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30

[摘要]团体沙盘疗法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特别是人格障碍倾向的干预具有特别的优势和疗效。团体沙盘疗法为大学生人格成长和矫正提供了重认自我、宣泄情绪、增强互动、协调关系、心理成长等治疗契机,协助学生克服人格成长的阻碍,促进大学生人格重组和整合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大学生人格潜力素质的养成

摘 要: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需要对其进行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一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掌握自身发展规律、自觉调节心理倾斜的种种矛盾。大学生成才目标完善人格潜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智力、性格、气质、能力、品德多方面全方位的潜力培养,激发健康人格潜力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环境、家庭等各方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教育与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人格潜力

课题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项目号:LZYZ201120) 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向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激发起不同方面的潜能,正视和直面自身的利弊,适应社会变化,较好的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在思想、目标和行为上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教育工作在近几年聚焦在了三大核心问题:婚恋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希望所教育的每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因为这是其他教育效果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潜力的含义

心理健康包括至少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没有心理疾病的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自我情况良好,没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1] 在心理学上,人格(本文采用human dignity之含义)指个人之特质,人格之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上与教育学上尤其重要。人格教育着重的是对个体品性、秉性及情商(EQ)的培养和塑造。这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传统的人格塑造教育中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是激励法、探寻法、共鸣法等方法。[2] 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其个体身上的一贯心理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和效果。人格潜能开发就是要塑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全人格,发挥人格构成各因素的最佳作用。[3]

所谓潜能,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在一定条件下(如学习、模仿、激励等等)可以外化、转变为现实的心理、生理能力。心理潜能是一个很广泛的心理概念,它包括潜在的未被开发的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能量。[4]大学生人格的潜在能力假激发说,即是在其人格的心理学构建上深入研究潜能的开发的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的意义

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生理学的一系列最新成果证明人格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而且人人都有,在大学生这一人生阶段尽早、尽力开发其人格潜力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上的人格潜力,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的潜质。我们认为,道德操守人格潜力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以及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有所坚持、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和行动力量。 大学生得到的人格潜力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行为表现上有的大学生心胸狭隘、没有起码的道德原则、不懂起码的文明礼貌;有的大学生自私自利、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意味着对大学生得到的人格而言是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重塑的。

(二)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潜能

在正常情况下,作为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学习者,一般只使用了大脑思维的一小部分,美国学者奥托(Herbert A·Otto)认为约占一个人所能全部发挥能力的百分之四。他还曾经指出:“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的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所以我们说,如果能不断挖掘大学生的人格潜能,其一生都会充满令人激动的智力探险。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大学生因循守旧、恪守经典、照搬照抄,其思考技能、境界都将停滞不前,严重的还可能走向生活的反面,因为无论在哪里社会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大学生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力以作为今后灵活的适应准备,才能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生活可靠感。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

许多大学生抱怨曾经为特长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自己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但据“大学生人事在线”网站统计,大约六成的考生不知道自己兴趣爱好,那么潜力的开发更将无从谈起。许多教师在学生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学生在儿童时期就特有的天赋与潜能。明智的高校教师善于发现大学生的最佳才能,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尽可能挖掘出其兴趣爱好或专长潜能。选高校、择专业,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忽视了兴趣爱好,到了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与想象的相去甚远,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大有人在。此外,如果填报志愿时“错估”了就业形势,以为是热门专业盲目跟风,结果毕业生人数过剩,成为“毕剩客”的也不少。这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以及就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先选择能够高薪能稳定生活的专业、行业,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矛盾、人格分裂的最大原因之一。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素质

大学生在校园里就像一张白纸,然而一旦走入社会,要应对的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了,既要处理好与家庭、长辈间的关系,朋友(男、女)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客户以及所有发生联系的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牵扯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培养一个大学生有着主动进取的处世态度,要求发挥处世态度中的乐观、勤奋、自律、不怕挫折的精神潜能对创新活动也深具积极意义。

三、大学生人格潜力养成中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作为人生一个特殊阶段,其人格潜力素质的养成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1.丧失自我。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理性、逻辑、秩序的高度控制下,当代大学生人性本来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像已渐渐远去,而机械、呆滞和奴化却日益扩散。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的服务,为作用着的自动化和机器服务。在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大学生已经明白将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度大大降低。

