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内容外,还安排了实用技能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同时还不忽视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院的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论文 篇1: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新

摘  要:文章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改革等方面的探讨,提出基于教学层面的改革探讨,以期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闫博,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云南 昆明 650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海源学院为例”(编号:2017ZZX309)的研究成果。

依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国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主要作为一门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面临着课程地位模糊、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随意、教学手法单一等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变为选修课甚至直接取消该门课。笔者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基础上,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层面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20世纪末,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伴随教育改革的过程,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横空出世。独立学院与公办本科院校一样,实施的是本科以上学历教育,但很少有国家财政经费支持,需要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投资办学。为了维持运转,相较于公办本科院校来说,独立学院的学费略高。为弥补这一短板,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定位和学科设置时一般重点打造特色专业,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公共课程,表现尤为突出。

1.学校层面。“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类课程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很难用直观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也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效展示。所以,独立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立大学语文教研室或是减少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时,将其变为选修课或取消“大学语文”课程。

2.师资层面。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存在专业基础薄弱、教学经验少、教学能力低等问题。像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教学任务重,业务培训时间和经费紧张;内部文化环境建设欠缺,教师工作满意度低;教师科研经历机制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术团队建设严重滞后[1]等问题,都是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的劣势。有的教师没有专业学科背景,没有教学经验,就直接教学授课;有的独立学院更是没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或是从其他学校外聘教师,或是别的课程教师兼职讲授。有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教学、单纯理论教学,教师的教学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新的需求。

3.学生层面。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对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文化学习方面积极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等情况。对应试科目特别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偏科现象比较明显。[2]“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相较于专业课,不受学生重视,加之刚入校的大学生受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没有“好奇感”。另外,学生由于受无深度、平面化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较少阅读名著及纸质文本,其信息接收大量来源于影像、光盘、漫画、互联网、游戏等新兴的媒介,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时尚杂志、卡通画、电脑游戏之中,很难坐下来认真阅读中外文学文化名著,是典型的“音像族”而非“文字族”。[3]因此,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阅读量普遍偏少,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不高。
二、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之所以不受学生重视和欢迎,除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特点、课程地位和课程内容等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上十分陈旧。不从教学层面进行改革,“大学语文”就难以改变现状,不可能有所突破。

1.教学理论改革。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所提出的“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将现行的“大学语文”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相结合。以课堂教学的轴心,结合学生的课外生活把语文教育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注重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课上不仅单纯讲授文学知识,还融入哲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内容,既注重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讲解,又注重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即不把“大学语文”上成“高四语文”,也不把“大学语文”上成纯文学课。结合《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优秀典籍,在讲清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用文学的魅力感染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丰厚的人文素养。以文学为切入口,学生通过作品的学习,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如讲到元代文学的时候,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元代的文学只有元曲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呢?传统的诗文为什么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是没有人再写了吗?进而向学生介绍元朝的历史背景特点对元代文学的影像。将文学置身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教师要突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在上课过程中介绍相关书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兴趣。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提出,力求将“大学语文”教育做到不仅仅是给学生“一杯水”或“一桶水”,而是要给学生“一条河”。将“深化”与“浅化”,“精读”与“细读”相结合,提倡学术观点、学术视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多元与开放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不仅掌握“大学语文”课本上的作品更要了解课本外的优秀作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扩展阅读。

2.教学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趣味性教学,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活动参与热情高于学习热情低,学生个体差异高于整体综合素质低。[4]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导意识。让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多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演绎经典美文,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和思想随笔,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可以组织写作大赛、古文翻译大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到期末的考试成绩中,改变原有仅靠期末考试和平时点名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现状,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请学生自己来讲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分配小组,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完成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等。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课,布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教师负责审阅学生的教案和课件,并对学生的授课内容进行点评。学生参与到备课、讲课等环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3.教学技术改革。“大学语文”课堂上应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现代化。通过结合经典影视作品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诗经》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诗经》演唱视频,更加生动地让学生了解《诗经》能够配乐演唱的特点。又如讲解《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时,可以适当播放当下影视作品中对这些内容的演绎,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学与历史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不能不用,也不能仅是运用多媒体来播放影视作品。多媒体教学技术只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合理掌控课堂中多媒体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同时还要一如既往地重视板书教学,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做榜样。[5]

教师还可以将“雨课堂”“慕课”“微课”新技术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如通过“雨课堂”课前向学生发送预习课件,讲课过程中能在学生的手机上同步展示教学内容,课后向学生发送复习作业,使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对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覆盖。课前推送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课件与手机同步可以省去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专心听教师的讲解,也可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标出不懂的课件页,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课后通过手机上的复习作业,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巩固,通过使用“慕课”“微课”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理论前沿。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雨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兴技術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必须要有网络支持,授课学生数量不宜过多,容易引起学生视疲劳,长期使用有损学生视力等局限,建议在上课过程中适当的使用,而不是全部替代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
三、结论

