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2022-04-22

中国直销行业自《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至今已经发展将近8个年头,截至目前,共有37家企业获得了由中国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成为中国可以在核定区域内合法开展直销业务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既有资深的国际直销巨头,如安利、玫琳凯、康宝莱等,也有民族企业的标杆,如天狮、新时代、三生、隆力奇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1:

民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的薄弱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短板。民营企业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跳出原有的思维惯性,走出涉税认识的误区,正视税务问题,加强涉税管理,提高依法纳税意识,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技巧性安排等防范措施,防范税务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税务风险;防范

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表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在GDP的占比为65%,民营企业已成为创造就业、税收,助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内部管理等多种原因面临着诸多税务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不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而是因为税务问题一跌不起,税务管理的薄弱已经成为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短板。民营企业如何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技巧性安排,防范税务风险,减轻税收负担,实现企业财务利益最大化,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现代民营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待税收的普遍态度不能令人乐观,民营企业偷逃国家税款的现象相当普遍,企业管理者所持有的错误观念和所采取的片面纳税措施使税收给企业造成的潜在或现实的风险客观存在,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些错误的理念及措施包括:

(一)依法纳税观念淡薄,税收相关管理制度严重缺失

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寻找商机、拓展市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一面,但依法纳税观念却非常淡薄,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尤其在当前多数地方政府倾力“大招商”的形势下,部分民营企业对税收抱无所谓的态度,将政府的税收优惠当成是税收妥协。一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当地的财政支柱力量后,更是有恃无恐,无视国家税收法律,存在大肆偷逃税款。

(二)明知故犯、将税收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躲避、偷逃税款上

这类民营企业管理者对税收法规政策不是不了解,也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和风险,但由于利益的驱使,心存侥幸心理,就如何应对税务机关的检查、偷逃更多的税收,精心策划、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辅之以疏通关系,税收管理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千方百计偷逃国家税款,这已成为当前一些民营企业致富的秘诀,甚至是公开的秘密。

(三)认为税收只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

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将所有税务问题都交给财务人员,只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做好账、少纳税,涉及到税务管理方面的其他事情则不加过问。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很多老总不假思索地归结为“账上出了麻烦”,认为是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水平不够高,很少想到是管理没到位。

(四)对税收筹划和税务代理在认识上有偏差

不少民营企业虽然有请税务代理专业理税的意识,但对税务代理的真正理财作用在认识上还有许多偏差。认为税务代理机构是“关系税”、“人情税”的一个桥梁,能通过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和专业知识技能一定使企业少纳税。有些税务咨询机构为迎合企业的要求,不负责地鼓吹所谓的“税收筹划”的神奇效果,导致企业误认为税收筹划的全部内容就是一套可以立即降低企业税负的方案,而忽视了加强以税法遵从为核心的税收基础工作。

二、民营企业税务风险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税收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因为税收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主客观原因导致企业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偏差,遭受税务等部门的查处而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出,以至于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二是企业因多缴税款或未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减少应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税收理念有偏差,税务风险意识不强

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家不懂财务报表。财税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往往以违规的账务处理和与当地税务部门融通关系为两大主要手段,在国家税收上动脑筋,进行偷税、有意识的骗税和不正当避税,“两套账”、“阴阳账”、“税务公关”现象在民营企业非常普遍。这些办法暂时是让企业少缴了税,得到了实惠,但由于税法对偷税的追征期是无限期延伸的,至少在法律上,企业所偷的税款永远是暗藏的税务风险,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旦被查获,要被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其中触犯刑法的还要受到刑事处罚,甚至一次税务检查就能让一个知名民企倒下。

(二)强大的利益驱动是民营企业忽视税务风险的内在动因

税收在民营企业的现金支出中占重要位置。根据毕马威财务税收服务集团2003年通过互连网在全球的一项调查称:税收会抵减公司收入,会使费用项目膨胀以至侵蚀三分之一的公司利润。这是外国的数据,在我国,目前税收费用至少占民营企业利润的三分之一,加上流转税和财产行为税,税收费用占企业利润的比重会更高。如此大的利益空间诱使民营企业管理者为了少缴更多的税,获取更多的非法利益,不惜冒更大的税务风险。

(三)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税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税务风险控制机制缺失

