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营改增”政策对高等院校的涉税业务带来很大的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涉税业务的范围,随后分析了“营改增”对高等院校税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营改增”的有效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物流企业税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流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管理探析

【摘 要】 在云平台下进行税务管理是实现依法行政、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大数据时代来临,随着金税三期管理系统的上线,税务信息化进程加快,税务管理离不开云会计[1]的支撑和驱动,这将给税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以房地产A集团企业为例,针对数据视角下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现状,分析了其存在数据来源单一、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引入云会计相关理论,以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税收业务为分析对象,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三个层次,登记管理、过程监控、纳税申报管理、稽查管理、纳税服务等方面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税务管理框架。期望能够促进云会计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大数据; 云会计; 房地产开发企业; 税务管理

一、引言

2013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珠海市某房地产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规避土地增值税1亿余元。同时,2005—2012年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超过31.2万亿元,2009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平均毛利率为55.72%。据央视测算,房地产业毛利率达到34.63%以上均需缴纳土地增值税,因此全国各类房地产企业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超过4.6万亿元,实际上8年间征收的土地增值税仅为0.8万亿元,这意味着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缴未缴的土地增值税总额超过3.8万亿元。自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实施税收专项检查以来,房地产被列入指令性检查已有10余年,每年被查处的偷漏税金额巨大,存在伪造报价、预收账款不及时入账、开具多个账户逃避监管、随意调整申报税额等多种问题。当前,税务机关由于征收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管理极其有限和滞后。

云会计[1]是一种基于互聯网、以数据为中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动态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其核心是资源共享、应用模式的改变,其可信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风险可控性等9个一级属性[2]。大数据是运用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等技术,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实时智能决策,通过嵌入到具体业务流程中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大数据时代,基于云平台进行税务管理,云会计的动态性和可伸缩性的计算能力使高效海量的涉税数据分析成为可能;云会计环境下的群体智能为领导决策支持提供了运行环境;云会计的服务化特征为面向广大纳税人的数据挖掘个性服务带来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随着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的上线,税务管理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对保障税收职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旧城改造被中央确定为民生工程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一,面对其复杂的开发业务以及集团化的经营战略,如何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中快速获取并高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云会计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全面、有效的税务管理,同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A集团税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A集团背景介绍

A集团创立于1988年,主要由广场和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构成,形成了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旅游、连锁百货四大产业。集团的核心是以广场命名的城市综合体,在其多年经营商业地产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汇集大型商业中心、高级酒店、写字楼、公寓、住宅和公共空间等多种建筑功能、业态的大型综合型建筑群。通过将不同的业态融为一体,有机地整合了商业、商务及居住等多种城市商业功能。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建筑功能分区实现综合体中不同业态的划分与互动,成为我国城市综合体投资与运营管理的先行者与领导者。

A集团下设北方项目中心、南方项目中心、酒店建设公司、商业管理公司、商业地产研究部等,划分南北区域,按照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产业、连锁百货等开发业态进行管理。业务范围分布全国,分别在各地设立项目公司管理具体业务,开发业态涉及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各大税种,经营流程涉及拿地、开发、销售、持有等多个环节。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作流程有了较大的改进,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升。但由于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等原因,对A集团等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3]。

1.数据来源渠道单一,真实性、准确性不够

A集团从事的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源整合型行业,开发流程长、资金密集,住宅从拿地到交房一般开发周期为22—26个月,商业地产则更长,开发周期为3—5年。在商业地产中以速度取胜的A集团,从拿地到开业开发周期也至少需要18个月。在其税务管理过程中,采集了大量涉税数据,如房管国土部门的土地出让、拆迁许可数据,工商部门的公司登记数据,发改委的立项数据,规划部门的选址、方案审查、用地许可、放验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数据,建设部门的初步设计审查审批数据、施工图审查备案数据、工程招标及备案、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数据等,均由A集团主动把相关证照提供给税务机关。在这个过程中,税务机关不能及时获取其立项证明、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数据,造成无法在开工前合理确定其土地增值税项目分期、合理确定其企业所得税成本对象等。同时,由于其开发周期长、过程复杂,且涉及公司设立、拿地、开发、销售、竣工后持有等各个环节,面对复杂繁冗的数据,其真实性、准确性税务机关难以逐一验证。

