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格信任与思想政治论文

2022-04-29

摘要: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一份责任心和事业心,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关键词:品德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人格信任与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人格信任与思想政治论文 篇1: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

【摘要】 人格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品格、性格、体格和资格等因素影响着其人格力量的发挥。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必须强化教师意识,巩固理论知识,投身教育实践。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人格力量;塑造途径

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对此,先哲有云:“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人格力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散发人格力量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 人格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1 增强说服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所接触的第一个形象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赢得受教育者的信任,是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是否能接受教育的前提。受教育者作为客体,但他们实际上又以主体的身份审视教育者是否真正信仰自己所宣传的科学理论,是否对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有所实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受教育。反之,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格修养不高,行为不端,那么受教育者只会产生排斥心理,最终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

1.2 提供行为示范。人格力量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产生敬佩及亲切感,从而化为自觉的行动。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宣传、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导之以行”。而实现这一点,人格的力量恰恰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面旗帜,会产生无形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事实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感染力。人格越高尚,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1.3 教育导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尚人格作为一种境界,可以向人们展示人性中的高尚和美好,使人们清晰的认识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作用,能造就一种和谐向上的环境,使人们互相比真、比善、比美,反省和批判现实的人格的不足,努力完善自身,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

1.4 激励和凝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育对象的凝聚力,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奋发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格力量效应,能使受教育者团结在其周围,形成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能使受教育对象对未来充满信心,并能齐心协力。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修养不高,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去激励受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格的构成要素

一般说来,教师人格由教师的品格、性格、体格和资格四个要素组成。其中,品格起主导作用,影响和制约性格、体格和资格的形成;性格、体格和资格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在人格结构中起积极能动的反作用。

2.1 品格。教师的品格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表现在教师人品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诚实、谦虚、敬业等各个方面,反映教师的整体精神面貌,支配教师的一切行动。诚实,就是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做人态度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待人处事言行一致;谦虚谨慎是人的美德, 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敬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和作用持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这是确定教师责任感的前提。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便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想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2.2 性格。性格是人格结构中表现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对现实比较稳固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度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恰如人的相貌,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教师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扉,用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用行为影响学生的心声。 因而,教师的教育工作实践则要求培养和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

2.3 体格。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我还是唯物主义者,因此知道身体上的东西和心理上的东西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用老话来说,就是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产生健全的精神。” 教师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艰巨任务,无论是增进自身健康,还是适应教育工作的繁重劳动,都需要强壮的体格为基础,由此才能促进良好的品格和性格的形成,体现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以及教师人格的伟大和高尚。

2.4 资格。职业的资格是经过培训和考核,能够胜任一定工作的人,才能获得社会资格。它既是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又是职业规范化与社会化的客观需要。教师的资格既是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体现教师社会价值的实际内容,而且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评审教师职务、职称明确各自担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分工。

3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塑造途径

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形成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自觉地培育。新时期,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可以采用以下一些途径和办法。

3.1 要强化教师意识,发掘塑造动力。教师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的认识。不断强化教师意识,有助于发掘塑造动力和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

首先,要强化“我是人民教师”的意识。这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神圣职责的深刻理解而迸发出的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将会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和鞭策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职责。

其次,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产生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但还不仅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因此,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敏感地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

最后,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制能力。所谓自制能力就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自制能力是教师步入更高人格境界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一个教师缺乏自制力是无法步入更高的人格境界的。当然,自制力需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而自觉要通过自制力来体现。总之,要在自制中提高自觉性,在自觉中增强自制力。

3.2 认真学习理论,明确塑造方向。

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理论基础。不掌握这些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要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使我们从各种学科的联系中,清醒地认识改造世界的任务。

其次,要学习现代教师人格理论。 现代教师人格理论论证了教师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正确地回答了教师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阐明了教师人格发展的趋势和新境界。因此,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可以使教师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和人格塑造。

最后,要向优秀教师学习。 优秀教师的实践,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具有较强的榜样感染力。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往往可以对教师人格塑造产生更具体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这也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

