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行政执法论文

2022-04-19

摘要: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具有大量社会资本,这构成其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乡镇企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降,社会资本在传递信息、构建信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乡镇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再造社会资本。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乡镇企业行政执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镇企业行政执法论文 篇1:

中部地区乡企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根据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从发展背景、发展特点、发展问题、发展对策这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与分析,初步描述了中部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并希望以此来了解和推动中部乡镇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部地区 乡镇企业 特征 对策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目前,中部六省乡镇企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如: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比较低,产品和产业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现;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弱化,行政执法、改善环境和落实政策的工作难以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采取相关的对策。

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特征

增长方式开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高型转变。近两年来,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在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数量扩张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出现了萎缩。对2006~2008年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后可知,总体上来说全国各地区的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急剧下降,中部地区也不例外。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呈下降趋势。2006年湖北省的投资额为2055.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2%,占全国比重为3.3%。2007年的投资额为3927.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占全国比重为3.3%。2008年投资额4478.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占全国比重为3.5%。

中部地区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企业的产权主体呈多元化趋势。经过十余年的产权制度改革,中部地区乡镇企业改革打破了所有制、地区、行业的界限,使乡镇企业的产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原来单一的以乡村集体独资为主,逐步转化为以乡村集体参股控股为主,个人独资、合伙、社会法人、企业职工及外商参股等多种形式。并且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改革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中型企业以组建企业集团、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兼并为主;而中小企业则采取股份合作制、出售、拍卖、租赁、承包制以及破产等形式。形成了“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局面。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最为迅猛,成为推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体制改革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出向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从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增加值看,近年来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第一产业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提高。第二产业比例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增加值比例的下降。与之相应,乡镇企业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动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的降幅以及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的增幅均明显滞后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变化。

中部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产品和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提高乡镇企业经营水平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形势越来越严峻,乡镇企业整体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比较传统和粗放,市场开拓意识和产品开发意识不够强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突出,使众多小企业面临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比如湖北多数企业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为主,产业层次浅、产品档次低、设备落后、工艺粗糙、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没有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凸现,真正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很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型企业关停多。据反映,湖北黄石市共关并小水泥62家,压产132万吨,减少产值近3亿元,减少利税2600万元。全市有采矿许可证和煤矿生产许可证的106家乡镇煤矿,全部停产整顿,查封无证矿井120处,全年减产100万吨以上,影响产值近2亿元,影响利税近1000万元。粮油加工企业普遍效益差,停产居多。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有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多效益好,而有的地方乡镇企业寥寥无几,农村面貌没有得到基本改善。比如湖北中部地区的武汉、黄石、三峡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较快,带动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那些地区的企业在湖北省具有显著优势。黄州下属的麻城、罗田等地区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就较慢。尤其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竞争异常激烈与残酷,地区间的差异问题更加明显。各地区的企业不能加强合作,单凭个体力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势必势单力薄,无强劲的竞争优势。

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融资方式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下降;但是从全国看,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还比较高,融资方式单一。贷款难和发展资金不足成为这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信贷难致使企业资金不足,束缚了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前景、有订单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因自身实力不强,力量薄弱,加之贷款难而使一些东西合作项目、东部地区转移项目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中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

政府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的政策,各地采取了切实的加强措施,8个省份成立了专门县域经济管理机构,919个省份专门制定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有些地方推行强县扩权,把部分权限下放给县。毋庸置疑,中部地区也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国内大背景下,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对农户进行补贴,降低信贷要求,完善社保制度,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使他们提高积极性;鼓励乡镇企业的创办,不断改善乡镇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资;还注重提高乡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一些资学奖学政策。这些都说明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创办是十分重视的,有政府作为后盾,乡镇企业的建设将会如虎添翼。

经济支持。乡镇企业的建设水平虽然正在逐渐上升,但比起发达城区的建设还有一段距离,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也仍未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倡导以工促农、以东部发达地区带动西部落后地区、中部崛起的号召,对乡镇企业的建设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财政拨款。同时中部地区自身也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有的地方自然风景优美,就可以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湖北黄冈麻城的龟山风景区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它的发展,当地农民也逐渐投入到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中,另外由于地势高的缘故,那里还盛产茶叶、山野菜等特色产品。这样一来上面有经济政策的支持,下面有当地特色产业的支撑,中部乡镇企业建设的障碍越来越少,发展的空间就越来越来大。