很多民营企业都不注重从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入手,建立起真正能够减少税负、降低税收风险的税务管理机制,更谈不上建立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很多企业将所有的税收问题全部交由财务这个“事后”部门甚至某个办税人员全权处理,这就造成老总在决策时缺乏税收意识,业务部门做业务、签合同时不考虑税收。事实上企业应缴的税收在进入财务程序时早已确定,财务部门通过做账减少税收的可能性已经很小,盲目的账务调整只能使财税管理更加混乱。

(四)民营企业缺乏比较专业的财务人员,处理涉税业务力不从心

企业财税工作专业性强,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财务业务水平,还要精通税法。很多民营企业大多由家族企业演变而来,企业在选用财务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信得过的“家里人”,而很少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的财税管理水平。这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不知道一些有利与不利的税收政策,该交和不该交的税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了。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只靠请代账会计来做账报税,并不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导致企业财税业务处理与其他诸如采购、销售等业务相脱离。

(五)国家的税制因素是影响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因素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都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税制结构,不发达国家以流轉税为主体税制结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两者兼而有之,现行我国税收正式立法少,行政法规多,主体税种还没有立法,完整税法体系尚未建立,每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税收法规有1000条之多,到省级以下后法规数量就更多,且税收法规变化过快。复杂的税制因素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无形中加大了民营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民营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性及主要途径

民营企业因为税务风险而引发危机的例子很多,2003年,广州市国税局对全市342户化妆品及其他日化产品制造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的税收专项检查,这些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绝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检查结果表明:涉税违法的企业多达116户,占总户数的33.92%,共查补税款1.2亿多元。检查刮起了一场税收风暴,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震动,在税收上出问题的老板,有的照罚单补税,也有的选择了逃走;近年的刘晓庆税案也是一种典型的税收违法风险案例,晓庆文化发展公司因为税收违法而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随着行政效能改革的不断深入,法治力度的加大及执法透明度的增加,以及税务机关交叉稽核、轮岗、稽查、多元化举报等征管措施的实施,税收的环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如果再用旧思维来看待税收,教训可能会比上述民营企业更为惨重。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惯性,走出涉税认识的误区,正视税务问题,加强涉税管理,提高依法纳税意识,控制税务风险。完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提高税务筹划能力,有效防范税务风险,民营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民营企业管理层必须加强纳税意识,加强税收基础管理,重视税务风险控制

前文提及的广州日化等悲剧也许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企业管理层必须认识到税务风险正在逐步增加,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税负是依据国家税法和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确定的,而不是做假账、托关系决定的。做假账的方法往往受财会人员专业面本身的限制,不仅视野狭隘,而本身也不具有合法性;而托关系更多表现为与税务部门的某个人搞好关系,人易则局变,税务环境的变化使建立这种关系所付出的成本将会更高,风险也更大。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从加强税收基础管理入手,建立健全税收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靠管理合法减税,坚决杜绝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税务行为,从根本上防范税务风险。

(二)提高办税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中国的税收法规种类多,变化快,一般的办税人员难以及时掌握和运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他们的经常性培训,使他们成为既知晓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又精通企业所属产业的税收政策法规。能够根据税务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的经营政策,充分利用有利的税务政策,强化税收分析,正确处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做到合法节税、合理避税、应缴尽缴,及时回避各种税务风险。

(三)建立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

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预警机制。办税人员能力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企业老板很想降低和预防风险,但由于对税务是外行,办税人员说的是对是错,自己无法把握。因此,企业应建立内部税务复核制度,办税人员向税务机关递交的申报纳税资料都应该经过专业分析和复核。规模稍大、业务比较复杂的民營企业最好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企业的全部税收事宜。同时建立税务风险的预警跟踪机制,一旦面临税务风险要能及时启动应对方案。

(四)提高民营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防范税务风险能力

企业税务风险不能完全只由财务人员控制,企业的决策、采购、营销、资产及人力资源等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基本的财税知识和技能,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企业关键管理岗位设置税务风险监控点,把原来由财务部门担当的税务风险防线前移并扩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使企业内部组成一条风险控制的链条,税务风险自然就可以降低。

(五)聘请税务顾问,寻求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

由于税收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于企业成立之时就进行事先合理的税收筹划,把握处理企业的涉税事宜,规避税务风险。

(六)提高税务筹划能力,增强税收风险的预见性,合理降低税收负担

规范管理能降低风险,同时也许会使税收负担增加,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行系统的、有预见性的税务筹划,筹划既要考虑本企业经营的需要,又要考虑不同方式、不同机构税收待遇的不同,确保合理、合法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样就能做到不因发展而增大税务风险,不因规范管理而增加税收负担,使企业真正做到长治久安,理财有道,税得安稳。

参考文献

[1]李鹏.税务稽查自检与涉税风险防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张少平.税震民企[J].赢周刊,2003,(3).

