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大学生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安全教育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方法简单,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单一,重常规轻变化。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是造成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安全管理论文 篇1:

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不足与对策

一、当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的努力,再加之学校自身的辛勤工作,目前高中学生的安全管理形势总体良好,为广大高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当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是:

1.没有给予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以应有的重视,安全责任没有得到应有的明确和加强

在少数学校领导眼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升学率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安全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安全管理工作的范畴和性质都未给予明确的定位,安全管理工作似乎属于附带性的工作,从而致使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疏漏。当前,虽说都实行了安全一票否决制,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是在安全责任的落实上还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麻痹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思想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高中学生安全管理没有找到良好的切入点

高中学生安全管理没有找到良好的切入点,缺乏科学系统的工作目标和方案,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着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主要以开展频繁的安全检查,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依靠条条框框来强化约束高中学生的行为上,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的局面,安全管理存在着“以罚代教”,用处罚来解决问题的倾向。同时,高中学校的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高中学生安全管理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带有明显的拼凑痕迹,缺少相应的咨询机构和专业教师,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最主要的表现是家庭将学生的安全责任看成是学校一方的事,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将孩子送进了学校,学校就得对自己孩子的安全全权负责,从行动和意识上都缺乏积极主动的配合社会有关部门对社会环境的治理也缺少力度,社会周边环境诸如网吧、赌博娱乐场所、黄色书刊、有害音像制品等泛滥的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都增加了高中学校对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难度,弱化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

4.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空白

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具有高屋建瓴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趋于复杂多样,在高中学生思想和行为成人化倾向得到不断增强,高中学校里的安全纠纷也日渐增多的背景下,有关如何做好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对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对象、方法、尺度、规律的探讨非常有限,很多方面甚至存在严重的空白。

二、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认为: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就是要采取科学、全面、多样化的手段,实行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策略,不断突出高中学生管理中的科学因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当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实际,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来做好这一工作:

(一)从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入手,积极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深化对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安全管理重要地位的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突出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采取教育、行政、法律多种手段,形成教育、预防、处罚等多途径综合治理的机制和渠道。

第一,要高度重视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违纪行为的危害。

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不仅给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带来了严重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还为家人带来痛苦和创伤。此类行为若得不到有效防控,将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届时将会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所造成的损失也更加惨重。

第二,应给予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以应有的地位。

结合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特点来说,高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由“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安全管理工作”三部分组成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安全管理同样处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是促成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还要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高水平的安全管理专业队伍等强化硬件等方面入手,着重建立起高中学生安全管理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以保证此项工作科学高效进展。

第三,减缓升学压力,活跃高中学生业余生活。

高中学生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处在个人前途的十字路口上,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出现了不该有的过激行为。因此,要有效预防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就必须丰富校园生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杜绝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

第四,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成绩后进学生的转化机制,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在很大程度上讲,发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学生,都是在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举动。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几率,使高中学生安全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就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成绩后进学生转化机制。对这部分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不歧视,不另眼看待,帮助他们改变自己在学习上所处于的后进被动尴尬境地,切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第五,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系统全面传授安全应急技巧和知识。

通过开办法制教育课堂,教授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向他们传授避免产生交往纠纷的技巧,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有效避免与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人交往。特别是要加强向广大高中学生传授安全应急技巧和知识,使高中学生在面临危险时,及时化解安全隐患。

第六,用科学理论作指导,积极寻求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切入点。

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其本质属性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门科学,隶属于教育工作的安全管理也应是一门科学,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来对待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要积极探求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寻找到科学的切入点,以改变目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以单纯处罚和强制性管理为主的被动应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局面。

第七,通过立法来规范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的安全管理。

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一旦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违纪行为既成事实并造成伤害,在责任的分担和善后赔偿上,学校和家庭容易陷入“马拉松”式的消耗中去,令双方都疲惫不堪。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此方面的内容予以明确和规范,制定出《学校安全法》,理清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种利害关系。

第八,分解学校安全责任,变学校的“无限安全责任”为“有限安全责任”。

目前,那种高中学生在学校里发生违反安全管理的违纪行为之后,尤其是在伤害事故的赔偿中将赔偿的承担责任全部推向学校的做法,令学校苦不堪言。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市和青岛市都由政府“埋单”出资投保学生人身伤害校方责任保险,解开了学校安全问题的“死结”,学校从此变以往对学生安全的“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这很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借鉴,也可以运用在高中学校和对高中学生的安全管理中。

