隐性呈现方式,其中显性呈现方式的渗透多用于选择题,隐性呈现方式的渗透多用于考查统计与概率知识点的解答题,并且都结合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总而言之,两种方式的呈现都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还深入渗透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对高考数学文化试题分析的结论

(一)题型不均衡但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分析发现高考试题对于数学文化渗透十分重视,尤其在选择题和解答题中对数学文化渗透得较多,融入方式多从数学史和数学生活应用两个维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知识性考查,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的每道题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关联,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思考发现总结出来的.

对于涉及数学生活应用考查的题目,通过其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并创新实践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探索设计多元化的设问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内容的理解以及掌握.

(二)呈现方式重外显式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虽然显性和隐性两种呈现方式都有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并且结合渗透了一定的核心素养,但目前大多数试题是以数学著名题目或者数学文化背景 “再现”的方法进行的.因此,呈现方式要注重多方面体现,并结合其他学科联系数学文化,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学生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相融合.

(三)考查频率稳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每年的高考试题对数学文化类的考查数量相对稳定,在解答题中多考查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在选择题中的考查注重开阔学生眼界思维,难度不高.高考命题运用多种方式且层次较高,题目在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对学生的综合知识以及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证明等数学能力进行了考查,无疑高考题能成为渗透数学文化的典型范本.

四、数学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建议

从近五年高考试题中我们发现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且地位逐渐上升,数学文化的渗透将会借着高考这个指挥棒更快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目前数学文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已经融入课标与教材中,并且在高考试题中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渗透,这些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数学文化知识的渗透,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数学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在课堂前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查找与新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数学名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对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家相关故事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或者在情境教学导入中播放一些有意思的数学史故事视频,使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蕴藏于数学史中,学生了解数学史有助于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參考文献】

[1]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兼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1(09):92-94.

[2]祁平,任子朝,陈昂,等.基于数学文化视角的命题研究[J].数学通报,2018,57(09):19-24.

[3]陈华.渗透数学文化 润泽数学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86-87.

[4]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03):12-17.

[5]葛亚平.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36):100-102.

[6]陈熙春.立足核心素养,弘扬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在2018年高考试题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课程,2018(Z2):19-23.

作者:余冬梅 邵贵明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