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浪潮不断加剧,给城乡教育的发展都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学校的“大班额”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农村学校的“萎缩”挫伤了农村学生的文化自信。师资和学生的“双重危机”遏制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城乡学校的基建投资效益明显下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 篇1:

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农村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运用河南省93个县(区)300所农村初中调查数据,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农村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中部地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整体偏低;(2)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教师专业理念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教师专业知识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显著的正向影响。(4)学生觉知到的教学支持在教师专业素质与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建立长效师资保障机制、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精准支持体系、提高教师培训实效、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初中生; 学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造人才“模坯”的奠基性环节。“促均衡”历来是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焦点议题。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均衡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更是把“提高质量,促进均衡”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1]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入由“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迈进的攻坚阶段。基本均衡强调资源配置,高位均衡则更强调从结果层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2]

农村学生学业发展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的重要内容。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整体上存在学业水平较差、辍学率较高、升学率较低等突出问题。能否解决好、促进好农村学生的学业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甚至整体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败。影响农村学生学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农村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低素质的教师,当学生被高素质教师教导时,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3倍。[3]尤其对于父母学历普遍较低且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学生而言,教师对于他们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探讨教师专业素质对于农村学生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以往研究中虽不乏关于教师专业素质、学生学业发展的专项研究,但将两者充分联系起来,系统探讨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学生学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关于教师专业素质如何影响农村学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尚处于“黑箱状态”。鉴于此,本文依托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农村初中教学与学习状况调研项目”,基于大样本的实证分析,系统探讨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及其对农村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农村学生学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证据支持与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和河南大学教育行动国际研究中心(ICARE)合作开展的“农村初中教学与学习状况调研项目”。该项目在河南省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了300所农村初中作为样本学校。样本学校覆盖全省93个县区。之所以选择河南省,是因为河南省作为中部的人口大省,农村教育大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项目组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和2016年6月,先后三次进行了基线调研、追踪调研和评估调研。调研工具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及学生问卷和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卷。根据研究需要,选取2016年6月项目终期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其有效样本教师数600名,有效学生数为27924名。

在关键指标的测量方面,学生学业发展是以数学成绩作为衡量内容。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学科。数学水平是学生未来高效工作、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微观层面研究显示,儿童在中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越好,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获得较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越高。[4]同时,由于数学成绩具有客观性较强,易于测量和对比等优势,将数学作为学生发展情况的集中代表也已成为国际趋势。学业测试卷是国际考试专家和专业教学人员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RT)合作编制的标准化试卷,通过多轮大规模预试测保证了良好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及适中难度,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测量则通过专门量表进行测量。综合国内外研究,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该量表共有49道题构成。经过三轮测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标NFI、RFI、IFI、CFI 均在0.9以上,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2。

(二)样本情况

从表1中可得知:样本教师男女比例为4:3,以30岁到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近七成的样本教师教学经验达到10年以上,但学历在本科以上仅有199人,占总数的33.2%,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有两人;样本教师中仅10%拥有中教高级职称。600名样本教师中530名是公办教师,70名教师没有编制;近七成的样本教师选择了继续进修获得更高学历。

由表2可知,样本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1,学生年龄集中于11~15岁之间,处于青春期;样本学生七、八、九年级的学生数分别为14235、10531、3158,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住校;样本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近九成学生父母高中未毕业,本科学历以上的家长更是稀少。

(三)分析模型

1.教育生产函数模型

2.統计说明

本研究搜集的三期数据均用统一编码进行合并,并将七、八、九年级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便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以样本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的产出变量,选取样本教师的专业素质总分、教师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作为解释变量,选取了教师特征、学生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各个变量的统计说明如表3所示。

其中方程(1)的系数c为自变量X(教师专业素质)对因变量Y(学生学习成绩)的总效应;方程(2)的系数a为自变量X(教师专业素质)对中介变量M的效应;方程(3)的系数b是在控制了自变量X(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后,中介变量M对因变量Y(学生学习成绩)的效应;系数c’是在控制了中介变量M的影响后,自变量X(教师专业素质)对因变量Y(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效应;e1~e3是回归残差。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偏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教师专业素质总体水平是通过教师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得分加总而来。整体得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将教师专业素质得分百分制后,样本教师专业素质多集中在75~80分左右,呈现正态分布。由具体数据可知,样本教师专业素质得分在80分以上占44.22%,60—80之间占55.12%,60分以下占0.66%,平均分为79.55。