(二)针对高中学生教育环境和心理特点,以现代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普通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开展“加强生命教育,提供心理服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中心,努力寻求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科学切入点,从源头上根本杜绝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违纪行为的发生。

高中学生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过程,是沿着“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障碍——缺乏心理应急手段———导致心理危机——出现行为失范——发生安全违纪行为”的轨道发展变化的。笔者认为,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科学切入点,就是以现代教育学理论、现代心理科学理论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抓好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科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努力从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的特点上做好安全管理,实现在源头上根本杜绝高中学生发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目标。

首先,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广大高中学生中开展好生命教育,指导广大高中学生明确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意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寻找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科学切入点,就是要针对他们阅历浅以及易冲动的特征,积极做好对高中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教师在课内或课外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有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完善生命的教育。在高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旨在帮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的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迎来和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目前,很多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均是在由于不知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况下而发生的。所以,加强生命教育应当成为当前实施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对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商南县高级职业中学,始终坚持将高中学生的生命安全,置于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头等重要位置认真狠抓落实,通过开展“珍爱生命,远离危险”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在全体学生中普遍树立起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有效地防止了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使同学们普遍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增强了广大学生尊重生命意义的意识。

其次,以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高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就目前而言,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乐观,据对山东省潍坊市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数据显示,在667名被调查者中心理健康者占42.88%,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47.53%,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9.44%,有较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占0.15%。同时此调查也显示:目前在15~18岁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问题处于高峰阶段,虽然该调查仅限于潍坊市,但对全国来说,还是具有代表性的。要解决这种状况就必须配有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心理工作者队伍。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在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要拥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照此计算我国至少需要30000名学校心理学家,而我国心理学会会员总数才有4000余人,缺口相当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培养一支适应中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切实做好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严格预防高中学生心理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预防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

所谓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进行心理指导,从而减轻或降低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高中学生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和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情绪容易失控,从而造成不安全隐患,给学校安全管理造成冲击。所以,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高中学生发生违反安全管理违纪行为是主要沿着:心理障碍——违纪行为——犯罪行为的轨迹而发展的。因此,利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密切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档案,尤其是在升学前期,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可以有效预防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行为的发生几率。

(作者单位:陕西商南县高级职业中学)

作者:潘世斌

学生安全管理论文 篇2:

大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大学生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安全教育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方法简单,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单一,重常规轻变化。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是造成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转变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教育理念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品项目(2019XGJPG4003)。

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尤其是个别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社会的损失、家庭的悲剧,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使危机升级〔1〕。一些高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重视安全管理忽视安全教育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缺乏安全教育知识,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弱,这是引发大学生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2〕。高校在为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不但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而且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3000人,意外伤残事故更是屡屡出现,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3〕。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数量和大学生的人数都不断增加,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频发的校园人身伤害事件和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更加剧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13.3%的同学离开宿舍时,没有锁门意识;55.2%的同学离开教室或图书馆时,会把手机等贵重物品留在桌子上;高达16.8%的同学在一个人外出时不会将自己的行踪告知家人或同学;15.2%的同学会和不熟异性单独见面;7.8%的同学有过被骗3次以上经历〔4〕。可见,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值得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从现实状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安全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教育

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和科研上,着重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不能因此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虽然许多高校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相当一部分只停留于表面,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形成长期专业的安全教育机制。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管理为导向,重视管理制度和措施建设,由负责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与部门(学生管理、后勤保卫部门等)落实与执行,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习惯采用制度管理和约束学生,加之其仍有大量事务性工作需要完成,缺少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用有效的教育方法管理学生的安全事务,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二是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后勤保卫部门,由于人员自身素养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和规定的行为未能进行有效惩治和劝说教育,常常是惩治有余而教育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二)方法简单,重形式轻实效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主要看安全稳定工作的完成情况,通常情况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在开学之初,高校会要求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心理关怀工作。一些辅导员比较关注个别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学生,比如对于有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背景的同学,主要采取心理疏导等方式避免其因情绪波动引发安全事件。第二,在学期结束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是统计学生离校去向。学校会要求辅导员统计学生离校去向,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离校状态。第三,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主要采取按时或者突袭查寝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动态,一些高校也会把辅导员查寝次数作为考核其工作的主要内容。这种工作方法是典型的“抓两头放中间”。“抓两头”是指高校比较重视开学报到和期末放假这两个时期,“放中间”是指当大学生进入正常上课状态后,高校会逐渐放松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要求直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当新学期开始后安全管理问题又重新受到重视。这种方法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当学生进入正常上课状态后,面对课业带来的压力、社团间的竞争以及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时更需要学校从心理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二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多元的,不仅要对班级进行学风建设,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但辅导员的精力有限,有时会让班干部代查寝室,然后将数据反馈给辅导员进行统计,工作真实性不高。这就使得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容易注重形式轻实效,达不到安全管理的预期效果。

