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位税务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深入。然而,目前我国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与规范体系上存在严重缺失。应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合格的、完全的经济法主体,采用“民办事业组织”名称,在经济法主体、经济规制与调控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单位税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单位税务管理论文 篇1:

强化管理会计职能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不断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愈发强调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中国的管理会计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要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管理需要赋能,从财务角度看,就需要应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技能去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管理会计作用和原则的阐述,分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进而提出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探析强化管理会计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路径

随着我国财政部大力推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并印发关于《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应用,如何在企业内部更好的应用管理会计,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士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如何加强企业管理会计职能,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会计具有管理活动的本质,会计具有规范组织内部管理的责任和功能。企业管理会计是会计的分支之一,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求,通过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将财务与业务活动有机融合,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评价。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会计是以数字为驱动、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体系。

(二)管理会计的作用

1.有助于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信息

企业面对VUCA时代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严峻艰巨的经营压力,企业想要获取竞争优势,在战略上要抢占先机,财务数据的“快、精、准”是基础。管理会计有助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各类工作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信息不仅包括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内容和形式特定的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如过去的和未来的、实际的和预算的、部分的和整体的、技术的和市场信息等经营多元化信息数据。

2.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价值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价值的创造依靠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决策。财务贯穿于企业价值链的始终,包括市场、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物流、售后等,管理会计的职能体现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通过全面预算将公司战略进行分解,财务并主动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参与预算的执行控制,并通过会计的语言及财务分析及时对预算进行分析,对业绩进行评价,并监督考核,从而直接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创造价值。

3.有助于企业风险管控和业绩考核

管理会计职能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因掌握了大量多元化的信息且参与各业务部门的各环节业务,能更好的预测在未来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识别风险后及时进行应对,搭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财务需要严密跟踪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战略地图、平衡记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来作为企业各部门进行绩效业绩管理,并为管理层修订决策、调整预算规划提供客观依据和支持。

(三)管理会计应用的原则

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

管理会计应当以战略规划为目标导向,并持续进行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融合性原则

管理会计应当参与企业相关的各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将业务和财务进行有机融合。

3.适应性原则

管理会计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而应当参考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管理水平、发展阶段和治理水平等,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环境与特点相适应。

4.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需要平衡管理会计的成本和收益原则,有效合理的推进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向企业外部关系人,如所有者、债权人、税务机关、监管机构进行报告。财务会计强调过去活动的财务结果。强调客观性及可验证性,准确性,强调企业整体报告,必须遵循会计准则,并强制对外报告。

管理会计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报告,以进行计划、控制和决策。强调影响未来的决策,强调相关性、及时性、强调企业分布报告,且无需遵循准则,也非强制性。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根本区别在于,财务会计为满足企业外部需求服务,而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需求。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虽工作内容不同,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二者的相互融合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根据二者的工作内容特点与工作目的可以看出,二者在相互融合方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财务会计是核算的基础,为管理会计分析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颗粒度细化的准确数据。只有财务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扎实准确,在其基础上发展管理会计职能才能稳固,否则就成为空中楼阁。从财务行业来看,传统财务会计逐步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流程梳理之后,程序化、规范化、重复性的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在这种环境下,财务工作重点自然要转向管理会计。因此,二者的相互融合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根据二者的工作内容特点与工作目的可以看出,二者在相互融合方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促使二者有效融合,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充足且有力的支持。

三、现阶段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会计基础薄弱

目前在不少企业中,财务工作仍呈现分散的特点。不少大型企业很较多分支机构,也就有很多财务部门,每个部门有几个人到几十人不等,每个人依靠各自独立见解完成工作,政策不统一,标准不统一,数据、流程和信息不统一。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会计处理程序,将经营活动前端复杂、多变的交易数据压缩过滤,这使得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丢失最能真实反映业务经营状况的过程数据,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导致无法提供精确的经营决策支持。

(二)管理会计思路需要转变

目前还以部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工作思路过于传统,财务与业务相对封闭隔离,财务与业务互动较少,财务常常关在部门内部守着账目,很少与业务部门打交道。财务工作不能满足业务要求。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财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财务往往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其次,无法满足业务发展和决策所需的大量数据支撑。传统财务工作是从财务角度而非业务角度看数据,以汇总报表的方式记录业务发生过程中的少量数据,不能帮助业务发展;再次,不能满足业务决策支撑,没有深入到业务单元。