科技与教育的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科技产品的普及运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提高了城区相关产业的效率,也提高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靠劳动力和资源的局面。教育的大力推行,也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根基。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得到改善,企业的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这些教育与科技的进步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乡镇企业是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兴办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发展在农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企业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结 语

中国中部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问题的存在,使我们看到它的潜力和危机。针对它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引导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针对它的问题和缺陷,我们要及时预防,取长补短。政府目前出台了很多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有利的条件,争取使乡镇企业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黄建新

乡镇企业行政执法论文 篇2:

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社会资本分析

摘 要: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具有大量社会资本,这构成其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乡镇企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降,社会资本在传递信息、构建信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乡镇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再造社会资本。

关键词:乡镇企业;企业社会资本;社会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在国内工业生产中占到半壁江山。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快速回落,经济效益整体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关停并转”。尽管后来全面“改制”来努力实现产权的明晰化,乡镇企业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乡镇企业奇迹般地兴起曾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而其又迅猛回落更是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纷纷从产权、市场环境、二元经济结构、内源发展等角度人手,对乡镇企业展开全面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条件变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会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植根于乡村社区,其发展历程深深地受到乡村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乡镇企业发展中社会资本的变化,力图从新的视角研究乡镇企业的发展轨迹。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涵义

一般来说,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社会结构或人际网络的社会联系中,为个人或组织所控制和利用,有助于实现其行动目的的显在或潜在的各种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从各类社会网络中获得的、用于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资源集合。

1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主要由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决定。企业的社会地位体现在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就是从“上边”获得稀缺资源。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尤其明显。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都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这些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给一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使有的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尽管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的结构较为松散和间接,但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经营者社会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制度化关系的位置,如政治身份等;后者则指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属性,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如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等)而获得、占据各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关的权利就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调动社会资源的途径和动力。

2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则更多地源于企业社会网络和企业内部的信任、规范等。企业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在产品的产购销过程中与其他贸易伙伴所发生的一些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社会联系,如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等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这些联系多而广,企业就可能获取大量社会资源: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企业迅速获得真实信息,在降低信息的搜寻、甄别、选择成本的同时,及时得到有效信息,拓展企业的选择余地;影响其它企业的行为选择,增加交易的机会;在交易中增加信任,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等。

企业内部关系(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和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人们之间团结,相互信任,认可并遵守共同的价值规范等,能够提高人们对企业的忠诚,降低监督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二、充裕的社会资本:乡镇企业兴起的重要基础

在发展初期,乡镇企业虽然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却存在丰富的社会关系,具有大量的社会资本,这构成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乡镇企业的结构性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关系性社会资本则是由经营者的社会关系和企业内部相互信任产生的,

1 与地方政府的紧密联系

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个体私营企业在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乡(镇)办和村办的集体企业形式,这种情况在以“苏南模式”著称的江苏最为典型。集体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具有密切关系,能够获取种种优先权甚至特权,有机会得到地方政府所控制的短缺资源,这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推动”的原动力。如,乡镇企业创建时所需要的土地、机械设备、厂房等,很大一部分由当地政府半送半卖取得,价格很低或者是免费的;企业资金大部分源于银行贷款,往往是采用集体担保或集体贷款的方式取得的;乡镇企业的交易常常以集体信誉为保证,以此增加企业的信任程度,等等。

创办企业是一个风险选择。但在现实运作中,乡镇企业不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承担各种结果,其发展中的种种风险转嫁给了集体。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声誉和经营风险都有地方政府担保,集体性质使之一开始就没有后顾之忧。

2 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关系

乡镇企业的经营者一般是农村中所谓的“能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开拓,在本地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就由于做工等原因走出乡村,不但富有闯荡经验,对外面世界有更多的理解,而且把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延伸到乡村之外。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信息交流、信息服务还很不发达时期,社会网络成了人们了解外面的重要途径。经营者可以通过社会关系,搜寻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供求信息、企业融资信息、生产技术信息等;甚至在普通的人情交往中,也能发现和捕捉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