这表明,大部分样本教师仅满足基本合格的水平。但在促进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队伍基本合格仅是底线要求。农村教育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更需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然而,从结果来看,样本教师专业素质优秀率仅为44.22%。

究其原因,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样本校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着结构老化、第一学历不达标、教学观念滞后等突出问题。虽然通过各类培训及新教师的输入,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一定改善和提升,但总体上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贮备不足、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依然不容乐观,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仍然“任重道远”。

(二)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对农村初中生学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控制了学生特征变量、教师特征变量等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因素,进而探讨教师专业素质的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关系。结果整理后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知,在控制了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后,教师总体专业素质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这一结果与诸多研究结果相类似,薛海平[6]、Hanushek[7]等学者的研究也都表明教师因素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好成绩。三个维度中,教师专业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存在显著影响;教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回归系数为0.006;教师专业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回归系数为0.002。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每个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说明模型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对于教师专业理念对农村学生学业发展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一个可能性的解释是,教师专业理念作为一种内隐性行为,并不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教师专业知识对农村初中生学习成绩有正向显著影响的结论,与刘晓婷等人[8]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相似性,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定位已成基本共识。完备的知识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全面、丰富、扎实的专业化知识,教师才具备开展高效教学的基础。其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专业能力对农村初中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与任有群等人[9]的研究具有一致性。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最直接的表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为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强力支撑,教师专业能力不仅仅注重教学能力、解读教材、课程实施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注重教育智慧和科研创新等多重能力的培育与发展。

(三)学生觉知到的教学支持在教师专业素质与学业发展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

诸多研究表明,教师专业素质并非完全直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Patrick[10],Dewey[11]等人研究表明,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其的真实关怀、支持和鼓励时,教师的个人素质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效应。综合国内外研究,在探讨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学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时,选取了学生觉知到的教学支持(以下简称“教学支持”)这一因素,以探讨可能性的作用机制。为了探究这一作用机制,首先需要对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支持以及学习成绩这几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表4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支持的显著相关(p<0.01);教师专业素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显著相关(p<0.01),教学支持与学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p<0.01)。由于中介检验的前提是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三者之间显著相关,本研究将采用目前比较通用的逐步回归法来探讨教师专业素质对学生学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之后再用Bootstrap分析方法对中介效应加以检验。

从表6可知,分析程序为:第一步,以教师专业素质为自变量,学生学习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回归系数c为0.004,回归系数显著(p<0.01)。第二步,以教师专业素质为自变量,教学支持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a为0.234,回归系数显著(p<0.01)。第三步,同时把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支持为自变量,学生学习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教学支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回归系数为0.010,回归系数显著(p<0.1)。并且发现,教师专业素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回归系数从0.004降到0.002,依然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教学支持在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随后用Bootstrap分析法对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具体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中介效应的结果不包含0(LLCI=0.002,ULCI=0.003),表明教学支持在教师专业素质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此外,在对中介变量教学支持进行控制后,自变量教师专业素质对因变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显著,置信区间为(LLCI=-1.025,ULCI=-0.646),不包含0。因此,教学观在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間发挥了中介效应,但属于部分中介作用。大量的研究均表明,教师因素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教师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有关作用机制的问题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初中生学业发展的作用途径进行初探表明,教师专业素质不仅对农村初中生学业发展有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学生所感受到的教学支持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业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运用多元回归、逐步回归、Bootstrap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农村初中生的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整体偏低,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教师专业理念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教师专业知识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显著的正向影响。(4)学生觉知到的教学支持在教师专业素质与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二)对策建议

1.探索建立农村学校师资保障的长效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本研究证明,教师专业素质对农村初中生学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结果的政策启示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阶段,要从以往资源配置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型。招生来、留得住优秀人才是确保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基础条件。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样本校硬件设施已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班班通”工程基本落实。但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成为影响和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瓶颈。為此,要将教育行政管理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学校师资保障的长效机制。为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初次配置,应对农村学校编制有所倾斜,在新进教师配置上对农村学校优先考虑。探索县域内“县管校用”的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和建立鼓励城区教师去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和村小任职、任教机制。同时,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多重奖励。通过大幅度提高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工资待遇、设立教师绩效奖励、提供安家补助、建立教师周转房,在住房贷款、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在教学获得突出成绩的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模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事业上获得成就感。

