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4-04-23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6篇)

篇1: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

一、高校年鉴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年鉴同画册、电视宣传片、报纸等信息媒介一样,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高校管理和高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宣传交流作用。展示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仅仅通过报刊、网络的典型报道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才能更有说服力。高校可以通过高校年鉴向社会全面系统、真实充分的展示自身形象,高校年鉴记录了高校实力、荣誉、业绩、图表等大容量的信息,记录了高校的年度情况,用事实再现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通过向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赠送、交流等方式,让社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办学全貌,进而支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向州委、州政府、州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赠送《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年鉴》,让他们充分了解了该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引起了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资政教化的作用。高校年鉴的主要读者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高校年鉴资政就是靠信息资料来帮助相关领导及人员全面了解高校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年鉴作为高校的“百科全书”,以浓缩而密集的资料,记录了高校全方位情况,从中可以查到各类大事、要事和各类统计数据等,为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员提供横向可比、纵向可鉴的丰富资料,从而使领导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高校年鉴还可为高校其他管理人员撰写领导讲话稿、总结及查阅资料等提供方便,是省时省力的便捷办公工具。另外,高校年鉴具有教化作用。高校年鉴以客观实事为依据,以其连续性不断地记载了高校发展演变的历史,记录了高校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动人事迹和丰硕成果,高校年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是高校对外的窗口和名片,也是高校的精神家园,它不断地激励和感化后人自信、拼搏、奋进、超越。同时,高校年鉴记录的动人事迹等也为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年鉴》和校史记录了该校建校31年来的办学历程,其中老一辈教职员工敢为人先的胆识、献身事业的激情、谙熟业务的素质、同舟共济的态度和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已经成为该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时不激励着该校教职员工奋进,推动着学校发展。

三是存史鉴戒作用。高校年鉴逐年编写,确保了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记载了高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教训,记录了高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的新成就、新经验和重大事件,是高校的.史料和档案宝库,是一部高校年度管理的综合性史实资料工具书。同时,高校年鉴还具有鉴戒作用。高校年鉴在记叙高校发展的同时,记录了高校发展行之有效的做法、步骤、措施等,既有典型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可为相关人员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谋划未来提供鉴戒,可规范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言行。

二、对高校年鉴编撰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高校也将编写高校年鉴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纷纷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编写高校年鉴,年鉴编撰的质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高校年鉴编与地方年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笔者结合《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年鉴》编撰,对高校年鉴的编写工作谈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高校年鉴编撰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编撰年鉴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在高校深化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亲自抓。高校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年鉴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支持年鉴编撰工作,为年鉴编撰提供客观真实丰富的资料,要意识到编写年鉴即可以宣传交流、资政教化、存史鉴戒,也可以促进学子与母校的联系,是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学校领导才会重视年鉴编写工作,从而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确保年鉴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年鉴编写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年初与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一并列入工作要点,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要稳定队伍,健全机制。年鉴编写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将学校的总结、文件制度等收集整理一下就行了,不需要加工,这样编出来的年鉴见不到人和事,没有典型材料,不具有可读性,不能发挥年鉴应有的作用。编写年鉴是个细活,不仅要求编写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字驾驭水平和全局观念,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得住寂寞,要有吃苦耐劳、客观公正、追求真理的精神。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年鉴编写队伍、成立相应的机构是做好年鉴编写工作的关键。年鉴编写人员要有一盘棋的意识,本着对学校历史负责的精神,用极其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年鉴编修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任编委会主任,校长任主审,分管副校级领导任主编,其余副校级领导任副主编,各县电大站及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由校办公室组织业务素质高、责任感强的人员编写,形成了年鉴编写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科学规范,客观真实。高校年鉴框架的设置要科学,要设置好栏目、类目、条目,条目着重反映实质性东西,着重介绍大事、要事、新事,写出深度,切忌内容空洞、罗列过程和流水帐,避免简单化、概念化,要精心筛选材料,精选条目,精心提炼标题,力求写出新意。同时,语言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开门见山,直陈其事,要用平易朴实语言,将事实交代清楚,不需要用修饰性文字,或妄下评语;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不夹叙夹论;计量单位、称谓、日期等也要规范,在准确表达意思前提下,用最简洁,最精练文字陈述其事实。另外,要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无论是教育行业领导者、高等教育研究者还是社会读者,都想通过年检掌握准确、真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因此,年鉴资料的真实准确可以说是年鉴的生命力,年鉴的数据和资料要经得起实践、读者和历史的检验,年鉴编写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本着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经常深入到基层,广泛、及时、全面、客观、真实的收集信息资料,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凑”,重要的必录,无价值的不收,年鉴中所涉及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实,确保年鉴资料的翔实、系统、准确和权威,从而提高年鉴总体质量和可读性。

