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休闲是当今社会富裕生活的象征,休闲消费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休闲经济发展模式是休闲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从休闲农业、休闲商业和休闲工业等方面说明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关键词: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休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国相继兴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篇1:

内蒙古全域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内蒙古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全域旅游竞争力显著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放格局不断升级,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政府观念不强、全域旅游的格局远未形成、景区空间分布较散、品牌宣传影响力不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对此,要紧紧抓住“十三五”时期加快内蒙古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推动全域旅游政策贯彻实施,实施区域强强联合战略,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加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力度,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蒙古 全域旅游 草原文化

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独特的草原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古迹,还有草原、沙漠、森林、湖泊、湿地、温泉、口岸、冰雪等壮美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得天独厚。“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2亿人次,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2.4%。这也为全域旅游进入量质齐升的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内容与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转型升级,“全域旅游”在业界乃至全社会广泛流行。什么是“全域旅游”呢?国家旅游局相关文件是这样解释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相关产业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破口。“全域旅游”所追求和体现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专注于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追求财富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全域旅游还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之一。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发现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提升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内蒙古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表示,无论是从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的趋势,还是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旅游业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旅游业摆在应有位置,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和要求,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定位,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内蒙古全域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内蒙古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创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内蒙古全域旅游的现状

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这是内蒙古打造全域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底色。内蒙古以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发展目标,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和不断提高内蒙古旅游影响力这个主题,突出“草原文化、北疆特色、休闲度假”三大主题,实施旅游精品工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的全域旅游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子,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旅游区域。全域旅游,在内蒙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域旅游业竞争力提高,融合加快

坚持品牌化发展道路,开展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景区、节庆、旅游商品等品牌体系,全面提升了全域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沙漠旅游、康体旅游、研学旅游等一批旅游新业态。

(二)全域旅游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30条高等级出区通道,94个旗县市区开通了高速或一级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增加到1.35万公里,民航机场增加到24个,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加快旅游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实施了智慧旅游工程;建设了一批文化街区、旅游街区、休闲公园;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制定实施了《旅游行业管理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旅游安全应急预案》;扎实推进文明旅游,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

(三)全域旅游业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升级

加强与京津冀、沪皖粤晋、东北三省等地区合作;深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合作,建立了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制度,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联合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协调会议纪要》,成立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联盟,开展了“友谊·和平·年轻的使者”中俄蒙青少年夏令营、“茶叶之路—和平之旅”中俄蒙自驾环线等系列跨境旅游活动。

(四)全域旅游业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大力开展平面、电视、互联网等全媒体平台推介营销,创新广告语言与画面的表现形式,改变传统而单一的广告宣传模式。积极打造内蒙古草原旅游那达慕、冰雪旅游那达慕、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昭君文化节、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中俄蒙(满洲里)旅游节等全国知名旅游节庆品牌,近年来,依托伊利、蒙牛等知名企业推出现代乳业旅游;依托包头一、二机厂推出兵器工业旅游等创新性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旅游政务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有力保障支持。

三、内蒙古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地域辽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旅游线路彼此孤立、旅游产品开发单一、东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可以说把着“一手好牌”,但牌技却较差。

(一) 政府观念不强

少数部门对全域旅游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全域旅游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育,没有上升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层面,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因此,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开发利用程度低,地方保护主义意识较强等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全域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分散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全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聚集程度较低。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的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

(三)品牌宣传影响力不大

内蒙古很多地方全域旅游资源是非常有特色的,但由于宣传方式呆板,力度不够,讲旅游故事的水平不高,很难唤起人们到内蒙古旅游的强烈愿望。特别是蒙古族的手工艺品、头饰、服装等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不能有效影响受众,没能有效传播。停留在旅游消费者脑海中只有草原、沙漠、牛羊、摔跤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画面。

(四)全域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全域旅游目的地应能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旅游线路中的各种吸引物,沿线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设施和服务等,尤其应考虑家庭几代人一起出游的实际,景区设施应最大限度地立足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但内蒙古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单一,有的甚至年久失修。由于各盟市间的经济实力不同,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不同,投资差距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五)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种原因,内蒙古对外开放面还很窄,不利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和发展需求形成巨大的落差。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薄弱,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含量不高,流于文化形式而缺少内容,使得内蒙古旅游开发的文化特色不鲜明,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主要以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参与性、休闲娱乐性产品开发不够,民俗风情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四、对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内蒙古全域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切实解决四季游的问题,大力提高旅游设施及其配套服务的效率,是发展内蒙古旅游业的“牛鼻子”。

