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元化及合作共同化的管理方法,真正完善并发展学生的个体化参与,平衡好自主性和民主性的关系,亦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快捷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行为方式更为复杂,在增强其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同时,却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增加了新的挑战和阻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逐渐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高校的管理层辅助人员,能够对日常的教学开展以及活动开展给出合理的建议,在高校的后勤服务、宿舍制度、制定日常教学中都能够充分的发挥大学生的时代个性。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管理热情,提升大学生的管理质量。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实践研究

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是民主进步的过程,也是高校进行改革的重要进展。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学生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参与进来,很多大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不但能够提高工作的热情,还可以掌握管理的方法,为之后的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实践研究,有助于帮助高校认清大学生的重要地位,制定针对性的工作岗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管理的过程。

1、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重要价值

1.1学生干部得到锻炼

在高校学生进行学生管理时,一般都是从大一的班干部选举开始。班委会的成员充当着班干部的角色,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为班级的人员作出贡献。班长整体调控,团支书负责细节,组织委员进行活动组织,心理委员做好学生辅导。每一个学生干部都会依据个人的素质以及个人意愿,来选择合适的班干部工作,进入到学校的管理中。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沟通。尽管大学的很多老师非常的亲民,但是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还存在,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就能够减轻学生之间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沟通。班干部在参与学校管理时能够让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得到提升。

1.2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

在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时,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非常的频繁,每个院系之间都能够开展活动比赛,例如各类竞技体育项目,既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魄,又能够促进每个学员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交流更加的简单直接,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让高校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学生在学校管理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他们的思维不够成熟,在处理事情方面不够完善。所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能够在导员和教师的带领之下,增强管理经验,完善为人处事的品性。学生只有在磨练之中才能获取进步,因此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磨练,帮助学生获取进步。

1.3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日常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能力锻炼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规划,因此让学生进入到管理工作中,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又能够让学生对于社会认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总体来说,学生进行高校日常管理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如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民主化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管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管理岗位。我国相关的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高校的管理层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将他们尽可能地接触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来,进行人格和品质的锻炼。

2、高校学生进行学生管理的策略

2.1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如今高校建设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学生管理的岗位,但是,高校还是要认识到大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处事方法不够灵活,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都是参与学校管理中的弊端。所以高校要健全学生的管理制度,制定民主化的工作进程方案,保证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会让学生对权利和义务有模糊的认识,因此在制定制度之前学校首先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经验,学生渴望的管理环境等。之后要广泛地采取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抽样调查或者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同时还有专业的人员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方面为学生的管理作出保证。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性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建立在学生的真实情况之上。

2.2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在学生参与日常管理中,要增强学生的行动力,不断地进行参与教育。首先,做好启蒙参与教育。刚升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对大学的管理情况经验比较少意识比较薄弱,因此要进行启蒙参与教育。主要是让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办事的流程。可以采用靈活的方法播放宣传片或者是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在自由讨论中达到启蒙教育的效果。其次,要进行日常的参与教育。对学生进行日常参与教育,能够让他们始终保持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重在为学生传授参与技能和参与技巧,增长学生明辨是非、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参与教育时可以列举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之中进行讨论,从而对学生管理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2.3帮助学生进行管理定位

学生管理重在沟通,因此高校学生若是要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沟通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沟通可以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和谐,沟通会让学生有充分的理解。相关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优势,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因此要保持合适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性格,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2.4为学生提供管理空间

当代大学生个性显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能力强,这些会让他们在参与学生管理的时候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也会出现劣势。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时,思维创新能力较好,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但是,学生的英语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若是掌握过大的权力那么就会产生混乱的场面。总体来说,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为人处事管理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在放权过程中,要注重给予他们合理的管理空间,能够让他们在矛盾的碰撞中增强管理能力。在放权同时要对学生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约束能力,不能成为一种放纵,而是要保护学生的管理积极性。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已经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的研究本学校的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高效管理中来。在高校学生管理实际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让他们在经历之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丛小芳.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2014,(5):52-53.

[2]陈丽丽.高校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7):85-86.

[3]高盛.市级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策略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3):16-18.