2.物欲膨胀。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明显增长,在交友、择偶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商品人格”已经开始想大学生群体蔓延开来,似乎每个大学生从一入学校就已经被贴上了商品标签,追逐名牌、贫穷歧视已经渗透到当今许多高校的作风和氛围之中,心理失衡的青年人便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揭露说,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现代文明往往以功利原则为社会运行的杠杆。功利原则确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即一切以市场为取向。[5] “……像其它任何商品一样,是市场在决定着这些人的特质的价值,甚至决定着他们整个存在的价值。假如某人所具有的特质在市场上卖不出去,那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分文不值。”[6]

3.精神空虚。由于对物欲的片面追逐,在大学生中间正滋长着极为可怕的荒谬感和无意义感。精神空虚无聊,已成为一种时代病,导致大学生在信仰的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虚无的宗教主义情结,甚至有的大学生笃信邪教、轻信传销等。在当代,不少富二代大学生过上了别人做梦也难以想像的丰裕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由此而变得更加愉快,反而孤独感、压抑感甚至痛苦感与日俱增,导致暴戾乖张、行为失去道德和心理上的双重标准。

4.情感淡漠。当代90后大学生多数中学时期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手机、电脑等交流工具,情感已变得日益淡漠甚至走向麻木。高校校园即便是班级管理也是QQ群、飞信等工具解决,人与人之间靠技术沟通,交往越来越表面化、程式化。不可否认,电话、聊天软件、电子邮箱等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的联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也失去了许多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机会。我们似乎无法苛责为什么当今大学生缺少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因为交流工具的运用导致他们始终生活在自我封闭式的套子里。

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人格潜力的方法

(一)发掘大学生自身人格潜力素养

发掘大学生人格潜力素养主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应通过“学践结合,活学活用”的重要学习模式,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品德,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崇高职业人格的现代职业人;其次独立人格的建立。独立人格的激发表现为个人在处理自身问题方面包括几个方面的品质:激发具有独特个性,能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自我肯定,能自立自强,能自我约束的人格;再次,和谐人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人处世的人格潜力的激发。和谐人格包括正常的交往能力、丰富的情感因素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三个方面。可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成熟完善起来的,人际交往可以维持人的心理健康。

(二)高校对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的型塑与引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人格潜力的形塑和引导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型塑与引导。一是高校应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引导大学生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大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出发,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努力是人格潜力激发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是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以激发大学生人格中的抗打击能力和心理上的承受力。教育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目标,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补偿法、精神宣泄等方式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导大学生善于自我调节,避免极端心理出现。

(三)环境濡化

首先,要注重对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心理引导,指导大学生杜绝网络谩骂、浏览不良网站、中伤政治跟风、恶意交友等行为。因此,要将大学生热爱网络的潜力引导向科学、健康的上网方向上来,让其利用网络开阔视野和兴趣爱好的潜力的以激发。

其次,要在心理教育中注重家庭环境的作用。注重和谐家庭建设,切实为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作为家长,除了为子女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之外,还要坚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鼓励子女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良好的家风和家训对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得以全面发展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风往往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家庭成员,具有持续稳定的心理暗示影响力。良好的家风和家训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人生信念的精神支柱,不良的家风和家训势必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在人格潜力激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弘扬高雅文化、树立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坚持以社会主流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消极、颓废的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出大学生人格中对真善美的品位潜力和内化潜力。

参考文献

[1] 董守海 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56

[2] 沈雪蓓. 论“暗示”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潜隐性作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02期,73-76

[3] 张建东.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潜能开发[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120-121

[4] 崔景贵. 知识经济挑战与大学生心理潜憾开发[J].青年探索,2000年第1期,38-41

[5] 何齐宗. 当代人格的困境与出路[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第3期2003年5月,108-112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作者:来丽锋

