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已为大家所知,要把航服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定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体系,彰显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模式特点,为社会企业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本文阐述了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构建框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俗文化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篇1:

解构凤凰古城人文教育之轨迹

[摘要]适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之际,文章从凤凰古城的人文教育中有所借鉴,探索凤凰古城的人文教育轨迹,开创人文教育的新思维,拓展人文教育改革的新领域。

[关键词]凤凰古城;人文教育;轨迹

[作者简介]杨碧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 茶文化与茶叶营销,广东广州,510360

[

湘西凤凰,一个偏远的山村小镇,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人去旅游观光,在于其人文教育环境的巨大吸引力。其人文教育旨在古为今用、有所启迪、有所吸收。

一、传统文化促成凤凰古城对人文教育的召唤与生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饱含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湘西凤凰古城深得传统文化的真谛,用富有人文关怀的传统文明来化民成贤,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看作是凤凰古城人文教育发生发展的开端。

(一)历史成就凤凰古城人文理念

凤凰古城特定的历史际遇造就了凤凰人“弃武从文”的育人理念,这种育人理念是凤凰古城文明开化的开端,是人文教育精神的生发。

近代以降,湘西凤凰城俨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虎踞龙盘,枭雄云集。百姓尚未开化,兵者勇气可嘉,唯独文化缺失得厉害。一些乡绅名流、将军把总于难得的休养生息之际,萌生了教子习文的念头。这就是凤凰人弃武从文育人理念的开端,成为了古城养育诸多文豪大儒的必要条件。

俗话道:“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凤凰人弃武从文也不无目的。千百年来,读书是富庶之人的专利,更是一种消遣,当然也可看作是出相入仕的工具。老一辈人厌倦了金戈铁马、寒心于马革裹尸,才会对下一代的前途作一些稳当的选择。但总的来讲,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凤凰人已经知晓一个道理,那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毋庸置疑,弃武从文的思想拉开了凤凰人人文教育的帷幕,开拓了凤凰人修身立世的思维领域,从此结束了把所有时间都花费在“拿起刀枪上战场,扛起锄头下禾田”这种单调的乡勇生活。

(二)私塾的严谨学风奠定其人文素养的基础

两千多年前,孔子兴办私学以来,私塾教育便成为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私塾教的是什么?是孔门“四教”——文、行、忠、信。汉人李充作疏:“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这些教学内容堪称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明。再加上学堂里那把严厉的戒尺,毫无疑问地奠定了凤凰人人文素养的发展基础。那么小小的凤凰古镇,之所以能够走出文学大师沈从文,走出赫赫威名的陈氏三代,也就不难释怀了。

湘西凤凰城深居大山,远离尘世喧嚣,常理来讲,改革不易。但凤凰古城的私塾教育在当时来讲,确实是一种极具改革精神的教育。凤凰古城的教育改革,朱其懿给凤凰人的文化学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当时朱其懿任湘西督学,为振学风,他废科举,兴实学。由朱其懿引导的私塾教育改革,惠及了诸多凤凰学子,如众所周知的国民党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即是当时凤凰古城私塾教育的成功典范。

私塾教育的严谨学风与家庭教育的一丝不苟相结合,深得百年树人之要义,为凤凰人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熟知的沈从文、陈师曾、熊希龄都得益于此。沈从文被称为从湘西走出来的“风俗画家”,他的文学创作与私塾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无关系。熊希龄、陈师曾二人更不必说。其中熊希龄除学堂学习之外,其接受的家教也甚为严格。熊家三代军人,平日里“上马战场杀敌,下马训练士卒”,但熊家的家庭教育也不含糊。熊希龄少年时便熟读四书五经、诸子典籍,弱冠之年便以高中二甲进士,才气誉满湘西。所有这些“大人物”的出现,完全可以证明凤凰古城以私塾为教育模式的人文教育的成功。学文、学行、学忠、学信,都可看作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生命动态元素,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人不可缺少的养成系统。而凤凰人对这些元素的表达,正恰恰成就了后代子孙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基础。

(三)人性教育的自然本位凸显凤凰人的生命范式

人性教育必须以自然本性的回归为基础,强调的是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凤凰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人性的理解极其深刻,甚至依托于天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超越,集中表现为凤凰人对自然的崇尚,对质朴的追求。这种生活观念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范式。

