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政管理功能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行业管理退出、资产管理兴起。历经曲折发展,两级国资监管委模式基本理顺了国资管理体制。然而,国有资产管理偏离市场经济的现象也吋有出现。如国资监管委权利集中造成新的政资不分:国有企业公益功能削弱和垄断出现;国资监督机制弱化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国有资产管理跟进市场经济,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行政管理功能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行政管理功能论文 篇1:

关于铁路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的探析

【摘 要】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从内部管理、网络技术支持、资金规模、人员配置等方面都已具备成立财务公司的条件。铁路投融资改革为成立财务公司提供了契机。立足自身的业务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培育和完善基于产业服务的企业内部金融功能,是实现铁路产融结合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 铁路改革; 财务公司; 资金管理

一、引言

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发布。据悉,更具体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已经上报至国务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提出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中,也建议铁路领域要开放投资,打破垄断,引入民间资本,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竞争。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业务边界清晰、适合于成立干线公司的项目,率先引入外部投资或者直接上市融资,同时进行其他市场化的融资试点,保障铁路建设投资稳定增长。

2013年11月1日,铁总发行“2013年第六期中国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共200亿元。截至此次债券招标前,全年以来,铁总已经发行5期铁路建设债券,并且全部集中于下半年,共计1 000亿元。有专业人士指出,根据已披露的数据,已开工铁路项目要完工至少还需要30 000亿元。结合铁路建设任务和铁路债务来看,铁路投融资改革迫在眉睫。

二、铁路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铁路资金管理采取的是资金结算中心的模式,资金结算中心是铁路局的资金管理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完善,业务上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在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有效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8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8〕126号文)中“为加强铁道结算中心的管理,规范其业务活动”的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铁道部关于加强铁道结算中心管理的通知》(银发〔1998〕526号)①,通知第五条中规定,铁道资金结算中心严禁办理金融业务。由于受到业务范围的限制,大量资金缺乏有效的创效渠道。随着铁路投融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资金集中的优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铁路财务管理如何创新管理,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资金管理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实现资金集约化管理,是摆在铁路财务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三、财务公司管理模式

成立铁路财务公司,立足企业集团自身的业务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基于产业服务的企业内部金融功能,是实现铁路系统产融结合的可行之策。

(一)财务公司简介

1.什么叫做财务公司

在我国,财务公司是指依据《公司法》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设立,由企业集团内部集资组建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其宗旨和任务是为本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筹资和融通资金,是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在业务上受银监会管理监督。在服务对象上,由于中国的财务公司都附属于大型企业集团,因此,中国财务公司一般都是以其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单位作为服务重点。

企业集团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以资本为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2.财务公司的特点

(1)经营范围只限于企业集团内部,不能延伸到集团公司以外的企业。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为企业集团内的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财务公司的业务包括存款、贷款、结算、担保和代理等一般银行业务,还可以经人民银行批准,开展证券、信托投资等业务。

(2)对集团公司的依附性强。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集团公司和集团公司成员投入的资本金;二是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在财务公司的存款。财务公司的资金主要用于为本集团公司成员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少量用于与本集团公司主导产业无关的证券投资方面。

(3)接受企业集团和人民银行的双重监管。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因而其经营活动必然受到集团公司的监督。同时,财务公司所从事的是金融业务,其经营活动必须接受人民银行监管。

(4)坚持服务与效益相结合、服务优先的经营原则。作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独立法人,财务公司在经营中应处理好服务与效益的关系,以一定的投资、融资手段达到优化集团资源配置、改进现金流的目的,努力实现财务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3.财务公司的作用

(1)运用资金创效。财务公司可以充分地利用各成员单位平时闲置的资金,更有效地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同时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各项投资,能够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降低资金成本。财务公司可以大大降低企业集团的财务费用。由于财务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享受金融同业的优惠存款利率,要大大高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当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存放时,就可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降低融资成本。

(3)促进集团公司壮大。财务公司不仅办理一般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而且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特点,增强企业集团的融资功能,促进了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

(4)服务更为便捷。财务公司更加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能够更加及时地提供救急资金,更方便保证企业集团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

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有: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同业拆借;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办理集团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办理成员单位商业汇票的承兑及贴现;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股权及成员单位股权投资;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顾问、信用鉴证及其他咨询代理业务;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境外外汇借款;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是大企业资金司库和商业信用管理的金融功能组织,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领域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3以上都有自己的财务公司。美国通用电器每年4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它的财务公司。我国的财务公司历史虽然仅有二十几年,但发展的速度较快。

1.我国财务公司的现有规模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自1987年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作为全国首家财务公司成立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涉及能源、汽车、钢铁、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所有制结构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目前国内财务公司包括山西潞安、山西焦煤集团、太钢等在内,总数已达150多家,一些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已远远超过国内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一些大型央企财务公司的规模已经达到我国中型商业银行水平,以中石油旗下财务公司2011年底数据为例。