(三)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缺失

管理会计需要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现有的会计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管理会计的需要。现阶段基础会计的人员过多,而具备管理会计能力的高端人才缺口过大。随着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持续加大,财务从传统的会计职能转变为管理会计职能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而在实践工作过重财务人员的能力及素质无法提升,财务人员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工作中不够重视创新,经常受一定的因素限制,影响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管理会计中信息化基础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有了信息系统支撑,但不少公司的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尚未真正进行全面的数据互联互通,业务与业务、业务与财务之间数据缺乏贯通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口径存在差异,数据缺少统一标签,难以核对数据一致性并进行跨系统分析。因此很多财务及管理会计的工作还是通过手工方式处理。这样的特点导致财务工作出现很多问题,包括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等。

四、强化管理会计职能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以财务共享服务为抓手

阿妮塔霍兰德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提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纷繁复杂,如何保证企业的各项活动和过程中都秉承这一目标呢?其实,每一个企业,虽然其规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最终都会抽象成为业务循环、管理循环和信息循环。具体而言:第一,业务循环。企业的市场、研发、生产、销售等是一个完整的企业价值链条,每一个环节为用户创造价值。如何保证每个环节的高效至关重要。第二,管理循环。公司战略如何规划落地,如何制定新的计划,如何执行和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第三,信息循环。这也是会计最本职的工作。管理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决策过程本身需要数据、模型和算法,这些就依赖信息循环。财务人员需要和业务深度结合,从业务中来,到管理中去,获取管理所需要的大量数据支撑,这是会计工作最根本的定位。

所以,财务工作过程其实就是数据、报表和信息的生产过程。传统模式中每个财务部就是一个小作坊,存在数据、流程和信息不统一弊端。企业发展壮大后,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将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设计以及信息系统的支撑,完成工业化大生产的改造。通过共享服务作为财务的中台,把财务能力在中台积淀下来,把财务数据积淀下来,形成业务中台和财务中台。以财务共享服务为管理会计建设的抓手,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通过专业分工、将财务流程标准化和精细化,极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思路的转变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思路的转变管理会计有两个重点,即“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管理会计的落地关键在于观念”。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一系列行动,帮助企业在适应VUCA时代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减少严峻艰巨的经营压力,目前的管理会计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切有效行动的最根本动因都来自于观念的创新。财务需要打破传统财务工作的固化思维,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思维,认识到财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转变为企业价值的守护者和创造者。

管理会计本质上是服务于企业内部运营决策管理的,必须做到业财深度融合,财务部门不应该只是在办公室等着单据、被动地做账,而要主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到业务一线共同定义数据来源、信息流程、内部报告体系,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者。财务部门除传统的会计职能,还要建立管理会计职能,加强财务业务BP(财务业务合作伙伴)职能,如研发项目财务、供应链财务、产品财务、营销业务财务,战略财务支持等角色和岗位。

(三)提高财会人员管理会计素质水平

正如许多其他领域一样,管理会计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区块链、认知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大量新技术的冲击。根据IMA最新发布的《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新框架提出6大核心领域,充分展示了数字时代下财会专业人士所必须的核心技能,助理其更高效的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并为该行业的人才管理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引。管理会计六大能力类别概况为:

1、战略规划和分析:预见未来,领导策略计划进程,引导决策,管理风险及监控业绩。

2、商业敏锐度和运营:作为跨部门商业合作伙伴,对公司运营实施变革。

3、报告和控制:按照相关标准及制度,衡量并报告组织业绩。

4、领导力:与业务和职能部门合作,鼓励团队实现企业目标。

5、技术和分析:通过管理技术和分析数据,以促进企业成功。

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展现可持续商业模式中所必须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行为以及遵纪守法。

为加强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必须要拓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围,加强管理会计人才梯队建设。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企业可以借助外脑,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咨询公司的专家等走进企业,传授交流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可以从财务组织中挑选优秀骨干人才走出去,向其他优秀企业进行研学,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二是要建立业财融合的运作体系和机制,通过管理会计人员和业务部门人员的双向培训及双向流动,强化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经营分析的能力;三是要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对财务数据的敏感性,加强财务报告分析,协助管理层进行战略分析和管理决策。四是在财务内部打造争优竞争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和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激发财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如果把一个财务组织比喻成足球队,守门员就是合规和内控,后场是核算、资金和税务,中场是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而前锋是业务财务,要深入到业务单元去,成为产品财务、市场财务、项目财务等。

