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

2022-04-23

[摘要]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同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就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及其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了意见和总结,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网站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既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增强学校的吸引力,除了师资及办学投入外,精品课程设计和发展对于一个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有关专家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注重精品课程的设计,建设一个美观实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网站。

一、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一)课程设置应与职业岗位需求、国际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等接轨。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区别之一在于其与对就业市场的密切相关性,精品课程的发展与建设一定要具备充分的竞争力、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对岗位、人才需求的分析,为课程、专业和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以培养各种高技能型人才为自己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在考虑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不能忽略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为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技能,应该从原来的学院式、学术性道路走向职业性、应用性轨道,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当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应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技术,引入涵盖国外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的教材、培养国际性人才的标准。

(二)打造结构合理稳定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

教师队伍包括课程建设团队和网络课程制作团队。在教师结构中要有行业专家和教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标准、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对课程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有一定数量的授课教师参与,清楚地了解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哪些需要提倡,采用优秀的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要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人员,包括对课程专门的设计理论和时间学习与训练,使课程有序、完整。

(三)基于工学结合环节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期间,可以将原有的校内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将课程学习融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这是高职精品课程设计的特色。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开拓和建设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操作性强的工作项目和真实的实训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延伸教学法。实施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优化改革,使教、学、做相结合,形成集理论教学、生产实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采用“校内实习+企业顶岗+毕业实践”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第一实践教学手段。通过企业实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工作的艰辛,掌握一些创业技巧及综合职业能力,并激发创业激情与确立就业目标。

二、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还需要网站设计、制作人员的参与。一般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流程如下:

初始会商(讨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分工、资料初步收集)——再次会商(资料再次收集、讨论网站内容)——概念开发——内容综合——HTML布局和导航——图形、动画制作——内容流程——网页测试——交付验收——正式启用——重修完善。

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品课程网站的定位。

网站的定位决定了网站的整体风格、色彩搭配、网站内容和表现形式、服务对象和效果。风格是网站设计者思想的一种体现,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观者的感觉,每一个网站都有它独有的个性与风格。具体来讲,它包括字体、颜色、标题、布局以及文字等很多方面。根据传统的网站分类方法,精品课程网站属于教育型的资讯类网站,面向广大的师生,定位应当是简约大方、清晰明了。

从色彩角度来看,文史类在0~40度的色相的红、黄等暖色调的采用多于理学类,学科特点较为突出。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色调主要集中于200~240度间的蓝色调,这与蓝色本身纯净、深邃、凉爽以及清朗的色彩特性有关。一般而言,年轻用户较易接受饱和度、明度较高的色彩,中、低饱和度和明度色彩的精品课程比较受中年用户的喜爱。网站设计要避免采用单一色彩,以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可通过调整色彩的饱和度和透明度产生变化,使网站避免单调。事实上,网站用色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即可(三色定律),实际运用中可通过调整色彩的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来产生变化。

根据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参考有关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经验,一般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包括八个方面:申报材料、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网络课程、课程录像、电子教案和实训条件。其中网络课程主要供学生学习之用,其他栏目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评估之用。在表现形式上,可多采用图文并茂、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技术手段,防止访问者被过多文字和繁琐的链接而感到不悦。

(二)精品课程网站的架构与栏目设计。

架构是网站设计者对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合理布局的呈现。学校应从网站访问者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广大的师生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网站的架构。明确访问者的需求、目标、期望、偏好和习惯等,遵从“重点内容在重点区域”原则,尽量避免过多滚屏。一般多采用上下式、左右式与组合式架构。

栏目的设计应当明确、清晰以及合理,遵循“Miller公式”,尽可能多地为访问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搜集和查阅。因此设计者必须对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分类。所谓“Miller公式”是由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提出的“一个人一次接受的信息量为7±2比特”,也就是说网站栏目的最佳数为5~9个,太过密集容易造成观者出现压抑、烦躁的感觉。

总之,精品课程及其网站建设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还要遵循网站建设的规范;不仅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果,还要体现网站设计者的创意;不仅要能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还要体现特色、丰富内容,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印岗,郭江. 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设计和探讨[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5,(3).

[2]卢利平,张希艳,柏朝晖. 精品课程建设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黄泽钧.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作者:巫若子

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 篇2: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

[摘要]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担负着展示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和评审课程的重任,并兼有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的职能,好的课程资源需要有好的舞台来展示,精品课程网站就是展示精品课程的舞台,没有好的舞台,再好的戏也演不出来。因此,分析当前精品课程及其网站建设的现状,并就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精品課程网站建设建议

作者:滑 翔

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 篇3: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论文发表,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5)重视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必须以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省、部级重点教材,获奖教材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应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选出最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具有特色、反映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应尽可能地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设计,将本课程领域中的最新技术成果适当引入教材内容。另外,应加强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

(6)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是实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开展,同时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建设,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专业训练力度。

(7)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专家成立专家组对精品课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认可度,社会和同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体现的应用价值;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在技能竞赛中的获奖率。

在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激励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都把精品课程建设摆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地位,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真正体现高职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大多数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教学课的建设;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界面少;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2)建设完成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性不强,利用率偏低。很多精品课程提供的资源不完整,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创性性资源少,建成之后网络共享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3)精品课程缺乏动态更新。精品课程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很多建设完成的精品课程在获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以后就算大功告成了,缺乏对最新高职理念和技能要求的补充与完善。

(4)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不少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制作了网页和课件,但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

(6)缺乏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往往是申报前做足工夫,评审后不再理会,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势,缺乏长效机制。

2.加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认真领会、贯彻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评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4年还出台了《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7年制定并在2008年和2009年逐步完善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等。通过分析这些已出台的政策及其变化,可以看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重要趋势。认真领会、贯彻最新的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必须从长远着眼,慢慢积累,逐步规划。要建设一支成熟、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有良好的系统机制,如外聘机制、竞争机制、培养机制等。2007年以来,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师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提出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外聘教师三者的组合。因此,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3)加大经费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经费支持。应设立专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基本建设。采取“年度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分配。同时根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需要,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网络教学投入,以支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并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成绩的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参与者进行奖励。

(4)评建结合是保持精品的根本。课程评估结束后的后续课程建设和验收工作要常抓不懈。课程评估只是手段,建设才是重点,要以课程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旨在提高”的宗旨和原则进行。

(5)重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每年要更新部分网上内容,需要不断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开发的教学软件需要及时地不断更新,以便能在新的运行环境上使用;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在开发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又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的会员制的操作方式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要求高、基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所以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密切配合,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精品课程的内涵,做好人力、物力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S].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3]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DB/OL].http://www.jpkcnet.com.

作者单位:

甘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软件工程系

作者:周耿烈

上一篇:CBI理论下高中英语论文下一篇: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