中油财务公司:该公司总资产达5 034.85亿元,吸收存款2 403.94亿元,发放贷款及垫款1 721.86亿元,实现净利润35.11亿元。

中海石油财务公司:为集团成员提供68.9万笔结算业务,累计结算金额6.83万亿元,累计为集团各业务板块提供各种优惠融资支持近5 000亿元。直接协助成员单位降低融资成本20亿元以上,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2.40万元。

目前,我国财务公司资产总额为1.83万亿元,净资产总额近2 000亿元,截至201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 764亿元。截至2012年年末,注册资本达到及超过30亿元的财务公司有16家,中石化财务公司注册资本达100亿元,中石油、国电、华能、华电、中国电力、中电投、中移动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高达50亿元及以上。

2.我国财务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在政策法规方面的限制。一是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财务公司不允许从其集团外吸收存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仍是成员单位的存款,这一问题是目前财务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业务范围受限,运作空间有限。三是服务对象受限,主要对象为内部集团成员。

(2)对集团依赖性较强。作为企业集团附属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对所在集团的依赖性相当大,其业务规模取决于集团经营规模,集团经营的良性循环与否直接决定财务公司的兴衰成败。

(3)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行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财务公司目前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与发展多年的国内银行相比,还处于绝对的劣势。此外,行业中复合型高端人才也很少。

四、铁路系统成立财务公司的可行性

(一)财务公司的优势

(1)从主要功能看,资金结算中心具有资金积聚、资金监管和信息反馈的功能。财务公司则侧重于资金融通,成立财务公司,可更好地服务于铁路投融资 改革。

(2)从利息收益角度看,资金结算中心在银行的存款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利息收益较低;财务公司可享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金融同业利率”,可增加集团资金整体收益。

(3)财务公司作为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通过投融资等手段达到集团资源配置最佳。

(二)某铁路局资金结算中心与其他企业财务公司几个指标比较②

指标中涉及的数据均以某铁路局资金结算中心数据为例(以下简称为资金结算中心)。

⒈资金归集率的比较③

从图1可以看出,与山西焦煤财务公司和粤电财务公司相比,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归集率比山西焦煤财务公司高出15.4个百分点,与粤电财务公司基本持平。可见资金结算所得资金归集量已具相当的规模,符合财务公司的标准。

⒉吸收单位存款比较

山西焦煤财务公司吸收存款108亿元(年平均水平),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资金结算中心吸收的内部存款(含下属公司),日均存款保持在250亿元左右(图2)。

⒊经营情况比较

从图3中可以看出,资金结算中心的收入、利润都已达到财务公司的标准,销售利润率为84.44%。

(三)财务公司涉税问题及税种、税率

有观点认为,成立财务公司会有加大企业集团税负的可能性,但采用中国上市公司1999—2010年的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避税程度越高,非效率投资越严重。由此可知,即使从避税的角度看,未必能够提高企业集团的效益,反而会使经理人的投资决策包含机会主义行为,而非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目的。有学者测算,若金融业实施营改增,金融企业税负总体将明显下降,尤其体现在银行业和保险业,这就意味着税负问题不应当成为影响财务公司成立的考量因素。

因此,应当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成立财务公司问题。

通常情况下,财务公司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涉及营业税(5%)④、企业所得税(25%)、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5.675%)等。

(四)从铁路局层面分析

无论从资金归集率,还是从资金规模上看,铁路局都已达到财务公司的标准,可以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从而对全铁路局的资金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管理,取得较高的资金收益。

但是,实践中资金结算中心资金运作方式有限。铁路总公司从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对各铁路局的资金结算中心在行业管理上采取较为稳健的方式,一是目前暂不允许开展除定期外的其他业务,这对资金收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目前支持资金结算中心运行的结算信息系统由铁路总公司资金结算中心负责开发和系统维护,资金数据管理权限在总公司资金结算中心。三是总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对各铁路局的资金拥有统一调配使用的权利,可通过银行随时划拨铁路局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这一功能已通过银行系统 测试)。

因此,从目前来看,在铁路局层面成立财务公司还需协调解决包括上述在内的诸多问题。

(五)从铁路总公司层面分析

总公司资金结算中心从内部管理、网络技术支持、资金规模、人员配置等方面都已具备成立财务公司的条件。而铁路发展对投融资的需求也为铁路财务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契机。

据悉,早在2005年前后,原铁道部资金中心就在考虑成立铁路财务公司事宜,但由于当时铁路改革总体框架尚未形成等原因,成立财务公司的设想没有 实现。

随着铁路投融资改革的深入,在全路系统成立铁路财务总公司,在此基础上,各铁路局成立分公司,立足企业集团自身的业务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基于产业服务的企业内部金融功能,是实现铁路产融结合的可行之策。

(六)成立铁路财务公司需履行的程序

设立财务公司应当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1)申请筹建财务公司,由母公司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一是申请书;二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是成员单位名册及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资料;四是《企业集团登记证》、申请人和其他出资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出资保证;五是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确认上述资料真实性的证明文件。