四是要拓展渠道,加大宣传。高校年鉴作为编研成果其价值体现不在于经济效益,而是更多地体现于社会效益。高校年鉴要增强影响力,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拓宽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发行越多,传播越广,影响越大,效果越佳。要扩大赠送和交流的范围,要向与高校生存发展、直接促进高校发展的相关行业和部门拓展,如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当地政府等。同时,也可以借助电子网络技术,将高校年鉴从书本搬到网络,转入电子光盘,从而使高校年鉴的传播和宣传更快、更广、更好,更具影响力。随着高校年鉴的不断出版,编撰质量的不断提高,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逐渐成为领导决策、学者研究、师生办事真正有用的百科全书和对外交流馈赠的重要礼品。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出版7期(每年一期),以其全面系统、科学客观的反映学校发展变化,为各层领导、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年鉴编撰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又不容易立竿见影的工作,但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科学、客观、规范、实用、浓缩等方面下工夫,进一步提高高校年鉴编撰质量。

篇2: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规范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名词,指在生产活动中,用相对系统、科学、稳定的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承担,它的规范管理是指政治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下,按照程序实施有序管理,最终实现科学育人的目的。

在高校中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水平、满足高层次人才成长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建设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大学生今天是社会的一分子,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他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培养的习惯对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大学教育里讲授现代的文明和历史,传授现代的理论和观念,对他们的行为却实施落后的管理,不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就无法实现师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更高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带来学生的思想的变化,学生维权意识增加,高校也是社会的一角,评奖评优、出国、入党等敏感问题学生高度关注,随意性强、落后、不规范的管理将刺激歪风邪气的产生,带来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引起学校的不稳定,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因此,高等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管理。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是实现高校和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法制和育人为本的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也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滥用职权,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程序实施管理

规范管理的主旨是依法依规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辅导员管理的规矩,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环境的方圆。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有很多过时的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高校规范管理的关键。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且要充分征求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学生竞争的平等,保证管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失去了公平公正,就是保护投机取巧,保护不正当竞争,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竞争的积极性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做法,是对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致命损害。此外,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学生生活,工作针对性更强,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清楚划分,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工作经验

高校学生规范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他的素质、修养、工作经验决定其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做出一些意外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管理虽然能够实现,但真正育人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广博的胸怀,注意虚心学习总结工作经验,能够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监考过程中,有同学想作弊,如果辅导员听之任之,同学实施作弊过程,最后就面临留校察看的严厉处罚,性质恶劣的还要勒令退学。虽然处理了这个同学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也严肃了纪律,规范了管理,但犯错误的同学再要挽回就非常困难,他也失去了人生进步的好多机会。而一个有经验的辅导员则会在他作弊的初期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对他实施警告、监督,事后再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管理的过程似乎相同,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可见工作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执行管理活动的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规范管理的实施者和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检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能保证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既要明确管理规范化的指导思想,积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公平有序又要在管理工作中崇尚人文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功效的高度释放。因此,必须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核心理念应放在规范化管理的首位。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以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思维、会思考的发展变化中的人为对象,以不断变化相互碰撞和互相激荡的思想观念为内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而且涉及人的生理、情感、爱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政治辅导员应当贴近大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剖析他们的思想变化,疏导他们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篇3: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网络为毕业论文写作创造的有利条件