(一)深入推动全域旅游政策贯彻实施

推进全域旅游是内蒙古自治区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全域旅游发展要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应该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在内蒙古东部发展森林旅游,中部发展草原风情旅游,西部发展沙漠旅游,大力发展蒙古民族风情旅游,等等。同时,在区域规划上,要以2018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呼包鄂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契机,努力建设沿黄生态文化经济带,夯实全域旅游的发展基础。

如亿利资源集团成功利用库布其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发扬光大当地的沙漠文化,组织当地民众打造大漠星空、沙漠越野、大漠温泉等生态文化旅游和沙区生态农牧体验游。短短几年,已发展成年接待旅客20多万人次的新业态。目前,这里已被评为“中国最美观星地”和“中国第一沙漠温泉地”, 可望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为当地居民就业、创业、创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是实施全域旅游特别是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的典型案例。同时,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再次提升了库布其沙漠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开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效的品牌支撑。

(二)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

要切实创新产品供给,推动融合发展,把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商业、林业、农业、水利等融合起来。目前,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旅游者和旅游中间商的争夺成为竞争的主要目标。只有按照旅游者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会成为好的旅游项目。内蒙古有着闻名海内外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茫茫草原、皑皑白雪、大漠风情、天然湖泊及各少数民族的风俗表演,这些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在人们更加崇尚大自然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把“海外旅游热”转化为中国西部沙漠生态旅游热,实现在中国游,购中国物。同时应切实加强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游客的满意指数,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旅游产品用户的青睐。

(三)加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以2018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契机,树立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风景名胜区建设,着力打造黄河华夏文明、草原生态观光、大漠风情体验、陕北特色文化四大旅游带,积极开发文化体验游、民族民俗游、健康养生游、工业观光游、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体育赛事游等项目。

(四)推进呼包鄂银榆高铁网络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全域旅游的关键。建议借助呼包鄂银经济带发展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通过建设连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银川和榆林的高铁网络,在鄂尔多斯库布其等特色旅游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设高铁站。依托该区域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以有效提升该区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在增加全国客源的同时加强多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联系,让几个地区相对孤立的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整体景区。最终让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银川—榆林地区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西北全域旅游的新兴增长极与动力引擎,推动西部沙漠生态旅游—草原风情游—西部老工业城市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发展,构建中国西部最有活力全域旅游发展生态圈。

(五)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集审美、休闲、娱乐、消遣和观赏等为一体的资源空间环境。而旅游资源又有着与其他资源不同的特性,尤其是自然成因的旅游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必须注意保护当地旅游的旅游环境,实现其长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實施区域强强联合战略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与部分省区间存在资源互补,这样可在建立区内旅游网络的同时,与省外强强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收益共享。区内旅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要把线路延伸到周边城市和地区,连点成线,以协同发展;同时,旅游景区要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成立更大的旅游圈,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生。在此基础上构建东北协作板块、京津协作板块、晋陕蒙板块和西北协作板块。

总体看,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机遇大于挑战,必须乘势而上,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在全域旅游中,自治区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把系统旅游营销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立足游客需求,做好营销规划,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的无缝对接,努力打造“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的内蒙古旅游品牌,为新时代做大做强旅游业,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9).

[2]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刊,2016,(9).

(作者1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作者2系新华社助理经济分析师)

责任编辑:代建明

作者:王占义 任东月

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篇2:

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休闲是当今社会富裕生活的象征,休闲消费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休闲经济发展模式是休闲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从休闲农业、休闲商业和休闲工业等方面说明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

休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国相继兴起的。休闲产业并非新兴产业,在近代工业革命后就出现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猛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国外某分析机构曾进行了分析,当一个人参与了休闲经济活动,该活动所带来的效益是1:9;在台北和香港,休闲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总就业岗位的60-70%。当中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休闲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休闲产业不是某个具体的产业,主要包括休闲主体产业和休闲延伸产业,休闲主体产业具体包括休闲旅游产业、文化休闲业和体育休闲业。休闲延伸产业具体包括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等。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可彼此交叉,形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与休闲商业交叉,形成城市观光、休闲购物;休闲旅游与休闲工业相结合形成以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推广是休闲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