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就要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首先,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目标一致,朝着企业的战略方向努力。薪酬绩效考核机制决定了员工行为,绩效考核体系评价员工做多做少,薪酬机制解决多劳多得问题预算管理是绩效考核的基础,也是公司战略落地的基础,通过这些工作把公司战略、预算管理、薪酬机制、员工行为形成闭环,管理才能有效运作起来。第二,管理会计是构建一套体系,在体系中有组织、流程、目标、数据、分析,最后通过考核奖励措施激励各个业务单位。

(五)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实现财务数字化。财务数字化与之前传统财务部门存储数据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财务数字化是用数据支持分析,用数据管理、决策和经营。实现财务数字化需要做三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向业财的转变,二是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三要从数据生产者向数据使用者转变。

四、结语

总上所述,财务部门是企业天然的数据中心,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通过数据的挖掘分析,在洞察客户、规划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支持、评价激励、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真正创造价值。不断加强经营风险管控能力、打造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强化企业管理会计职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陳东升. 管理会计促进可持续发展[R].CMA官方服务号,2020,(6-11)

[2] 刘国祥. 会计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创新路径探索 [J].财会学习,2021 (36):68-70.

[3] 邓菲.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中国商论,2021(13):153-155.

[4] 卢思琦、饶艳超.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助力改革与发展[N] .中国会计报,2021 (7).

作者:李文静

企业单位税务管理论文 篇2:

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深入。然而,目前我国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与规范体系上存在严重缺失。应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合格的、完全的经济法主体,采用“民办事业组织”名称,在经济法主体、经济规制与调控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民办非企业单位;经济法主体;法律制度;构建与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民办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近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据国家民政部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民办非企业单位有0.6万家,到2001年猛增到8.2万,截至2009年底,民办非企业单位已达18.8万家![1]

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教育、科技、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社区建设等众多领域,逐渐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的重要群体,并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伴随着这些民办组织的发展壮大,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缺失和不完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直到目前,这些组织法律地位仍然不明确,定位十分模糊,甚至错位,独立性比较差,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易协调,等等。

因此,构建完善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尤其是构建和完善新的切实可行的相关经济法律规制、调控和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立法概况及名称与规范体系的缺失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法律概念。但是,现行宪法没有这个概念,作为民事法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也没有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和规范,其中第50条所列的两款内容都是与“企业”相对应的“非企业单位”,仅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首先提出“民办非企业单位”概念是有关的中央政策文件。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6]22号)中第一次正式出现“民办非企业单位”一词,因此,“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将习惯称呼上升到政策层次的非法律术语。

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规定了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关的法律制度。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以国务院的这个行政法规所确立的概念与制度为基础,各级政府规章和地方法规纷纷出台。

2008年,作为有关法规规章的上位法——《劳动合同法》也附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概念。该法第5条的规定中不仅认可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个概念,使之在劳动人事制度上等同于企业,而且同时使用“事业单位”概念,并且将它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列于第1款和第2款,从逻辑角度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明确区别开来。

这样,现有的法律制度,既排除了民办非企业单位享受事业单位待遇的可能性,又使得民办非企业单位也享受不到企业的融资分红等权利;同时,又赋予民办非企业单位某些本来属于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义务。现有的法律制度把非企业法人变成了十足的、不伦不类的特殊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使用的是排除法,这个概念只告诉人们该单位不是企业,那么这个单位是什么呢?不得而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12条根据民办非企业法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将民办非企业单位分为法人、合伙和个体三种形式,民办非企业法人承担的是一种有限责任,作为“单位”也能说得过去;另外两种形式承担的是无限责任,但是作为“单位”还值得商榷,特别是“个体”根本不能列入“单位”范畴。“‘单位’用语作为团体的泛称,从来与‘个体’概念相对,而该条例中作为‘法人’术语上位概念的‘单位’术语,包括了法人团体、非法人团体(合伙) ,以及非团体(个体) 。‘个体’既然不是团体,又怎能被称为‘单位’呢?其次,合伙能否被称为‘单位’,也值得质疑。” [2]