2.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不高,无法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随着集团的急速发展与扩张,除消费税和关税外,A集团的业务几乎涉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各大税种,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和涉及税种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税务管理。对于其开发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涉税数据、企业会计数据、第三方数据等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税务机关目前只能进行局部的、常规统计分析,无法进行充分的数据应用和信息共享,没有建立并利用数据仓库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内外部信息用于纳税申报的“情报深加工”,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纳税申报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造成许多“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

三、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税务管理框架构建

对A集团进行税务管理,按照“项目控税、集中管理、事前监控、事后清算”的原则,以项目管理为对象,基于云会计平台,依托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始,对其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预售、竣工验收、工程结算、项目清盘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实现税务管理与纳税人项目开发同步。本文以A集团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税收业务为分析对象,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三个层次,分析了云会计在登记管理、过程监控、纳税申报管理、稽查管理和纳税服务中的应用,构建了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税务管理框架[4],如图1所示。

对A集团进行税务管理将不再仅仅依赖于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中内部数据,应借助云会计平台,通过社交网络、语义Web、物联网等新兴应用,运用Hadoop(Map Reduce技术)、批量流计算(Twitter的Storm技术)、Apache等数据处理方法,OLAP、ODS、DW/DM等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获取税务机关内部、企业会计和外部第三方的各种成组数据、面板数据、空间数据、高维数据、多响应变量数据以及网络层次数据等结构复杂的数据形态,基于无形数据的有形模式进行识别、比较、分析、融合,生成房产国土信息、建委信息、规划信息等,对数据中的信息进行有序解读、有效运用,从而实现实时、动态、个性化的税务管理。

(一)登记管理

登记管理分为税务登记和项目登记。其中项目登记包括项目土地登记、项目开发登记、项目预售登记、项目产权登记和项目销售登记五个方面。

税务登记时,对A集团提交的证件和资料进行审查。在云会计环境下,通过查验工商营业执照信息、组织机构代码证信息、法人身份信息,核實其提供给税务机关的数据是否相符,以确认企业登记类型、所属行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查验中介机构的验资报告,核实企业股东构成、投资规模、投资国别、出资方式等资本结构;查验房产部门提供的产权证明,核实企业注册地址及生产经营地址;查验集团合同、章程、协议书等,核实其生产经营业务的真实性进而对其进行税种鉴定;查验其会计核算办法及软件,全面分析集团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履行纳税义务等情况,审核确定其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

项目登记时,通过查验国土部门提供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土地转让及投资入股,通用云平台查验其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土地投资入股协议、股权收购协议、土地评估及验资报告等相关资料,建设部门提供的项目开发协议及补充协议、立项批复或《投资备案登记证》、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建筑工程监理合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证》等,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规划总平面图,房产部门提供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源统计表》、预售商品房分层平面图、商品房预售方案、初始《房地产证》等核实其建筑施工、规划和房源情况,逐一填写项目登记信息,确保项目登记真实、完整。

(二)过程监控

通过云会计平台,强化房地产开发各环节和税源监控,以登记管理和信息采集为基础平台,以拿地—开工—预售—竣工—销售为关键节点,以契税“先税后证”为支撑,以项目完工清算作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加强A集团的各税种管理。

在土地登记环节,将土地使用税进行全面监控;对通过资产或股权收购,企业兼并、分立、置换等债务重组形式取得的土地,以契税“先税后证”或变更登记为基础,加强土地转让或变相转让时各税种的征收管理。通过土地登记环节土地使用状态的监控,加强土地再开发环节的营业税管理。

在项目开发—开工登记环节,跟踪了解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投资、施工单位、出包合同或协议以及建设施工进度等情况,掌握从事建设施工、装饰装修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印花税等税种的税源情况,并利用建设施工、装饰装修的单位或个人的纳税情况,确定A集团的建筑安装成本的实际进度,为税前扣除提供参考;根据A集团所得税前工资等税前列支情况与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相比对,确认其工资税前扣除是否真实及个人所得税是否足额缴纳;根据土地增值税的开发成本、开发费用等扣除项目与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相比对,分析集团税前扣除金额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该节点全面深入掌握A集团各开发项目的开发模式、立项及规划数据、物业类型及开完工时间,实现税务管理精细化。

在项目开发—预售登记环节,全面加强预售阶段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的管理。通过云会计平台中的房屋销售数据、发票开具金额等,强化该节点的不动产发票监控工作,全面了解A集团各项目的实际销售进度、价格变化、营销策略等。

