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2022-04-30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文章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了重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篇1:

浅议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是在对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可供借鉴的途径、对策。目的在于在高职院校中有效的开展国学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知识、技能、素质的合格的现代化的人才。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们越来越觉得不快乐了。社会上的各类恶性事件,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刺死室友、某高校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生杀死自己的父母亲、手机、现金的盗窃案多不胜数等等,如此这些现象不能不说大学生变得越来越空虚,他们的精神家园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不能不说由于学科的细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增强,而整体素质却在下滑,尤其是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诸如这些现象的发生,不能说与我们忽视国学教育没有关系。尤其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他们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下面我们就高职院校中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

一、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

国学一词,较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所以,“国学”一词原始的意思是指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即教育机构。此后,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和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清末民初,在与西学冲突的境遇中及民族文化自救的推动下,于20 世纪,“国学”一词发生了语义转换。成为与西学对立的概念。我们把传统中国固有之学问称之为“国学”,它是与西方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相对而言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它已经由原来意义上专指教育机构进而转变为学术领域里的学术研究。在近代,国学概念的界定一直也存在诸多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指反专制主义和反民族压迫的学术,它主要指先秦诸子以及秦汉以后中国学术思想中的精粹;一些学者认为:‘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简称‘国学’;还有些学者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等等。由此可见,关于“国学”的定义,学术界也说法不统一。为此,基于学术界各种国学定义,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国学进行定义。广义的国学是指所有的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即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总和,如中国传统的百家哲学、语言学、文学、医学、天文学、水利学、军事学、地理学、星象之学等;狭义的国学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中国国学的核心与精髓,也是当前我国正在兴起的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根据我们对国学内涵的分析、界定,国学教育可以理解为下:国学教育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国学教育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教育包含了各种类型各级层次的国学教育,包括社会上举办的针对各种层次、各年龄人群举办的国学班等国学培训机构等非正规教育和通过正規的学校进行的国学教育。它包括国学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等)。而狭义的国学教育主要是指在正规学校中进行的国学教育,国学启蒙教育亦可包含于其中。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狭义的国学教育。上段所述,狭义的国学教育即也就是所说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可分为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可分为本科教育阶段、专科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阶段。我们这里的关注点在于高职院校的国学教育。

二、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现状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国学研究热潮,到90年代及本世纪初国学热的一次又一次兴起,国学逐渐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由此可见,我们国人已经觉醒,认识到了学习国学的重要性。社会上出现的现象是中小学的经典诵读工程蓬勃展开,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渐次成立国学院、开设国学班以培养国学专门人才。而作为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 对这股国学热的浪潮却没有跟上或者说步伐太慢。

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他们成立了国内首家在高职院校内设立的国学研究所, 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实践。但是,据笔者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语文、思想政治外很少有真正关于国学教育的课程。甚至有些高职院校都没有大学语文课程。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国学这门课,但是在课时量、教材以及教师的设置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课时量一般是周2课时,授课时间15周左右;教师采用兼课的形式,有些教师同时兼两门课程;教材的选用随意性较大。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国学教育缺少统一的认识、对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难度、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具有指导意义可供借鉴的资料。

三、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问题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理解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的校方领导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注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认为国学与培养高职人才的核心任务不沾边。 因此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这种理解的偏差反映在高职教育中就是:一方面不断的为国家现代化需要培养出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往往通过压缩民族文化教学时间来保证近期目标的实现。

(二)多年来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国学无用

多年来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在加上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特点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提高,轻人文素质学习和内涵的提升,较为急功近利。据笔者对其学院的学生调查,发现有40%的急功近利的学生认为学习国学没有用,对他们几乎没有帮助,认为其与现代生活完全脱节。认为学校开展早读,读国学经典是在浪费时间,摧残他们的身体健康。学校开的国学课,也几乎是在老师自演自导的方式下完成。学生利用文化课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为考取各种证件努力拼搏。 可见, 他们对国学的学习并没有迫切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缺乏一支教授国学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师资组成主要由基础部的老师,比如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的教师,思政教师、校外兼职等几方面组成。以兼任为主,基本没有专职专任的国学教师。这些兼任的老师,从国学修养、文化底蕴、为人师表等各方面质素良莠不齐,且没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国学教学方法研讨、理论研究等,直接导致了国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学教育的授课质量。