作者简介:苏小桅(1979-),女(汉族),四川省南充人,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团学管理工作及研究。

作者:苏小桅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2:

试析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元化及合作共同化的管理方法,真正完善并发展学生的个体化参与,平衡好自主性和民主性的关系,亦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快捷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行为方式更为复杂,在增强其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同时,却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增加了新的挑战和阻力。故而,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意识并重视这样的变化,才能够全方面地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管理;多元化;学生参与

在科技高速发展创新的今天,高校亦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学生们也更加追求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学生、学校及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高校教育改革也因此成为重点关注问题。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成为改革的重点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真正地投入其中,树立端正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尤为重要。只有高校实现民主化发展,鼓励学生真正深入其中,参与管理,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动高校民主化发展。而事实上,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学生们出于种种原因,对参与管理并不积极。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兴趣,鼓励其为个体发展,实现优化高校管理做出贡献。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现状

针对当前的形势要求,结合文献、问卷及相关资料的有效调查发现,将我国三类高校(一流院校,如清华北大;地方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从参与管理的意识、参与管理的形式以及参与管理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并不乐观——我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现状仍然有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这种差异和不同主要存在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比中,同一层次的高校管理现状发展往往是较为相似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从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角度上看,不同层次的三类院校学生的意愿差异性明显。我国一流院校(清华,北大)中的学生位于全国高校的首列,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主人翁意识去参与学校管理,能够充分认识到参与管理是自身权利和价值的体现;211、各地方院校中的学生意识表现处于中等水平,这是受限其学习和思想能力;高职高专中的学生的意识表现就更为薄弱,这一水平的学生多数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已经适应强压式的管理,从思想根源上和以上两类学校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他们对参与管理的态度几乎是忽视的。

(二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

从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角度上看,这三类高校的表现形式也明显不同,这是受限于不同层次高校所具备的资源差异。在各方面资源较丰富的一流高校中,学生们参与管理的方式,途径的多样性使其管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地方院校及高职高专的资源相比之下就有差距,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表现也相对逊色。

(三)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效果

任何学校的管理活动,追求良好的效果都是其最终目的,同样也是评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调查分析显示,我国一流高校的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及潜力为学校管理做出很大贡献;地方院校及高职高专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管理的过程中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学生管理制度及伦理道德等,全面管理学生的学业生涯。同样,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对学校的事务投入全身心的能量(心理及生理)。虽然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类型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种。

1.学校保持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变,结合多种途径和方式,鼓励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使其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表达出想法和意见。

2. 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提出可行性意见。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为辅,鼓励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

如今,如何维护好学生的公民权,对社会及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法律角度上讲,学生是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享受法律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在学生看来,公民权的主要体现即是参与权。学生在参与管理,实现应有权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全力发挥其潜在能量,全面优化学校管理;从制度保障方面讲,我国在行政、立法、执法方面,有了更加明确有效的规定及要求,全力开展依法治理。而目前高校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还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参与管理目的的差异性。个别学生的参与目的与他们最初的参与动机有所背离,往往把参与学校管理作为实现自身私利的跳板。在这种不正当的参与目的的影响下,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在学校看来,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学校仍处于主导位置,大学生主体参与较少,参与程度低,方式单一,沟通力度不够,难以实现全面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对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和谐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依据治理理论,要求参与主体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增强其自觉性、民主性的主观意识,实现参与形式的多样化。除了会议,投票表决,学生会等组织团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大范围地使高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意见,全面参与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自觉管理。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性,因为学生的能力与作用必定是有限的,尽量避免学生的无效参与,这在提高学校管理的发展及效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的原因

第一,由于长期受到传统价值理念的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所采取的管理决策方式仍是中央集权制,其主要权利由学校领导层掌握,教师和学生难以真正实现参与有效管理,这必然会造成学校管理决策过于单一,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是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避免的就是在规划发展时会缺少创新性,直接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规定,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而高校管理体制是否健全,直接限定了其发展速度和水平。随着最近几年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加强及校长负责制的实施,高校管理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飞跃。

