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乡镇行政管理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对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研究,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流程。文中主要从服务方式、机构设置、办事流程、信息建设、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论文 篇1: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摘要:在“乡政村治”格局下,农村基层管理领域存在着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自治权两种权力形式。由于制度、体制和环境等原因,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在衔接和互动方面显现出非此即彼的发展偏向或者互不相干的独立倾向。通过修改法律,起草配套性法规,采取制度创新、体制变革、选举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等举措,明确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权限范围、行为边界和工作机制,是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政府行政;村民自治;政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确立了“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在“乡政村治”格局下,农村基层管理领域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体系和权力形式,即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自治权。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实行村民自治20多年来我们的关注点基本上一直定位于上述两种组织体系和权力形式的结构与功能分化,即如何彻底改造以前组织高度重合、权力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现政府行政权与社会自治权的分离。然而,这一认识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和互动日益凸显为一项新的实践目标和理论命题。本文试图以“乡政村治”体制的现实困境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起点,探究“乡政村治”体制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向,探寻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及其现实意义,提出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乡政村治”体制的现实困境与根源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乡政村治”体制为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农村基层民主的推进提供了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外部体制环境。但是,村民自治实施20多年来,存在理想形态与实际运作之间的较大张力,面临着诸多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乡政村治”体制的内在缺陷有高度的关联性,农村基层民主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限度也与这一制度设计密不可分。当前,“乡政村治”体制的现实困境最突出地体现在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和互动方面。

前文已述,“乡政村治”体制问题主要在于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结构与功能分化,从而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两种治理体系区分开来。基于此,现阶段的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两个不同向度展开的,由此导致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在衔接和互动方面存在非此即彼的发展偏向或者互不相干的独立倾向。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国家的政策贯彻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过度膨胀,在村民自治工作中出现“越位”现象,村民委员会出现“附属行政化”及其干部的“官僚化”,这大大压缩了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的成长空间。其现实表现体现在:乡镇政府依然延续传统的行政管理和领导方式,仍把村民委员会当做自己的下属行政组织,或继续控制村民委员会的人事权,或对属于村民委员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另一方面,与此相反,由于过于强化甚至绝对化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几乎无法正常延伸到村庄,其行政管理在村民自治工作中处于严重的“错位”和“缺位”状态,村民委员会则呈现“过度自治化”,这导致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放任自流以及村民委员会绝对独立的局面。其现实表现体现在:村民自治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村级自治组织擅自作出了不属于村庄自治范围的决定,或随意增加村民的非法定义务,违法限制村民的自由权利,或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乡镇政府布置的国家各项任务。①

从根源上看,这些现实困境最终都与乡镇政府和村庄社区的组织体系、权力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关系形态密切相关。乡镇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居于末梢地位,是国家在农村地区设立的最基层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最低一级的行政层级,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具有其他行政层级所不具备的特性。一是执行性。乡镇政府的地位决定了其管理任务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政府的指示。二是直接性。乡镇政府与其工作对象之间不存在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其所管理的各项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都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三是综合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设定、职位配置和权责划分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也导致了其行政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群众性和自治性三个特点。

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首先,它不同于国家政权机关。它不是国家政权机关中的任何一种,也不是国家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其次,它不同于其他从事社会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它在设立、任务、服务对象和作用等方面与其他从事社会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具有明显差异,村民委员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利益相关性和自治性。最后,它还有别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自治权外还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属于国家政权机关,不同于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两种不同性质、行使不同职能的组织单位。在这一意义上,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之间的分隔、对立甚至冲突有可能从应然状态演化为实然状态。而在另一个层面上,由于乡镇管理的执行性、直接性、综合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为乡镇政府在治理结构上的权小、责大、能弱,因此责任大而权能弱的乡镇政府自然要将行政任务向下延伸,从而引发乡镇政府行政权的扩张和村民自治权的萎缩。

二、“乡政村治”体制的改革方向

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在衔接和互动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阻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良性运转。对此,必须顺应时代变化,进行积极应对。