(四)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与此同时多样的同时又流于形式

世界是多样性的世界,单一的世界是单调乏味的。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但是,据笔者调查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如: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课程结构上的需要,开设了国学课程。国学教育的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解,学生被动的听课。一旦出现国学教育进行方式的单一化情况,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会对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即对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活动没有了兴趣。我们的实践主体(学生)一旦对国学教育失去了兴趣,这种活动再开展也只不过是“表面”工程而已,开展也没有什么意义。国学教育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得学生的个人素质没有提高。

(五)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知识层次差异较大

目前中国高考录取中,高职院校录取学生一般是在高考最后一个批次,另外,高职院校中还有五年制的学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比较差,层次差别较大。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解领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进行国学教育时有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阻力。

四、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校方领导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正确理解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才能真正做到生命关怀。中国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门类,其职业性、技术性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既然是高等教育就必须遵从高等教育的规律,那就是除了强调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外,还必须同时强调教育性,那门“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满足职业性、技术性、教育性三个条件,也只有职业性、技术性、教育性三者有机的结合才算是真正的“职业技术教育”,才不是纯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国学讲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要求,都对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和职业伦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也与教育的终极目标高度一致。

(二)开设国学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我们学校自2011年开始在各个专业开设国学课程,那么,如何切实上好这门课,使学生能够喜欢传统文化并真正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呢?我们采取的基本对策是:

1.列书目,编教材。

国学这门课,我们首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读的书目。所列的书目是基于对初中、高中所有教材调查的基础上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列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书目。其次列出相关参考书目。书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般是普通读本,这样选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首先对国学经典的隐晦难懂不产生畏惧,慢慢培养他们对其产生兴趣。第二个层次是经典原著。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接触到经典原著,从而使他们在触摸原著的同时受到国学精神的熏陶。同时,我们也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手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学教材。此教材包括九讲:儒学之根、为学之道、仁爱之论、治国之基、善恶之辩、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天道之探、教学之思。

2.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专题讲座

国学,博大精深,内容浩繁,想要在高职院校里全部讲解,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学生也接受不了,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所谓专题讲座,即对一部经典不去作广泛的内涵揭示, 而是选取一两个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主题进行深度解读。例如,教师在讲解《论语》时可以重点讲解“为学之道”、“仁爱之论”;讲解《中庸》时可以重点讲“处世之道”;讲解《道德经》时可以重点讲“自然之道”;等等。这种专题讲座内容要集中、精简,主旨鲜明、突出,易于学生学习,领会。

(2)引用经典故事、现实案例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理解领悟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经典故事,现实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领会到人生处世的道理,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引用视频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设备, 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优化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知识含量。学生通过看视频可以从心里上拉近学生与国学经典的距离,增加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具体来说就是把课时量分成两部分: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实践课时部分一方面可以邀请在国学方面比较权威的专家以及部分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利用名人效应,使大家意识到学习国学的重要性,从而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些书画、茶艺、经典诵读大赛。再之,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国学活动室。总之,使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學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国学是有用的,而且会受益终生。

3.灵活的考核办法

国学课程一般不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可以根据学生参与课外国学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写一篇学习国学心得,以及采取学生互评等方法,综合进行考核。

(三)培训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国学专业素养

总之,在出现人格偏差、信仰危机的当今社会,我们高职院校的国学教师更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又有道德修养,合格的高素养的人才。实实在在做好国学教学工作,认真钻研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拟定实践教学手段, 合理设计国学考核方案。只有这样, 国学教育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和精神起到纠偏、平衡、提振、升华的作用才能收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2] 杨义.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4] 方言 国学研究出路何在

[5]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二集[C].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6] 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19), 1906-6-20.

[7] 纪宝成.与传统和解 重建国学正逢时[N].城市晚报,2005-5-30-B36.

[8] 雒江生.论国学与国学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1).

[9] 钱穆.国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97(重印本):1.