作者简介:邢林,中共合肥市委党校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作者:邢 林

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2:

新获牌直销企业起步方略面面观

中国直销行业自《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至今已经发展将近8个年头,截至目前,共有37家企业获得了由中国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成为中国可以在核定区域内合法开展直销业务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既有资深的国际直销巨头,如安利、玫琳凯、康宝莱等,也有民族企业的标杆,如天狮、新时代、三生、隆力奇等。

这37家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尽管获得了直销牌照,从不同方面推动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同的成绩,但就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民众口碑等方面却相差很大。如有的企业在获牌以后不仅企业口碑良好,市场业绩也扶摇直上,多年来持续稳健的发展;而另外一些企业要么业绩增速缓慢,公众事件和丑闻频频发生,要么团队震荡不断,企业发展缓慢。更有甚者,在获牌运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被商务部吊销牌照的现象。

今年上半年,5家企业接踵获牌,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他们接下来的直销路该如何走?本期特邀胡远江、王义、吴培伦、龙赞四位资深行业专家,从不同层面阐述新获牌直销企业起步的注意事项,同时感谢海畴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提供的智力支持。

战略

胡远江:哲学硕士,中国知名营销理论研究学者,中国直销问题研究专家。现担任中国市场学会直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特邀研究员等职。1992年开始观察中国直销业,先后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商界红灯区—传销》(1995年)、《中国直复营销》(2000年)、《中国直销立法中18个核心问题及其解决思路》(2004年)、《中国直销思想力》、《中国直销执行力》(2006年)共20余部,被誉为“中国直销业界最具影响力的核心理论研究者之一”,先后接受过香港凤凰卫视,CCTV《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央视论坛》等国际、国内数十家媒体和栏目的专访。

为什么在相同政策背景、相同合法资质、相同监管环境的前提下,企业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在我看来,有一个核心的原因不容忽视:即直销企业在获牌以后的起步方略是否正确与科学。以我21年对直销行业的研究和观察来看,起步实际上决定着未来,这在中国直销行业尤其如此。而且认真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直销行业这37家直销企业的发展轨迹正好完全印证了这一点。万事开头难,如何制定获牌以后的直销业务起步方略?我认为新获牌的直销企业必须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

一、在战略上确立长线发展的思想。企业进入中国合法直销企业的序列后,有三种因素会使企业在长线战略的坚守上非常纠结乃至最后模糊。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第一,行业内榜样直销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冲击,使新企业开局之时便有些躁动不安;第二,企业直销开盘了,诸多直销商蜂拥而至,他们意气风发,心潮澎湃,往往把企业在开局之初便绑上战车;第三,职业执行团队的考评机制和利益核算体制,也使企业在开局之初便不经意地进入了快车道。如此情况,实际上是对企业长线发展战略的实践偏离和错位,其结果也必然是“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企业后续发展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在我看来,新获牌直销企业要做好开局之初的长线战略,一定要有上马拉松赛场的深刻认识,同时把“不拔苗助长、不盲逐业绩、不急于求成”等作为核心发展原则,始终贯彻到各个工作领域,自觉抵制行业诱惑,防范头脑发热,并且寻求好专业顾问机构监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长线发展,脚踏实地迈开第一步。

二、有序推动扩区工作,尽快增加直销区域。在中国直销行业有一种错误思潮,以为牌照到手,直销业务便可以高歌猛进了。果真如此么?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外事麻烦会不断,市场危机事件此起彼伏,直接破坏市场环境。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间接后果就是让获牌企业在起步之后业绩上下震荡,很难达到预期发展规模和品质,并形成恶性循环。