在项目开发—初始产权登记环节,全面掌握A集团各项目的竣工面积、可售物业面积、不可售物业面积、已售面积、未售面积等;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的完工情况及工程结算进度,及时做好建设环节各承包商及分包商的税款清算工作,为项目最终的税项清算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项目开发—销售申报登记环节,利用契税征管中获取的A集团房地产交易信息,掌握房地产交易中转让房地产的有关税源信息,将转让方名称、识别号码,转让房地产的坐落地点、面积、价格与有关纳税申报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实时掌握集团的销售收入、销售面积以及计税成本与收入实现是否配比,确属差异的进行纳税评估及预警分析。对达到清算条件的项目,及时发出清(结)算通知书。

同时,对A集团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产生的各类会计与税收的差异、各类审批和备案事项的相关数据与综合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动态、后续管理。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业特点,重点关注其跨年税前扣除项目、亏损及税前弥补亏损、职工教育经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

(三)纳税申报管理

通过云平台获取全面、真实和客观的涉税信息。包括A集团涉税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税务登记代码、注册资本、经营范围、会计核算方式等,各种核定、认定、减免税审批事项等,生产经营规模、开发量、开发流程、开发成本、开发费用、水电气能耗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房屋销售、自用、捐赠及抵债情况,拨付工程款项,不动产销售统一发票领购和开具明细,不动产销售监控明细及企业申报数据、财务会计报表等。根据云平台中的行业信息,结合行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特点,掌握房地产业成本构成特点,针对A集团纳税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确定税务管理的重点环节。

以A集团提供的纳税申报和财务会计数据作为实施监控的主要数据,以日常税源管理采集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其他数据作为实施监控的辅助数据,与预警指标进行比对,对A集团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进行监控。通过拿地信息,判断其楼盘规模,核实其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通过前期开发费、基础设施费、工程建设费、公共配套费等,核实其成本,作为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开发项目完工产品结算的依据;通过房屋销售合同、预售登记等,核实销售情况,判断其是否足额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预征土地增值税、预缴企业所得税;通过云会计平台获取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银行贷款利息结算、项目工程合同结算、商品房购销合同、销售明细等与转让房地产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有关的数据,以及中介出具的《鉴证报告》,审核完成其土地增值税清算和企业所得税完工产品结算;结合A集团的申报、税款征收及入库信息、发票使用信息、享受税收优惠信息、涉税违法信息等,通过对A集团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与其他房地产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较,分析税负等指标的变动趋势,实现动态监控。根据审核分析的结果,及时发布风险警报,按执法风险的性质提出管理建议。同时,根据建议对预警信息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价,及时启动征收管理、纳税评估防范措施。

(四)稽查管理

充分利用云平台,构建稽查信息系统[5],全面涵盖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所需要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各种税目税率、企业经营状态、外部稽查情况等相关信息。在全面及时掌握A集团企业变革、市场变化、电子商务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偷逃税比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入稽查程序。

(五)纳税服务

通过税收信息服务系统,根据A集团房地产业的特征,及其复杂的业务形态,自动为其推送相关的税收政策、纳税提醒、评估预警等,并可实现实时政策咨询。利用程序服务系统,为A集团提供涉及具体办税事项时可能运用到的所有程序。具体包括网上办税、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发票管理、远程抄报送、网上认证、申报缴税[6]。同时实现实时办税查询,如受理办税结构查询、文书审批结果查询、证照办理查询、发票流向查询、欠税户查询等。通过权益服务系统,启动执法监察和检查程序,受理A集团的投诉、提起行政复议、进行监督举报等。最终实现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降本提效为原则,为满足纳税人的合法需求提供全过程、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服务,提高社会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四、结语

大数据、云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正逐渐影响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A集团为例,对数据视角下房地产业税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从登记管理、过程监控、纳税申报管理、稽查管理、纳税服务等方面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税务管理框架,期望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云会计对税务管理的支持与促进作用,进而加强房地产业税务风险管理,提高税务机关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5-60.

[2] 程平,温艳好.基于云会计的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31.

[3] 张艳玲.云审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3(10):47-48.

[4] 张建光,朱建明,张翔. 基于云计算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模式探讨[J].税务研究,2013(11):59-61.

[5] 劉畅.物流企业的税务管理浅析[J].税务研究,2010(8):97.

[6] 谢波峰.面向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大信息平台[J].中国税务,2014(11):58-59.