凤凰人以自然为本位的人性教育得益于湘西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外面人对湘西的了解,大致是《边城》问世以来的慕名,然而能够领悟其真谛的却寥寥无几。实际上,凤凰人长期以来深居简出,生活之处满眼青山绿水,百姓又天性使然,质朴善良,所有这一切,自然无法使他们存有争权夺利的非分之念。故此,凤凰人只晓得每日里吸取天地之灵气,涵养自然之韬晦,才得以真正地从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原始人性的生命气息。

“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凤凰人流露出自然的生命气韵,这构成了湘西凤凰城特有的民俗习惯。湘西民俗魅力无限,它对世人的吸引力不仅仅停留在一种民族文化、一种地域文化上,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的表征,一种自然生命的内显。而“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依赖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过程,正好建构了湘西自然风俗的教育灵魂,是凤凰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内质性人文教育理念。

从自然风光到民俗文化,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就决定了凤凰人长期以传统文化占主体地位的精神思维中,隐含了自然生命状态的理想追求。

二、外来文明促成其对人文教育的开放与包容

湘西凤凰古城的人文教育依托于传统文化而发生发展,但长期以来的世外桃源式的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已经不再适应人文教育的长足发展,甚至是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发展的负向功能。面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何去何从?凤凰古城的人文教育正遇到一个“穷则思变”的发展问题。

(一)民族融合推进凤凰古城人文教育转机

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湘西凤凰文化教育的单调性已然暴露无遗,传统的土著居民,面对八方来访的“难民”旅居,是接受还是拒绝,直接关系到凤凰城人文教育文明是开拓进取还是停滞不前。在这一点上,凤凰人选择了开放与包容,集成外来文明的先进文化,促成人文教育的转机。这种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民族融合”。

湘西凤凰在古代乃至近代之初,除了土家族作为土著居民与这块土地长相厮守外,很少有外界来打扰这一片清净桃源;即有之,也无非是发配充军。时至明清,这块乐土就成为兵站,同时也招来大量中原难民前来避祸。这些外来人口,多为汉族人和苗族人。相对于本地居民,他们属于客家人,沈从文就自称苗族作家。

外来人口的到来,为湘西凤凰带来了先进文明,极大地拓展了凤凰古城人文教育的文化领域。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徙,中原先进文化也开始涌入。凤凰古城也位列其中。凤凰城的本地人认识到外来文明的先进性以及自身文化的缺憾性,吸纳外来文明成为文化融合形式的必然性。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集成,促进了凤凰古城人文教育的高速发展。湘西凤凰多种文化的融会贯通,可谓是凤凰古城人文教育的福音。

(二)国恨家仇打破其人文教育危机

当凤凰古城面对兴邦实学的来访,毅然采取积极主动的接纳态度,并转化成人文教育的新目标。

湘西凤凰作为世外桃源,远离尘世不闻车马喧,难免会陷入虚妄清谈的泥淖。中国近代史,堪称为一部屈辱史,民族危机让有志之士举旗卫道,倡导实学,实学之风也震醒了凤凰古城的人文教育思维,成为文化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新的育人目标。

凤凰古城对实学的认识与接纳,最大的功臣就是朱其懿。他毅然决定以实学改革私塾,接纳实学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凤凰人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养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凤凰人自然能够积极接受实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决定凤凰人接纳和发展实学的主要动因。

第二,凤凰古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世外桃源,他们对民族的危亡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无非是长期以来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添加了对乡村自然的钟爱。一旦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客观上来讲,凤凰人具备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第三,实学教育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学而不用,是为清谈,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无非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一旦实学来访,他们会立即放下虚妄清谈,寻求保家卫国之道。

三、凤凰古城人文教育的呈现与专注——走出大山

从大山走出去的凤凰人,他们向外面的世界毫不掩饰地展示了古城的魅力,那就是具有湘西性格的人文教育精神,并为之乐此不彼。

(一)从沈从文的《边城》创作看湘西风格人文教育特色的呈现

沈从文的《边城》家喻户晓,人们对那种未被现代文明浸染扭曲的“神性” 叹为观止,也为湘西世界那青山绿水、纯朴民风沉迷陶醉。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看作是湘西凤凰城人文教育的成功典范,也是对湘西风格人文教育特色的一种呈现。