1.资料收集的便捷性

毕业论文撰写是一项科学研究实践,是学生对专业学习中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后的系统表述。这种研究是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最新调查表明,科技工作者用于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的时间,已占整个科研工作时间的 70%以上。资料收集的方式多种多样,直接资料搜集主要是通过实践直接取得,但学生的生活面不宽,生活阅历不深,一般较难获得,所以在写作中用得较多的还是间接获取资料的办法。在网络出现之前,学生间接获取资料的途径就是在图书馆通过“文献检索”进行资料搜集,这是一种费时费力的方法。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共享成为时代潮流,改变了人们获取资料信息的途径,网络或互联网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新的人类信息交流方式和交往平台,其广泛性、参与性、即时性和交互性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媒介,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泛的信息空间。它传播信息具有内容丰富、形态多样、迅速及时等特点,这使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载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具有广、新、易、快等优点,是传统搜集资料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想要搜寻的关键字,就基本上都会有搜寻到的结果,有的甚至会多达几千几万条,只要加以选择就行了。这不仅大大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还能最大限度地共享互联网上的信息,汲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再加以自己的思考,然后升华为自己的“创新点”。

2.论文写作与修改的易操作性

网络给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网络的“数字存储”的特征,使得网络写作一改纸质文本写作“难修改”的不足,使其写作的修改任意化。传统纸质文本写作的书写、修改、抄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写作者思维的运作和创作。运用网络写作,则摆脱了一切外在的阻隔,写作者的思维成果将更加快捷和完整地得到记录,最真实的反映了写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毕业生可以将尚不成熟的想法、跳跃思维的灵感火花、可能利用到的材料输入电脑,供需要时选用。同时高性能的编辑软件使人们几乎能随心所欲地写文章,运用编辑手段,毕业生可以对自己的文章尝试进行不同的修改。由于电子文本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可使作者的思维处于一种超时空、跨媒介的自由境地,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增加新的思想内容,不同的部分可任意调换次序,进行自由的组合。修改后的文章,段落和语句都可以存储起来,随时进行比较、取舍,这对需不断进行修改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毕业生来说,是极受欢迎的。

二、 网络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不利影响

1.对写作观念的不利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三大资源之一,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地位日益重要。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使写作的价值取向可能发生变化。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将成为衡量文章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但是,这并不是说一篇文章“引用”别人的观点、信息越多,文章水平就越高,而是说在利用、汲取别人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要具备“信息量大、信息准确、具时效性、系统性”等特点,这才是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而一部分学生搞混了关系,以为引用别人信息越多就越好,导致在写论文时,大段大段地引用别人的观点,却找不出表示自己观点的句子,在别人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

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懒,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候,就从根本的写作观念上依赖于网络,只想利用网络中的信息拼凑了事。

2.对写作过程的不利影响

传统上的论文写作过程一般经历六个环节:选择论文写作课题—占有材料—提炼主题—拟出提纲—写出初稿—修改定稿。虽然其中的搜集材料、研究总结的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一种充满思维、创造性的活动,也只能在不断思考、研究、总结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收获,得到提高。而有了互联网后,由于其资料的共享性,六大环节缩略成简捷的“CV”式(复制和粘贴的快捷键分别为Ctrl+c和Ctrl+v)论文了,毫无创新之处。

可能有人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并不具备长期的学术积累,实践也不够深入,所以在写作需有创新意识的毕业论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对此却不敢认同。一篇论文只有几千字,且作为一个已学习本专业四年的本科生来说,要对自己专业的某一方面、甚至某一个很小的知识点有一点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不难的。因此毕业生首先就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是毕业生在校期间交的最后一份答卷,是对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总体检验。毕业生应该认识到不论自己写成的论文最后水平将会怎样,只要自己在写作过程进行了独立思考,那这篇论文就是成功的。而令人失望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章在网络里“面世”,部分同学抵挡不住心里“偷懒”的恶魔,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不仅突破了道德的底线,也掩盖了创新的光芒,专业知识得不到总结,自己的思想也得不到提高,有的学生甚至为自己的“缝缝补补”打出了“引用”的旗号,贴上了“借鉴”、“参考”的标签。殊不知,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即使没有明显的大段抄袭,这些同学仅仅采用“复制、粘贴、改名字”这简单的“三步曲”拼凑起来的论文,也是人云亦云,所论泛泛的。