虽然经营者的大部分社会关系是弱关系,不能产生强烈的信任,但在企业交易没有其它可凭借的情况下,也会以这些弱关系为依据,提高交易成功率,并有效节约双方的交易成本。这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没有信用历史可供查询时的市场交易中显得尤为突出。

3 企业内部的信任

我国乡村是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熟人社会,个人、家庭的社会关系深深扎根于社区,人们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因此,人们认可名誉、地位的约束力,自觉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这对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形成了特殊的激励和约束:从激励来说,企业家所获得的经济性和社会声望的回报是丰厚的,并且他所经营的企业可以向社区转嫁风险;从约束来说,经营者必须考虑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别人的评价,努力表现出对企业的忠诚,在经营中自觉地尽职尽责。

乡镇企业的职工绝大部分是本地人,社区知识和传统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也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们都比较熟悉对方的个人能力、信用、道德等,能够依靠以前经验做出合理判断,因此,他们决定合作,就是认为对方值得信赖,可以

给予充分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在监督较弱或没有监督时仍然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管理中的监督需求;同时,他们基于互惠回报及“共同富裕”的期待,也愿意对企业发展主动付出。所有这些,无形中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社会资本下降及社会关系负功能的凸现:乡镇企业开始回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革;而乡镇企业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实力大大增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内部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降、贬值,社会关系的负功能日益凸现,其发展速度快速回落。

1 乡镇企业社会资本的下降

(1)依靠政府部门调动资源的可能大大降低。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与此相对应,政府要真正转换职能,不再对具体的经济行为直接干预,而是突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政府对资源垄断被打破和消解,其掌握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迅速减少,地方政府尤为如此,因而乡镇企业从政府部门获得的直接支持越来越少。同时,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增强,并未对乡镇企业产生多少的促进作用。如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职工在退休养老、停职失业以及患病、工伤期间得到生活保障,发展和完善与有关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对国有企业或城市内的企业有明显的减负效果,保证企业把主要精力运用于生产、经营;但是,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社区,这些社会支持和保障本来就是由社区内部提供,乡镇企业并不能从这些改革中得到多少新的发展动力。

(2)社会关系传递的信息价值减小。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大量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快速增加,企业利用市场获得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已具备相当实力,普遍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收集、处理的内部机构或部门。通过这些正规的信息渠道,乡镇企业获取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有效性和系统性。社会关系带来的有效信息则较少,也比较零散,可以说,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它可能对企业确定生产方向产生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规模小,技术低,设备简单,通用性强,转产的机会成本很小,即所谓的“船小好掉头”);但在乡镇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它对企业的作用无论是从相对角度,还是从绝对角度来说,都是明显减小,企业不可能再根据一些偶然信息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战略。

(3)企业内部信任的弱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积极追求利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甚至有的人把经济利益当作了唯一目标,有意无意地忽视价值、信任、声誉等情感需要,更多地表现出“理性人”的一面。同时,乡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社区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侵蚀,人们有了新的选择,交往范围扩大,因而不能完全预期重复博弈,社会流动速度加快,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相应社会结构瓦解,社会关系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下降,社区团结力显著减小,另外,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规模快速扩张,职工的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本地,企业内部成了雇用被雇用或劳动分工的经济互动,人们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邻里、朋友、熟人等人际关系。这些变革导致乡镇企业的内部信任弱化,消解了企业原有的激励约束机制。

2 社会关系负功能的凸现

在乡镇企业规模壮大、结构趋于复杂的同时,其社会关系的负功能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一些社会关系不但不能产生效益,而且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对无用甚或有害的社会关系,企业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进行维持。

(1)社会关系对企业利益的可能损害。波茨明确提出,社会关系可能产生四个消极后果:排斥圈外人、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限制个人自由和规范消除异己等。乡镇企业利用社会资本迅速兴起的同时,无形中也限定了发展的方向,即出现“路径依赖”现象,且企业发展越快,发展程度越高,企业的关系网络越难以改变。第一,尽管经济社会环境和乡镇企业自身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仍倾向于利用即有关系进行业务交往,遇到问题常常依照原来解决方式和解决途径,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不熟悉领域,对引进人才和技术缺乏积极性,没有动力甚至没有意识去主动接触、开拓更大市场等;第二,有的社会关系不再促进而是干扰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企业的自主性受到影响,如企业内部熟人关系形成非正式群体,他们可能偏离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如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特殊联系,这时反而成了企业深受“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之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解决社会问题甚至是追求私人利益,常常动用乡镇企业资源、挪用企业资金、要求企业安置就业等。