(三)内容单一,重常规轻变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国家、学业、人身、饮食、交通、财物、网络安全等。一些高校既没有根据生源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进行更新,也没有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无法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是大学生生理、环境、生活都在发生急剧变化,他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在发生变化。二是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趋于单一化,缺乏对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研究,不仅缺乏科学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而且缺少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论是对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还是对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的提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引发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从大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整个安全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则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社會因素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与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严重脱节。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遵纪守法、交通、消防、财物、人身安全等方面,这些安全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加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设置陷阱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不少大学生在享受着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对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在面对虚假信息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如果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随之跟进,容易使大学生陷入被骗陷阱。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的问题,也是安全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问题。因此,利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加大大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内容的研究力度,完善大学生安全管理教育策略就很有必要。

(二)学校因素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尽管各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大多数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加强制度和措施建设,忽视了加强安全教育对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如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很少有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体系,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知识的讲授,这样很难真正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如校园贷因具有门槛低、无抵押、低消费等特点,仅需一张身份证和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办理贷款,所以吸引了很多学生并使之深陷其中。对这些校园贷的欺骗套路,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金融和法律知识就可以辨别,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上当受骗,反映了大学生严重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保护意识。假设高校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便可使学生认识到危险的存在,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家庭因素

一些家庭监护人责任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大学生成长期间对其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求学,在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困惑和矛盾,在此过程中只有与父母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些问题。但有一部分家庭监护人责任意识淡薄,不仅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而且把安全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以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家庭为例,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安全教育一定是学校的责任。实际上这两种教育不但不能相互取代,而且效果也不同。从很多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中不难发现,缺少家庭关爱和沟通的孩子往往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偏高一些。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等都会引起新的变革。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的完善体系〔5〕。在新的背景下,良好的安全意识与基本的安全技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必须采取新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先行,严格管理”的原则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第一,要转变安全教育理念。只有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该规定既强调高校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内容的教育,又拓宽了大学生教育学分管理的路径;不仅提出了大学生学分构成的多元化措施,而且提供了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实施的政策性依据。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并与教师达成一致,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安全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6〕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素材,采用传授专业知识的系统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接受能力;全校参与安全教育管理的相关人员要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坚持教育先行,秉持严格管理的原则,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安全知识,了解清楚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社会诱因;辅导员通过监督、提醒等管理方法,帮助学生修正那些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总之,要坚决突破高校安全管理中重管理轻教育的思维模式,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高校相关部门间的协作

安全管理的冰山理论认为:任何安全事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隐藏其后。大学生安全管理不能只靠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还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第一,辅导员的查寝查课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把握和调整好查寝查课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心态,避免使这项工作机械化。第二,创新工作方法,除了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还要把相关专业知识与安全问题相结合,比如,安全文化、实验室安全、电信诈骗等,都可以与相关专业结合,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第三,对相关后勤保卫部门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对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全体负责安全管理教育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第四,建立学生工作部门与后勤保卫部门联动机制,对宿舍、运动场等活动场地进行监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应对处理,避免事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第五,加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寻找和发现安全隐患苗头,及时进行预防处理。第六,辅导员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增强对学生安全隐患发生进行预期判断的准确性。要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疏导等预案,通过学校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及工作方法的创新,消除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无效工作量,在最大程度上排除安全隐患,增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三)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探索两个内容体系

大学生安全管理主要涉及管理和教育兩个层面的内容体系。一是管理内容上主要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高校安全管理规定、各类校纪校规和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二是从制度上明确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者,细化安全教育的责任与分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制度的制定和出台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大学生成长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思考。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安全管理和教育进行持续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构筑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入手。2017年10月教育部第43号令要求,明确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身份和工作职责,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激发他们对安全教育和管理研究的投入,针对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内容体系。同时,要对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新的应对办法和防范措施,不断夯实安全教育和管理内容体系,弥补因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教育管理内容上的不足。

当今是发展迅速也是对安全需求较高的时代。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而且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前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责任把安全教育当作提升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同时又不去伤害别人。实践证明,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洪洋,闫亮亮,王英国.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处置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7(01):58-61.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EB/OL〕. http://xsc.buaa.edu.cn/info/1028/1060.htm.