2.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提供精准支持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系统化、复合型、动态化问题。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于学生发展影响并非等同,不同教师间的专业化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要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加以精准支持。根据当前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可考虑将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与当前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干预。政府部门通过学校、社区及政府部门构建农村教师基本信息库,以数据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精准识别出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不足及具体需要。根据精准识别的个性化需要,有针对性提供专业发展支持。针对专业知识贫困教师,可给予教育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与学习资源推送,构建个性化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于专业能力欠缺的教师供给针对性培训教材,举办网络共享研讨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建立教学支持平台。针对专业精神淡漠或缺失,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云教学支持平台”,充分运用网络虚拟共享平台展开平等、互动、共享共创的“网络+”教研,通过去身份化的交流平台,舒缓农村地区教师专业精神效能偏低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在评估反馈阶段,利用大数据技术诊断和评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解决程度,并进行新一轮的支持策略,动态化推进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3.优化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成效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要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需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培训方式,改变为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滴灌”方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对学生学业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进行教师培训时要特别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要让教师对于教学和自己所教的科目有一个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要注重教师在实践中专业能力的培训。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现实需求,建立费用全免、内容实践、体系下移、形式多元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既能“解惑”又能“解渴”,真正发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作用。

4.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教师专业素质的多个方面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新时期的农村教师,理应具备更全面的能力素质。首先农村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推进师德教育。将理念培养和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和教学过程,让每个教师都有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农村教师需要提升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坚持教学、科研两不误,利用好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多反思、多交流,力求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最后农村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都已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农村教师需要立足自身,弥足自己欠缺的能力。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5.农村教师要积极促进自我发展,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证明,学生觉知到的教学支持发挥着中介作用。这说明教师专业素质可以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有效的师生互动需要在具体课堂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落实。因此,农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既要积极去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更要有意识地将科学的理念转变化理性的教学实践。其次,注重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构建紧密和谐的协作关系,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在良性的集体组织氛围中,充分借鉴和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之中。最后,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针对农村学校人数较少,易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可考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特点和个人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和教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8.

[2]刘志军,王振存.走向高位均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追求[J].教育研究,2012(3):35.

[3] Jessica Hsiaochieh Chu ,Prashant Loyalka etc. The impact of teacher credential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36):14-24.

[4] Hanushek, E. A. & Rivkin, S. G.Generalizations about using value-added measures of teacher 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100(2):267-271.

[5] Belfield Clive R. Economic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Theory and Eviden[M].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0:75-76.

[6]薛海平,闵维方.中国西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J].教育经济计量研究,2008(2):18-25.

[7]Hanushek,Eric A.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An Update[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7,19(2):148.

[8]刘晓婷,郭衎,曹一鸣.教师数学教学知識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6(7):42-48.

[9] 任友群等.我国五城市初中生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11):36-43.

[10]Patrick J. McEwan. Peer fee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orm Chile[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3,(2):141.

[11]Dewey,J,Kenny,L. The In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puts:A Product of Misspecifi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0,19(1):27-45.

作者:姚松 杨塬野 李桂荣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对城乡教育的影响研究

摘   要 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浪潮不断加剧,给城乡教育的发展都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学校的“大班额”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农村学校的“萎缩”挫伤了农村学生的文化自信。师资和学生的“双重危机”遏制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城乡学校的基建投资效益明显下降。为缓解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引起的负面效应,促进生源的合理流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科学规划县—乡(镇)—村产业布局,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特色发展机制,建立动态的国家、省、地三级流动儿童数据库,提前预测城乡流动趋势,规避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招致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农村学生  进城就读  城乡教育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趋势不断加剧,侵蚀了农村学校健康发展的根基,扰乱了农村的教育生态。研究农村学生进城就读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奔赴全国12个城市,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拉开了我国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研究的序幕。王东认为,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存在借读费用太高、所需证件难办、附近公办学校不收的问题[1]。雷万鹏等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存在“入学门槛”种类繁多、权重不一的问题[2]。金乐认为,存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不合理、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等问题[3]。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城乡二元格局下的户籍制度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4]。同时包括进城就读学生“人(学)籍分离”,“钱随人走”的政策难以实现[5]。针对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产生的问题,杨明提出打破城乡壁垒,建立相应的动态居住地户籍管理制度[6]。杨敏从资源合理配置角度提出通过制度安排进行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优化配置,解决流动儿童制度上的“身份”归属问题[7]。刘俊贵认为,应建立和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省内农民工子女由省一级政府统筹保障,跨省流动的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当责任[8]。