(2)维持无用或有害关系的成本。对乡镇企业来说,虽然一些社会关系失去了价值,甚至是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往往不能采取措施切断这种关系,而是仍付出一定代价来维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脱离这类联系,或者代价太大。对乡镇企业来说,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任意改变。如果企业强行摆脱这些关系,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毫无疑问,乡镇企业断然拒绝地方政府的无理要求,可能一时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但在行政执法还不规范、尚未有效监督时,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合法伤害权,或者是其侵权行为迟迟得不到纠正,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麻烦。结果,乡镇企业利益得失权衡时“两害相权取其轻”,维持原来的社会关系虽是次优选择,但也是最不坏的方案,是一种避害性的非制度化生存。二是这些关系将来可能有用。社会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其价值具有滞后性且难以事前评估和判定,因此,当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宁愿平时多保持一些社会关系,以备不时之需。避免到时无法补救。

四、乡镇企业社会关系的重构:再造社会资本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乡镇企业全面“改制”,力图实现“二次创业”。然而,实践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不可或缺,乡镇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重构社会关系,创造新的社会资本。

1 “改制”为什么没有使乡镇企业再现辉煌?

乡镇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制”,它最初指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明确为“改三制”,即改革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不可否认,“改制”确实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仅仅通过完善制度并不能真正解决乡镇企业的关键问题。在现代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带来了委托一代理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有机会主义行事的倾向,

即“道德风险”,如可以更努力工作却偷懒,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追求自我目标而不是实现企业的目标等。如果对企业家的行为进行监督,就要花费很高成本,甚至一些信息无论花费多大代价都无法获得。

事实上,制度建立和实施是嵌入社会文化系统、交往系统之中,社会关系的功能不可能被制度完全替代;乡镇企业即使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仍要借助社会资本来促使制度执行、弥补制度缺陷,如通过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等,提高人们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重构社会关系的原则

不同的社会关系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企业向社会关系投资有多种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来确定社会资本重构的方向。当前,乡镇企业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点要实现三个转变:

(1)关系网络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闭合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形成稳定、有效的共同准则,产生相应的责任和预期,保证对不讲信用者共同制裁,但是,关系网络自成体系,限制了他人的加入,影响社会资本的增殖,一些社会资源甚至越用越少而得不到补充。另外,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也抑制他人对网络内社会资本的涉取和利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准则、信用、信任等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封闭关系网络的效用越来越小,而其负面效应则越来越大。因此,乡镇企业应着重社会关系的开放性、普遍性,努力扩大社会关系的范围,对所有可能的联系都开放,而不是仅限于特定的成员或组织,拓展社会资源的来源。

(2)由强调先赋性社会关系向后致性社会关系转变。先赋性社会关系指企业建立时固有的社会联系,如企业与管理部门的关系,它不易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后致性社会关系指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建构的社会关系,它是企业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先赋社会关系使企业起步时优先获得一些社会资源,顺利进入市场,掘取“第一桶金”,乡镇企业兴起时的社会资本主要由这种关系带来的。但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先赋社会关系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其中一些关系已失去作用甚或有害,因此,乡镇企业要积极实现后致性社会关系,保证关系网络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随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

(3)重点由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强关系能够提供可预期的经验和信任,动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强,但它数量少,传递的信息和知识重复性高。弱关系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可以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正规渠道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公开的、共用的,乡镇企业应该通过关系网络,从不同群体得到更多的差异性、独特性信息。弱关系不仅仅充当“信息桥”。它还连接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有效地利用弱关系进行资源的交换、借用,也是乡镇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3 重构社会关系的可能途径

乡镇企业关系网络的重构,就是改变原来社会关系的组成和结构。当然,不是全部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而是在原有社会网络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关系网络,是对既有社会关系的“扬弃”。