(2)申请财务公司开业,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申请人应当自收到批准筹建文件起三个月内完成财务公司的筹建工作,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开业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文件:一是财务公司章程草案;二是财务公司经营方针和计划;三是财务公司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出资比例;四是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对财务公司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五是拟任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名单、详细履历及任职资格证明材料;六是从业人员中拟从事风险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的人员名单、详细履历;七是从业人员中从事金融、财务工作五年及五年以上有关人员的证明材料;八是财务公司业务规章及风险防范制度;九是财务公司营业场所及其他与业务有关设施的资料;十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财务公司的开业申请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后,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金融许可证》并予以公告。财务公司凭《金融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五、铁路财务公司业务发展的方向

财务公司要想健康发展,要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明确产融结合必须与企业主业密切相关,最终目的是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否则,只能成为产业资本涉足金融资本,或者是企业经营多元化。

(一)海外财务公司的运作经验

(1)产融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财务公司,均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金融业务与公司的产业结合紧密,财务公司配合集团的战略来定位自己的金融运作,以强化集团的竞争优势。如通用旗下的通用金融,1980—2000年间,GE金融的资产额从50亿美元快速增长到3 700亿美元,业务遍及42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过程中,发展最快、占比最重的是与其主业联系密切的为内部子公司提供设备租赁和消费信贷业务。

(2)西门子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西门子金融服务集团(SFS)定位是西门子集团的国际融资服务提供商,其特点是通过集约管理,把全球附属企业的金融业务进行内部汇总,以实现规模经济。通过现金池对集团成员在全球70家银行、业务涵盖25个币种的2 500个银行账户资金实现零余额管理。通过层层汇总至地区资金中心,最后产生一个全球净流量。如为资金净流入,则将资金拆出或投到资本市场;如为资金净流出,则到资本市场融资进行补充。

(二)铁路财务公司应当采取的运作模式

铁路财务公司应当严格遵守《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位为企业集团的“现金池”,为集团提升资金管理服务。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以加强资金管理,提升企业集团经济效率为目标,将开展的金融业务与铁路改革发展紧密结合,配合铁路发展的整体战略来定位自己的金融运作,以强化集团的竞争优势。由于财务公司在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相对于产业链外部金融机构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财务公司成立后,在产业链金融服务方面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六、铁路财务公司应关注的风险

(一)定位不清的风险

2004年公布的银监会新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银监会明确表示,对财务公司的考核应首先立足于为集团节约和减少成本;其次才是风险调剂后自身的资产回报率。

因此,铁路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是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财务公司应当充分发挥内部资本市场活力和优势,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二)运营规范性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设立以来,“关联交易”经常与“隧道挖掘”、“掏空”上市公司相连,部分企业集团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母公司对旗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带来了关联交易的隐患。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参股集团财务公司,形成了上市公司、财务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多重的关联关系。这更使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和经营的双重风险。

2009年11月6日,深交所发布《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向各上市公司征求意见,拟对涉及财务公司关联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予以规范,其中严格规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应专户存储,不得存放于财务公司”、“上市公司存放于存在关联关系财务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等条款。

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在财务公司运作中,应当严格资金管理,合理规避此类风险,不撞红线。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风险

2013年11月5日,央行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近期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任务⑤。其中一项为“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这一任务的推出,意味着金融市场存款端的市场化终于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由于传统金融企业以利差为主要盈利点,利率的市场化不仅缩小了利差、息差,还带来了利息的频繁波动,因此,利率市场化将会给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其他风险

铁路成立财务公司还面临人才匮乏的风险、市场风险等,均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树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2(9)上:27.

[2] 刘行,叶康涛.企业的避税活动会影响投资效率吗[J].会计研究,2013(6):48.

作者:师永 张蕴

企业行政管理功能论文 篇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优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行业管理退出、资产管理兴起。历经曲折发展,两级国资监管委模式基本理顺了国资管理体制。然而,国有资产管理偏离市场经济的现象也吋有出现。如国资监管委权利集中造成新的政资不分:国有企业公益功能削弱和垄断出现;国资监督机制弱化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国有资产管理跟进市场经济,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市场经济客观要求:作为生产要素的国有资产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要合理布局国有资产进入领域:国有资产在市场运行中应有进有退。国有资产管理跟进市场经济,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企业自主决策规律;遵循现代企业治理和市场选任经理人规律。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经济

【DOI】【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1.003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市场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到位。多年来市场导向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制度突破和经济效率,国有经济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主导作用。然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却不顺利,国资监管机构体制的反复,时而偏离市场经济轨道,从而影响了国有资本效率的发挥。当前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抓住执“牛耳”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而增强国有经济实力和国有企业竞争力。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要求国资管理体制变革