〔3〕朱文玉,李仿.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状及预防管理对策〔J〕.成人教育,2014(11):64-67.

〔4〕马喜龙.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32.

〔5〕林坚.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02):182-183.

〔6〕周德贵.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03):56-58.

责任编辑梁昀

作者:周培荣

学生安全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摘 要:高校安全稳定是构建平安校园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校是人员和知识比较密集的地方,其稳定和安全对于社会稳定乃至全国稳定均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剖析,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学生安全隐患的成因,运用高校安保工作管理信息化和预先化这一新观点,提出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构建的必要性,以全新的思路看待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整合力量,构建一套适合国内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进而从根源上突破当代大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瓶颈,保持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

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品质、素质、修养,个人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参差不齐,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学术交流等形式对高校进行渗透活动,高校师生非正常死亡人数逐年攀升,高校学生治安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个别恐怖暴力事件也偶有发生。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高校校园由过去封闭型或半封闭型的“世外桃源”转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社会不同人群进入高校校园已成常态,给校园安全管理造成较大压力。此外,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的流动性增大,班级的日常管理趋于松散,大学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突出,学业、情感、就业、金钱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大。

1.大学生安全保障和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一些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例如:新生入学的安全教育由保卫处负责,心理疏导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除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外由宿舍管理部门及学生组织负责。由此造成责任不明、环节缺失、随意性大、系统性差、安全保障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势必相互推脱责任。

2.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宿舍管理员、高校安保人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制度制定和执行者之间缺少充分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使得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目前,高校宿舍管理基本物业化,物业管理人员的组成复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管理知识和技能,使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力度上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学生工作干部之间的比例失衡,按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学工干部与学生的比例应在1:200,多数高校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部分高校聘用专业教师兼做学生管理工作,由于这些专业教师将相当的精力用于专业教学,对学生管理工作投入的精力势必大打折扣。即使专职学生工作教师达到1:200这个比例,但要熟悉每个学生也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情况普遍缺乏了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只能停留在事后处理的工作状态。这也就是当前许多高校在学生出事后,要追究管理教育责任的症结所在。如何将学生管理人员的有限精力关注在几个具体的点上?用什么办法在事前有所预警?如何能提前介入,将事故化解在萌芽阶段?这是我们这些从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唯此才是治本。

3.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面临的压力过大,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都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伤害或事故不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不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总认为事故和伤害与自己无关,安全防范意识非常淡薄,此为高校学生最大的安全隐患。这与大学生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非常之高,且多数学生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社会经验,该拥有的社会阅历基本上都由家长和教师所言传身教,这是传统、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极为不适应,既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要与人交往,甚至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问题。例如:普遍缺乏对生命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的意识,过分强调自我;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或忘却应承担的义务等。但大学生活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与初高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使学生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当这些学生遭遇某些挫折和不如意时,如学业困难、就业失败、情感困惑、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人际关系紧张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缺乏必要的危机应对办法和经验。如果不能克服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情绪,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事故,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安全问题的本质特征是突发性和危害性。安全问题的发生有在诱因上的偶然性、时间上的突发性等特点,这些往往令学校管理部门始料不及或难以事先防范,此外突发事件给高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造成干扰或冲击,带来不良社会影响。高校出现的安全问题从引发的原因分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治安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政治、学校管理、心理问题六大类,引发高校安全问题的原因相当复杂,有时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治安安全类。这是高校常见、多发的一类安全问题,包括盗窃、打架、诈骗、火灾、伤害、自杀、交通事故等。其成因范围广泛,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薄弱,责任体制不健全;二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学生管理人员失察和失职;三是学生心理失衡或心理疾患;四是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法犯罪;五是学生缺乏相关安全防范知识和训练;六是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其他意外事件等。