在当前,最关键的就是寻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实现形式和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范畴,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这一举措实现了国家高层与社会基层两个层面、两种性质的民主形式的有机融合。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还进一步提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一目标导向在农村管理领域的体现就是实现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目标导向的提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也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之一。20多年来,村民自治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深远的促进作用。然而,村民自治在走向深入的过程中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境”②,并未在短时间内实现人们原来附加给它的过多价值和设想。这些困境从根本上都与乡村民主的两大运行机制即行政管理机制与村民自治机制之间的错位与失调密切相关,其现实形态就是乡镇行政机构与村级自治组织之间的矛盾、冲突与不协调。两类组织系统没有严格、明确地界分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权限,也没有自觉地构筑起各自的行为边界和工作规范,更没有建立起有效、畅通与良性的衔接机制和互动机制。这种局面与当前农村新形势和基层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需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政府开始强化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多地延伸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也急需进行相应的变革。其基本变革的路径是从单向行政管理型行政体系向公共服务型行政体系转变,从侧重外部约束向外部约束与村民自治相结合转变,从条线、单向的管理运行机制向网格、互动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转变。③这种变革路径的关节点是政府行政系统与基层自治系统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可以说,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它是新形势下发展基层民主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基层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客观要求。通过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既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又能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三、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

和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权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隔,又必须也必然会走向融合。从理论上说,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权这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这两种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严重冲突。这两大权力系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基层民主的走向和村民自治的运行状况,也会影响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运转绩效。因此,如何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系统既作出适当区分又最终达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成为村民自治发展的拐点和核心制约要素。这也就是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实现形式和机制问题。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状态的达成,最终都取决于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实现形式和机制的探寻和建立。笔者试图以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从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基本思路以及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1.通过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者起草《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工作条例》,明确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和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工作的原则、内容、方式、法律责任和配套机制。就成文的法律制度而言,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非常粗略和原则化的,既没有明确规定“指导、支持、帮助”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也没有明确规定“协助”的范围和形式。④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指出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与协助关系,但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操作性。乡镇政府如何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以及村民委员会如何协助乡镇政府工作在具体的法律、法规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在法律层面,当务之急就是加快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者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配套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来看,起草专门性法规《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工作条例》是当前较好的选择。

2.通过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与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权各自的权限范围和行使方式。乡镇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乡镇政府,但其权力运行范围是整个乡镇行政管辖区域。村隶属于乡镇,村民委员会属于乡镇行政管辖区域的群众自治组织,是乡镇政府的直接工作对象,担负着协助乡镇政府贯彻落实国家法令和政府任务的职能。这就意味着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既存在指导与协助的关系,同时也存在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更严格的意义上,实行村民自治的村实际上存在乡镇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这两种权力的影响。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这两种权力的权限范围和行使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章第61条虽然规定了乡镇政府的七项行政职权,但是没有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与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权联结起来,没有对村民自治背景下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的行使方式作出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主要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和村民自治工作,没有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相互联系的角度规定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权限范围、行使方式及联结形式。

3.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改进、完善与调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当前,农村村民自治中最为凸显的困境就是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指导与协助关系的处理,即乡镇政府如何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以及村民委员会如何协助乡镇政府工作。其应对策略为:从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以及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工作这两个具体问题入手,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等改革措施,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其具体举措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实现行政管理决策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与调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制度;二是突破村民自治困境,化解村民自治的约束机制和制约因素,着力培育、发展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组织,拓宽公共参与渠道,疏通利益表达机制,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与调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4.通过法律调整和制度创新,确立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规范和行为边界。我们不仅要明确界定乡镇和村庄两级组织的权限范围和行使方式,改进、完善与调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还必须对组织和制度中人的要素作出相应的规定,即进一步确立两类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规范和行为边界,构筑基层治理模式的实际运行方式。因此,无论是乡政管理,还是村民自治,都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其行为,明确哪些属于正当的政府行为,哪些属于不合法的干预。村民自治要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同时,接受合法的乡政管理。

5.通过选举改革和组织创新,实现乡镇、村在人大(村民)代表选举和换届选举上的对接与同步。一是将村民代表会议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接起来。即规定村民代表选举与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在选举时间、任期上同步,村民代表在乡镇人大代表中的名额应占较多比例。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作为乡镇人大代表的村民代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在乡镇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中表达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使乡镇人大通过的各项决定更充分地反映广大村民的意愿;同时,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又可以通过村民代表这条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实现政策的传达和执行,促使村民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协助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乡镇政府开展工作。二是将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与乡镇政府政权建设对接起来。即规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与县、乡镇政府换届选举在选举时间、任期上同步,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延长到五年,实现乡镇、村组织建设上的同步。