2007年3月16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策划乡村旅游项目,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需求。这个通知对于厌倦了朝九晚五、水泥森林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为工作之余的休闲度假找到了好去处。

休闲农业是个大系统,它包括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与民俗观光、农业新村观光、古村落开发、改造自然的绝景或胜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等。观采林业——林也可观,如原来是栽经济林,现在可以通过设计,做到春天是花,夏天是树,秋天是叶……或将花卉栽成大片的几何图案,真花像假花,假花像真花。如宁波奉化滕头村,建成了1公里长的“全国第一条柑橘观赏林”,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嫁接,培育出130多个品种。林还可采,像各种采摘节,樱桃、枇杷、草莓等的采摘品尝。

体验牧业——借助人和动物,尤其是小孩子与动物的感情。让其领养家畜。马牛羊鸡犬均可,还可骑牛背、挤羊奶等等。消遣渔业——池塘垂钓、水库捕鱼比赛、沙滩寻宝、江上渔夫体验、食鱼夜烧烤等等。发展休闲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随之带来服务形态的更新,当然也带来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休闲商业是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丽城市风景

发展和建设一条有特色的休闲购物街,不仅可以繁荣一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而且可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更可以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商业特色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作为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外地游客的青睐。也必然会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如位于杭州昊山脚下的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是集文化、休闲商业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河坊街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洋溢着浓郁的汉文化气息,现在经过改造又开张了很多新的商铺。有汉方文化: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保和堂、叶种德堂;有茶文化:太极茶楼、大和茶道馆、翁隆盛茶莊;有古董书画:荣宝斋、雅风堂、华宝斋;民族工艺:欧冶刀剑、喜得宝、王星记扇莊、龙泉青瓷、吴越人家、张小泉等。在这里,处处都体现出现代城市人工作之余的悠闲与对历史文化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另外,打造以休闲作为城市的名片或品牌形象,是休闲商业的又一种重要模式。如杭州有“休闲之都”、“服装之都”之称,成都有“中国休闲之都”、“最佳旅游城市”之称,天津有“北方休闲之都”。开封有“中原地区休闲之都”,包头有“草原休闲之都”,银川有“西部休闲之都”,乃至新会的“珠三角休闲之都”等称谓。想打造休闲之都,就要创造“城市休闲体系”,以市民日常休闲为基础,即首先满足本地人的休闲,其次是以外来人为主导,即满足外地人和外国人的休闲需求并形成文化的主导性。”

三、休闲工业是休闲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尝试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如海尔集团工业旅游、张裕葡萄酒工业旅游等。据专家预测,工业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流行的旅游项目之一。

海尔集团作为中国著名家电企业。以其严谨的现代化管理及深厚的企业文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美誉,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海尔国际旅行社抓住青岛市大力推进工业旅游的有利时机,于1999年初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将海尔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整洁有序的现代化生产线、琳琅满目的产品展室及中国首家由企业出资兴建的海尔科技馆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形成既有现代企业特色,又具有旅游特点的工业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自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以来,到海尔集团参观的中外游客已达到24万人次。参观海尔科技馆游客已逾10万人次,“海尔工业游”已成岛城旅游新热点。

张裕公司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烟台张裕公司的工业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烟台工业旅游的拳头产品,被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工业旅游主要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中开展,旅游内容集中于:参观企业标志性建筑、企业特有的人文景观以及厂区美化绿化建设;了解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增长知识,拓宽旅游者视野;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感受企业文化;认识该企业或该行业的发展历史。纵观企业或行业发展全貌。至于如何开发,要根据企业和当地的情况而异。

总之,休闲经济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旅游、购物、文化、健身、娱乐、餐饮等等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休闲经济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休闲经济能够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无论对城市就业还是财税收入都贡献巨大。除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休闲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市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者:厉守卫

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篇3:

构建青岛“一带一路”国际高新农业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

摘要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受限,农业发展的世界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探索发挥农业园区主导产业强盛、品牌农产品高端、政策和人才集聚等优势,以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建新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应对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效推进现代农业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新农业;国际示范区;产业融合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2.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Qingda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High-tech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Taking Qingdao West Coast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as an Example