作者:程平 张砾

物流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2:

“营改增”对高等院校涉税业务的影响研究

摘要:“营改增”政策对高等院校的涉税业务带来很大的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涉税业务的范围,随后分析了“营改增”对高等院校税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营改增”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高等院校 涉税业务 影响

等院校原来计征的营业税属于“文化体育业”,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2012 年9月我国高校开始启动“营改增”试点工作,北京地区高校最先开展,接着其他省份高校陆续跟进。截止到今年,我国高校的“营改增”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最初依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非企业性质的高校不在一般纳税人认定之列,因此“营改增”试点之初,高校普遍都申请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然而随着试点过程的情况不断变化,高校在“营改增”之后面临选择纳税人身份、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涉税业务的范围

“营改增”全面实施影响高等院校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简称“四技收入”)等方面的营业收入。“营改增”之前开具技术贸易发票,缴纳5%的营业税,营业税是价内税,计税税基是收入全额。“营改增”后若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缴纳 3%的增值税;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缴纳6%的增值税,计税基础是含税收入。如果高等院校的“四技收入”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免税合同的,“营改增”前由地税局审核开具免税发票,“营改增”早期由国税局审核开具增值税免税发票,后期改为主管国税局审核后由高等院校自行开具零税率发票。

二、“营改增”对高等院校税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高等院校实际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早期,高等院校一般选择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由“营改增”前营业税税率5%降低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率3%,降低了高等院校的实际税负。“营改增”后期,大多数高等院校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6%,由于高等院校横向科研支出中主要为差旅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试验加工费、劳务费、印刷费和版面费等,其中劳务费比重较大,但实际中很少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能抵扣的进项税额非常有限。因此高等院校选择“一般纳税人”资格后,其实际税负高低取决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如果进项税额很少,则很可能会造成税负不降反升。因此,高等院校应合理进行税收筹划,积极应对“营改增”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对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税收征管机关由地方税务局变为国家税务局,发票的管理更为严格。原来开具营业税制下服务业发票的高校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现在需要开具增值税发票。如果高校选择一般纳税人,则其既可以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也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需要符合税务机关的相关规定;如果高校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则只能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使用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如果对方单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就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由主管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可抵扣和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区分

高等院校目前处于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有新的经济业务出现,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要严格区分可抵扣进项税额和不可抵扣进项税额。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规定,一般纳税人应当将免税项目、非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分别核算管理,不得在免税、非税项目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也就是说,对于高等院校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项目、免税的横纵向项目、代管暂存类项目不能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在应税项目中可以抵扣。

(四)增加了高等院校的涉税风险

高等院校一般都是独立法人实体,是所在区域重要的纳税主体。“营改增”前高等院校涉及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及附加税、个人所得税,其中个人所得税是代扣代缴,一般来说涉税风险较小,而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务部门管辖,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营改增”后执行6%的增值税普票或者专用发票。增值税的征管制度等比营业税严格的多,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金额与增值税的计税基础息息相关,既影响高等院校对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销项税额,又影响到其接受服务、日常采购等环节所产生的进项税额,发票的领取、开具、使用和监管更加严格,因此,“营改增”后高等院校涉税风险加大。

三、“营改增”对高等院校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涉税会计科目设置应当改进

高等院校缴纳营业税时,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营业税及附加”明细科目;“营改增”早期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营改增”后期,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高等院校应当对“应交税费”的明细科目进行改进,设置“应缴增值税”,该科目下设置“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等明细科目,设置“未交增值税”科目,同时设置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教育费附加”“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应交水利基金”“应交印花税”等科目。总体上,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高等院校纳税科目设置和一般的企业基本一致,科目核算上更加精确。

(二)涉税会计核算更加复杂

“营改增”之前,高等院校缴纳营业税,涉税会计核算相对简单,只在销售和缴纳环节中进行会计核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之后,高等院校还需要对采购环节增值税的进项进行会计核算,这样才能对增值税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抵扣和核算。在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如果有足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实际税负会下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高等院校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但涉税会计核算更加复杂,并且進项税额抵扣的工作量很大。目前,高等院校一般采用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收入缴纳增值税的最终都是由每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承担,关于增值税的税务管控和缴纳,是采取单个应税项目增值税抵扣还是所有应税项目增值税合并抵扣,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较难的选择。

(三)对进项税额转出处理的影响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不得在非税、免税项目中抵扣。高等院校现在的涉税会计核算业务日趋复杂,而高校教师对增值税的抵扣也不一定非常了解,接受的发票通常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会计人员在收到专用发票用于非税、免税项目时,必须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四)对科研收入记账金额的影响