3.3 投身教育实践,积累情感体验。在教师人格塑造过程中,学习和反省远远没有完成塑造的全过程,只有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才是完成塑造全过程的关键。

首先,教师人格塑造要投身于教育实践。现代教师人格塑造,不仅要求理论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事实表明,教师只有投身于教育实践中,才能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才能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提高教师人格意识水平;才能暴露出个人人格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努力在实践中克服和纠正,使自己更加趋于完善。

其次,教育实践是检验教师人格塑造的标准。实际表明,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可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教育实践不仅是塑造教师人格的现实基础,而且是检验教师人格塑造有无成效的标准。离开了教育实践,教师人格塑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此同时,教育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变,虽然塑造原则和要求比较明确,但付诸实践后才会发现困难重重。这就要通过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实践效果的考查,才能逐步作出客观的评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成才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努力自觉修炼、塑造自身的人格力量。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会取得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329.

[2]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 ,2001.

[3] 李江涛,朱建衡.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4] 陈聪诚.试论高校教师的人格力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收稿日期:2008-4-10

作者:何付霞

高校人格信任与思想政治论文 篇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摘 要: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一份责任心和事业心,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品德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角色,在“做人”、“立人”、“立德”方面承担的责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任重道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说,教学效果仍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对政治理论不认同、不信服。因此,先进的政治理论必须人格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成为先进政治理论的现实人格承担者,这样就能增强政治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从而增强它的被接受度。

一、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一词源自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表示所扮演角色的面具。延伸到教育心理学领域,则意味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被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的东西,即人的社会自我。因此,人格是人的认知方式、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态度倾向、道德品质等的综合表现,是“人的知识、能力、德行、意志、情感、信仰、作风等多因素的共生体”,魅力,是成熟的能够吸引人的力量。所以,综合来看,所谓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能吸引人的力量[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等各方面感染力的综合,是一个教师的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一般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品德魅力、学识魅力和个性魅力三个方面。

通过对人格魅力的定义和教师人格内涵的理解,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这样定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者,又是坚定不移的信仰者;既是理论教师,又是理论的实践者;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既能发现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又能提出解问题的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具有相同的人格特征,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1.“两课”教师人格魅力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家园的圣地。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为了吸取理论知识,而更是为了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如果不能给予学生人格、精神上的影响,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就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知行统一原则,要求教师言传与身教的高度统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社会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把社会的人格标准内化为人格魅力,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所起的示范性,已经成为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知行统一的最佳中介。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3]

2.“两课”教师人格魅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传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应具有“学科特点”——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旋律,在现阶段则体现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素材,理论联系实际,切合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力量。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这样的教师才有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这样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可见,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德育并举,知识与能力并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打造魅力四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人格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一个人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积累、培养,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人格魅力。

1.加强师德修养,提升品德魅力

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要教育人、改造人、完善人,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学问高深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行为高尚尤不可缺。教师应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学生效法的表率与榜样。教师的学问、思想、语言、行为、仪表、作风、道德状况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曾说过:“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格格不入的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来的即使是崇高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教师是作为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走上讲台的。”教师应该处处为人师表,事事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着熏陶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样可仿,有例可学。因此,一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的理解、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必须为人正直、正派,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而对喧嚣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则应守住一片宁静,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只有如此,才能取信于学生,才能使学生由敬仰教师转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加强文化素养,提升学识魅力

教师不仅要敬业、勤业,还要精业,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书育人技巧,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展现“学高为师”的风范和良好形象。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以渊博的学识为底蕴,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传道授业时,他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掌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广泛的背景知识,全面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要通晓和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做到知识面宽,使自己的那“桶水”常用常满。只有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讲课也才能深入浅出,出神入化。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关爱学生,提升个性魅力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的教师个性特征包括善于理解学生、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耐心,有幽默感等。作为一名教师,要胸怀博大,对学生充满爱。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只有对学生倾注情感与热情,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教育好学生,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内心世界。教师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怀学生,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感其言,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人格来调音。”[4]没有教师人格魅力介入的教育,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如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只有具备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者完善统一的素质,才能充分展示出丰富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2008-9-23]

[3]乌申斯基.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C]//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39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9.