抄袭别人的成果也可以看作是毕业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反映。试想,本该认真对待,且只要是学习期间认真学了的同学都能写好的毕业论文尚抄袭、拼凑了事,那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真要体现自己才学的时候,还不知会怎样的“抄袭”呢。且一旦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抄袭而未被发现,抄袭者会不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抄袭”成性,欲罢不能呢?而那些借抄袭来达到某种目的者,会不会自以为找到了成功的捷径?若这样,勤奋钻研者只怕越来越少了。

3.网络内容的不全面性

虽然前面提到过,网络内容很丰富,且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我们人类的历史是几千年,宇宙更是无穷尽,所以,网络想囊括纵横所有的方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部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创作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网络上的知识已包括我们人类几千年知识的结晶,认为只要将网络上相关的资料查看了一下就可以了。其实不尽然。我们在写作毕业论文时,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还应尽可能的翻阅图书馆里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总结,然后再采用,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会细致,经得起推敲。

总之,网络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虽然它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我们只要注意将其正确地利用,不过分依赖它,成为它的奴隶,还是会成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好帮手的。

摘要:网络对毕业论文写作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毕业生可以自由查阅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料,并运用网络写作,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网络的兴起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抄袭成性,没有自己的创新。

篇4: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

[关键词]毕业论文 教学 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康星华(1959- ),男,江西南昌人,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英国威尔士纽波特大学MBA,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营销。(海南 海口 570228)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46-02

高校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和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论文的撰写,可以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检验他们的专业水准和各种能力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试金石。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会搞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教育部要求高校“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学生整体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水平有整体下滑的趋势,很少能看到内容创新、格式规范的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许多高校为改变这种局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用创新的思维去解读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高校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

第一,缺乏驾驭选题的能力。普遍存在选题过大、过宽、过空。有的学生怕完不成规定的字数,一味追求宽而大的选题,造成文章无实质性的内容,泛泛而谈,不深不透;有的研究目的不明,缺乏针对性,选题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选题中还表现出雷同现象严重,观点、材料、结构均大同小异,从中可见学生选题能力之差。第二,缺乏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论文中可看出学生的语法知识缺乏,而且语言缺乏文体感。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是,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较多的文学语言,甚至还用了相当分量的时髦语言和网络语言。第三,缺乏驾驭材料的能力,论文中常出现两种现象,即“一多一少”。“一多”——用多个重复的论据从同一角度去说明同一个观点;“一少”——主观推理多,实证支撑少。许多论断性的内容缺少论据,即使提供了论据,也没注明出处或来源,让读者无法判断其真伪。

(二)论文缺乏文献的支撑

从目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出,参考文献呈现如下缺陷:一是提供的数量少,一篇万余字的论文,多的仅有四五个参考文献,少的只有一两个文献。如此之少的参考文献,怎能支撑起文章的观点呢?二是质量平平。翻开参考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多是来源于国内一般性期刊、报纸或互联网的文章,抑或老掉牙的教科书,很少看到国内外权威性期刊和最新著作提供的参考文献。这种质量平平的参考文献怎能引发学生用创新思维去研发最新的科学成果呢?