而且,“民办非企业单位”一词,既没有准确地表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没有清晰地揭示其组织特征。 “人们通常以‘非企业法人’概括企业之外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使用‘非企业单位’字样容易引发歧义。”[3]比如:政府机关是非企业单位,那么能否也在前面加一个“民办”,变成“民办政府机关”呢? 这显然是很可笑的。

因此,从“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个概念产生之日起,学术界便开始了激烈的争论甚至非议,很多学者和投资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个概念与相关制度并不能认同。作为“当事人”,各地“民办非企业单位”倍感左右为难,无法适从。

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所有制度,也是模棱两可的。我国目前有国有、集体和私人(个人)三种所有制,民办非企业法人不是国有、也不是集体所有,那么是否属于私有呢?《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2条规定: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就剥夺了投资人的所有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法人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营利或者说收益本来是所有者基于自己财产而拥有的一项权利,即收益权,“非营利”是对投资人收益权的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39条明确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没有收益权也就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因此,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民办非企业单位也不是私人所有制。这样,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是模糊的,连所有制形式也是模糊的,这真是现代社会一大咄咄怪事!

依据我国传统法律制度,“非企业法人”是事业单位。但是,自从民办非企业法人产生以来,这些社会组织并未享受到“事业单位”待遇。而且,民办非企业法人既要承担很多事业单位的义务,又要承担与企业相关的某些义务,如:缴纳企业所得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法人制度并没有明确将“民办非企业法人”纳入其所规范的范围内。总之,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有缺失,不同规范之间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法律构建与完善

在现有的经济法理论体系和法律体系中,“民办非企业单位”鲜有一席之地。事实上,民办非企业单位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历程、对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繁荣的巨大贡献已经证明: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经济法重要主体,为促进这类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经济法主体

按照产业理论,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属的许多领域属于服务类产业,如:科技产业、体育产业等。上个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局最早对产业作了比较系统的划分,即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五项(其他服务业)所列举的主要是事业性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文物保护及设施建设、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特殊教育等。这些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主要指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以及经营的各个部门。”[4]

作为国民经济的成员,产业所属各行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以及生产和服务需要必然要以各种不同形式与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产生经济法律关系,并且也成为经济法主体。

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法律制度赋予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资格和能力,民办非企业单位因此而成为经济法的合法主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关于“非营利”的概念内涵,有关政府规章有明确阐述。2004年8月1日,财政部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其中第2条规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是: 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可见,我国立法上对“非营利性”的看法认为“非营利”的实质在于“利益的非分配性”,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提供者并不因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也不因出资而分配非营利组织的收支净额。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最根本区别是设立的目的和业务活动范围不同。从字面上理解,“营利”与“盈利”是有区别的。“非营利”的含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利润,也不是“不从事经营性活动”。非营利组织立足于目的非营利性,这与不盈利是完全不同的,其重在不分配利润,它表现了非营利组织非分配约束的特性。

民办非企业单位最初由举办者设立,举办者的投资、社会捐赠往往形成该组织的初始资产,其后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需遵守市场规律合理而有效的经营,通过服务收费不断盈利积累资本,为本单位不断发展壮大创造经济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本初目的。否则,也会很快被市场无情淘汰。同时,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从事经营性服务时,为了本单位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等需要,也要通过市场获得某些商品和服务。这样,与国家年年拨款并且承担大部分员工工资的公办事业单位不同,“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和其他经济法主体一样,成为依法参与经济法律关系,具有经济权利能力和经济行为能力,独立享有经济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因此,民办非企业法人也是合格的、完全的经济法主体。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法律构建和完善

为改善现行法律有关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制度缺失和混乱,相关的宪法、民法立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主要的基本任务。

1.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有一个独立的名副其实的法律名称

到目前为止,热心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正名的人们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起的法律名称主要有:“民办事业法人”、“民办事业单位”、“民办社会事业单位”、“民办社会服务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民办非营利组织”等。