现有农村学生进城就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后在入学前、入学中和入学后面临的公平问题和资源问题方面。其破解的策略在于建立相应的动态居住地户籍管理制度、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优化配置制度以及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但是对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导致的农村教育生态的变化和国家教育投资效益的影响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尝试从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财政学的视角对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所产生的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一、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对城乡教育的负面影响

1.城市学校的“大班额”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随着农村学生不断地涌入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原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大大稀释,教学质量出现显著的下滑现象。研究显示,2014年全国小学的大班额比例为12.2%,初中的大班额比例为21.7%[9]。大班额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学管理难度提升。在师资水平短期内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学生作业批改的相关调查显示,11.7%的学生作业是家长或者成绩好的学生批改的,这种做法显著降低了批阅质量[10]。从管理学视角来看,在每个教师既定的能力范围内,其管理幅度都是有限的。学生数量的骤然增加让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疲于应付,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进而制约了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2.学校的“萎缩”挫伤了农村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校是一个地区文明传播的肇始和基础。农村学校的萎缩和消失削弱了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在农村传播的步伐和力度,贫穷和无知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让许多糟粕和低俗文化有了可乘之机。其中学校“萎缩”招致的问题首先便是农民的精神文化较为匮乏,农村缺乏正确的文化引导。在电影《米花之味》中,“留守儿童”喃湘露得了肾衰竭,村里的人第一时间请了“神婆”,用招魂的办法来使她痊愈,从未想过带她去医院医治,最后是老师用绳子将她绑在身上,骑着摩托车带她去医治,但喃湘露因治疗不及时而去世。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校的环境,“愚昧和无知”将会侵占农村,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与农村文化相脱节。在教育城镇化倾向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的组织、内容、方式、评价都远离农村,具有培养“城市人”的倾向[11]。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与农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最后,农村学校的“萎缩”挫败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城市文化对农村儿童的强烈冲击下,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亲切感下降,主动放弃对乡村文化的学習和传承,拼命地想要去融入城市生活的行为,导致乡土文化传承的断裂[12]。

3.师资和学生的“双重危机”遏制了农村学校的发展

优质而稳定的教师队伍、连续而又成规模的学生群体是一所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农村存在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结构失衡等问题。一些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待不住,只能靠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站好“最后一班岗”。山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显示,在农村教师整体学历结构方面,占比最高的为专科,达到50%以上。其次,农村学校生源严重萎缩。《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乡村义务教育在校生为3418.77万人,较之2016年减少了140万人。他们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出现“空心化”现象。师资队伍的老龄化现象和生源的无序流动减缓了农村学校发展的脚步。

4.城乡学校的基建投资效益明显下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等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随着纲要精神的落实,各级政府在农村的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显著缩小。但是,随着农村学生数量的不断减少,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和空壳学校大量涌现,政府花巨资修建的校舍、配置的教育教学设备出现了闲置现象,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的不断涌入,城市学校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备出现了“过度使用”现象。为了缓解城市学校的入学压力,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投巨资在城市新建校舍、购置设备。在区域学生总数没有大的变动的前提下,农村校舍设备的闲置和城市校舍设备的新增造成了教育投资的极大浪费,基建投资效益明显不足。

二、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社会根源

1.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失业危机”,而城乡之间的工资差异较为明显,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工作,“离土离乡”成为当下农村打工人的主要生存状态。《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农民工进城人数显著增加的根源在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表现出来的城乡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396.2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4元。作为一个“理性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决策便是进城。农民工进城后,受外围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逐渐意识到促进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便是教育,将子女的发展“寄托”在受教育上,“上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便成为一种共识。在城乡教育现实差距的前提下,进城让子女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增加阶层流动亦或是成才的机会便成为一种“潮流”。