[10] 詹杭伦.国学学科定位问题探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1] 吉雍俊: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J].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12月

[12] 王来柱: 浅谈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J]. 教育与职业, 2008年2月中

[13] 李人杰 汤海涛: 高职院校不可或缺人文素质教育[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4)

[14] 王熠辉. 国学教育, 重铸我们的文化的脊梁[ J ] . 教育与职业,2005, ( 34) .■

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 阶段性成果。编号:SGHI3523,高职院校国学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陈玉芳 田会云 张秦龙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篇2:

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文章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了重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徐胤莉(1973- ),女,江苏如皋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讲师,南京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教育管理;石燕萍(1973- ),女,江苏江阴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48)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界日益受到重视,并引发了一轮以推进“通识教育”为代表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调整的热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有大量研究者进行过阐述,在此不再赘言。然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没有促进现实层面的实践,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位的情况依然存在,课程设置陈旧、师资缺乏、保障制度缺失、地位边缘化等问题令人担忧,这在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表现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大量高职院校都是近十年间建设起来的,在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和教学建设等方面有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牵扯了院校大部分的精力,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而言似乎不属急务,也就没能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因此,虽然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得到公认,但并没能真正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上得到落实,更没能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因为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底子比较薄。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生的,大部分院校是在原来中专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格而来,专业组成上又是以技术性、应用性为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无论是历史积淀、师资力量,还是课程建设都存在先天的不足。由于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大部分的研究者只能从理论上一再论证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而难以在实践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由规模建设阶段转向内涵建设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了学校的基础建设、升格转型和第一轮办学评估工作,纷纷将重心转向强化办学内涵、提升教育质量上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探讨的良好契机。在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是基础和关键。围绕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省十余所理工类院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时过少,难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7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时少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所调查院校的理工类专业,即使把英语等与人文素质有一定关系的课程全部计入,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总学时大约也只能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18%,如果只计算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这个比例只有2%~5%。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其必修课总学时为2714学时,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必修课程总学时为450学时(包括英语210学时、政治180学时、艺术鉴赏30学时、心理健康15学时、就业指导15学时),占总学时的16.6%。与国外比较先进的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过少的问题更加突出。如美国Eastern Maine Community College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安排在通识课程内,在总共70.5的必修课学分中,通识课程有31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4%,而其中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范畴的课程有12学分(包括大学写作、贸易和技术写作、口语交际、人文教育/社会科学),占通识课程的38.7%,占总学分的17.1%。

人文素质教育课时少是理工类高职院校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高职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其中要保证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为4∶6,实际上随着工学结合理念和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推广,用于实践教学的学时逐渐呈上升趋势,并有可能超过理论教学的比重。对理工类高职而言,一方面要保证和增加实践学时,另一方面要完成专业理论的教学,且其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基本没有关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给人文素质教育留下的空间必然是极其有限的,光靠增加课时来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显然是不现实的,提高课程效率和扩展教育渠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性

62.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63%的被调查者反映,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取决于教师的兴趣,而非取决于教育的需求,且开设也没有系统性。事实上,被调查的所有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组成、内容、学时等方面都不一样,即使是同行业的学校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类课程,有的学校开设64学时,有的学校开32学时,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有的包括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项内容,有的只开其中一项。可见,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各校的随意性、人为性很大,对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等缺乏科学的论证,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文化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非常宽泛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科众多、内容博大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以及设计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分析教育目标、确定核心要素时,既要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要求,也要突出不同的行业、专业对相关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个性化要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和适用教材的缺乏

师资与教材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75%的被调查者将师资列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5%的被调查者提出了缺乏适用教材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的、能满足就业岗位和学生发展所需的教材。

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靠制度建设加以改进。一是要建立人文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不少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是由校内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担任的,不利于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更缺乏进行课程建设的力量,因此必须保证人文教育的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是专职的,鼓励他们钻研教学,带动课程的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人文类课程教师的业务进修,把它提到与专业教师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广泛开展后,必然会促进教师根据各校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师生认识不到位

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承担者认识不到位,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少数人文类课程任课教师的事,专业教师只要教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对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不参与的姿态。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对一个人的影响也不能立竿见影,而要随着个人发展的不断深入,其重要性才会逐渐显现,因此不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影响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宣传来纠正。要在教师乃至全校教职工中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提高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关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在所有的课程和教育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改进教学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积极性。