我国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资产,由国家代表全民行使财产所有权。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的强大物质基础。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国有企业来运营,是国有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管理的物质基础。从新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以来,国有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尤其是改革以来国有资产规模迅猛增长。1990年代,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约9万亿元,分布在当时的17万户国有企业中。此后,国有资产每年按15%左右的速度递增,至2015年10月,15万户国有企业总资产达到117.347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资产63.32万亿元,地方国企资产54.02万亿元。与国有企业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重大历史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与此同时,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按照“苏联模式”得以确立。1953、1984年,我国计划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特征表现为:国有资产的行业管理;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融合;国有资产管理的“条块”分割(按行业系统管理的“条条”和按区域行政管理的“块块”)。198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只局限于放权让利的分配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国有资产的行业管理、政企不分、政资融合依然故我,未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199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国有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改革要求突破政企不分、以行政方式管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传统体制,企业脱离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由此倒逼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必须独立出来,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所有权;国有企业构建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以法人的形式与国家保持资产管理关系。走向市场的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要求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明确出资者和企业的权责利。一方面,国资管理机构作为国有产权代表行使出资者所有权,国有出资人实际是企业股东,出资人行使股东会权益。国有资产管理落实为对国有企业的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和资产受益三大权利。另一方面,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行使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具有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独立法人。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排除了政府机关的行政干扰。政府和企业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产权关系,国有出资人以资产管理为联系纽带,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相分离,由此破解“政企不分”的难题。

国有资产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探索与偏离

国有企业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行,历经不同模式国资管理机构的设立、撤并和重建,也走过偏离市场经济的弯路,期间经验和教训并存。

第一阶段是1984~1993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孕育期。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未触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剪不断理还乱”。但这一时期毕竟在孕育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投资已由原来的国家完全拨款改为银行信贷,财政部下属国有资产管理局也正式挂牌。但此时的国资局只是行使国有资产登记、理清国有资产家底等职能,国有资产实际控制在主管国有企业的行政部门手中。以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虽然推开,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行政管理方式没有改变。这一时期国资管理局只是国有经济的“大账房”,地方政府未设立国资局。

第二阶段是1993~1998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建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产权明晰破解了政企不分的难题。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开启。《决定》提出“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徑”。这一时期,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专司国有资产管理。国务院授权国资局统一对国有企业行使出资者所有权;选派和组建董事会进入企业决策层;派出监事会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监督。此时的国资局作为财政部的副部级机构的职能逐渐充实起来。地方省级国资局作为财政厅的副厅级机构也普遍建立。国资局通过授权经营公司和投资经营公司等中介,将出资者所有权延伸到各个国有企业。此时,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基本撤销,代之以行业协会行使行业标准和行业服务职能。部分机构归并到经贸委的二级局。总之,行业管理退出,国资管理兴起。

与国有资产管理一般模式不同的是上海模式。其特点一是成立市政府直属的国资委,由市领导挂帅,由国资办、财政局、经贸委、人事局、党委组织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由市政府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二是国资委通过国资办对投资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公司进行产权管理,再通过该中介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管理。三个层次的国资管理以产权管理为主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确保企业自主和促进经营效率。三是形成国有资产运行、管理和监督为一体的完整体系,明确国资委、中介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国资监控和运行职能。区县普遍设立国资委,国资管理延伸到区县。与此相似的还有深圳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这一时期的国资管理取代行业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失去了行政主管“婆婆”的束缚,开始走向市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从1993年开始试点,到1997年全面推广,改革成效突出。然而,由于受到国有经济不合理布局的制约、市场转型和全球产业升级的挑战,1990年代国有经济运行效率并不理想,但却为后来的国企改革以及“三年脱困”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1998~2003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波折期。1998年,新一届政府推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有资产管理局撤销,其职能分别划为国有资产价值管理在财政部,国有资产实物管理在经贸委。适逢国企改革三年脱困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国企改革并进,国企亏损得到遏止,总体经济效益提升。但也出现国有资产管理缺位现象,尤其是出现国资管理“五龙治水”的局面,即计委管计划立项,财政部管资产登记与处置,经贸委管实物资产,劳动与社保部门管劳动与工资,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管经营者任免。出现管人、管事与管资产脱节,责权利相脱节,省级国资委与中央国资管理不衔接,国资管理整体功能削弱。

第四阶段是2003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期。中共十六大提出“国有资产分级行使出资者所有权”的思路,接下来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普遍设立国资监督委。这一改革主要特点,一是国资委直接对政府负责,代表国家行使出资所有权,极大提升了国有资产监管的权能;二是将国有资产监督职能上升到首要职能;三是作为特设监管机构避免了行政管理的弊端,中央和省级国资委亦无隶属关系,各自监管相关企业的国有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与国有资产管理相配套的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部分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划归国家国资委监管,其他归地方国资委监管。