2.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刺激

随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已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薄弱、起点低,当前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农村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将孩子送往城市就读普遍成为一种共识。城乡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上。从师资方面来看,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配置不均衡,一些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匹配,教师负担重,无闲暇时间认真备课。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教师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等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从办学条件来看,虽然近年来农村学校的校舍和硬件建设水平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设施设备的配套水平对教育教学的支持能力与城市学校存在不小的差距。就教学质量来看,其受到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的较大影响。农村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逊色于城市学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农村的生源状况也不尽人意。受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大多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但缺乏对孩子学习的支持能力,也鲜有闲暇时间陪孩子共同分析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导致农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与城市学生具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到农村的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女优惠政策的激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在经历由“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的转变。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由之前的个体向家庭化迁移,流动儿童进城之后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服务工作。”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具体要求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农民工子女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不允许私自借着借读费等其他费用的名义向农民工子女索取巨额费用。该政策的细化为之前进城就读需要缴纳巨额借读费而不得不留在农村“留守”的儿童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促进了农民工子女的流动。

三、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治理策略

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这一现象的无序扩张对整个教育生态和国家教育投资效益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引导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有序发展,科学规划县—乡(镇)—村产业布局,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特色发展机制,建立动态的国家、省、地三级流动儿童数据库,预测学生进城流动的趋势将是当下较为明智的选择。

1.科学规划县—乡(镇)—村产业布局

商业活跃、产业集聚的区域由于劳动力的相对集中必然引起入学就读人数居高不下。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科技含量高、劳动收益大的第二、三产业大多集中在城区,而劳动收益低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市场开放后,劳动力向城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致使城区学校的入学压力与日俱增。科学调整城镇和乡村的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解决农村学生进城就读难题的明智之举。

调整、优化县—乡(镇)—村三级产业结构,把产业结构的布局与劳动力流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地域特点和区位优势,县—乡(镇)—村三级产业结构应遵循相应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一产业的布局。第三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需要多种其他产业的协调和配合,同时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积淀,将第三产业布局在城区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第二产业科技含量、技术难度相对较高,需要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较为广阔的占地空间和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将第二产业布局在中心城镇有利于分流城区过于集中的劳动力,在提升中心城镇现代化程度的同时优化区域劳动力布局,缓解城区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第一产业相对来讲科技含量和技术难度较低,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素养要求不是很高,这一层次劳动力资源在农村较为丰富。把第一产业布局在农村,并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可以有效防止这一层次劳动力在城区和镇区择业时的盲目竞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劳动力在县—乡(镇)—村三级之间有序流动、合理布局,进而营造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规范秩序。同时,地方政府要在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建立与当地常住人口相匹配的优质小学和初中,让劳动力随迁子女在国家就近入学的政策框架下就可以接受令人满意的优质教育。可以预见,农村劳动力的规范流动而带来的农村进城就读学生的合理流动,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所产生的诸多消极影响。

2.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特色发展机制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均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在“城市中心倾向”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下,农村学校已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本然,与城市学校在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竞争,农村学校生源的“萎缩”和进城趋势的不断加剧就是农村学校办学思想偏差的现实例证。鉴此,革新办学思想、挖掘农村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农村学校增加吸引力、留住农村学生的突围之路。

首先,建立以当地教育专家资源为引领的农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机制。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各县(区)教科所、教师进修学校、名师工作站以及县(区)外各种专家,深入辖区内的农村学校,为学校发展会诊把脉,建设特色课程[13]。特色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竞争活力,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色课程的师资应摒弃唯学历、唯编制的传统思想,大胆聘用地方有学识、有能力、有担当的有识之士;特色课程的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构建有利于特色发展的农村学校评价机制。在遵循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农村学校的评价机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农村学校特色建设的内容和步伐,为此,聘请域内外教育专家对农村校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3.建立动态的国家、省、地三级流动儿童数据库

农村学校大量闲置、城市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利用率下降。为缓解此种情况,需要重点关注流动学生,对其流动情况进行系统调研,从而更好地规划城乡学校布局,提高国家基建投资的利用率。鉴此,发挥学籍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动态的国家、省、地三级流动数据库,预测进城就读学生流动趋势,提高国家基建投资效益。