(三)论文缺乏实用性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论文有悖实用性。他们的论文选题或论述的观点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即使有其目的也是滞后的陈词滥调。这种论文不是“为时”“为事”而作,而是为毕业“交差”而作;同时,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也多是缺乏可行性或实用性。要么高深莫测,无从下手实施;要么脱离客观实际,无条件实施。上述种种现象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论文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二、高校毕业论文缺陷的深层次动因

(一)计划缺失

计划是一个组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科学预测和制订未来行动的方案。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按此要求,考查一下高校中的教学计划是否将论文写作列入了议事日程?透过各专业学科的教学计划,除了在大四下学期有项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外,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凤毛麟角,而在课程表中排上“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虽开设了大学语文,但讲授的多以疏通文字为主,很少和写作论文挂钩。由于抓论文写作没有长远眼光和实施上的随意性,随着学习进程,大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并没有与日俱增,相反,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减弱。另外,学生毕业论文又多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此时,正好是学生急于找工作的时期,即使有写作能力的学生也无心无力撰写论文。最后,学生多是突击交差。

(二)组织松懈

1.组织分散。各种指导毕业论文的组织虽多,但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学校以系为主,美其名曰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有的以教务处为主,组成学校毕业生论文评审委员会,下设各系分会,具体事务、指导任务均由各系承担。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无不呈现一个共同特征:上与下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

2.指导队伍松散。在选择指导队伍时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缺乏统一标准,不是以特长、专业对口为原则选择指导教师,而是按学生人头分摊配额,这样就容易发生指导不对路,甚至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怪现象。二是缺乏统一要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时间、指导程序、指导质量、检查措施等方面没有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这样势必造成指导工作走过场的现象。

(三)领导滞后

1.领导思想观念滞后。某些领导认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一份毕业作业,每届毕业生都得过过套,要玩也玩不出什么花样。结果这个“套”首先就“套”住了领导的思想,套住了领导的手脚,相应地也套住了指导论文的老师和撰写论文的学生。领导不重视,何来师生的积极性?最后必然是以“做样子,走过场”告终。

2.领导方法、手段滞后。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工作方法、手段的滞后。在选择指导教师时,有的高校甚至明文规定:助教不能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但是,有的学生选择的课题十分前沿,个别老教授因知识老化,力不从心,十分犯难。相反,有的助教却对新的东西很敏锐,指导起来效果极佳。由此看来,以职称论英雄成败似乎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3.激励机制滞后。有的高校抓毕业论文工作并不是没有建立激励机制,而是其激励机制滞后。如奖励指导教师,按指导工作量算报酬,教师似乎很有积极性,一个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但是这种激励缺乏科学性,教师一味追求数量,其结果是指导论文写作的质量大打折扣。在激励学生方面更是老办法。

三、严格做好论文管理的流程控制

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指导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学校管理不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在高校论文管理层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外,还应从质量管理角度增强对论文指导的流程控制的力度。其流程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开头指导过程的控制

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开始写作时,学校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论文指导的宏观控制,控制的有力手段就是精心搞好论文指导的组织工作。具体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组织机构。论文指导的组织机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大一统”和“小一统”两种形式。所谓“大一统”是指由学校设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院、系分支办事机构;而“小一统”则是由各院、系设立指导委员会,各教研室分专业成立指导小组。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一个“精”字,即机构要精,尽量减少层次,人员要少而精,既懂业务又能吃苦。对以上两种形式的办事效率进行比较,后者显然要比前者高,其原因是后者办事层次少,师生直接面对面,减少了头绪,节省了时间。

2.组织队伍——选择指导教师。组织队伍不能搞摊派,更不能“拉郎配”,必须注意三点:(1)专业对口。选择的指导教师须熟悉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只有行家里手,才能较容易为学生研究的选题找到突破口,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才能为他们解决更多的难题。(2)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领头作用,同时也要让年轻教师尽力展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才能。(3)集中智慧。在指导教师遇上交叉学科的论文选题或学生的选题又较为前沿,指导教师一人难以达到理想的指导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多位指导教师的智慧,集体攻关。

3.组织办班——办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班。这一课对学生写毕业论文十分必要,很多毕业生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各方面长进不少,但对论文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材料,用什么方法开展研究,以及论文的规范格式等仍十分茫然。给他们补上这一课,对写作论文时少走弯路,提高论文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4.组织联系网。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往往出现师生关系脱节、彼此信息不通的现象。为此,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向师生下发论文指导通知书的时机,在各自的指导通知书上注明指导时段,截止日期、教师和学生的责任与任务,并将各自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箱及主管部门的联系方式等一一注明。这样,师生联系网建立起来后,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联系渠道畅通无阻,学生有问题随时随地可以请教老师,老师也可随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研究过程的控制