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治疗机制探究

[摘要]团体沙盘疗法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特别是人格障碍倾向的干预具有特别的优势和疗效。团体沙盘疗法为大学生人格成长和矫正提供了重认自我、宣泄情绪、增强互动、协调关系、心理成长等治疗契机,协助学生克服人格成长的阻碍,促进大学生人格重组和整合发展。

[关键词]团体沙盘疗法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

[作者简介]吴青枝(1969-),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河南安阳455000)

随着社会的深入变革和迅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压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大学生人格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人格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它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当事人形成特有的一贯的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大学生阶段是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人格障碍倾向主要表现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依恋型、回避型、攻击型(反社会性)、自恋型、表演型、分裂样、边缘型等。研究表明,人格障碍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同时也是引发不良行为和犯罪的诱因,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人格障碍倾向及矫治已经引起临床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精神外科治疗、教育培训等。近年来,笔者针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矫治和健康人格塑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发现,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对学生人格障碍倾向干预是非常适切的,是一种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成长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

一、沙盘游戏与团体沙盘游戏疗法

沙盘游戏疗法(Sand Play Therapy)是由多拉·卡尔夫创立的一种心理分析专业技术,指在一个安静、受保护的安全的空间里,通过在沙盘内摆放各种模型玩具及对沙盘内沙子的塑造,来访者可以建立一个与自己内在意识状态相对应的沙盘图画世界。这样在来访者的沙盘图画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碰触、内心的交流就此自然展开,然后通过制作一系列的沙盘游戏过程,潜在的无意识的能量逐渐得到释放,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也逐渐融合和转化,最终达到人格的和谐一致和整合。

团体沙盘游戏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沙盘游戏的团体心理分析治疗形式。它以沙盘游戏为主要媒介,组织团体成员共同摆放沙具和塑造沙盘内的沙子,建立一个与团体内在状态相对应的世界。通过团体动力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探讨自我和自我认识与接纳,观察反馈并接纳他人,以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社会适应的助人过程。

二、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假设

沙盘游戏疗法及团体沙盘疗法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得到其他心理疗法的广泛认可和采用,并在临床心理学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教育实践中得以推广和应用。

1.沙盘疗法的理论基础。沙盘疗法源于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荣格认为人格的成长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整合过程。人的潜意识当中不仅蕴涵着被压抑的破坏性力量,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类智慧与创造性力量。个体实际上通过利用人格面具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片面适应,无意识的内在世界却受到压抑。沙盘游戏疗法就是通过一定的自我表达形式吸收无意识内容,唤醒人格的不同方面,然后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交流。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个性的各个方面逐渐整合,成为一体,对立双方的统一和融合作用最终导致心理转化和人格的改变。

2.沙盘疗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治疗功效,在于通过沙盘疗法可以促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得以恢复。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但这一自我治愈力因各种原因有时会难以发挥其就有的机能,当事人通过使用沙盘制作的沙盘作品,人的心象充分地表达出来,此时意识与无意识、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就建立起了连接。这样通过象征的作用,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整个制作过程会自动将个案带回到需要疗愈和整合的区域,促进康复和整合。

三、团体沙盘疗法用于人格障碍倾向治疗的适切性分析

团体沙盘疗法是沙盘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特点和效能,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人格成长教育和障碍矫治,其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沙盘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轻松、包容和接纳的自发正常成长空间。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和其成长环境密不可分的。大学生可能由于儿童期的被拒绝、严格的管束、过度的批评及惩罚等非正常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造成的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不成熟和产生偏差或畸变。这种模式显著地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社会认知方式,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大学生团体沙盘疗法为大学生团体成员创设了一个轻松、安全、包容和接纳的空间和人际环境,在这种彼此尊重、平等的关系中,通过共同制作一个沙盘作品过程,可以加深大学生团体成员间的相互理解,让他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同感的重要性,体验到自己对于团体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大学生自我责任感和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出正常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将这种感觉迁移到日常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其人格的成长和成熟。