首先,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能动作用,记录“出”“入”学生的流动信息,并对转学离开或是学校接收的学生信息进行及时上报、及时记录,动态监控学生的学籍转移情况,力求不“遗漏”一个孩子。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电子学籍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全国学籍联网优势,做好当地学生的退学和别的学校学生的入学登记工作,优化流动地和流出地的学籍接转机制,追踪流动儿童就学动态情况。再次,政府统计部门要建立流动儿童数据库,流动儿童数据库要有专人负责、专人监督、动态管理,精准掌握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最后,要建立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统计部门的三方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精准监测城乡学生的流动信息。城乡学生动态流动信息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和政策调整,营造城乡生源合理流动的规范秩序。

参考文献

[1] 王东.“两为主”政策背景下流动儿童家长“择校”行为分析——基于对北京市的相关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2] 雷万鹏,汪传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門槛”的合理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

[3] 金乐,付卫东.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4] 李振堂.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08).

[5] 富晓星,冯文猛,王源.“教育权利”vs.“大城市病”——流动儿童教育获得的困境探究[J].社会学评论,2017(06).

[6] 杨明.“两为主”政策转向“国民同待遇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

[7] 杨敏,赵梓汝.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J].学术论坛,2016(02).

[8] 刘俊贵,王鑫鑫.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3(09).

[9] 李静美,邬志辉.当前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及其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17(08).

[10] 曹灿辉,刘萼华,赵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情况调研报告[EB/OL].http://www.360doc.cn/article/1993072_51900088.html,2010

-09-07.

[11] 李学良.农村教育的“离农”、“向农”之争——兼论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8(02).

[12] 吕宾,俞睿.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及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6(04).

[13] 王建忠.培育农村特色学校促进教育优质发展[J].人民教育,2010(20).

[作者:肖军虎(1967-),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文萌(1995-),女,河南新乡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肖军虎 王文萌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开放式教学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有效教学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掀起,农村中学课堂管理研究也备受重视,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得到广泛重视。在继承优秀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课堂管理理念、模式的理性的借鉴和学习,对当前情形中课堂管理环境、行动策略的分析和审视,对我们把握课堂管理的走向,实现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农村;开放式;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那些对大城市学校的事情,对农村同样适用。农村新课程改革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呢?本人认为,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教学设备的改革。现实的情况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资源匮乏,老师上课还是靠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打天下。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方言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也不活泼,要想在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农村中学课堂中大放异彩,这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即在农村中实行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是教学观念的改革,即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在中国当前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系统中,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都存在问题,都需要改革。针对这种现状,我用理论建构法、专家论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最终运用这一原理构建出一个开放式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体系。而这种全新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求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学教育生活化的思想、对话的思想、自主学习的思想、合作学习的思想、多感官协作学习的思想为指导,力求使农村中学课堂教学达到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内容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以及评价的开放。农村课堂在经历“混沌无序”之后重新回归到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实现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

全文通过严密的论证,得出如下结论:构建开放式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体系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必定会改变传统农村课堂教学封闭、僵死的状态,进而使整个中学教学体系更趋于开放化、动态化、系统化,其结果必将使教学效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使课堂教育更加完善。

信息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农村中学的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上获得知识,更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对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具有个性的思考和理解。为此,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显得更加必要。唯有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让农村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得到独特的见解和思想,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在农村中学如何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呢?

第一:注重师生互动,实施开放式教学。

农村教师要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农村的学生,多少有些胆小害羞,教师要鼓励他们开口发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应该以农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为依据,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农村教师要利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农村初中课堂的师生互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课堂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农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注重阅读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认为阅读是枯燥的,往往一目十行,或只看首尾,没有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培养农村的学生的阅读数量,保证他们每天看一到两个小时的书,可以互相借阅,传阅。并每天写下一到两篇读书笔记。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是农村中学生体会到读书到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都会得到大大地提高。

第三,让农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做主人的快乐。

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入成功的道路。课前设计小问题,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插图,挂图,游戏和实物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期间,进行适时鼓励,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科是农村中学教学课程的基本课程,在农村中学中,课堂教学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广泛教育工作中的青睐,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当代农村教师,必须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打造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

[2] 谭爵芳.在教学中如何提到学生的阅读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3]刘兴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换[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作者:吴金军

上一篇:农村校长学校管理论文下一篇:继电保护光纤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