传统自然的人文教育是沈从文力求改变国民性的决定性条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实际上也就是从改变国民性入手的。他抛开政治,从人性角度切入,用伦理道德来审视和剖析人生,用“乡巴佬”的火热性情来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是人文性格的一种展现。

沈从文的成功在于他对湘西自然世界的回归。湘西凤凰这一边陲古镇,本身就是一首性情诗,是一卷山水画,到处都洋溢着纯洁高尚的灵性。沈从文追求自然本为的回归,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吸收各自的灵气,把这种健全的人生形式带出大山,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整个中华民族为之震撼。

(二)从陈寅恪的从教看凤凰古城人文教育理念

陈寅恪先生是湘西凤凰特色教育走出大山的使者。凤凰古城对人文教育的专注,也正是从陈先生的执著从教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陈寅恪先生对对子,上联“孙行者”,求下联。 陈先生认为对对子这种传统的国文形式最能体现中国语言的特性,中国语言是一种人性化的生命范式。

陈寅恪先生这种对人文教育的专注精神,以民族为大义、以社会为责任的教育家,他所研究的不是为教书而教人,而是为教人而教书,以人为本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陈寅恪先生就是这样的一名教育者,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矢志不移地专注于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和思考。

四、结论

如果我们要寻求一种纯粹的人文教育精神,湘西凤凰古城已经给出了最佳答案。其人文教育的发生发展,乃至呈现于世,已经完全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人文教育发展体系。我们很幸运。当我们的教育要改革发展时,前人总是送来最好的东西。只要我们有所扬弃地继承、合情合理地利用好这笔宝贵的教育财富,人才辈出的神话将举国上演。因为凤凰古城的人文教育轨迹将在世界延续。

[参考文献]

[1]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杨碧珍

民俗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篇2:

航服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已为大家所知,要把航服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定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体系,彰显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模式特点,为社会企业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本文阐述了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构建框架。

关键词:航服专业 人文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 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

课 题:本文系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我院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K14—SY002,主持人:杨丽君)的研究成果。

航服专业群主要就业岗位是民航客票销售、民航运输服务、民航安检等,各高职院校的航服专业肩负着为民航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民航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形势下,各航空公司对航服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服务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室就此申报了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本文的核心内容是阐述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构建框架。

一、在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民航企业对航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对本校航服专业毕业生就业较多的南航、东航、幸福航空、厦门航空的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都有好口碑,普遍反映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需要提高的还是基本素质。这充分说明在航服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还得花大力气。企业方面表示,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素质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知识可以通过短期集中的学习,很快就能掌握,而素养的获得是一个长期歷练、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大学期间尽早地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学习培训,让学生具有一定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与工作岗位很好地契合,与社会很好地融合,是当下一件很急迫的事情。这个科学化、系统化的学习培训就是人才方案中要有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2.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航服专业人才的目标需要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航服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比工科类学生要求更高。比如必要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内外兼修的风度气质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人文素养就要有相匹配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纵观西航职院2014~2016年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教育体系上还不完善,这就直接影响了航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急需完善。

3.生源本身文化素质现状的要求

大家知道,高职的生源比较复杂,包括普高生、职高生、中专生和技校生,这些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近几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人数的连年递增,航服专业学生数量虽然增加,但整体生源质量下降。许多学生有文艺特长但文化成绩偏低,外形靓丽但素质不高。因而制定一份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又针对培养对象实际文化水平的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人文素质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院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理念明确,行动才有方向。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认为,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高端”,不但地位高,收入也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这应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权威界定。因此,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重“技能”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人文素质。2015~2016年西航职院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总述是:“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民航运输行业,掌握民航地勤服务知识及技能,从事民航客票销售、值机与行李运输服务、航班运行服务等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个表述没有人文素质的明确要求,应该在培养目标里加上“培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熟练的民航服务知识及技能……”这样的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中,人文素质方面应该有以下这些要求: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健全的人格,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决策和创新能力等。这样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表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接下来就围绕这个中心设置课程、实施教学、制定较合理的评价体系,人文教育体系就落地生根了。