2.团体沙盘疗法可以激活个体内省力,促进人格的成熟和个性的完善。大学生时期其人格基本形成,但还不完善和成熟。人格障碍倾向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在没有生理或躯体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的人格的明显缺陷。人格发展严重不协调,在人格结构的某些方面发展过分突出或某些方面发展过分不足,并对此缺乏自知和内省,进而形成稳固而一贯的个性偏差和缺陷。人格发展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在人格结构的某些方面发展过分突出或某些方面发展过分不足,并对此缺乏自知和内省,进而形成稳固而一贯的个性偏差和缺陷。团体沙盘就像一面镜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迅速、直观、明了呈现来访者在自我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成员面临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能够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促进成员提高洞察力和自我觉察,激发成员矫治性的情绪经验和动力。而且这种“经验分享历程”的团体讨论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内省和反思,内省促发调整,最终促使团体成员获得对其人格状况正确的观念和适当的觉察和修正,促进大学生人格偏差的适时矫正和个性的不断完善。

3.团体沙盘疗法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成员现实人际关系的改善。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者通常在社会适应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他们沉湎于自己对客观世界偏颇的主观判断和不适的主观感觉之中,执著于无效甚至有害的应对生活的方式,而且对此没有足够的自知和认识。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功能一般不能正常实现,无法与周围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会产生人际冲突。团体沙盘游戏疗法以沙盘制作为媒介,呈现成员的无意识真实反馈,促进成员之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增强彼此的理解,打破患者的固着壁垒,学习新的沟通方式和交往行为模式,对改进团体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自主创造,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地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行动力。对有不善言谈、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困难等人格障碍倾向的大学生特别适用。

4.团体沙盘能促进团体大学生成员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人格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往往缺乏自知力,总是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与遭受的挫折都归咎于外界因素或别人的过错,怨天尤人,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人格和心理的成长和发展。团体沙盘疗法其实就是由成员自性强大的自我治愈力组合而成的团体动力场,在投情的制作沙盘过程和分享互动中,成员释放内心被压抑、郁结、隐藏的心理能量,内心不愉快或消极体验得到宣泄。正是由于这些作用,团体沙盘疗法可以应用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干预,让学生在团体游戏中交流分享关于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感受,尤其是还要关注其他成员以及整个团体的内心世界,从而促使成员对自身问题的思考,反思或重新认知自己。同时这种实际“动手”的方法,使身体和心灵、物质和精神都能得以整合,重构积极的自我意识,为最终达到人格改善奠定良好的开端。

四、团体沙盘疗法用于人格障碍倾向治疗的内在机制探析

1.态度和氛围的关系机制。无意识深处缺少自信是引起人格障碍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在一般的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面对面交流,容易对来访者造成压力,但是在团体沙盘疗法中,来访者在制作沙盘作品时不需要具备特殊的技艺,也不依赖准确的言语表达,来访者没有言语表达的压力和制作不出的无能感和自卑感。同时,咨询师接纳、共感、无判断的态度,团体成员的尊重、支持,也使来访者在这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能够完全毫无顾忌地投入专注于沙盘作品的制作之中,在过程中宣泄情绪,有效地表现隐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将焦虑的情绪充分表现出来。

2.无意识和意识的转化机制。咨询师通过对团体游戏活动的共感性参与、近距离观察,深刻地理解团体以及个体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反应,了解其他成员的心理。并将这种接纳的、理解的态度充分有效地反馈给团体成员。在这样安全和令人专注投情的氛围中,团体成员间的无意识处于弥漫和无防御状态,因而在无意识层面上相互理解、支持,促进整个团体无意识内容在沙盘中渐次显现。咨询师参与到共同的游戏中,不给予指导与评价,即使对他们表现出的负性情绪也要给予理解和接受,并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将这种共情性的感受传达给成员,让当事人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接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自由地走入更深的潜意识层面,将其深深压抑于潜意识的内容外化到沙盘上。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意识化,产生顿悟,改变就会发生,人格将获得重组和整合。