作者:任忠惠

高校人格信任与思想政治论文 篇3:

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应对路径探析

摘要:高校统战工作与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紧密相连,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统战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针对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发挥统战工作稳定器、粘合剂、智囊团的优势,调动学校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顺利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转型发展;统战工作;应对路径

高校统战工作与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紧密相连,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认识高校转型发展与高校统战工作

(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规模和数量更是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同时,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去由于办学基础薄弱,办学历史短等情况,出现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178号文件中对于新设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有了明确的表述,就是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復合型人才。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是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道路。转型发展成为了众多地方高校的战略选择。

(二)转型发展对高校统战工作的影响。

1.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的任务更重。实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能力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所在。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一大批学术上有造诣、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很多海外留学归来人员、华侨及侨眷等对学校的改革发展作用也日益显著,尤其是统战人士在社会服务方面历来都占有很大优势。这就要求在统战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在学校的转型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上来。

2.转型发展背景下需要更强素质的统战干部队伍。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高校的统战干部不仅要掌握政策,了解时政,更需要具有了解人、理解人、沟通人、协调人、宣传人的能力,实现广大统战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统战工作中,不仅需要积极做到了解统战人士情况,做好学校党委与统战人士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做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沟通思想,最终化解矛盾,在各部门配合下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3.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的压力更大。随着经济发展,高校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华侨侨眷人员、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日益增多,高校统战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转型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经验,更需要抵御防范国内外不良思想的攻击。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的角色定位

(一)扮演稳定器角色,统一思想,化解矛盾。

学校任何形式的转型发展必然要求更为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而这些改革必然会在短期内引起部分人员的心理波动,涉及到利益问题还会引起心理抵触,一旦处理不当,很有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冲突,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统战工作要积极扮演稳定器角色,发挥沟通思想、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引导广大统战人士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提高清醒认识,增强顾全大局观念,支持并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中。

(二)发挥粘合剂功能,凝聚人心,共创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的追求目标和治校理念,是高校自身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统战工作的粘合剂功能,就是要沟通思想、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教学科研氛围,共创凝心聚力的和谐校园环境。

统战工作的粘合剂功能,需要最广泛的团结和最深度的沟通。学校各统战对象是各个高校党委实行和谐治校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高校统一战线汇聚了各个专业和学科的人才,汇聚了一大批社会上有影响、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统战工作要积极为统战人士的才能发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对他们给予人文关怀,尊重他们的价值,尤其是精神需求和人性发展;培育和激发统战人士的专业优势、文化底蕴、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调动每个统战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多地关注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发挥智囊团优势,建言献策,科学发展。

积极建言献策是参政党的职责,也是一项优良传统。高校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党外人士分别联系着不同群体、代表着各自利益、反映了具体要求,具有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关心民苦、解决民难的优势,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含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民主意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广泛听取统战人士意见和建议。

高校的转型发展无疑是一种打破既有格局的跨越式发展,在转型过程中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和谐校园环境,还要有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出谋划策。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需要每一位学校人积极参与的过程,统战工作要发挥智囊团优势,充分发挥各统战人士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广开言路,为学校转型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身先士卒,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积极践行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的应对路径

(一)构筑大统战格局,服务学校发展。

统战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与高校内外的其他众多工作相互交叉、相互交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光靠统战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构筑大统战格局,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各部门、各基层组织积极支持的工作机制,形成人人关心统战,人人热情支持、广泛参与统战工作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统战格局的构建首要的就是争取重视,争取学校党委重视,争取各总支(支部)的重视,以形成全校上下,关心、支持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其主要努力方向: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形成立体式领导机构。党委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统战工作,各院系党总支、直属支部要有一名支部成员分管统战工作;二是协调好各方关系。统战部在高校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统战部的干部应当与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调整好关系,以取得大家的关心与支持。