两级国资监管委的设立基本理顺了国资管理体制,但国资管理体制偏离市场经济的现象逐渐出现。一是国资监管委权利过于集中。管人管事管物统一于国资监管委手中,形成新一轮政资不分。二是国有企业定位不准和分类模糊。商业性国有企业与公益性国有企业未明确划分,企业经营目标也难以清晰。一些公益性国有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失去公益的功能,从而降低社会效益。有些企业利用公益性质所赋予的行业特权发展成为行业垄断。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三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官员化。企业经营者行政级别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和行政官员的互相转换司空见惯,探索中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就此终止。四是国有企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后,保留下来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形成了国有垄断经营。五是国企监督机制弱化。大型国企监事成为行政官员的二线岗位和经济补偿,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独立董事“不独”又“不懂”现象突出。“不独”是指独立董事多为经营者的关系人,正因为是关系人,难免滥竿充数,“不懂”装懂。企业监督机制弱化导致企业腐败、内部人控制。六是国有企业股改的非市场化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夏荣静等人总结了国有资产管理六大问题:国有资产管理比较混乱;国资委职能定位尚不明晰;缺乏对国资委的有效监督;国有资本的真实运营效率和回报率低下;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出资人制度和管理层选拔机制不完善。笔者以为,这六大问题也反映了我国国资管理偏离市场经济的状况。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要跟进市场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经济以来,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国有经济面临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出现滑坡。2015年1至10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67904.8亿元,同比下降6.3%。中央企业221340.5亿元,同比下降8.2%。地方国有企业146564.3亿元,同比下降3.3%。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8806.6亿元,同比下降9.8%。中央企业13530.7亿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国有企业5275.9亿元,同比下降6%。国有企业应交税金31174.9亿元,同比增长0.8%。中央企业24341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国有企业6833.9亿元,同比下降0.9%。

鉴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运行的诸多问题。当前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也要遵循经济规。

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首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目标。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国有资产管理是资产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管人管事管资产,从根本上要落实到管资产上来。资产受益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国有资产作为国有经济的生产要素,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尤其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的效益目标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在不影响国有资产履行社会公益事业职能的前提下,国有资产要追求总体资产运行效率,就需要合理布局国有资产进入领域。国有企业进入公益性行业是其自身功能的需要,但也要适当吸收其他股权,使之形成制衡机制和产生国有资本放大作用。国有企业进入商业性行业,要坚持国计民生的领域,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业。同时在产权配置形式上,主要可采用国有控股、国有参股等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第三,国有资产作为生产要素,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国有资产要依据市场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按市场信号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有资产在市场运行中也应有进有退,尤其是商业类国有企业.更要采用灵活的投资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在商业类行业和企业布局上合理布局,不追求占有市场,而追求效益。

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首先,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企业自主决策规律。国有资产的运行主体——国有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国有资产管理只能通过产权管理实施出资者权利、体现出资者意志,而不能干预企业经营。其次,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现代企业治理规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其特点是股权分散、治理结构、有限责任和风险分摊。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行使出资者所有权,决策企业重大事项、资产受益和选择经营者。国有独资企业出资者代表由国资监管委派出,国有控股企业由国资监管委派出代表与其他股东组成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法人财产权,实施企业经营决策;经理人行使法人代理权,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监事会行使出资者监督权,保障出资者权益。第三,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市场选任经理人规律。公司制企业经营者选聘需要有逐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企业经营者不应是长官意志产生。企业经营者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选择;国有企业经营者与行政体制剥离;职业经理人年薪制市场决定;企业高管年薪与职工收入拉开合理差距。

国有资产管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为促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和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效率。当前要重点解决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困扰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的一些问题。因此,国有资产管理首先要加强市场法制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有资本的市场运行要依法而行,国有资产监管也要依法而行。确立国家出资者和企业法人的法律关系,以及各自的法律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和引入外部监督。其次,要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资产重组和国有股权配置过程中,要按市场竞价原则处置,禁止低价贱卖国有股份和配送经营者股份。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高管亲属从经营与国有企业关联业务中攫取国有企业利益。第三,要治理内部人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克服内部人控制的主要途徑,要严格执行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发挥股东会重大事务决策作用,维护出资者权益,完善董事会集体决策机制,避免董事长专权。涉及到职工利益和出资者利益的领域,要通过合法程序决策。当前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资产监督功能,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实施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责编/凌肖汉

作者:何玉长 史玉

企业行政管理功能论文 篇3: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双重功能及其融合

[摘要]2016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具有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政策性功能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粮食政策,从政策层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市场化功能意欲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但是,目前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功能过强,市场化功能没有到位,两种功能不协调。本文研究了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功能融合的战略意义及其融合途径。

[关键词]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市场化功能;功能融合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功能具有双重性,即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在粮食流通领域表现为粮食价格的购销两侧“双轨制”,即收购侧的粮食价格由政府定价,销售侧为市场竞价。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双重功能是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粮食市场的微观缩影。但若粮食政策单方面代替市场的边际调节而直接决定粮食的收购价格,特别容易出现粮食购销价格倒挂,从而带来财政负担。因此,如何协调这两种职能以促使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自然特性赋予其政策性功能,但政策性功能不强。如何增强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功能,更好地为政策日标服务,需要深入研究。