3.激励和内省的自主机制。人格障碍倾向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低。“自我价值模型”认为,人格障碍倾向可以解释为对低自我评价的一种防御手段。由于团体沙盘成员间的激励、尊重、欣赏以及团体沙盘限定性规则,成员与咨询师共同创造了一个自由、尊重、安全的空间。成员制作和体验自己的作品,可以静静地反思,也可以与团体的其他成员交流感受,还可作修改。实际上,每一个沙游戏图景都是应对过去和目前创伤的一系列努力的一部分,或走上个体化旅程的一个步骤。从伙伴的理解中成员发现了作品主题或者某一玩具的其他理解视角,促进无意识层面认知的错误前提、假设、态度得以调节,这都表现在沙盘中是对作品主题的归纳、某个玩具内涵解释的变化。由此,患者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自主控制感,从而能够重构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4.象征和认同的投射机制。沙盘本身就是人主观世界的一个投射。团体沙盘因其非言语本质,使具有人格障碍倾向的个体一起运用玩具模型制作沙盘作品,成员间的交流不是用语言文字,而是象征、游戏,这避免了言语交流过程中形象受损的威胁。团体沙盘游戏非言语本质弱化了团体交流的压力和防御。团体沙盘制作过程中,静默的观察、真诚的交流和回馈使成员发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并非唯一和个别,因而减少自我的消极评价,降低防御和压力,进而自我接纳。当成员发现另一成员选用了自己也想使用的玩具表达自己也想表达的心理时,他会感到欣慰,产生一种默契感,觉得自己内心被他人所理解、接纳,并由此达到彼此相互认同,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

5.虚拟与现实的迁移机制。充分挖掘团体动力场,连接沙盘游戏体验和现实世界。团体沙盘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关于精神生活的资源和观点,充分挖掘了团体中的动力场。团体沙盘使成员分享到所有成员的人格状态、应对方式的心理资源、观点,习得更多的象征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以及某一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帮助他们了解沙盘世界的意义,鼓励来访者留意沙盘中的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呈现的。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成员慢慢地能将自己沙盘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同现实联系起来帮助成员理解和应用那些通过沙游而变为意识层面的领悟,从而获得现实人格的整合和发展。

6.规则与限制的控制机制。团体沙盘疗法是在一定规则限制的沙盘内进行治疗的方法,沙盘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团体沙盘游戏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沙盘作品的重要方面。

五、结语

大学生团体沙盘游戏其实就是大学生正常人格成长过程的模拟和训练,同时,对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患者也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矫正和治疗。团体沙盘游戏疗法以沙盘制作为媒介,在创造性游戏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内省力,借助沙盘的经验促进团体成员无意识扰动内在个性冲突和情绪;利用团体场动力促进自我的深层探索和思考,使学生团体内部以及每个成员获得自我治愈力;引导大学生沙盘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结,促进沙盘中的动力关系向现实生活的转化和迁移。进而实现大学生人格的改变和成熟。可以说团体沙盘游戏疗法为大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丰富的动力资源,特别是对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者的干预来说,更具有独特的治疗功能,其不但能减轻和消除大学生人格的一般神经症状,还能够大大缓解和改善大学生人格的核心症状,最终达致人格的完整和不断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仲庚,甘怡群.人格心理学概要[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1994.

[2]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建平.变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苏娟娟.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大学生人格成长的效能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吴青枝

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与培养措施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明确化,更具主动性与自觉性、人际关系新型化以及行为取向多样化,接着从学校、家庭以及网络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把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等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发展;培养措施

所谓人格,主要是人类的自我意识、价值观、信念等主体理念的内在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其凝聚着一个人对于周围事物与环境的价值判断,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不同的人格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对这个人的评价。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是祖国的希望。经济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调整,加上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塑等,都把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推置到全新的环境中。所以,认清新时期大学生人格的现状,积极找出相应的培养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

(一)自我意识明确化,更具主动性与自觉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具备比较强的成人感,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拥有了自我评价机制。这些学生喜欢把自己跟同学和老师来进行比较,来对自己有个全新的认识,也会参照他们心中的偶像或者成功人士,尤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来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品质,之后对自己进行评价。他们已经开始有了与成年人平等相处的自信心,同时也具备比较强的自尊心,已经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品质和动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调控现实中的行为,尤其是具备很强社会性的道德评价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人际关系新型化

纵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开始从原来的适应原有的人际关系到主动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去努力,也学会重视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跟老师间的上下级关系逐渐减弱,注重人际交往的平等性,个性观念在增强。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开始靠向利益的共同体,出现了表现化以及功力化的趋势。对竞争的理解相对比较片面,团结合作的意识在降低,个别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还有的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简单的把人际关系理解为相互利用的关系,人际关系新型化趋势明显。