笔者认为:在宪法有没有将传统的“事业组织”修正为更准确的概念之前,采用“民办事业组织”较为妥当。其理由是: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第4款明确规定了“企业事业组织”概念,既然企业组织可以有公有和私有,那么事业组织也可以有公办民办,所以,“民办事业组织”属符合宪法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3节和第50条将“组织”改为“单位”既与宪法的相关概念不符,又与法律术语的要求不符。因此,行政法规、规章和某些特别法以此为据衍生出来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欠妥当。

第二,可以提醒立法者充分考虑此类组织“事业”性质,制定出与其身份特点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三,可以提醒执法者在执法时能够公正地对待民办和公办事业组织。

第四,可以减少或消除社会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不伦不类组织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第五,“非营利”和“非企业”一样,也是采用排除法,与法律的严谨性要求不相符合;而且,《宪法》和《民法通则》都没有“非企业”、“非营利”之说。所以“民办非营利组织”或“民办非营利单位”虽然能准确体现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本质属性,但却不如“民办事业组织”妥当。

第六,以民办学校为例,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3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5条)”。因此,民办学校应当作为民办事业组织,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情况与此大致相似,以“民办事业组织”概念取代“民办非企业单位”既是合乎宪法法律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2.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法律制度构建

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而有效的经营,通过服务收费不断盈利并不断积累资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遵法守法。作为前提条件,相关的法律制度必须首先建立起来,否则,也就无法可守。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下列法律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事业组织和公益性质、类型、所有制度、应当享有的合理优惠与权利、社会责任、设立与变更制度、终止程序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是目前民办非企业法人有关设立程序的最完整的法规,该条例所确立的设立程序主要有: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的文件种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应当包括的事项;准予登记的内容项目;变更与注销登记的有关注意事项。但是本条例只是“暂行”的行政法规,还有待于国家立法机关在条件成熟时制定法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前文已经分析,应当以“民办事业组织”概念取代“民办非企业单位”称呼,因此该法律如果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事业组织法》,那将是非常妥当的!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可知:民办非企业单位有“法人”、“合伙”和“个体”三种形态。因此,相关的经济法制度体系也应当包括法人、合伙和个体三种类型。这三种形态以民办非企业法人为主。因此,未来的立法也应当按照各形态的特点制定有关法律规范,并且重点制定与“民办事业法人”相关的法律制度。

目前,各种民办非企业行会组织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民办教育协会。但是,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各类本行业的行会,要么建立的时间不长,要么还没有正式建立。即使建立了,还不能有效运作,相关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或进一步完善。行会对本行业自律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比较重视有关行会立法,如法国《商会法》(1998)、德国《工商会法》(1956)。我国也应当从无到有,尽快制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相关行会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级各地民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行业协会。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经济规制与调控法的构建与完善

目前,有关民办非企业单位经济规制、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体系十分混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构建适合民办非企业特征与实际的会计等经济规制法、税务等宏观调控法。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修订)适用对象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至于民办事业单位属于哪种类型,该法没有明确规定。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4)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民间非营利企业”范畴。该制度是对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共同会计制度的综合。实际上,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其他组织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还有很多的必须的会计内容没有体现出来,不能较好地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特征来规范其财务收支行为,特别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后产权归属问题,如果不加以明确规范,就有可能出现界限不清,无人监管的状况。

另外,《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还有某些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法律法规相互矛盾之处,例如其中第2条规定: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这与2003《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内容明显有出入。该条法律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较为统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机制,为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弥补了国家在社会事业方面投人的不足, 为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很难享受国家对事业单位的那些扶持政策。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同样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服务机构,却不能给予平等待遇。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是由法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也因种种因素难以落实。在接受捐赠时,很难享受《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如《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力的学校或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但许多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为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职能的民办中小学,却不能获得财政给予公办中小学学生的人均经费拨款,这极其不利于民办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同类的事业单位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已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共同呼声。如果说平等待遇涉及的政策过多,太过笼统,暂时不宜执行,可以考虑在申请立项、税收优惠、资格认定、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较具可操作性的问题做出具体规定[5]。