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稍微了解一下直销法规就知道,这里牵涉到直销区域的问题。因为《直销管理条例》规定,获牌直销企业只能在获牌区域内开展直销业务,没有获批区域不准开展。而企业要强行开展,就有可能被执法部门查处,行业内做得好的企业大多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所以获牌以后两步走:一方面加大力度申请直销区域的快速拓展;二是不断强化外事交流力量,以创造良好的市场外部发展环境。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开局的直销企业才能在后期发展中游刃有余,推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在中国直销行业,有许多新获牌的直销企业是从传统企业走进来的,所以对于直销业务以及企业的管理都缺乏经验。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决策者过去的经营履历,使他们在驾驭新的直销企业发展时非常容易运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方法去运作。当然,对于直销而言,并非迥异于传统经营,但是在管理和运营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新获牌直销企业在开局之初,一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打造一个适合于直销业务持续发展的管理框架体系。这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管理框架的顶层设计,这种设计一定要针对直销业务的运行特点,以服务和高效为核心诉求,部门设计完整,职业职能齐备,管理层次清晰,现代技术手段高度融合等;第二,管理制度的认真制定,如市场管理、直销商管理、会议管理等都需要详细的制度以及完善的制度执行体系。而这一切都必须实事求是,根据行业规律、企业情况量身定做;第三,管理人才的合理配置,直销业务的开展、规划、管理等都是一个个严谨、专业的管理体系,所以它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追求专业化、成长性和教练性。新获牌直销企业如何在开局之初就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实际上会影响它的后续发展。

经营

王义:中国著名直销专家、北京大学亚太教育中心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试验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推广直销销售方式,创建咨询公司、出版直销书刊,并为30多家公司做过顾问。其出版著作包括《实用直销指南》、《管理新趋势》、《营销新思维》等,在业界获得广泛影响,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著名论断是“中国迎接直销风暴”,21世纪初又提出了“21世纪的世界经济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的著名论断。近年来,他提出:“中国企业现代经营的基本模式就是“连锁经营、直销加代理制,直销必须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并坚信这一营销模式一定能推动中国企业迅速成长。

直销牌照对企业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直销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真正按照国家的法规经营并能一蹴而就踏上胜利之路的才算真正英雄。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必须守法经营,任何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首先,企业要切实理解《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的相关规定,并围绕法律的精神开展工作。其次,企业要遵循《公司法》、《合同法》等和经营有关的法律以及《工商法》、《税务法》等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广告法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企业在宣传过程中,不能进行虚假宣传,具体到直销企业,就是不能虚假宣传企业产品、企业实力、企业领导人、经销商收入等。目前直销行业中普遍存在违法现象,如异地经营、滚动销售、非法集资等,这是国家重点打击的,守法经营是每个企业都应当做的,直销企业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新起步公司要谨遵国家法律法规,不要“出线”。

二、企业要认识到重在育人。首先,企业要重点培养经销商队伍,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让营销人员个人的观念与公司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相一致,跟上时代步伐;其次,要帮助经销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成熟的心态对待事业发展;第三,要向经销商队伍传授营销知识和销售技巧,打有准备之仗。对于中高级营销人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管理和领导能力;此外,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建立一支高水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稳固公司的整体架构。总体而言,要让经销商队伍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杜绝炒作、虚假宣传,坚持诚信经营,从企业起步阶段就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

三、建立现代企业机制。在我国,获得商务部颁发直销牌照的民族直销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还有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的封闭式管理和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都会成为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董事会决策制度、经理会的执行制度和监事会的监督制度,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才能保障企业做大做强。

四、建立复合经营的经营模式。复合经营是指多种经营模式集于一身,目前,现代企业采取的都是建立在复合经营基础上的科学经营模式,直销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不是说企业拿到直销牌照就只能使用直销一种模式。企业为了长远发展,直销可以与连锁模式相结合建立店铺的销售体制,可以与网上销售结合建立网上商城,企业壮大了还有可能上市,进行资本运作。新拿牌直销企业在起步阶段就要有这个思想准备,将来才能有备无患。

五、注意本土化经营。任何一家新拿牌的直销企业在起步之后都要尽量缩短本土化发展的时间,根据中国消费者、经销商、直销市场的特点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中国提倡的经营模式是店铺式销售,即通过开店的形式对消费者负责,以此占领市场,从而促进公司发展,这也是中国式直销的一个特点,新获牌直销企业在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产品上,要强调科技含量和独特性,能够有丰富的种类,产品设计也要适合中国消费者的特点。

中国的直销市场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除了许多成熟的外资企业,还有一大批民族企业,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真正适应中国本土气候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整合