(三)行为取向多样化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自由支配时间的行为取向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就显得比较重要。伴随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的变化,其行为取向也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一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复习功课、听音乐、聊天、做家教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存在感。总之,行为取向多样化是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现状。

二、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学校教育方面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环境,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主要的表现是:首先,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职业队伍不是特别稳定,高校教师中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队伍有待扩充。其次,大学生从原来紧张的高中学习状态中过渡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中,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一部分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以后努力的方向,加上学校缺少一些积极正面的宣传和报道,让一些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心理不太正常的学生才会去看心理医生”。那些具备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愿意主动找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谈心,使其人格缺陷越来越突出。

(二)家庭教育方面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视,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成员结构、成员管理、教育方式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根据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过分溺爱孩子、否定孩子、保护孩子、干涉孩子的家庭所教导出来的子女都会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副作用,而作风民主的家庭行为方式才会对子女的人格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网络文化方面

网络信息多种多样,那些充斥着暴力、色情以及反动思想等的信息也在其中,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让一部分大学生痴迷。但是,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大学生终归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当他们长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一旦回归现实就会迷失自我,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其人格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当他们从网络中走出,发现自己不过是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一部分学生就开始逃离现实,把美好的幻想寄托在网络中,导致出现了人格扭曲。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酷爱游戏中的暴力情节,还尝试着在现实中模仿,产生恶劣的后果。事实上,网络是开放性的,也是多元性的,在网络世界中,各种社会组织、党派等都想在网络中存在,多种文化也在这里汇集,大学生很容易就接触到任何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观点。西方文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逐渐淡化,有了理想世俗化的趋势,开始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所以,网络文化的冲击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缺陷的重要因素。

三、新时期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措施

(一)把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在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明白理想和理念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方式,把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体现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爱好,并给于积极的指导,坚决抵制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不断延伸他们人格成长的台面,扩大人格培养教育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树立民主意识,用诚恳的态度跟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应的理想、信念与人格教育论坛,开设专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促使大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用先进的事例和人物去教育大学生,把人格教育现实化

大学生在生存过程中不断的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大环境在用特有的方式来塑造着他们。尽管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不同,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具备很强的可塑性。用先进的任务和事迹教育当代大学生能够把人格教育现实化。一方面,可以选择那些具备很强的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用他们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像周恩来鞠躬尽瘁的精神、邓小平心系祖国的情怀等,都为大学生树立了一座座的人格丰碑。另外,还可以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中的真人事迹,让学生从细微之处感受到这些人心中的真善美,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等,这些人都有着非常好的人格,其行为犹如灯塔,指引着大学生向前。总之,人格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表露出来,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注重历史和现实结合,用先进的事例和人物去教育大学生,就能提升人格教育的宏观意义。

(三)完善大学网络管理体制,杜绝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

在新时期,要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带来的挑战,对校园网络进行监督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心理教育平台的安全性。着力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氛围,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不断提升校园网络的文化品位。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或者各个社团等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并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运用网络过滤技术等技术手段清理那些低俗的网站,坚决杜绝不健康的内容进入校园网络中,可以安装信息过滤软件,通过对垃圾邮件的过滤、垃圾网页的过滤、网络游戏的过滤等方式过滤不良信息,杜绝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要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单纯的灌输一些知识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锻炼,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培养大学生勤奋、乐观与诚实等人格特点。所以,要强化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成效,就要把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学生只有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才能使其心灵得到升华,把积极的心理转化为信念与生活习惯。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时期,要把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用先进的事例和人物去教育大学生,还要完善大学网络管理体制,杜绝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大学生进行积极人格的塑造,为大学生的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蒋怀滨,林良章,王娟娥.以积极人格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幸福课教学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3(4).

[2]林静.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0).

[3]吴旻.高校幸福教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5).

[4]吴小龙,陈火弟.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重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作者:程鑫 范迎新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综述论文下一篇:工程投资控制管理策略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