6.通过选举改革和治理创新,引入民主选举和竞争机制,有条件、有步骤地推行乡镇长直接选举。近年来,在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的影响和推动下,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开始探索改革以往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候选人的乡镇长选任制度,把乡镇长正式候选人的推举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推行乡镇长直选实验。事实上,在现阶段,有条件、有步骤地推行乡镇长直接选举是一种可取的选择。这种治理创新的基本导向是变单一的对上负责制为双向的对上对下同时负责制,通过法治和村民参与来遏制地方和基层无限制的行政扩张。

7.通过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建立高效、健全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管理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多部门,涉及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统一管理和协调,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且规范有序的农村基层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其实质是在对乡镇、村两级组织进行适当界分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融合。

8.通过机制创新和人员配备,在村派设行政助理,构建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有效对接的工作机制。由于乡镇政府的行政活动和事务最终要到达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自治活动和事务也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以及必要的管理,所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既要办理村民的自治事务也要办理政府的行政事务。为了避免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强化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乡镇政府可以在村一级选派或者设立行政助理,将行政事务剔出村民委员会职能之外,由行政助理集中办理行政事务,村民委员会只需协助行政助理而不再直接承担行政职能。

9.通过工作方式创新,改变以前单向、不规范的工作方式,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和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一直以来,农村基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方式和手段非常单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居于主导地位,乡镇政府的行政活动基本上较少考虑村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具体的乡镇管理活动中,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压制威逼等方式盛行,极大地妨碍了农村基层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转,工作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和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即通过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村民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传达政令,了解下情,促进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谋求彼此的支持与合作,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和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以沟通的方向为分类标准,将沟通分为下行沟通和上行沟通两种具体形式。下行沟通方式是指乡镇政府定期召开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让村民委员会及时了解政府的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思路举措。上行沟通方式是指乡镇政府深入到村庄直接听取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对乡镇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10.通过法律调适或行政介入,强化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在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衔接和互动过程中,还必须强化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各自的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应强化其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其行政不作为和行政干预等不当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和行政处理,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良性关系提供正式制度救济。对于村民委员会而言,应强化其法律责任,既要保障村民自治活动依法开展,又要保证乡镇政府依法对村民委员会的正当指导正常进行,同时还应促使村民委员会及时、有效地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注释

①参见唐鸣:《对农村基层政治关系中两个问题的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金太军:《中国乡村关系的现状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②黄辉祥:《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③李海金:《以城带乡: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城市化走向——以武汉市双柳“乡改街”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④白钢:《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孟白.新农村建设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中州学刊,2008,(6).

[4]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5]张春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海玉

作者:李海金 贺青梅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论文 篇2: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优化研究

摘 要:乡镇行政管理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对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研究,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流程。文中主要从服务方式、机构设置、办事流程、信息建设、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

关键词:乡镇政府 行政管理 优化

一、引言

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是以服务农业为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然而在乡镇政府发挥其职能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将信息传递到下级单位,因此需要全面优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从而公平、公开、公正的为农民服务。

二、优化服务方式

做好服务工作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现代社会信息流量多又快,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出去,在传递过程中可采用互联网+的形式,采用QQ、电子邮箱、政府平台网站的形式,从而建立互联网+形式下的政府服务体系。

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将涉农信息准确的传递给各村,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每村每户几乎都有互联网,这就需要乡镇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准确的将信息通过政府官网网站平台发布出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节约信息通讯成本,提高信息传播速度。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发布,将有助于一些涉及利益的信息,更加公正、公平的得到解决,又能充分利用乡镇政府优化整合的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乡镇政府的事务比较繁多,这就需要乡镇政府根据自身的职能,按照职能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各类服务内容建立自身的QQ工作群,从而将分工明确的信息传递到有效的下级单位,同一类别的工作群众,人群同样得到了分类,这就有助于相互学习,便于沟通,更能及时传递各种与之有关的信息、工作要求、工作进展、信息反馈等。

在进行较大文件的传递过程中,简单的通过QQ传递无法完成,更为方便的是进行邮箱传递,通过邮箱的传递可以即时的将较大文件的信息传递给各下级单位,通过电子邮箱传递信息,其文件精神传达准确,信息量大且传达速度快,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乡镇行政管理工作联系着学校和校外各种机构、部门,要及时完成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其政策性和时效性强。因此,优化服务方式方法,及时快捷的传达各种文件精神和信息显得尤其重要。

三、优化机构设置及办事流程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有些职能存在重叠现象,因此需要将各部门的职能优化,减少层级,精简管理机构,加强无法精简的重叠职能部门的协作办公能力,尤其是避免因此产生的扯皮现象,从而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率。在出现问题以后,各部门应认真总结,积极协商,提高办事效率。