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的控制是学校主管部门检查学生是否开展实际研究,防止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有效手段。要达到此目的,第一步须严格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确定研究是否有意义、研究者是否熟悉选题背景、选题目标和程序、是否了解相关的指导理论,是否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及合理的时间安排等。通过开题报告,学生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自己在研究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且可以进一步理清研究的思路、明确写作目标与任务,并根据选题的性质确立有效的研究方法。而指导教师透过学生的开题报告,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选题的真实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指导论文做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除此之外,研究过程的控制还包括:要求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书面记录和上网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时长和主要原始资料等。如学生进行第一手资料(问卷、访谈、参观等)的收集,也要提供同样内容的书面记录。为减轻学生负担,管理部门须提供相应的记录表格,这既便于主管部门管理,也有利于师生共同使用。

(三)撰写过程的控制

这一过程事关学生毕业论文的成败,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精心控制:

1.审题控制。为确保选题的准确性,使学生不至于写到中途卡壳而改换选题,有必要在动手之时从多角度、多层面让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选题。它包括选题的范围大小、选题的现实意义、人文环境及占有资料的多寡、个人的研究能力等。经过选题再审查,学生写论文目标更为明朗、思路更为清晰、估计困难更为充分,对自己的选题更加充满信心。

2.时间控制。时间是保证论文按质按量完成的重要因素。时间的控制度应按论文通知书所规定的时间去操作。对于撰写论文进度迟缓的学生,指导教师要及时提醒、告诫他们,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撰写论文前松后紧,草草收场的现象发生。

3.信息控制。这种信息控制主要指撰写信息的控制。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论文撰写,管理部门以集会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坐在一起,互通情报、交流写作进度、畅谈各自的体会,并提出各种撰写论文的问题,让主管领导和指导教师直面学生,听听大家的心声,然后主管部门根据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部署,以利再战。

(四)答辩过程的控制

论文答辩是检查毕业论文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真实性和测试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程度。答辩过程控制要求对于论文答辩的形式、内容、要求以及答辩小组成员的组成,答辩过程的记录和评分过程等做出严格详细的规定和安排,在答辩中必须遵循下列五项原则,即指导教师回避原则、交叉评审原则、答辩中论文导向原则、内容核实与深度阐述相结合原则、最后成绩集体评定原则。只有这样严格控制,答辩过程才不会走过场,而是成为答辩者真正过关斩将的战场。

(五)公布过程的控制

它包括通过论文的公示、论文的统一装订、图书馆展示入库和校网上公布等。这一过程有利于毕业论文管理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扩大资源共享性;有利于培养学校论文撰写的氛围;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撰写,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积极态度;有利于督促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也有利于毕业论文课题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拓展和论文内容学术水准的提高等。因此,高校应将优秀毕业论文收集成册,由学校图书馆收藏,或由学校出资出版优秀论文集,赠送给相关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可以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客人。

四、结语

改进高校毕业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在操作层面上,要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控制。我们可以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进一步发展到专业课程论文的写作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使我们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胜权.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和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4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01-20.

篇5:高校学生安全分析论文

关键词:

安全教育;高校;安全意识

1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当前,大学校园早已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尤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开放的办学环境,越发社会化、多元化、复杂化的高校校内外环境;同时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丰富,遇事应变能力较差。

自我管理能力差,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

为打好大学生在校安全地学习、生活这个基础,通过安全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安全风险的应对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1.2加强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是我国和外国都力争的资源。

据统计,截至底,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647万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机构想方设法通过思想渗透来影响我国的大学生。

大学生安全知识储备不够,认识不深,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传统形式上,比如军事、国防和战争,对于新时期国家安全的形式了解不够,比如信息安全、文化安全。