大统战格局的构建还要素质过硬的统战工作队伍。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还需要统战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取得各方面支持,要按照“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成熟,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纪律上严明”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党放心的统战干部。在工作中要做到:平等待人,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合作共事,广交深交朋友,开展有影响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强统战部的凝聚力。在具体工作中要牢牢树立大统战意识,把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统战工作任务与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责、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人才强校战略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学校统战工作资源,形成更加强劲的统战工作合力,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服务。

(二)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统战工作机制。

1.加强各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重视统战人士的培养教育。二是重视统战人士推荐推选工作。学校统战部应协商组织部门,对照条件,结合实际,积极推荐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外人士作为后备干部人选。三是重视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共同协商,合理配置资源,既要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把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发展入党,也要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将一部分优秀知识分子留在党外。

2.夯实各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基础。高校广大统战成员大多分布于学校的院系等基层单位,他们的工作交往、生活、科学研究等更多而且更方便的是和自己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沟通交流,同时也更期待来自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统战委员建设,是做好基层统战工作的基础。高校统战部门应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在基层党组织中设立统战委员,以总支书记或副书记担任,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基层单位统战工作。利用总支书记或副书记的特殊身份,不断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统战理论和政策的学习,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与学校统战部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关心统战人士的成长,更好地促进学校和基层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发展。

3.不断加强统战工作制度建设。要在“联”字上作文章,在“参”和“议”上出效果。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形成有效机制,学校党委有统战部,基层党组织设立有统战委员,建立学校领导、学校统战部领导、各基层党组织统战委员联系统战人士的三联系制度,“联”为纽带,为桥梁,“联”出感情,“联”出友谊,“联”出合力,才能够激发统战人士参政议政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他们参政议政的针对性、科学性。逐步完善向民主党派、党外人士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通报情况、座谈听取意见制度;支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处理提案和意见、建议制度;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重大活动制度;民主党派和党外干部培训及党外干部物色推荐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交友制度;党外人士慰问制度;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制度;关于给统战对象解决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外出用车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落实统战政策,使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体会到学校的关心、集体的温暖和信任,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的认同感,发挥他们的智慧,为学校事业发展增添动力。

(三)搭建工作平台,服务统战人士。

1.群众团体要有“家”。随着社会发展,高校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日渐增多,党外知识分子日益密集,对于高校中的无党派人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少数民族职工,统战部门可以牵头组织建立不同群众团体的联谊会,使他们有家的感觉,有家才有归属感。高校统战工作应借助这一重要载体,发挥组织联系和带动广大统战对象的作用,凝心聚力,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来。

2.搭建党外人士民主监督平台。高校广大统战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服务学校的渠道虽然已有了制度保障,怎样更好的落实,更好的体现统战人士服务社会、服务学校的工作热情,需要我们搭建好建言献策平台,把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关于学校发展的建议意见,统战部门一定要进行记录、整理,报送有关领导,针对领导批复意见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对完成后的情况及时向有关统战人士进行反馈,使广大党外人士更好地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3.搭建服务社会平台。高校广大统战人士中人才济济,为每个统战成员创条件、搭平台、拓空间,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的转型发展,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统战部门应积极举荐相关专业、特长的统战人士,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真正做到才尽其用,体现自身价值。

4.搭建党外干部成长平台。高校的转型发展,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作用发挥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统战部门要加强与组织部门沟通联系,研究重大政策、重要事项,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推荐、培养,并协助组织部门做好考察等工作。”高校要不断拓宽选拔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脱颖而出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同党亲密合作的老中青结合的党外人才队伍。统战部门积极协调沟通,积极推荐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党外代表人士到有关部门的领导岗位,最终形成一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31日

[2]《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教发司[2-13]178号文件

[3]邓乐君,李外流,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统战工作[J].党史文苑,2004(1)

[4]魏晓文,朱琳琳.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10.

[5]解进;郑松乔.论高校统战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6]谢石生,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应对研究[J],陕西社会主義学院报,2014(2)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光明日报,2012年2月24日

[8]丁俊萍等著,高校统战工作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雪艳(1975.08-),女,河南教育学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讲师。

作者:胡雪艳

上一篇:基于思想政治的组织文化论文下一篇:跨国公司人才有效性招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