乡镇行政管理工作要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各部门的行政职能划分,将行政职能及办事流程张贴在办公楼的墙面上,让办事人员对去哪个办公室和找谁办事一目了然,同时将管理和办事流程在网上公示,这样在办事之前,通过互联网即可知道去什么部门办事,真正做到能在一个办公室办成的事,不走第二个办公室。在办事人员寻找办公场所的过程中,各办公室人员应及时引导,不要推诿,真正让办事人员少走弯路。管理流程中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能省就省,对毫无意义的环节坚决删除。目的只有一个,遵循办事原则,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公效率。

四、优化信息建设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托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化技术平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数据资源,对资本流、信息流、物资流、人才流等要素进行科学管理和分析,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高效化。

乡镇政府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应建立乡镇政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让每一个准备到乡镇政府办事的人员,通过网络能准确的获得办事地点,办公电话等信息,同时在网络上应设置群众意见箱,以便将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通过办事人员在办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应给乡镇政府各职能单位。在建立信息化平台过程中,充分以网络当信息载体,及时收发,处理发布和传递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的和相应的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避免重复收集數据。通过互联网式的信息化办公平台,可有效节约办事人员的办事时间和手续,让人足不出户即可知道找谁办事,怎么办事,真正的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全方位的提高乡镇政府的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

五、优化人力资源

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所以,从事行政工作的行政人员,一定需要相对稳定,才能保证整个行政事务的正常运转和运行,从而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前提条件和有力的保障。为此在乡镇政府职能部门选人的过程中,应全方位的衡量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情况,避免因为人员流动造成的业务不熟现象。

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新到岗的工作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做到传帮带,让新员工尽早的熟悉工作岗位的职能,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安排其合适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服务方式、机构设置、办事流程、信息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全方位的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农民办事的工作时间。

参考文献:

[1]赵卓. 试论政府行政管理有效性优化途径[J]. 经贸实践,2016,(07):261.

[2]张衔春,边防.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规划审批制度优化对策[J]. 规划师,2014,(04):28-32.

[3]舒华,吴必虎.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策略[J]. 规划师,2014,(04):21-27.

[4]方栓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确立公共部门整体优化的新思路[J]. 中国行政管理,2011,(08):18-21.

[5]肖建军.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效率优化探讨[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1):20-21.

作者:张海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 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体制创新是关键, 机制创新是重点, 法治化是保障,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掌握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 才能解决农村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届最新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目标。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对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原因,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保持农村稳定,具有特殊而迫切的意义。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管理总体向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和社会犯罪等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受到严重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未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现状。故此,把农村社会稳定放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角度上观察,转变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处于一个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进步的农村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分化趋势渐趋明显,“农民正在由原来的差别不大的农村干部、一般农民两个主要阶层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农村知识分子等多个阶层”,使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呈现日益复杂的态势。因此,在已经开启了农村社会转型的阀门的今天,研究如何契合农村社会管理现状并有效解决农村在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的题中之义。

二、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体制、深化乡村组织重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制状况与社会的特定权力结构紧密相关;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多元主体参与型转变必然要求农村基层社会组织重构。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深化乡村组织重构,要全面推进有效政府建设、切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实现基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基层乡镇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虽然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同。对基层政府而言,其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方面,并且要加快从管制、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大力构建有效政府、服务政府。政府管理方式也绝不仅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除了必要的管理职能之外,应大力提倡并积极采用行政给付、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管理方式。

(二)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就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而言,应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权的运作,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相关法规,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改革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要以农村基层社会的社区重建为基本依托、以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新型治理机制为核心内容、以制定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为根本保证。其次,就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而言,要扩大公众政治参与范围,拓宽其参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渠道;以促进行政民主化、科学化为目的,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健全农村社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及权力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注重民间网络意见表达、监督的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大公民社会构建力度。第三,就社会保障机制而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要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利益协调力度,缩小农村社会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加剧;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积极构建基层互助合作机制等。

(三)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法治化

农村社会管理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都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相结合,要“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轨道之下,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依法管理。”可以说,制度化、法治化既是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也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党组织的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切实维护农村群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基层民生领域立法体系。通过法律而非其他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从而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各项具体机制创新的有效实施。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乡镇政府的执政水平、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推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地不断推进,农村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随之带来“三农”问题的转变,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通过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宏.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12)

[2]杨崇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与出路[J].唯实.2014(05)

作者:金鹏

上一篇:液压传动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