二、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目标突出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这一方针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而言的,也是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来说的。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其中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协作意识等都是属于人文素质范畴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上述这些态度、能力和意识。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行业和专业的不同,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侧重点还是有差异的。我们课题组选取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近300名毕业生和24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人文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及发展潜力影响情况的调查,得出了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人文精神方面主要是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人文能力方面主要是以语言表达为要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以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为要点的学习能力;在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是工具性较强的与工作能力直接相关的知识,如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公共关系学等。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些要素,进行课程的整合和调整。

(二)课程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和精神熏陶

我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人文知识指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人文能力指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如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体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人文精神指人内在品质、意识和修养,表现为价值观、历史感、责任感、自我认识、理性精神等。高职层次的学生已接受完高中阶段的教育,在人文知识方面已具备了相当的积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习更新方面非常薄弱,对知识所承载的精神要素的思考和领悟能力也不够。因此,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应该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人文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所急需的能力,可以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人文精神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要素,它是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等外在活动内化的结果,需要通过长期的引导、熏陶养成。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将人文能力的教学以必修课的方式进行,其教学重点落在对已有知识的应用上,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提高相关的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则由选修课及其他隐性课程承担,要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

(三)课程形式突出“大课堂”理念和全程性

高职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空间有限,要广泛开发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体系、有侧重地进行人文教育。显性课程方面,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在课程内容上的合理分工与相辅相成,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学效率。隐性课程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方位、全程的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上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这正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相吻合。人文素质核心层面的人文精神不是可以通过讲授、训练赋予学生的,它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陶,并且必须贯穿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将隐性课程的重点落在人文精神的养成上,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建设中,有意识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对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杨礼富,邵春妹,王尔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4).

[2]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6).

[3]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4]赵大兴,葛宏.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5]宋建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6]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徐胤莉 石燕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篇3: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 要: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然的原因和重要的意义。国学经典卷帙浩瀚、博大精深,高职院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精选教育内容。就教育策略而言,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重视四种渠道,采用五种方法。

关键词:国学经典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策略

课 题:本文系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学经典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JY17216)研究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一种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它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社会发展和文明教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根和魂。

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教化国民的精神支柱。几千年来,国人就是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格修养、理想信念、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塑造。这些古代典籍蕴含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合理的内涵和价值,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开设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其必然的原因和重要的意义。

1.高职学生个人志向融入国家意志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是中国梦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牢固基石,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更是人民道德修养和崇德修身的文化沃土。这充分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尤其要让年轻人振奋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法弘毅”的人格修养等元素能够为创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精神支撑和丰富营养。

高职院校为社会建设、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将融入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潜移默化地受到國学经典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意志融为一体,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

2.高职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很多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涌入国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严重冲击,造成了部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我国五千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厚的思想营养资源。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有机融入国学经典和有益于青年成才成长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国学经典中“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担当意识等立德树人的积极因素融入学生的思想,可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辨析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有助于学生匡正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修正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使高职学生能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正确地看待世情、国情、民情,建构起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自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积极进取和崇尚节俭勤劳生活理念的思想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3.高职学生人格修养和心智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修养和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家国情怀和健康心理,事关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涯发展。由于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政治教育,疏于进行人格塑造,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显得高大上,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难以解决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没有落地,学生对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感到茫然无知,缺乏明确的行为定向。

国学经典中充溢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见义勇为、敬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对引导高职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和心智培养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利用国学经典中的丰富养料和优秀范例,可使高职学生受到熏陶,受到心灵的震撼和行为的启迪,帮助他们逐渐体悟如何融入国情、社情、人情之中,慢慢矫正思想行为,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有礼貌,懂礼节,行为规范,处事得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智,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国学经典卷帙浩瀚、博大精深,高职院校要将国学经典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高职学生知识水平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从国学经典中精选教育内容。需要根据当前国家提出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及高职学生当前已有的文学基础,并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从国学经典中加以提纯,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学经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以有的放矢,既提高他们的国学文化素养,又促进他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立德立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以爱国、忠诚、理想信念、社会担当、修身处世等为关键要素,在国学经典中选择典范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从国学中选择培养学生爱国、忠诚的典范文章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反映爱国情怀、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典型人物和典范文章,如忧国忧民的屈原、富贵不能淫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以及反映出来的“大同之世”“王道乐土”的理想企盼、“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政治信仰、“为政惟仁”“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等。