吴培伦: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荣立二等功。退伍后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和企业高层管理工作,资深企业与媒体关系研究者,多家企业品牌顾问。采访过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及企业家,先后在全国百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近百万字,有小说、诗歌及新闻作品获奖。曾担任多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在直销行业中,整合一般是指对具有一定生产力的小公司和经销商队伍进行整合,整合的对象是有一定销售能力的团队及个人。目前,新获牌企业涌现,众多团队纷纷与其谈合作,因此,以下是我对新起步直销企业在整合过程中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注意与原有团队的平衡问题。在整合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对整合的团队有些照顾性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市场支持费用、领导人进行免单、升级、降低获奖资格等。如何平衡整合团队与原有团队的关系,是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非常难处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原有团队感觉到不公平,有的企业没有及时正确引导老团队领导人,导致老团队的经销商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产生不被公司重视的感觉,有的甚至会认为公司为了眼前利益,会制定限制大团队领袖的策略。这样,往往有些团队领导人也会找公司争取一些利益,有的甚至会人为地为整合进来的新团队设置工作障碍。这将会影响公司的稳定,同时也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增长。所以,公司在给予整合团队优惠政策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到老团队的感受和利益。

二、注意个别人利用整合获取个人利益。个别团队领导人在与企业谈整合条件时,一味地向公司要条件,特别是市场支持费用方面,有的甚至先要部分固定的费用。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费用到手后根本不用于市场启动和开发,而被领导人自己收入囊中。

三、注意控制一些“虚头衔”的运用。有一些团队领导人,在公司只是一个经销商,为了寻求支持,往往向公司要比如“董事长顾问”之类的虚头衔。本来,这些头衔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职权,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这些人滥用,而其他经销商不清楚其实质,往往会将这些人的话当作公司的声音。同时,也会给原有的团队领导人造成影响。因此,建议不要给所谓的“虚头衔”,可以考虑成立市场发展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可让有影响力的老团队领袖和新团队领袖都参加进来,既解决了新人“要官”的问题,又解决了新老平衡的问题。

四、注意别有用心的人对公司团队进行渗透。企业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乏别有用心的人,这些人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跟随公司一起长远合作下去的打算,进入公司的目的也许就是暂时找一个落脚之处,为自己以后另立山头做准备。因此,他们往往利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广泛地在公司原有经销商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向原有团队进行渗透的目的。

五、唯一的企业领袖。唯一的企业领袖,就是要坚持突出企业创办人的绝对权威作用。而有的职业经理人,凭借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到企业一段时间后,由于得到了一些经销商的认可与支持,就一味树立个人威信,长此以往,一旦此人有异常,就会给企业造成影响。为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建议对这样的人进行限制使用,即在公司的大型会议上,尽量让其少上台,如果上台,所讲内容必须是公司统一设定的标准课程。另外,公司董事长、总裁应该尽量多地与其团队人员接触,多参加其团队的各种培训、活动,以亲民形象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六、统一的培训模式及内容。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必须尽快形成统一的模板,出台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规程》,将教育培训的流程进行标准化设定,每个团队的培训必须按照这些标准流程进行。设定《教育培训标准课程》,按照不同的培训对象,甚至从OPP开始,都制定出标准的课程内容,无论哪个团队做培训,都要按照公司统一的版本进行,除分享以外,不得加入其他内容。企业在设定课程时,可组织成立“教育委员会”,吸引整合团队相关人员参加讨论内容。同时,对各团队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及内容,公司要派人员进行指导检查。总之,在教育方面,要像当年共产党整合国民党部队、土匪、伪军一样,整合过来以后,要强化思想教育,必要时派出“政委”进行思想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只有统一了思想,才有战斗力。

七、注意整合后的“典型”人物。对于前期整合进来,有一定示范效应的人物要多沟通、多交流,使其产生一定的广告效应,尽量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出现负面影响,不仅会影响今后的整合,而且会让个别人找到攻击公司的借口,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文化

龙赞:1985年湖南省高考状元,1989年上海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免试直升研究生,中国直销问题研究专家,亲子教育专家,现任北京海畴集团董事副总裁。1996年起开始研究直销企业文化,先后参与编写企业报告文学20多部,并长期担任直销专业媒体负责人。历任《中国直销研究》杂志主编、《全国商情》杂志副总编、《分销时代》杂志执行主编等,《亚太直销》杂志主编,是中国工商出版社《直销规范读本》核心编委。