1.1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的解释

政策性功能指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贯彻政府粮食政策为日标而进行的粮食收储行为。按照业务性质可以将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分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国有粮食附营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属于政策性粮食企业,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包括国家储备粮食、托市粮和临时收储粮食)的收购、储存、应急供应、军供等业务。目前对于承担政策性业务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般纳入地方的粮食储备,称为“某某粮食储备库”。政策性粮食企业的考核主要以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水平和粮食宜存率等指标为主。县级国有粮食储备库规模以小型为主,保证农民售粮需要以及在紧急状况时的粮食应急需要[1]。自20世纪90年代粮食收储专项制度建立后,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直承担着粮食收储的政策性功能。

国内学术界持有的普遍观点为:由于缺乏监督,激励机制不够有效,以及非利润目标等自然禀赋的存在,国有企业具有供给产品的高成本特性。如果由地方私人企业提供政策性业务,其供给效率高于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何要由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而不是私人粮食企业来执行政策性粮食储备?一方面,虽然私人企业会做得更好,但是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被政府作为转移财富的一种有效机制[2],政府或可通过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发号施令,执行政策的成本相对较低,时刻权衡成本收益的私人企业显然不能满足政府的行政性需求;另一方面,粮食除具有私人产品特性外,还兼具公共产品属性,作为公共产品的粮食其消费价值和社会价值远远高于其市场价值[3]。因此,政府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供给其社会成员,以维护粮食价格稳定或者国家粮食安全[4]。

1.2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的实现途径

政策性功能比较单一,不涉及产业链条的延伸,表现为购原粮、储原粮和销原粮。对于执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性功能而言,具体表现为对政策性粮食的轮入、保管和轮出。要增强地方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功能,应从国家糧食安全战略角度考虑,在维护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提高存储效率。

1.2.1 短期内以高存储效率为目标,提高存储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1)研究推广绿色储粮新技术,实现绿色储粮日标。绿色储粮技术是指在储粮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达到保护环境、避免粮食污染、确保储粮安全目的的技术,从而使老百姓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绿色储粮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的重点和创新方向。现阶段主要推广以下两种绿色储粮技术:一是低温储粮技术。运用“机械通风”“空调控温”技术保持粮食的低温环境,延缓粮食品质的下降。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储粮技术的智能化方面,譬如粮食储藏通风降温的自动控制系统、粮仓干燥自动控制系统、保水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和调质增湿自动控制系统。二是气调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也是目前重要的绿色储粮技术,需要研究新型气密材料和气密技术,研究储粮保质和防治虫霉最佳气体配比。由于应用气调储粮技术需要大量投资,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存在资金瓶颈,因此可以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广气调储粮技术,日后再创造条件推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

(2)研究推广防治储运粮品质劣变技术。推广储运粮有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积极开展高效低毒、保护环境的、防治储粮生物危害的熏蒸剂和保护剂的研究;推广储粮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加大对遗传防治和抗虫霉的粮食品种的研究开发。运用这些技术减少粮食储粮期间的数量损失,防治储粮期间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并延缓粮食在储运期间的品质劣化。

(3)尽快完成粮食储备体系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减少物流损耗,应即时检测漏损程度,并对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即时监控,提高管理透明度。粮食储备体系初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门户网站的透明化和申诉修正机制的建立;中期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建立全过程追溯机制,包括粮食入库和出库的信息化建设、储备粮情检测信息化建设;后期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从出库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链信息化全覆盖,同时要实现消费者和粮食生产田间的信息反馈和对接,这样就可以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安全,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粮食企业实现按需生产,而且能够有效制止库存亏空和“转圈粮”问题发生[5]。

1.2.2 长期内建立与粮食生产者之间的全面协作体系

(1)与粮食生产者建立长期的产购合作关系。粮食生产者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与粮食生产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调动种粮积极性、及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生产者收入的关键。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该引导粮食生产者与收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又能够避免交易摩擦而降低交易成本。探索订单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降低谈判成本和粮农售粮风险,使粮食交易成本在利益共同体内部达到最小。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进一步延伸订单农业的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支持体系,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6],将粮食生产风险内部化,稳定粮食来源,有效维护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功能。

(2)创新企业与种粮者金融合作模式。中国的农村金融向来是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农村金融改革迟缓,长期形成的资金外流现象难以改观,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主要指市、县级)和粮食生产者很难获得与粮食生产与加工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丧失了扩大生产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与种粮者之间进行物物交易,双方将会节省了一笔流动资金。如为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和种植技术服务,用技术换取粮食,可以减少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占用的收购资金,还可以与购粮企业、粮食生产资料企业合作,为种粮者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进行实物交换。