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与服务领域,包括很多行业部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部门,其服务公益事业的需要类型、特点与侧重是不同的。比如民办学校、民办艺术表演团和民办医院所满足的是不同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同样,每一个领域的同行业不同层次的机构,比如从事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的学校与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在公益事业方面的程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部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盈利能力是有差别的,经营模式更是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民办小学的学费与民办医院的医疗收费的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各自的运营方式的差别,举办者获得合理回报的“潜在能力”也是不同的。同样,即使相同行业,由于层次不同,经营运作的方式差别也很大。例如:民办 “贵族学校”与平民学校、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其学费收缴、学校运营方式、举办者的合理回报率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如果仅仅用“民办非企业法人”这个笼统的概念和相同的管理模式,即显失公正,又不利于发展。

事实上,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对民办非企业法人的管理实务中,已经开始区分为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的两种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与征税办法。而且,政府在立法中已经关注并体现这些差别与事实。比较明显的是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制定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该规章第2条第1款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至今仍然在艰难地发展。为了民办社会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也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步地和谐发展,构建和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尤其是构建和完善新的切实可行的相关经济法律规制、调控和保障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民政,2010,(7):16.

[2]税兵. 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质疑[J]. 河北法学,2008,(10):96.

[3]赵立波. 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及其调整的思考[J].学习论坛,2009,(7):41.

[4]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5]赵泳.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发展[J].中国民政,2009,(3):20.

作者:赵科学

企业单位税务管理论文 篇3:

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房地产企业在全面预算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房地产企业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全面预算 房地产企业 信息化

一、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虽然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也面临诸多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经济环境面临着诸多困境: 劳动力红利耗尽、投资拉动经济的性价比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繁重、政府债务叠加、金融风险累积,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暴利”行业赖以生存的货币宽松时代已经结束。

其次,在房地产政策层面,2010年起国家对楼市的调控加码为限购限贷,2013年限价成为新工具,2017年限售横空出世,楼市“四限”已经成为新的格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租售并举”“共有产权房”,一系列全新的理念预示着在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告别过去“占地为王”的黄金时代。

第三,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加剧了房地产行业内的竞争程度,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幅下调,中国房地产行业自由增长的局面不复存在,业内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地产企业各种并购、重组频频出现。房地产企业要在如此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过去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实施注重效率和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升级,进而实现企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正是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升级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另外,房地产企业经营具有投资金额巨大、投资周期长、生产开发环节多、受政策面影响大等特点,房地产企业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高风险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合理制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并且高效地配置内部资源,全员参与、全流程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全员参与、业务范围全面覆盖、管理流程全面跟踪的管理系统,全面预算是房地产企业实现战略规划、落实经营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二、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實际工作中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大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局部利益,忽视了企业全局性战略目标;注重短期目标,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由于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的特殊性,以及长久以来“占地为王”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往往以单个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起点和核心进行预算管理,根据已获取的开发用地编制项目开发预算。当企业同时在多地区开发多个项目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战略目标指导预算管理,企业内部资源无法合理有效地配置,各项目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各管理环节难以统筹协调,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极大浪费,管理效率低下,更有甚者会给企业带来经营危机。

房地产企业开发产品具有投资周期长的特点,一个开发项目短则二三年,长则三五年,有些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周期更长,当房地产企业同时运作多个开发项目时,势必考虑长远规划,通过企业中长期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落实长期经营目标。但是现实工作中,多数企业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时和资金压力时,非常重视短期的年度预算管理,忽视了中长期的预算管理,年度、季度、月度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工作十分细致,而没有将企业未来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发展期纳入预算管理,导致企业短期行为普遍,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无法进行合理的中长期配置,造成企业发展波动较大,很难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周期。

(二)房地产企业预算偏重于数字化,简单粗放,缺乏基于科学论证和精心策划的详细实施方案的支撑

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管理环节繁多,涉及买地、规划报建、设计、招标、工程施工、营销、物业管理、商业运营等多个环节,并且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对口土地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税务、金融机构等多个技术专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变动因数复杂,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预算编制过于简单、粗放,偏重于数字的罗列,既没有对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和科学的研究认证,也无对预算执行进行详细分解的实施计划,更谈不上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案,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仍然比较普遍,导致设计变更难以控制,施工图预算突破设计概算、竣工结算远超施工图预算的现象比比皆是,全面预算失去了对经营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形式化严重。