第三,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民主化、大众化,学生的主体化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政府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章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指出:学生对学校给出的处分存在疑问时,有权利通过特定的渠道来申诉;当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受到伤害时,学生有权力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而第四章第四十一条则指出:高校自身要积极地构建和健全学生参与管理的体系,将学生引入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来,保证学生的权益不被损害。

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策略及原则

通过调研,借鉴于国内外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成功实例,并以治理理论为依据,我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多元主体策略。

首先,学校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配合学校各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对其主导职能的强化,全力解决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学校在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加强自我约束。采用学生会职责、民主协商制、吸纳学生代表等,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高校管理当中,高效地实现自身参与价值,避免无效性及潜在的不利于高校发展的问题出现。

再次,以“学校管理部门主导学生参与”下的多元主体模式为依据,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责任体系。明确两者之间的职责关系,使得管理效率迅速提升。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管理体制,对高校的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已迫在眉睫。我国高校应打破传统观念,积极吸取成功的经验教训,适当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学校、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创建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营造出适合大学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主要的组织形式即是学生组织,这也应当是一个公正民主的组织机构。只有在机制完善、合理运行的前提下,建立高效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才有可能。毫无疑问,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多元主体性选择和自由民主化是学生应坚持的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实行自身权利,利用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潜力,积极探索理想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从而使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郝文军.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2]我国大学生公民参与状况的调查报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6):158.

[3]洪志钧.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5,(4):92.

作者:刘晓丹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课题探讨

[摘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现代民主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参与管理 研究视角 文献综述

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孙培青的《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春秋时期学生参与私学管理,承担一定的劳务,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学生参与管理。宋代书院管理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参与管理,管理人员多数由学生选择,或学生轮流担任。到了近代,陶行知提倡学生自治,主张学生必须参与学校管理。他认为,我国学校的弊病,不但在于与社会隔绝,而是学校里面,全以教员为主,并不是学生参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并参与学校管理,苏区学校建立了学生组织,主要有学生公社和学生会。

李宁的《美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历史、现状与启示》考察了美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美国教育界对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见分歧与理论探讨,以及目前美国大学的管理体制及学生参与管理的现状,并就美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对我们的启示提出了若干意见。在文章中作者论述了美国教育界内外对于大学生参与管理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赞同大学让学生在学术管理中发挥正式作用,主要理由是:大学机构的社会职责、当代大学生的成熟和老练、学生接受民主教育的要求、学生有助于消除学校管理中的家长式作风。另一种是对学生参与管理持反对意见,主要理由是:学生在学术社会中起主导作用,会对学校权利结构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并蔓延到学校政策的各个方面,从而产生不良影响;学生的不成熟性,他们年轻、生活经历有限,爱走极端,不善于兼顾平衡;学生在校时间短暂,无法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睿智对学校长远的政策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会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从而影响学业和就业;学生参与管理可能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延长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决策时间。

二、从主体性教育管理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著名学者孙绵涛教授在《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中明确提出“主体性教育管理观”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观,不仅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要求教育管理有助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而且还要承认管理者、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活动、教育事业更有生命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主体教育管理观在理论上说明学生和管理者、教师都是学校活动的主体,它是在承认管理者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阐释学生的主体性,这为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从柱、包诗忠的《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性教育意义》认为学生参与管理是以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为前提的。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主体性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因此,主体性发展程度越高,个体参与管理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主体性发挥也就越充分 ,进而又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主体性的发挥,所以,,大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参与学校管理就更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学校管理领域,尤其是在大学管理中,主张学生参与管理,是时代教育精神的一种呼唤,是人本化学校管理和教育实现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学生参与管理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前提的,所以,要更多地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学校生活等方面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学者在研究学生参与管理时大都认为学生参与管理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张维平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分析》和董春胜的《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都指出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保障不是很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结论,另外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现在学生参与管理的研究重点并不是看有没有法律保障问题,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参与管理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武汉)1997年版

[2] 张维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6年第1期

[3]李宁.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 程从柱,包诗忠.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性教育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期

[5] 董春胜. 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05年第2期

作者:李大鹏 郭 洁 王延春

上一篇:旗帜心理教育分析管理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