1.2.3 从改革方向看.未来将尝试剥离政策性粮食业务,在市场上公开竞争

政策性粮食业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由于非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粮食业务的效率可能更高,一般情况下,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提供,但是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拒绝非国有企业。从现实运作上看,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执行政策性粮食业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制度漏损。粮食储备指标是具有固定供给特征的稀缺资源,意味着相应的财政补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会形成典型的设租和寻租过程,政府获得计划分配资源的权利租金,企业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在这种关系中,政府是分配者和监督者,企业是供给者,企业为获取政策性粮食收储指标,存在贿赂地方政府的强烈动机。非竞争性市场的存在导致粮食收储效率低下和腐败现象。

未来,可以尝试将政策性粮食业务向全社会国资、民资、外资粮食企业公开、公平、公正招标,政府向粮食企业购买服务,政策性粮食购、销、存等具体业务实行市场主体多元化[1]。真正实现政策性粮食业务的供给与政府分开,政府是监督者,但不是分配者,也不是供给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可能有利于政策性粮食供给效率的提高,减少腐败和政企同盟现象。

2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2.1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化功能的价值

2.1.1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化功能具有强大的内在价值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特别是市(区)、县级,大多数很难走出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抱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企业经济效率低下,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经济学理论表明,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任何妨碍竞争的因素都会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市场化功能在于将企业推向市场,让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并壮大企业的市场实力。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2.1.2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化功能的社会价值不可替代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是政府实现社会价值的微观载体,是粮食产业经济的细胞,其机体健全关系粮食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关系社会价值的顺利实现。如果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活力不强,甚至破产倒闭,社会价值的实现就失去了依靠。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完成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积极对接,强大其市场化功能。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化功能的社会价值在于通过其强大的竞争力真正实现粮食市场主渠道作用,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其仓储、质量检验能力要在收购中起主导作用,二是要在粮食市场价格上起引导作用,三是要在粮食市场供给上起稳定作用,四是要在维护市场秩序上起引领作用,五是要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上起载体作用[7]。

2.2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2.2.1 推进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改革

推进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多元化改革,为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奠定基础。尝试引入新的投资主体,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非国有资本与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结合,实现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在粮食收储企业内部形成多个互相制衡的利益共同体。特别注意要建立市场化条件下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新型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这是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独特之处。

2.2.2 延伸粮食产业链,建立粮食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

(1)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的要求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根据区域经济辐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需要,将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扩大资本体量,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2)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延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和粮食精深加工产,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粮食产业全产业链经营。

(3)与农民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建立糧食生产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植根农村的优势,利用企业经济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粮食烘干服务、代储服务、粮食政策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2.2.3 与“互联网+”结合,加快现代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行业信息化建设

借助“互联网+”,加快现代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粮食产业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从微观角度而言,粮库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出入库环节流程化、规范化操作,并探索智能储粮新技术;从粮食流通环节而言,能更好地满足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顺畅流通、高效配送的需要。另外,积极发展粮食电商和粮食信息化平台,建设适合粮食企业大发展的新的物流平台,促进田间粮食顺利达到消费市场,缩短田间与市场距离,并适时包装上市,通过“互联网+”建立粮食销售微渠道。

3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功能的融合

发挥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市场主渠道作用,单单发挥政策性功能或者市场化功能是不够的,必须将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相融合。

3.1 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功能融合的战略价值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功能融合的战略价值体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方面。

3.1.1 应对跨国粮商的冲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08年,随着WTO对中国粮食流通领域过渡期限制的结束,国际跨国粮商开始在中国进行粮食战略布局。但中国在现阶段粮食产业链尚不完全,本土粮食企业尚不能发挥粮食市场主渠道作用,如果跨国粮商掌握了中国的粮食流通领域,粮食安全将面临极大的威胁。而国内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基本上在粮食收储和销售环节运行,一般不进入粮食产业链上游,导致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发展滞后,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进一步导致国内粮食企业在于国际大资本的贸易中丧失定价话语权。从日前粮食储备的运行效率看,单纯依靠加大储备量调控粮食市场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结合市场化工具来调控粮食市场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尤其重要。

市场是公平竞争的平台,各类性质的粮食企业都可以平等参与竞争,除非有国家规制。粮食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与有资本优势和垄断势力的跨国粮食竞争,其激烈程度尤甚。市场竞争力弱化的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增强其市场化功能,提高其运行效率,结合之前的政策性功能,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应对跨国粮食的冲击。

3.1.2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的粮食购销网络体系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赖构造分工严密的国有粮食企业购销网络体系,即除了依靠发挥骨干作用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外,还必须建立发挥毛细作用的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购销网络体系。