高等院校一般根据实际收款时间确认收入,而税法规定按照纳税义务实际发生确认收入,而不考虑款项是否收到,实务中以发票开具的时间来确认纳税收入是通用的做法。纳税收入与高等院校的会计收入存在收款的时间差,很难做到二者同步。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科研收入按照实际收取的业务价款全额确认收入,“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价内税,“营改增”前对收入核算不存在影响,“营改增”后,增值税的销售额都实行价税分离,高校申报纳税的科研收入都小于会计收入,在实际中,这也对考核科研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高等院校应对“营改增”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纳税身份的选择

“营改增”后,高校选择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都存在利弊。小规模纳税人有利方面主要是计算简单,有利于会计核算,财务工作量增加不大,并且名义税负仅3%。不利方面是只能开具普通发票,对方单位不能抵扣。而如果高校选择一般纳税人,有利方面是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方便对方抵扣,促进横向科研项目的增长和发展;能抵扣研发服务项目中产生的水电费、设备费,有可能实际税负更低。不利方面是需要重新设置会计核算科目,需分别核算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计算复杂,需对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得可能有难度;特别有的理工科院校高校横向课题需要按项目核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量会大幅增加。因此,高等院校不应该盲目选择一般纳税人或者小规模纳税人,而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测算两种模式下的实际税负,并结合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量的影响,选择适合自己的纳税身份。

(二)强化高校会计人员培训,提升涉税业务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邀请税务专家对会计人员进行“营改增”系列专题培训,会计专业人员也应该自学税法知识,同时强化与主管税务机关的业务沟通,税法不明晰问题或者遇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主动与税务部门沟通,多种途径提升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员的涉税处理能力。

(三)完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

“营改增”对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税务管控要求设置涉税会计科目,准确核算涉税相关业务;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增值税发票的领取、开具、使用管理,增值税纳税申报、认证、抵扣。随着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进,“营改增”工作逐步深入,高等院校应该在实践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应对,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规范发票管理

与营业税税制下服务业地税发票的管理模式相比,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和稽查更加严格。高等院校要制定相应的发票管理制度,对增值税发票的开具、使用和核销进行严格管理,确保高校日常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增值税存在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减少应纳税额的问题,国家税务局对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审查有严格的要求,对发票抵扣联的管理也很规范,高等院校财务部门必须对取得的可以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货运发票等可以抵扣的进行严格审查,认真核对相关发票信息,以便及时更正发现的错误信息,保证取得的专用发票都能抵扣。对外开具的发票也要严格遵守税法制度,确保开出的发票准确无误。

(五)加强增值税的纳税筹划

实际税负的高低,受到高等院校自身内部因素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高等院校要降低税负,既要做好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又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进行纳税筹划。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高校要降低税负,应该提高可抵扣进项税额在科研收入中的比例,减少不可抵扣的费用;尽可能取得合法抵扣凭证,尽量少选择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以减少不能取得增值稅专用发票的情况。Z

参考文献:

刘赪.“营改增”对现代物流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及选择——基于案例公司的数据分析[J].商业会计 ,2016,(6).

作者:杨西萍 李波

物流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3:

营改增后物流企业挂靠经营模式下税收管理思考

[摘要] 本文基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从税收管理的角度出发,从经营模式、纳税核算、行业现状、管理漏洞角度对挂靠经营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税务问题进行探讨,为相关部门在营改增之后的税收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物流企业;挂靠经营;营改增;税收漏洞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24.017

物流行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的行业,物流辅助服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运输业务是其核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矛盾和行业政策的影响,为了谋取更多利益,降低投入资金和营运成本,物流行业的挂靠经营现象也显得越来越普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物流企业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物流企业挂靠经营模式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挂靠经营模式甲-在1995年就已获得国家认可,物流行业作为涵盖交通运输的聚合型产业,延续并推广了这种模式。挂靠经营是指个体运输户(挂靠者)将车辆登记在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被挂靠者)名下,以其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并由向该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的经营模式。虽然挂靠经营模式的普及使市场供求矛盾得以缓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但是挂靠经营的随意性以及物流服务的隐蔽性却加大了相关单位对物流企业管理的难度。

2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及物流企业纳税的情况

截至2014年1月1日,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纳税人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适用税率为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税,征收率为3%,而装卸搬运、货物运输代理、仓储、货运客运场站服务等物流辅助业则适用6%的税率。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物流企业的纳税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部分物流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增,同时,也有部分物流企业(以挂靠经营的物流企业为主)的税负大幅下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存在问题。