YIN Deng-ke1, WANG Yu-jie2, SONG Xiao-yan1 et al

(1.Management Committee of West Coast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Area, Qingdao,Shandong 266400;2.Weif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Weifang,Shandong 261000)

Key words High-tech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Industrial convergence

基金項目 山东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2018lnfg1323)。

作者简介 殷登科(1970—),男,山东青岛人,高级农艺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信作者,农艺师,从事农业园区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29

2014年8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2月,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规划范围包括8个镇(街道),总面积1 090 km2,直管区面积12 km2。该区坚持“规划先行、科技引领、要素集聚、产业带动”的发展战略,以促进乡村振兴、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建新模式点[1],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2],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3-4]。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农业项目7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先后获批“国家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高新农业发展现状

1.1 引进新技术,打造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依托示范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智库和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向科技强农、绿色护农[1,5-7]。

一是引进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设农业研究院,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深度合作,推动“品种调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设立创业孵化中心。搭建建筑面积5 000 m2的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器,吸引功能食品开发、大疆植保无人机、农业信息设备、高端水果与粮油作物农业托管等各类农业技术服务企业集聚,建成国内知名的农村创业创新平台。三是建成同纬度优势农作物良种示范展示基地,加强种业创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辐射带动新区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1.2 引进发展新产业,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

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8-9]。大力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促进蔬菜瓜果、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小而美”的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而强”产业,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动能转换。

一是建成绿色硅谷蔬菜产业园,占地面积12 hm2,主要业务有蔬菜生产、加工、蔬菜育种、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交易、农业科技培训等,年产值6 500万元。二是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采用以色列先进的种养技术,建设中以农业生态园;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双创示范园”。三是建成青岛华瑞皓星世界浆果科技生态园,打造一个以浆果为特色的集科研、种植、示范、体验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四是建成青岛农业“国际客厅”,包括国际农业会展交易中心、国际农业双创交流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综合服务中心、超级植物工厂、国际农业博览园、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七大功能板块,成为乡村振兴齐鲁论坛、中国农民丰收节、亚洲食品博览会永久会址。

1.3 引进培育新业态,打造都市农业综合体

坚持融合发展,构建集“三生、三产、三农”于一体的融合化新体系,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

一是加快幸福村生态文化科技园建设,打造国内首家集农业科技、生态文化、科普教育、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少年儿童科普基地。项目总投资16亿元,已完成一期定植、道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二是引进分子育种基因测定服务机构,构建农作物育种技术服务体系。筹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证。三是发展“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业态。筹建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产品流通协会,以青岛绿色家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通过产销合作、大宗货物交易、电商合作入驻、供应链打造、贸易加工等运营模式,打造以青岛西海岸为中心,买全国、卖全国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1.4 创造新模式,打造全省高新农业样板区

发挥农业高新区创新发展优势,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新模式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条块分割管理向专业化运转的动能转换。

一是让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引进从事高端水果绿色种植、品牌推介、连锁销售全产业链技术托管服务的汇智泰服务公司、嘉禾葡萄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技术服务企业,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引进从事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农事托管的金丰公社、至诚帮服务公司等企业,采取“以点连片,由片到面”由小到大的发展方式,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为乡村振兴探索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三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梧桐树”聚才计划,与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签约开展农业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全面提升青岛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基本建成青岛市蓝莓大数据服務中心。加快培育农民乡土人才,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四是优化“一区多园”开发模式,根据项目落地需要和区域条件,在示范区规划范围内开辟多个直管区,引领“一镇一业”快速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 发展高新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农业还占相当比重

青岛市传统农业还占一定比例,需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等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化链条与农民连接有待加强[10]。小规模生产和管理方法的多样化使农民在进入市场后仍处于被动地位。市场运作划分、区域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11],农民在生产经营上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

2.2 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山地多,平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青岛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55 hm2,低于全国0.092 hm2的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2 m3,为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能力差,营销渠道不顺畅。农村劳动力数量锐减,质量低下,农村老龄化日益明显。

2.3 农业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加工刚刚起步,农业附加值较低。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大亮点,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成为今后农业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