(1)改造现有社会关系。对于失去效用或妨碍发展的社会关系,乡镇企业不可能轻易摆脱,也不应该采取简单摒弃的态度,企业要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有效降低可能损失和维护成本,努力从中发现新的社会资源。乡镇企业更多的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其新的利用价值,因为社会关系具有通用性,为某种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可以传递其他内容。如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联系,虽然政府部门直接掌握的稀缺性资源锐减,但它们仍有多种方式支持乡镇企业——安排技术改进资金的投放,加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协调租用土地、基础设施改造等。

(2)提高企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中心性是表示个体或组织在关系网络与其他成员直接关联的情况,一个行动者与许多他者有直接联系,他的中心性就高。伯特把社会网成员之间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洞”,它为中间者提供了保持和控制信息的竞争优势,因此,结构洞带来的是机会,是第三者获得中介的好处,它与合作和信任相冲突。乡镇企业要利用各种机会,在关系网络的互动、交往中建立更多的直接联系,减少“结构洞”,加快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降低中间人机会主义的风险,使关系网内互惠规范不断加强,集体合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所有成员共享网络带来的社会资源。

(3)积极构建新型关系网络。现在,乡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随之提高,企业要借助于丰富的业务交往、信贷交往、相互协作等,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企业家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传递信息和信任,积极宣传自我,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企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提高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内部关系来看,乡镇企业要超越乡村社会的熟人认同和信任,积极构建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乡镇企业为内部成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利用其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使员工互相信任和团结,形成强大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

(责任编校:秋 泉)

作者:王俊杰 宋国学

乡镇企业行政执法论文 篇3:

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安置更多农民工就业

近年来,榆树市经济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持续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突破、安置农民就业增收的重大战略,坚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运作,大力推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县域突破、安置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出路

榆树市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12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9万。全市劳动力4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8万。长期以来,农业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如期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鉴于此,每年年初榆树市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反复强调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地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是榆树市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出路的思想。要求全市上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抓紧抓好,务求实效,从而形成共识,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安置更多农民就业成为了全市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2.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镇企业

榆树市乡镇企业大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特别是农民工创业,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撑。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国家、省和长春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榆树实际,不断完善扶持政策。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共计32条。2009年,调整了有关条款并增加了34条。同时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创业环境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制订了细致的规定,把规定印发各市直机关、各乡(镇)村、规模骨干企业,并集中时间在广播电视台反复播发规定条款。规定出台后,2007年全市就有1780户农民投入了自主创业的行列,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达459人。2009年农民创业人员超过了2000人。有的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有的从事种养业,有的从事加工业。

3.强化服务,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加快进程

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榆树市在发展乡镇企业,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上,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服务。市政府积极运作,启动了榆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责成经济局牵头,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会、劳动就业局、技术监督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行动,开展工作。经济局与劳动就业局、榆树市职业高中联合对创业者开展项目选择、电气焊、家政服务、如何维权等培训。2009年举办培训班5 期,培训人员550人。实行企业预备期制度。对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工商部门优先鼓励。成立榆树市中小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对企业的维权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改版榆树市中小企业网站,并免费为企业提供网络市场信息,免费为50企业搞宣传,推介创业项目65项。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创业,榆树电视台继续开设了“走进民营看创业”专栏,定期宣传全民创业的典型,对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到2009年10月,全市已新创办小企业143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11户,新增就业人员8045人。

4.强力营造宽松环境,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方便

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榆树市实际,在出台《中共榆树市委、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的同时,还完善了《榆树市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榆树市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榆树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榆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的通告》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软环境建设专题会议,通报环境建设中的涉软案件处理情况,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3个单位的7名违反软环境建设规定人员,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大厅,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市软环境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5.加强领导,为促进农民创业提供组织保证

为更有效地推动全民创业,特别是农民创业,市委、市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每年年初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表彰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涌现出的创业带头人、先进企业、先进个体工商户、纳税大户、先进个人。把“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的各项指标和乡镇企业的其它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街),并列入年终考核体系之中。明确要求乡镇一把手工作是组织领导农民创业的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和骨干力量抓好协调服务。市委、市政府领导以主要精力抓农产品加工业,对推动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到2009年末,全市农民创办的企业达35000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近24万人,农民从事乡镇企业所获得的收入20亿元左右,人月均约1836.5元,农民办企业缴纳的税收达7000万元以上。不仅加快了农民创业致富步伐,也较好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省农委乡企局供稿)

上一篇:绿色企业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众筹融资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