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2022-12-22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它既包含理论层次的研究, 也包含实践层面的探索, 对课程的建设, 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过程, 一个渐进的、继承与革新并存的过程, 这一过程永无止境, 课程建设是各类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开展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本篇论文侧重论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1 专业与课程的关系

任何专业的专业知识都是广泛而深邃的, 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代表的是一个范畴;而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分块解析, 也是专业知识的基本单位, 其代表的是一个点, 专业是一个课程的集合体。专业的性质直接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 课程其实是专业的具体化、应用化, 无论在普通高校还是有高职院校, 课程比专业更显得重要。

高职院校讲究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实践性, 其专业设置注意职业技术, 针对社会分工的具体职业进行相应的授课, 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则根据社会上与之对应的会计职业岗位需求, 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 培养人才的目标十分明确。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正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为了培养更杰出的会计人员, 许多高校越来越关注会计专业的实践环节。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谐调性

可以说,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的谐调性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适比例, 实践教学设置的项目、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实施时间 (与理论教学衔接) 、实践教学环境、专业能力指标评价等。

2.2 实践内容缺乏全面性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单个软件模块操作为主, 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 实践内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种类有限, 业务范围狭窄。此外, 会计岗位设置不够明确, 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 也不利于强化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2.3 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式, 尤其是原始凭证, 学生很难得到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 因此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除此之外, 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影响着经济业务的处理, 由于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 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 面对大量的凭证、账薄、报表和形形色色的经济业务, 学生将无从下手。

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几年前,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改革研究组就已经提出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 虽然时过境迁, 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则不容改变。下面就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提几点建议。

3.1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应以财会岗位为出发点, 深入各企事业单位现场调查研究, 广泛搜集实际经济业务资料, 使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实际。深入到会计专业所包含经济内容的工厂、商店、银行、税务、证券交易机构、会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等单位, 现场调查研究工作程序和经济业务类型, 总结专业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内容, 从而, 为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途径

①加强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现场教学环节, 课程进行中应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②开设“模拟实践”课程, 会计模拟实践是根据企业实际典型的会计主体, 设计模拟会计资料, 让学生亲自动手, 仿真现场实际, 独立完成会计业务, 达到培养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包括专门的实验室、组合套桌、财会用记账笔等文具、各种会计科目章、财会用凭证、银行及财务各种印章、财会用凭证、财会用账册、财会用单据等, 会计电算化还包括会计软件和电子计算机, 另外, 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银行和税务窗口。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后, 能够使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从会计账证设置、处理程序、报表编制、印签使用、最后凭证装订的整套会计循环过程,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应上机操作, 实行手工与计算机处理双向制, 在时间操作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二者操作流程的不同之处, 这样, 就为实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④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校企联合, 形成人力设备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模拟仿真实训毕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 对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会计专业缺乏其会计环境,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3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等教育认识论, 依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 教学模式以打破纯理论、纯实践的界限, 以案例教学、实训教学引导理论教学, 完成案例分析、实训教学的同时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内容, 按实践到理论, 理论再到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 建设实践实训基地, 在专业实训室全真模拟现场实际, 让学生在做中学, 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 以“接受知识”来引导“传授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岗位竞争力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 高职院校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 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 0%以上。

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课程体系中要引进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方案, 为学生提供获得职业从业资格、专业技能证书的机会, 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3.5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

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提示、启发下, 让学生们尝试自己组成小组, 通过变换角色, 掌握会计业务的操作。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有助于学生自己查找错误, 在以后的学习中, 也能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检查自己实务操作中的错漏, 从而学会自查自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成“学会”、“会学”的知识转化过程;②提高学生学习动手能力。在现实会计工作中, 业务是复杂而多变的, 要培养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学习习惯。注重实践动手能力是实训课程的主要特点, 使学生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无误的处理实际问题;③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财务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 而是一个整体协作的系统。会计数据处理要有明确、严密的人员分工, 每个分工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权限, 来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考虑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协调。因此, 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学习时,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分组学习, 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会计模拟单元, 每个小组根据各自收集的会计数据, 建立起各单位的账套。彼此在不同的岗位上, 实习不同的工作任务, 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交流实习取得的经验, 巩固所学的知识;④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风尚。

3.6 把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

作为课程建设的总体而言, 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课程建设最为重要的方面。为满足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的需要, 应始终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 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 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 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建设传承有继的教学队伍。

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所谓师才, 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通过课程建设, 造就一批师才, 培养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双高教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 要根据自身定位与特色, 合理规划, 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 通过课程建设, 应带动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专业与课程的关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建设的途径、建设的教学模式、建设的岗位竞争力、建设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课程建设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2006]16.

[3] 国家优秀课程“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负责人高建宁,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财经类.

[4] 杜作润, 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

上一篇: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存在问题下一篇:大功率变频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