一方面,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发挥其政策性功能优势,继续为国家粮食政策目标服务,即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增加粮农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挖掘其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其市场化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与粮农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是粮食网络体系的毛细血管,它能够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为粮食生产输送新鲜营养。同时还可以与粮食生产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赢得对方的信任和依赖,在信任环境里进行的协作沟通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建立健全一条龙式的全产业链服务。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从“购原粮、存原粮、售原粮”的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适合企业特点的产、购、存、加、销、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经济模式,实现从田间到舌尖一条龙服务[8]。

3.2 省级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功能的融合途径

省级国有粮食企业起点高、视野开阔、信誉度高、经营管理经验丰厚、基础条件较好,有粮食储备库点、加工企业以及粮油贸易渠道,有经过市场锻炼的经营管理队伍和懂粮油储藏、质检、加工技术的专业队伍。随着省属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政府赋予了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抓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融合的主要矛盾,重点突破市场经营业务。省属国有粮食企业要牢牢把握国家农业和粮食政策的发展方向,把企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中、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融合政策性业务和市场经营的市场化功能,着力突破市场经营业务。

(2)实施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融合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围绕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打造和延伸储备、物流、贸易、综合园区建设,储备业务和贸易经营科学结合,仓储库点合理布局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为农服务等。以储备业务为基础,通过贸易经营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延伸,重点是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农业产业化方向拓展,实施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粮食收购、储备、物流、贸易、加工、竞价交易和综合业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3)建立现代粮食企业集群,增强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和企業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企业兼并重组,走内涵改造、低成本扩张的道路,建设现代粮食购销网络和物流体系,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集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积极探索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培育具有竞争力、影响力、保障力的特色品牌,努力实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3.3 市(区)、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功能的融合途径

市(区)、县等国有粮食企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地理位置最接近种粮者的优势,应发挥各自优势,将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有效融合。

市(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充分利用其收储优势,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延伸到销售加工领域,打造主食产业化优势。粮食市场化后政府仍赋予其政策性粮食储备的职责,可以利用其仓容和出让土地资源优势,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利用粮食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集储备、异地贸易、粮食精加工等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业务为一体。资本融合方式是粮库、出让土地等资产入股,重点合作领域是主食产业化方面,打造“中央厨房”,提升服务水平,保障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县域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具有根植农村、接近种粮者的优势,有利于建立与种粮者的互助共赢联盟。农村有网点、有市场、有粮源,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顺势而为,以政策为导向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在企业与种粮者共赢中拉长产业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在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找准突破口。重点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在农产品初加工方面用力,深度参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要抓住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提出建设以开展代储存、代烘干、代质检、代加工、代销售业务为重点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有利机遇,借鉴先进做法和成功的发展模式,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储备库点为主体,吸收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粮食个体工商业户等组成新的有限公司,围绕农民需求、農业生产和产后服务定位公司发展模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9]。

4 结论

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政策性功能和市场化功能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优化政策性功能结构,突出市场化功能,发挥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粮食市场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粮食企业双重功能的融合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支撑,可以预见,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创新是未来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肖春阳国有粮食企业:“十二五”改革成就与“十三五”发展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7 (4):23-28.

[2] DEALESSI, LOUIS. The economics of poperty rights:a review ofthe evidence[J].Research in Law and Economics,1980(2):1-47.

[3]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陈会玲,罗伟,马彦.印度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制度的绩效分析[J].世界农业,2015 (12):97-101.

[5]陈会玲,祁华清,王新华.印度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6 (2):4-11.

[6]李竣,杨旭.跨国粮商冲击下的粮食收储参与主体决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5 (1):24-27+47.

[7]刘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7(9):90-92.

[8]李福峰,浅谈国有粮食企业改革[J].中国粮食经济,2017 (9):19-20.

[9]李江宁.新市场政策环境下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粮食经济,2017(9):16-18.

(上接第28页)要不断根据评价系统、市场反馈和消费者的体验进行更新,突出独特的设计理念,不断探索和创造形象特点,从而完善农产品形象设计,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电商农产品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网上购物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产品形象设计的意义在于运用色调和设计理念塑造独特的视觉形象,从而展现独一无二的农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王伟.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艺术创意[J].创意设计源,2015(1):39-45

[2]周谷川.电商模式下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张悦,新媒体时代产品视觉形象符号化探究[J].智库时代,2018(29):176-177.

[4]高蒙蒙.基于淘宝店面设计的思考[J].电子测试,2016 (24):102+103.

[5]尹莹.浅析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中国高新区,2018 (7):291.

[6]缪雨珂.美学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6):28-29.

[7]薛白.电子商务网站页面中色彩的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8]马泉巍.在平面设计中文字排版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19):140.

[9]邵静.Ps色彩和色调调整实用技术分析[J].软件导刊,2011 (6):153-154.

[10]胡安娜.电商环境下产品广告图片设计技巧[J].农家参谋,2018(18):229.

[11]张锦,消费文化视阁下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陈媛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6.

[13]张扬,卢国新.农产品品牌文化与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J].智库时代,2017 (14):226+229.

作者:陈会玲 李宁

上一篇:高校绩效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民营经济发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