(三)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的支撑

当前,很多房地产企业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组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体系的保障,难以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企业战略是董事会的事,预算管理是财务部的事,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成为企业的常态,预算编制、预算控制成为财务部的专项工作,而其他职能部门大多是被动地配合,财务部作为单一专业的职能部门,无法承担和完成覆盖企业全流程、全业务的综合性强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往往只能闭门造车,惯常的做法是根据历年的财务数据编制未来的财务预算,这样的预算失去了对企业经营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具备可操作性,甚至导致各业务部门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抵触。

(四)多数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注重成本费用控制,而忽视企业价值创造

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仍然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片面地强调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的节约,而忽视了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追求。这一点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和工程招标阶段表现犹其明显,在设计阶段,片面地追求降低工程造价,刻意选择建造成本较低而设计理念落后的设计方案,放弃建造成本较高的新材料、新工艺,导致企业开发产品落后、运行维护成本高、社会效益低,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综合价值;在工程招标阶段,为了节约工程造价,片面地追求最低价中标,导致管理先进、质素优良的施工企业淘汰出局,资质低劣、技术落后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建设,偷工减料现象频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难以保证,甚至出现安全质量事故等,最终损伤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得不偿失。

(五)信息及网络技术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运用不够

单纯依靠财务部门传统的信息反馈手段难以避免信息反馈的片面性、滞后性、甚至失真,最后导致预算管理无法正真落实。

(六)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偏重于结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全面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估

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结果更容易以量化指标来体现,而全面预算管理的的过程更多是企业组织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所以导致企业对全面预算的考核较多的关注了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却忽略了对预算管理过程的评估,不能通过对预算管理过程的有效评估及时发现和总结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导致预算管理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落实经营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全面预算必须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为依据,不能偏离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

房地产企业必须首先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形成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案,进而制定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经营目标的时间跨度一般以3至5年为宜,以企业经营目标指导企业项目开发,包括确定企业将要进入的发展区域、规划企业的开发产品类型、产品市场定位、品牌营销策略以及产品设计总体方案,甚至包括企业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如金融机构、材料供应商、总承包商的确定,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的中长期预算,通过企业中长期预算的编制,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由企业决策层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传递到企业基层,将企业的战略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将经营目标层层细化和分解,只有这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管理工具。

(二)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保证企业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由企业预算的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三个层次组成:企业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企业总经理构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办公室,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机构;企业内部各项目公司、分子公司形成全面预算的执行机构。只有建立了一个权责分明、分工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业务范围全面覆盖、管理流程全程跟踪。

(三)改进房地产预算编制方法

通过对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充分研究和认证,充实预算执行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加强预算的可操作性,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数字化、表格化的简单粗放的预算模式。房地产企业在全面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对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地获取、规划报建、方案设计、工程招标、营销推广、物业管理、商业运营以及税务、融资等方面等进行充分细致的研究,制定各个环节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同时充分考虑在执行过程中的变量因素,在预算编制阶段预设应变措施,只用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落到实处。

(四)改變落后的预算控制观念,将成本费用的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相结合

预算管理必须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先导,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节约成本费用而忽视企业价值的实现,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项目设计、工程招标以及商业运营阶段,必须要有价值创造的理念,要有正确的预算管理观念以及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成本费用的节约不能以企业价值的流逝为代价,要改变那种预算管理就是为了省钱、为了节约的落后思想。成功的预算管理必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五)实现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现代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业务范围全面覆盖、管理流程全程跟踪的动态化、系统化管理过程,必须实现庞大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及时反馈,使管理层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动态过程进行整体认知和把握,使各参与部门保持良好的协同性,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及时反馈,形成企业全员、各部门、全流程的目标统一、行动协调一致。

(六)要注重对预算组织工作的考核

对全面预算的考核既要重视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又要注重对预算组织工作的考核,要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进行认证评价,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通过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研究分析,及时准确地找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预算编制是否体现战略目标、预算分析是否及时、是否发现了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是否有相应的改进措施、预算调整是否及时是否按程序执行等,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姬春燕.《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体系构建研究》[A].产业观察.2017.

[2]于化瀛.《房地产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A].财会月刊.2016.16.

[3]张忠玲.《国有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A].财务与管理.2017.3.

[4]王双利.《探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营管理者.2017.4.

作者:陈文杰

上一篇:银行服务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医疗业务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