3 高新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以青岛西海岸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为依托,以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以现代物质装备农业,以现代管理组织农业,实现“九化”,带动青岛西海岸由传统农业向高新农业转变[9],努力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高新农业示范区。

3.1 农田标准化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实行“田、林、路、沟、渠、桥、涵、闸”综合配套建设,使示范区达到高标准的“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地平坦、旱能浇、涝能排、便于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高产稳产农田。

3.2 布局合理化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规划区内各镇和各产业布局合理,方便生产、生活及游客参观。实现三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管理方式。

3.3 管理规范化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的建设要加强管理,健全领导和技术服务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管理创新、生产经营创新、项目创新、服务创新等激励机制。

3.4 服务系列化

政府牵头,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技术依托单位,全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和农民技术培训,实现项目区服务的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

3.5 农业科技化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各种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实现科研、生产设施现代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化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力争使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畜牧养殖实现100%良种化,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12]。

3.6 生产机械化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规划区内各主要农事活动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重要大田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

3.7 农民知识化

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和体系,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和生产技能全面提高,示范区建成具有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13]。

3.8 信息网络化

规划区内建立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实现全天24 h信息发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汇集、扩散、传播技术、市场等各种信息,加速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

3.9 绿色生态化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建设紧密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注重水土保持、培肥地力和林网建设,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4 发展高新农业,打造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平台

4.1 打造高新农业国际交流中心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以高新农业国际交流中心作为农业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农业的密切合作与交流[7]。

4.1.1 教育合作。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努力与“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农业学生交流项目,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同时,提升青岛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促进留学交流。

借助国际开放城市优势,鼓励促进留学生交流,促进农业文化知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传播,吸引更多的农业学子来我国学习和交流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

(2)引进师资力量。

注重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进的师资力量,引导国家之间农业知识的相互传播。

4.1.2 科技合作。

要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实质性的科技合作,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大力发展与其他国家农业科技的科研合作。以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作为纽带,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高新技术方面取得提升。

(1)高新技术的合作。

以青岛市作为基点,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的发展,高新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高新农业技术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高新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

(2)深加工技术的合作。

随着农业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各类产品加工的热潮也随之而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加工技术可以通过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各个国家通过合作交流平台来进行加工技术的交流。

4.1.3 国际会议。

为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农高区)的农业科技力量和促进农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举办高水平的农业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国家农业的高速发展。与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共同举办国际农业科技会议,促进青岛农业的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技术发展。

4.1.4 国际培训。

为促进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要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入交流。积极引进学生或者农业人才留学培训,通过国内科研机构、专业学校的专业知识以及农业技术的培训,加强各个国家之间在农业上的沟通。也可以将农业人才进行分配,提高“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技术水平。通过人才的引进或分配,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新农业技术的发展。

4.2 打造高新农业国际会展

以青岛农业“国际客厅”为窗口,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运营管理经验,突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化,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引进培植总体实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社会贡献率高的会展项目。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全国饮料展等大型品牌展会已在陆续登陆西海岸新区。中铁博览城将分区展示高新农业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要继续举办好青岛国际品牌农产品博览会、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青岛国际设施蔬菜品种展、“青岛农品”国际展览会等,促进“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农业文化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黄景明,黄雨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业机遇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0):67-68.

[2] 金江军.新旧动能转换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78.

[3] 张雯萱.11月,西海岸交出漂亮成绩单[J].走向世界,2019(50):45-49.

[4] 梁崑,普建勇.石林 绘就美丽石林多彩画卷 书写幸福彝乡壮丽诗篇[N].昆明日报,2019-09-27(T01).

[5] 范坤,梁晶.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新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40,43.

[6] 巴园园.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業示范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0):28-29.

[7]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23):1-15.

[8] 崔旭东.基于信息化视角下智慧农业园区发展对策及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3):79-80.

[9] 唐婧清,赵威,程钰森,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及发展模式创新[J].南方农机,2020,51(24):10-11.

[10] 袁立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3):1-2.

[11] 常艺馨.鸡西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12] 杜炜.包头市现代农业园艺示范园规划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3] 薛君艳.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作者:殷登科 王玉洁 宋晓燕 丁昱

上一篇: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下一篇: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