当前,众多传统企业经过商务部批准,正式成为直销行业的一员,在祝贺这些企业经营方式成功转型的同时,也想提醒他们,直销行业有直销行业的特点,直销的土壤与传统经营的土壤存在一些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集中表现,就是文化体系的不同。因此,对于进入直销行业的“新贵”,我认为加强直销的专业化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打造企业全新软实力的基础。

按照这种要求,我觉得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企业要克服“我们企业已经有了优秀的文化”这种“认识定势”,真正在内心深处认同直销文化的专业性,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支持直销文化的“嵌入”,大刀阔斧推动直销文化的传播。

不容否认,能够将一个企业做到获牌这个程度,即使只是达到审批直销企业的门槛,这些企业也都是历经了风风雨雨,也都沉淀了深厚的企业文化,但如果踏入直销行业的大门,却忽视、轻视甚至否定直销文化的专业性,那企业原有的文化因子就显得缺乏“前瞻”、“包容”、“创新”等元素了。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它就会重视创新、尊重新知识、尊重新规律,在全新的战场采用全新的武器,从而赢得新客户,打响新品牌,最终成“百年老店”之势。反之,可能过去的成就会阻碍新的发展,在新领域丧失竞争力。一句话,一个优秀的企业及其企业家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这才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直销也是一种“销”,与普通销售的目标一致,就是将适合的产品、在适合的时候、以适合的方式送达到适合的消费人群。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直销却是一种特殊的“销”,它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以文化氛围打造为手段、以塑造并提升销售人员(包括消费者)综合文化品位为结果的一种销售模式。因此,可以说,没有直销文化,就没有直销。现在,在中国乃至世界直销领域,凡是业绩做得好的直销企业,都是直销文化做得好的企业。

二、企业要嵌入全新的直销文化,最快的途径是依靠专业化的人才。当前,直销行业在中国已经运行了23年之久,沉淀了一大批直销专业人才队伍,包括直销管理经理人、直销业务总监、直销文化策划人员、直销教育培训人员、直销客服人员等,他们是直销文化最有效的承载者。因此,一个企业拥有这方面的人才队伍越多,对其形成自我直销文化越有帮助。

三、新进的直销企业要形成系统的企业文化,还需要专业咨询机构的指导,这对企业直销文化的前瞻性、高端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大有推动,会使相关企业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一气呵成,使企业构筑完整、高效、具有生产力的科学直销文化体系。

编后:新获牌直销企业要开好局,还有诸多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握好、做到位。其中,包括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产品体系的规划和研发,企业品牌的科学规划与有序建设以及建设企业在消费者、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眼中的干净可信赖形象等。这些工作和前面几位专家着重谈到的几点共同构成直销企业的开局水桶,哪里出现了短板,哪里就会影响整个水桶的盛水总量。所以,赢在起跑线上,新获牌直销企业必须“谋定而后动”,制定科学的开局方略。这既是生存之道,更是发展之道,同时也是收获之道。

作者:赵媛

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3:

下一座待掘的超级富矿

作为私人财富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中国财富管理方兴未艾。百姓的理财需求从单纯追求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升级至与人生目标息息相关的财富管理。较为严峻的通胀形势则成为这一需求升级的“催化剂”。

中国银行7月20日联合《欧洲货币》杂志发布的国内首份针对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的行业报告——《2011年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行业报告》称,当前中国拥有可投资“闲钱”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富豪数量庞大,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市场。

需求升级

中国GDP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在中国预计有32万高净值人士。

刚满30岁的陆先生这几年靠着芯片封装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置下的四套房产也升值不少,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北京当地算得上优裕。“我当然希望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孩子享受好的教育,出国留学开阔眼界,我和太太退休以后也能保持现在的生活质量。可我不是富豪,没有一个好的理财规划,这些愿望未必能实现。”

梁先生只是我国新富阶层的一个缩影,他们日趋强烈的理财需求使得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迈入新的阶段。

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9%。预计2011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提升至72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活跃使得我国富裕阶层规模逐年扩大。上述报告称,2010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50万人的规模。

另据波士顿咨询公司6月初发布的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相比2009年增长了31%,超过100万。据估算,目前中国已经有111万百万美元资产富豪,排在美国的522万和日本的153万之后,位居全球第三。这一数字还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迅速扩大。

据交行行长牛锡明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财富管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比例至少占到15%-20%。