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影响。

境外势力借助各种渠道,比如学术研讨,这种研讨公开或者是秘密的方式进行,将所谓的西方民主和价值观传播开来,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叙利亚**和阿拉伯之春都是西方思想和平演变带来的结果,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1.3加强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巨大,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人数基本上是上万,相当多的学校在校人数达到2万甚至更多。

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在校学生队伍庞大,一个辅导员往往要管理几百位学生,学生管理上很难做到精细化,即很难实现一对一的目标。

学生管理难度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因而安全事故在高校中每年都会有发生。

当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由安全事故引发身亡时,处理起来难度大,尤其意外事故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时,增大学校处理难度的同时,给学生的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使学生家长处于崩溃的状态,这种事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息,对校园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学生安全成为困扰高校管理的一大难题。

同时,由于高校是人才和青年人的聚集地,大学的校园氛围,比如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生个性彰显、思想活跃,这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是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

安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目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够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人员经费投入不足。

安全教育经费上,很多学校没有专项资金,导致安全教育处于应景或应急状态。

此外,学生个人成长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进来,且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生课程教育之中,这种安全教育往往是临时的,这种不定期的培训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而且安全教育课程多是由院系副书记、保卫处老师、辅导员承担,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组织,课程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照本宣科往往是教授过程采取的方式,导致学生上课根本就没认真去听,结果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

2.2教育模式比较乏味、内容新颖度不够

当前许多大学的安全教育,教育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规划,多采取知识宣传、说教的形式进行,比如校园宣传栏、班会、图片展、安全讲座,辅导员说教。

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局限于交通、防火、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兴趣度激发不够。

而且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也越来越普遍,所以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重点。

除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外,要提醒学生警惕各种网络陷阱,注意防范,很多的诈骗都是凭借网络平台进行的。

但是目前高校对网络教育的重视不够,安全教育的资料中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

安全教育的模式决定了教育的侧重点是安全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并不注重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与实践。

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应的安全知识,但现实中在遇到安全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去应变和进行安全防护,最终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3安全教育系统性不够,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

首先,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具规范化。

第一,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入学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在老生中较少开展安全教育。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往往是老师讲授。

往往学生没有安全教育的教材,大学生不能对安全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没有掌握系常见安全事故的应对方式和防范技能,以至于在遇到真实安全事故时无所适从。

第二,高校普遍过分注重专业课,把专业课放在主体位置。

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安全教育的课程,有些虽然设置了课程,但只是应付式的辅助教育,高校没有把安全教育融合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中,认为安全教育可有可无,往往只有当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才会引起学校重视,才会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当安全事故平息后,安全教育又被搁置。

这种突击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使得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日常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进来,就谈不上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

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许多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无授课的专任教师,一般都是由学校保卫处老师、学院副书记及辅导员来承担,更多的安全教育还是由辅导员负责。

众所周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接触学生多,对学生了解程度深,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琐碎,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管理300—400学生,除了要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外,还要应付学工处的各项考核,

因此使得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导致辅导员对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把握,而其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对安全教育一般也只停留在了解层次,很少将安全教育在课堂上进行穿插。

3有效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3.1加强新生的安全教育

大一新生刚结束自己的高中生活,安全知识最缺乏,防范意识最淡薄,上好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对于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有助于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

要注重教育效果,采取小班制授课,成立由公安干警、学校领导、辅导员为成员的安全教育队伍,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授课中要穿插安全事故案例,用真实案例来增强吸引力。

要让新生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识,比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知识,还要让其了解新型的安全知识,比如网络安全、防诈骗传销方面的安全知识。

要做好新生的安全演练工作,要将消防安全演练作为新生的一项入学教育任务,在当地消防部门的帮助下,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消防演练。

给学生讲解常见的火灾扑救方法与逃生技巧,比如让学生懂得灭火器使用方法并让他们动手操作。

邀请武警官兵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尤其给女生传授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

3.2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改革与创新安全教育课程教学

首先,编写安全教育的教材,且教材具有不仅要有集知识性,而且具有趣味、实用的特点,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安全问题,教材中要引入高校和当前社会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大学生现阶段多发问题的案例。