第二,公共卫生类。包括食源性疾患、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其成因除了校园餐厅、校园周边饭摊、饭店卫生的情况及传染性疾病对大学校园的侵袭外,还有就是高校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第三,自然灾害类。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暴风雪等,其成因主要是自然灾害所引发。有的是因为学校后期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因恐慌和混乱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四,政治类。国家利益冲突、社会矛盾激化、敌对分子的煽动破坏、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等,是导致高校政治类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此外,管理层导向失误,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不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行为上的盲从也是导致政治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学校管理类。因学校的管理和服务问题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所引发大学生群体性安全事件。例如:违规招生而导致学籍和文凭受影响,违规收费增加学生负担,评优、评奖、推免研究生、补助发放等不公开、不公平问题;食堂饭菜质量、价格问题,宿舍服务不到位、热水供应、校医院看病、图书馆借书等后勤保障问题,都有可能引发罢餐、罢课、静坐、群访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六,心理问题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其心理层面呈现出情感丰富多变,不够稳定;涉世不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等特征。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容易冲动,容易相互影响,从众行为明显等。

1.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严重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

安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数十年不变,照本宣科,脱离实际,所改变的只是将板书变成了PPT。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由于缺乏新异刺激和本体体验,学生根本学不到知识和技能,基本谈不上教育效果。

第一,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重管理、轻教育。对于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学校主要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利用加强日常检查、加大惩处力度等手段来被动制约学生的行为。而对于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等方面重视不够。

第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轻预防、重善后。由于高校安全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加上惯性的安全意识淡漠和现行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模式陈旧,多数情况下只有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才会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触动相关人员去仔细研究新形式下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2. 传统的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今快节奏的校园生活

大部分高校都是以“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的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基本上为单向传递,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上一层管理者,又因以班级为最小管理单位,加之学生人数较多,而管理人员有限,不能有效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进而造成管理者因信息缺失或混乱而不能及时作出决策。

高校学生管理各部门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充分,学生基本信息的变动不能及时同步到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造成任何部门都无法独自提供学生完整的动态信息,无法在需要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的信息,形成信息孤岛。以往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快节奏的校园生活,因此构建信息化、共享化、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势在必行。

构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设想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处理突发的事件(事故),不能高效地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更不能做好安全预防工作。构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可以使信息透明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高校职能部门无缝连接,实现学生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以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安全管理效率。这样就可以综合运用制度、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及时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1. 构建平台,强化逐级管理

利用好现有学生信息平台的资源,第一,建立从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的多级联网的学生安全管理信息平台。从实际出发,建立班级的信息数据库,将学生动态数据录入平台,如缺失学分、清考情况、家庭情况等,通过研判作出提前预警。

第二,要实现多级信息的融合。现有的学生安全管理体制是各职能部门分割,不能有效地适应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采用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可以突破各部门自行其是而不能有效协调的模式,以跨职能团队的形式开展组团式服务,打破了现有的部门分割格局。

第三,利用平台系统可以对不稳因素的学生进行排序。主管人员可以从高到低依次排除,减少全面排查的工作量,使工作更有效率、有效果。

2. 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模式

高校要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形成有效的由学生、教师、学工干部、领导等组成的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反馈与传递模式,全面收集网格内涉及学生安全稳定的信息,分析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将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反馈给上一级信息平台,做好事前预警,危机发生后使危机得以有效、快速的处理,避免事态的扩大化。

3. 建立整体分析系统和学生趋势倾向的研判机制

对平台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并及时对信息实时抓取、补充,达到数据库实时更新,再通过对动态数据库的分析和研判,辨别出潜在的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不安全因素的学生个体,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把危险事件化解在萌芽之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信息、能源和材料已经成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管理工作中,信息已成为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掌握了情报信息,就掌握了主动权,在市场经济中如是,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更是如此。因此,高校的安全稳定涉及对敌斗争、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和不安定因素排查等方面的工作,情报信息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不断完善维护高校稳定情报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情报信息研判机制,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

高校安全稳定信息平台的搭建,可以广泛收集数据、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分析、科学预测维稳信息,完善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与教育机制,提高高校学生的自身安全意识,做到事前处理,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权,维护高校稳定、高效、正常运行,保障校园平安。

参考文献

[1] 方丽娟.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学生安全管理机制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 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9(8).

[3] 曲一歌.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

[4] 王宏宇.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C].郑州大学,2013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保卫处)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吴永格

上一篇:文化与文言文论文下一篇:摄影艺术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