2.适当增加人文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高技能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是通过人文精品课实现的。从2014~2016年西航职院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来看,仅限于公共基础课,对航服专业的学生来说真正积淀其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的历史、地理、哲学、经典阅读、艺术赏析等课几乎没有,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在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根据航服专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把人文教育课程模块化,分为礼仪与沟通、文学及其他艺术欣赏、历史、地理与文化三个模块,并开设相对应的人文教育精品课,比如社交礼仪、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经典阅读、诗文欣赏、中外民俗文化、中外历史与地理等课程,以达到涵养品性、增加学识、提高才干、修炼气质风度的目的。

课外开设人文教育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西航职院一直以来开设的人文教育讲座有国学讲座、时政大讲堂、艺术欣赏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鼓励航服专业的学生多听这些讲座,并在学分上多要求。二级学院也可根据航服专业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开设富有特色的讲座,比如中华礼仪、文学欣赏、民航企业文化等。这些讲座要做到常态化、精品化、多样化。常态化就是要保持讲座的持续性;精品化就是精心策划、组织,保证每次活动都是精品,对学生有熏陶、有启迪;多样化是指内容的丰富多彩,与时俱进,迎合青年学生的趣味。

3.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对航服专业的学生有了人文素质的目标要求,又有支撑人文素质培养的精品课程,接下来就是怎么实施了。好的方法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由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学制、学生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專业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关键是专业教师要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知识内容的学习,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并不断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比如,在教授《客舱服务》这门课时,可以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贯穿其中,从妆容、服饰、语言、举止等方面对学生的客舱服务进行规范,学生既学了专业知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只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专业学科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并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融入技能知识的传授之中,做到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那么,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是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同样富含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善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形成职业工作所需的态度和精神。比如素质拓展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许多时候,一项任务的完成,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需要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民航客票销售岗位实践,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客票销售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流程,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异常客票处理能力,让他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些实践教学中对人文素质的要求都应该在培养方案中写清楚,更要落到实处。

4.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实现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必然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课题组成员曾对本校航服专业10位教师进行调研,对人文素质这一基本概念,60%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认识。“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概念都不明确,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无异于痴人说梦。调研中大多数教师对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关注点都在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而对于学生本身的人格培养不够重视,仅有一位教师提出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由此可见,必须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进行培训。首先让专业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层实施,形成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专业教师一定的人文教育方法、技巧,让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教育,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5.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保障

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实施,必须有校内外人文教育环境的保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学生。

学校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内活动,比如让航服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会议接待,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礼仪,熟悉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工作中职业意识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事实证明,许多大赛的获奖者,后来都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大赛培养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等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此外,通过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深入到相关专业岗位第一线,提高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同时在与同事的接触中历练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

人文素质教育最终成果还要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核。有课程考核和实习考核,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不搞期末一锤定音的考试。制定标准严格执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二是学分要求。西航职院航服专业2015~201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教育第二课堂附加学分为6学分(含公共艺术选修课1.5学分),与专业必修课121.5学分和专业选修课6学分相比偏少,应适当地予以增加,这样才能凸显航服专业的人文教育。

综上所述,在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人文教育体系应从六个方面着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的保障、评价体系的确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能正式写进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航空服务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赖赛珍,张予.航空服务专业群素质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12).

[2]郭雪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谭属春.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J].深圳职业学院学报,2010(4).

作者:杨丽君

民俗文化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①

[摘 要] 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地域文化课程,依托地域文化,挖掘其价值,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高职教育中,尝试着把地方文化资源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塑造有机结合是高职课程探索的新主题,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

[关 键 词] 高职人文教育;地域文化;人文素质;必要性;可行性;五溪文化

一、高职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人文教育缺失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职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即专业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严重失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仅满足于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致使高职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信仰危机、理想缺失、道德失范、自我感、意义感和归属感的丧失以及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成为高职生的普遍问题。如何解决此问题?这必然要落实到高职人文课程上。人文课程是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途径,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实到课程上,是高职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而这正是目前人文教育的薄弱环节。

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它能提供多少可“内化”为学生心灵的东西。在高职教育中,文化的“内化”被忽略,与学生有亲缘性的地域文化教育远没受到重视。从现有的高职课程实践来看,多样性的地方文化在课程中缺失。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地域文化课程,完善高职人文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将地方文化资源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融入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是高职课程探索的新主题,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