3 营改增实施后物流企业挂靠经营模式下存在的税收管理问题

在营改增模式下,被确定为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会计核算要求变得更加严格。物流企业的营运车辆大多由白有车辆和挂靠车辆组成,而且后者居多。当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分拨给挂靠者并向其支付报酬时,挂靠者按照合同的规定营运向被挂靠单位缴纳一定费用,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给被挂靠单位。符合申请代开条件的挂靠者多数是小规模纳税人,税务部门代开的专用发票税率也为3%,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作为被挂靠者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但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业务却存在很多税收管理问题。

(1) 被挂靠单位难以从挂靠者手中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致使税负增加。由于大部分挂靠个体手续资料不符合申请条件或有意逃税,被挂靠单位很难从挂靠者手中取得专用发票。在营业税制下,仅根据其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可扣除凭证也不局限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即便挂靠者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税负担;但是在“营改增”模式,作为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如果未能取得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就需承担较高的税负。

(2) 物流企业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渠道有限。目前,物流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途径主要有石油公司和提供车辆维护、修理修配的4S店。由于国内4S店的修理维护费用较高,行业内维修欺诈现象严重,加之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6c/o,可抵扣额相对较低,所以物流企业宁可放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愿意到4S店维修。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物流企业采取在国有大型石油公司统一办理多用户加油卡的方法获取旗下挂靠车辆燃油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公司车辆持副卡到发卡单位所属加油站加油时,消费信息就会汇总到主卡上,石油公司就可以根据主卡消费信息向被挂靠单位按照17%的税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3) 税收管理漏洞,产生套取增值税发票现象。虽然多用户加油卡的使用有效解决了物流企业车辆燃油增值税发票问题,但是在管理上却存在极大漏洞,真实使用情况难以监督。以挂靠者(小规模纳税人)承接被挂靠物流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按照11%测算)分派业务为例:(仅从增值税角度简单分析,其他费用不计)

物流企业承接222万元(含税)的业务,将业务分派给挂靠者A,取得价款100万元,增值税额3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做如下会计处理:

Dr:银行存款

222

Cr:主营业务收入

200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

22

Dr:主营业务成本

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

Cr:银行存款

103该项业务毛利为100万元,应交增值税额为19万元,挂靠者承担3万元增值税额;

如果物流企业不向挂靠者支付现金,而向其提供价值110万元的加油卡作为回报,同时将其视为白有车辆的燃油费入账,并且不向挂靠者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挂靠者在当月将油卡消费完。会计处理结果如下:

Dr:银行存款

222

Cr:主营业务收入

200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

22

Dr:主营业务成本

94.02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98

Cr:预付账款

110该项业务毛利为105.98万元,应交增值税额为6.02万元,挂靠者不需承担增值税额,还可以额外获利7万元,税款流失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利益驱使,被挂靠单位和挂靠者形成默契,以价值稍高于挂靠者应得劳务报酬的加油卡副卡进行交易,挂靠者不仅不用支付代开发票税金和T本费,还可以额外获利;被挂靠单位也取得了可抵扣额远高于代开发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大大减少了自己的赋税额。

(4) 混合经营,故意变更收入结构,利用税率差异降低税负。物流行业是集合交通运输和物流辅助的复合型产业,按照营改增政策的规定,交通运输业应税服务增值税税率为11%,物流辅助服务增值税税率为6%,两者税率存在差异而业务性质又难以区分,因此在交易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在开具发票时人为地减少税率较高的运费金额,增加税率较低配送、仓储等费用从而降低其销项税额,降低整体税负。

4 营改增后加强对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是税务机关在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降低代开标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收费项目,降低申请难度,方便挂靠者申请代开发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开票奖励制度,激励挂靠者主动申请代开发票;

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对挂靠者及物流企业本身的燃油、里程及吨位情况同时进行监控,杜绝套取增值税发票现象的发生;

二是加强对4S店的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为物流企业取得正常修理、修配支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便利;

三是积极建立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和管理需要的经营模式取缔现行的挂靠经营模式,以实现挂靠者和被挂靠者的相互监督;

四是对物流企业的混合经营,无法划清收入的,从高适应税率或重新确定合理税率进行征收,减少税率差异带来的税收损失;

五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广泛的情况下,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及财政局可通过对其业务信息进行有效监控,防止虚报谎报业务量,以便核算应纳税额,减少国家税款流失。

作者:李金彩 蔡旺

上一篇:数学例题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曹刿论战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