对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课堂讲授中,要将典型案例点评、问题分析等方法融合进去,加强师生互动。

其次,学校要建立一支掌握安全知识并懂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再培训,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授安全教育的课程与讲座,借助他们的丰富经验来增强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了解安全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安全防范技巧和当前常见诈骗的伎俩。

第三,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安排授课课时,同时,对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分管理,确保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3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避免和减少一些安全事故。

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并设置奖项,同时将竞赛活动纳入学工系统的工作考核中,从而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学习安全知识、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3.4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安全教育

要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搭建安全教育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隐秘性特点,开展网上安全教育和咨询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可以通过学生最为关注的网络形式,比如微信公众订阅号。

建立“保卫处、学生工作处、院系、班级、学生”五位一体的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将校园治安动态、安全教育知识在平台上发布。

各二级学院要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立安全教育专栏,将近期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在平台上发布,并将安全教育的视频上传在平台中,借助新媒体,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黄森华 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孙铭涛.互联网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9-10.

[2]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12-218.

[3]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4]吴学政.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J].文教资料,,(19):120-121.

[5]陈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62.

篇6: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国家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有包括政治、职业、心理和身体等素质方面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就从这几点进行深入分析,在加强专业技术的同时,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综合素质。

1.职业素养。作为一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职业素养是其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没有职业素养就等于是“门外汉”。管理者要在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及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必须具备奉献敬业的思想意识。缺少了奉献敬业的思想品质,就失去了教育工作的本质。在我国的很多高校里,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受到领导的认可及重视,这也直接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求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在工作中出现散漫的状态,以致于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

2.心理素养。心理素养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情感素质进行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热爱自身事业的心理,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坚韧的意志力。热爱自身的事业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尤其是为教育服务的管理人员,更需要管理人员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心理素质上,高校较为重视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机制,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培训和素质要求却相对较低,甚至很少设立管理人员的心理辅导机构。这也是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心理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政治素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素养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要求。学校工作的繁琐会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多的问题,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素养是管理人员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在政治素养这一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一些教学管理人员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正确,存在懒散的心理,对于一些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需求和帮助不予理会,故意拖延办事时间,甚至提出无理要求等,这都是教学管理人员政治素养较低的表现。

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改革和完善

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职业水平。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及学习,开办培训基地,抬高即将入岗人员的选拔门槛,以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学校应为教学管理人员开设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班。同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使其工作的质量、效率与薪酬挂钩。

2.引入激励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如何让教学管理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激励是最好的方法。领导应重视并认可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鼓励与嘉奖,这样更能使管理人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建立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培训机制,随时进行心理的评估与辅导,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学校领导也应了解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工作的要求,及时满足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3.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创新意识。道德素养是一个教学管理人员的根本所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提高道德素养,就必须进行政治思想的学习,通过政治思想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为管理人员开办政治讲座,定期发放政治道德类书籍。这样,在培养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前提下,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事物、处理事物,才能勇于尝试与创新,才能弥补原有的缺陷和不足,接受新的事物。学校同时要加强制度的灵活性,鼓励管理人员转换不同的思维角度,运用灵活的工作方式,灵活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促进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加完善。

三、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教育质量不仅仅是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是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要求。因此,在国家提出教育改革方针的同时,各地区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改革也纷纷开展起来。例如,南京某高校为了落实国家改革的方针,首先对其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素质提升培训,利用评价中心技术,将被测试者组成小组,由测试者对其进行心理的测验、面试以及情景模拟。在情景模拟中,让管理者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学生并对另一个管理人员提出要求,用亲身体验以达到换位思考的效果。举办优秀管理人员技能提升讲座,在讲座结束后,进行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等的考试,对笔试成绩优秀者进行表彰。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项目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例如以两天的时间为期限,给每个管理人员分派各个岗位及任务,两天后,学生及教师对其进行匿名投票,选出最优秀的管理人员。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并有效提高了其工作积极性。这次成功的示范也为其它高校的改革开通了道路。

四、结束语

上一篇:3d打印机投资方案范文下一篇:读窦桂梅老师回到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