(二)地域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乏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地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社会等教育资源,因此,可利用地域文化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高职生来说,要培养特殊的人文素养——职业人文素养,即针对未来职业岗位、适应职业岗位变化和迁移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此,在教育中高职院校可以用地域文化中的名人事迹激励大学生,用地域文学的经典篇章熏陶大学生,用地域文化的风俗民情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用地域文化的名胜古迹感染大学生,用地域文化精神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大学生对当地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最终使地域文化内化为修养,外化为素质,转化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热爱,使学生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创新在职业中的运用,注重职业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并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地将地域文化精神融入个体素质。

对从小处于地方文化包围中的个体而言,地域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长时间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学生和教师,理应有意识地学习和传承地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使其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不仅是该地区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该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作為地方高校中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收集和研究。依托地域文化,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把大量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地文化现象、风俗由来、民间传说、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地域文学等内容的学习中,在实地调查、亲自参观、资料收集、课件制作、成果展示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职业人文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需要。

(三)高职院校加强文化建设要求重视地方文化资源

高职院校除了强调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之外,文化功能作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也不可忽视。高职院校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功能。由于高职院校的地方性特征,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也是其重要的服务对象和教育资源。当前,各高职院校虽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功能还相对薄弱,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脱离,高校没能充分重视和利用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也未能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渗透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引领。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文化作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教育内容。

(四)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要求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高职院校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都具地方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积极统筹协调和开发利用丰富的地方历史、人文、自然和发展资源开展人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本源性优质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宽教学空间,丰富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此外,高职人文教育的创新求变要求融入地域文化。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过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技术性的工具理性主义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品质的升华和人格陶冶的机会,导致他们思想境界不高,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更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及能够应对各种竞争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创造力。然而,今天的校园文化已然具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此种现状,充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域内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地域文化精髓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结合起来,以课程教育改革为推手,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索的一个时代课题,也是人文素质教育一条新的探索路径。高职生在地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求知、实践、创新,从而达到以文化氛围感化高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对自身专业学习的热爱,实现以人文教育促进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最终目标。

二、高职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一)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

高职院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推进人文教育模式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为地方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厚的隐性人文资源。地方文化是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既吸纳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兼蓄了本地土著文化的营养成分,包括地方历史、人文、自然和发展资源等方面,是高职院校重要的隐性人文资源。例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五溪区域,五溪一直是文化的高地和圣地,形成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姿、独树一帜的“五溪文化”,在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中熠熠生辉。在历史的长河中,五溪文化影响深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利用并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实现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1.挖掘优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同支流和主流,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应该持“兼容并蓄”的原则,既要吸取地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接受和容纳地方文化,更要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学习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下展开教学。地域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在人文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传统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利用、研究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申报地域文化方面的院級和省级课题,并推广研究成果。这既有助于深化地域文化的保护、认识,又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五溪文化,可开展诸如高职院校特色人文教育体系研究、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目标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等课题研究,并带着研究课题走访名家,深入了解二酉藏书洞、沅陵盘古洞、大唐龙兴讲寺等文化遗址;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五溪地域文化理念,并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隆平文化等专题讲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新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以地域文化涵养校园文化

除了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之外,还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似的熏陶和渗透,因此,围绕“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画展活动、专题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以笔者所在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可以围绕五溪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以五溪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举办五溪名诗文的书画展、五溪摄影作品展、五溪文化特色小品比赛、隆平精神主题的演讲比赛、五溪文化手工艺品展、隆平文化艺术节、五溪文化专题讲座。

4.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

为了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与地方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在教学中要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同时把地方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例如,在服装设计课程中融入五溪地域文化中的多民族服装文化;在园林园艺设计课程中融入五溪文化文中独特的人文地理和建筑艺术;在水稻种植专业课程中融入杂交水稻之父“隆平精神”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丰富的地方旅游资源进行讲解,将地方文化元素鲜活地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并使其成为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外,还可以专门开设地域文化选修课,将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三、结语

人文素质是当代高职生理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意义,而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精神,更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但直接关系每个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更关系民族文化的方向,关系民族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熔铸。而把地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教育教学,进而开发地域文化课程更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地方高校中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收集和研究。依托地域文化,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把大量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使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真正实现提高职人文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69.

[2]张风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

作者:梁迎春

上一篇:水文工程地质勘查论文下一篇:会计核算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