在华安基金公司董事长俞妙根看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已开始升级,而公募基金13年的发展历程,或可作为这一过程的“缩影”。

俞妙根援引数据说,13年间,内地公募基金机构数增长了10倍,目前已经超过60家。2010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至2.5万亿元,较1998年的107亿元实现了高达233倍的增长。

除了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另一主打产品——基金专户也在过去两年中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在不断壮大。占尽渠道和客户优势的银行理财产品,从“灰色地带”走出的阳光私募,以后起之秀身份崛起的券商集合理财……

伴随交易工具和投资策略的日益丰富,资产管理机构所饰演的角色也在悄然转换。它们不再只是替客户投资赚钱,而是变身为财富“管家”,通过各种风格和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帮助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要求的投资者最大限度实现其理财目标。

俞妙根表示,财富管理需要借助股票、债券等各子市场,而这些市场的日渐成熟可以促进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两者形成了互动关系。

农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周宏亮表示,从广泛的概念来说,财富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理财管理。“在新富阶层的带动下,中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正在逐步从购买理财产品、追求资产管理向更高境界的财富管理升级。”

与此同时,“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也逐步取代追求短期获利观念,日本理财专家山口胜业说,这一理念旨在化解“生”与“死”带来的理财风险,防止出现“人还在,但钱已经用完了”,“遭遇意外死亡,家人陷入经济困境”。

财富效应

过去三年里,中国新兴的财富管理市场年均增长率达45%。个人财富管理领域内的资产规模从2005年末的2000亿人民币(300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人民币。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私人财富迅速积累和分配的阶段,对财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外汇、大宗商品价格经常急剧变化,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富成为富裕阶层的迫切需求。可以预见,未来走向财富管理领域的客户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在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对银行的贡献率大约是普通零售客户的10倍,而据招商银行的估算,在中国这数字有可能是近20倍。

“二八定率下,这部分高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率显然是最高的。我们私人银行客户数只占整体零售客户的万分之一点二,但是对利润的贡献却是16%。”招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坦陈,将市场细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累计所带来的长尾效应。被充分发掘的客户贡献利益的链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而不仅仅是他交给招行的这1000万元财富管理。看到这1000万元背后的利益供应链条,就是私人银行对于零售业务的特殊意义,而这一点在银行利润增长点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地扩大人们的想象空间。

截至2010年底,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盈利已近亿元。招行也表示,去年年底私人银行已经实现了600万元盈利,管理资产数量达到2500亿元。自招商银行2007年开设私人银行以来,私人银行业务每年都有35%-45%的高速增长,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那一年,增速也高达40%。

魅力超凡

私人银行在欧美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一种专为富人服务的银行业务,通过全球性的财务咨询、投资顾问和税务规划,为客户提供度身订制的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众多富裕人士重要的理财工具。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造就了一个不小觑的私人财富市场,尽管很多投资者已开始投资房地产和股市,但更深层次的理财观念,例如合理避税、风险对冲、衍生产品投资、贵金属投资、艺术品投资等,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门槛,在门外徘徊观望,却不知该如何进入。

那么,财富管理能为客户做些什么呢?简单地说,财富管理一定会了解客户的需求在哪里,会清楚地归纳他的需求,提供适合的产品以及其他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等。

需求会有很多种,从投资方面来说,他这个资产能够投资的时间上的范围是怎么考虑的,从他个人的经历看,他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多少等等,财富管理将从一个组合的角度来为客户进行量身定做,通过这些不同产品的组合,提出创新和个人化的解决方案,进而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

此外,财富管理在国外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还有其他一些更值得借鉴的地方。从业务上来说,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对极富有的家族而言,其提供的服务还远远不够,例如家族企业的经营和继承、家族成员的资产分配、慈善基金会的设立和整个家族内部所衍生的各项事务等,都是普通的私人银行顾问所无法提供的。

因此,在欧美地区,除了纯粹从个人或家庭理财角度出发的私人银行服务之外,还出现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家族办公室服务。不少超级富豪及其家族现在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整合所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且经验丰富的顾问,来统筹该家族可能面对的投资、保险、法律、税务和慈善机构设立等事務。

全面的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以及对家族整体负责的管理模式,正是财富管理的非凡魅力,或许,这也正应该是中国财富管理值得思考的出路和前景。

作者:张强

上一篇: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下一篇:律师介入刑事诉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