反映这些典范人物和思想政治的文章,对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人志向融入国家意志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可以弘扬正能量,激发爱国情怀,引导高职学生对诋毁历史和当代英雄人物、唱衰中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浊水暗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抵制,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理念与国家的治国理政大政方针趋于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情怀,使他们建立起“四个自信”,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中去。

2.从国学中选择培养学生励志、敬业的经典文章

高职学生往往因为高考受挫,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自信,部分学生甚至感到前途渺茫,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高职院校必须破解学生的悲观情绪,帮助学生提振精神,树立自信,引导学生分析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为毕业后融入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其理想和信念。

国学经典中富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济世哲理,“淡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的处世观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传统,“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实一体。精选国学经典中相关的典范文章,可以激活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可以从自卑中振作起來,对前途和理想充满信心,树立高远的理想抱负,促进他们提升制定人生发展规划的规格和高度,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从国学中选择引导学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典范文章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社会上存在诸多的为人不善、对亲不孝、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私欲膨胀、寻衅滋事、黄赌毒等不良现象,对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危害。究其根源,是匮于修身养性、缺少为人处世的修养。

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代,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有益于促进国家健康稳定发展。高职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个人素质的提升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学会为人处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

国学经典中具有相当多的关于孝、悌、廉、耻修身和仁、义、礼、智、信的处世文章。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之道,“絜矩之道”“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君子务本”“博学笃志”的教育理念,“志士于道”“崇德重义”的精神追求,“至诚无息”“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这些内容对高职学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都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尊长孝亲、睦邻友好、务实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自教育部倡导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全国各地涌起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从总体情况看,小学主要诵读诗歌和短文,中学多在语文课中精读涵咏文章,大学则以开设《大学语文》和《文学欣赏》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各校还辅以各种文艺活动,推动国学经典的学习。国学经典进学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而言,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重视四种渠道,采用五种方法。

1.把握三个原则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传承和发展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基因,让其精髓潜心哺育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智和人格。因此,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文章精选适度。选取国学经典一定要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文章选择要对应教学计划,文章数量要适宜;文章选择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文章难易要适度。

(2)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既要让学生领会典范文章的精义,更要注重学生的领悟内化,用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让经典文章中熠熠闪光的精神与智慧滋养学生的心灵,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以点向面拓展。目前,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类型不同,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不甚重视,有的院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国学经典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以点向面拓展的形式逐渐展开。可以根据各专业性质,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或开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适当选取相关典范文章或相关名人典故用于教学,开设讲座、举办相关的活动。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覆盖到各个专业,以推动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重视四大渠道

高职院校开展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四种渠道,形成立体网络式教育态势。

(1)设置专门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鉴赏》《文学欣赏》等相关课程,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一般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课程文章要根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适量、适度选择。

(2)开展专题讲座。学校可以开展系列国学经典内容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专题讲座要求教育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语言活泼,以达到教化效果。

(3)举办多种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如组织国学经典学习小组,举办经典诵读、经典传唱、诗词大会等活动,开展敬老扶困等社会实践活动。

(4)运用网络传媒。学校要充分运用现在信息化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QQ、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还可以利用学校广播、校报、校刊、橱窗、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宣传国学经典,营造国学经典学习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

3.采用五种方法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1)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可以利用课程、讲座、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国学经典。充分发挥集中教学的作用,让学生普遍接受规定学习的内容,同时又发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和网络资料、QQ、微博、微信等形式学习国学经典。把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2)自我展示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国学经典的体验,和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学习前后的心得体会和行为。通过班级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使大家达成共识,规范高职学生的行为规范。

(3)典型案例与分析评价相结合。组织高职学生分析评价国学中的典范事例和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升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崇尚美德美行,扬弃陋见陋习。

(4)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功能,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开展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时时处处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氛围,让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充分滋润学生的心灵。

(5)经典学习与自我践行相结合。学习经典重在教化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要让学生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领悟其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最终自觉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教育活动要注重实效,重在学以致用。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国家指导行为的教育活动,深入推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努力践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年轻一代身上流淌不息,坚定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成一道治国固本的文化长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談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2]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6(15).

[3]张国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黄素玲

上一篇:企业海外并购融资风险探析论文下一篇:起始年级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