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一般来说,语言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母语中才能得到。这就说明,我们是用母语的眼光学会看世界。”[6]而语文教育正是一个国家母语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课堂学习语文的终点,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应把课堂上的终点,变为学生课下自学的起点。不仅让学生爱上语文,充分感受文学的审美性和趣味性,更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体悟到中国的人文精神。独立学院作为国民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只为就业的“应用型”人才,更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通才。通过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改革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让独立学院学生改变原有的应试思维和功利化思维,对我国古今优秀的作品产生阅读欲望。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从教学层面而言,教学理论上应力求把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进行单纯的文学教育,更将历史、文化、哲学、审美等多学科知识穿插于教学之中,进行全方位的通识教育,将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灌输于学生。教学方法上,不仅注重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法,丰富课堂实践活动,更要运用好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还要适当运用好“雨课堂”“慕课”“微课”等先进教学技术。

当然,教学层面的改革只是改变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的通力合作与大力支持。只有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真正改善“大学语文”被边缘化、被轻视化的现状,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寻找更好的路径,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更好地支持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2]吴秀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养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珍荣,陈志诚.从生源特点浅析独立学院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9):7.

[5]张爱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评《大学语文教学技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8,(6):25.

[6]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郝  婵

作者:闫博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内容外,还安排了实用技能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同时还不忽视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院的学科。本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独立学院的独特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教学以及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是大学语文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大学语文 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程项目】2013立项号: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3]GHB08057)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近年来,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独立学院新体制、新模式的研究逐渐增多且不断深入,但是缺少对独立学院具体专业的微观研究,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等的研究。在大学语文教改热潮掀起的同时,对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

大学语文只有立足于生源的个性发展,并结合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找准定位。独立学院大众化的教育取向,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使独立学院更注重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较宽专业口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独立学院着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大学语文一直以来被视为人文素质课,相比高中而言,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更加重要,多数大学语文教师以及专家均希望提高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有所区别,不能盲目的进行定位。在进行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生源特点,并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仅仅把持语文的工具性,并且将社会交际语言综合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其一项基本能力,语文强调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加之在生活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因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不能放弃。学生在求职、签订合同、公证、诉讼、会谈、访谈、研讨、论辩等等过程中要使用语言,以便完成更好地社交活动,由此可见,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不能停止,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会更加需要语言的学习,尤其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另外,大学语文的应用型与人文性并不矛盾,在保留学科的人文性的同时发展其工具性也是可行的,所以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

二、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

经过对我国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一,大学语文教材多为重欣赏,轻技能。友谊文学史为纲而编的,有以文化专题为纲而编的,有以文体为纲而编的,总而言之,均重视教材的欣赏性,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其二,种类众多,选择余地不大。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多为通用的教材,极少见特色的教材,尤其是能突出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大学教材中古典文学所占的篇目较多,而且在编排顺序上都有问题,将现代文阅读放在后面,却把文言文阅读放在前面,形成由深到浅的顺序,不利于学生理解,古典文学篇目较多使得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来,在独立学院进行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时,除了注重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还应该考虑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对于古典文学,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易于理解的现代文学;对于一些纯文学的拍内幕,可以适当的减少,并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文。只有这样,才能编篡出一本实用性强,适合独立学院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更倾向于培养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显得更为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是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上体现专业特色,使大学语文不再是一门孤立于其他学科的课程,而是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结合,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解决大学语文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局面,使人的发展与专业的发展得到统一,让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里重新焕发活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的课程的构建以及改革工作,充满了挑战与艰难。但是在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身情况的审视与思考,并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使其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大学语文越办越好,才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在新时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慧.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再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作者:张波 尹顺民 朱博韬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论文 篇3:

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而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应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在选文、教法、内容等方面打破常规,努力创新,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收到实效。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其次,大学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至关重大,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高校教育领域中诞生的新事物,国家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其“七个独立”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强调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发展和提供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作为学习“短线专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表现为:不读或很少阅读中外名著,情感内涵、审美层次、思考维度单调化,阅读趣味幼稚化等。

独立学院学生素质的特殊性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适用于一般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不一定适用于独立学院。因此,探索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成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我们认为,为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利用母校课堂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应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在选文、教法、内容等方面打破常规,努力创新,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一、选文不拘一格

搞好语文教学,“教什么”是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问题上,我们应改变以前那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对选文的喜好上呈现三大特点:1)在时代上,对现当代作品的喜爱超过古代作品;2)在文体上,对小说、散文的喜爱超过诗歌;3)在具体的作家作品上,喜爱富有艺术特色和个性突出的作家作品,排斥政治性强、说教味浓、缺少个人特色的作家作品。

这一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事实上,我国一些高校在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如,北大教师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场场爆满。陈洪教授主编《大学语言》教材时“充分考虑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着眼于当代性”。在选文时有意识淡化了文学作品的政治性,着力凸现作品的审美特性,出现了像余光中、王小波、张爱玲等当代作家作品,甚至把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这样的流行歌曲也加以选入。这些在以前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中不曾有过。

在选文上,我们采用两大标准:一是贴近学生,二是贴近时代。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精选部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加大现当代作品的选文比重;第二,在现当代作品的选文中,加大小说、散文的选文比重;第三,在现当代作品的选文中,加大富有艺术特色和个性突出的作家作品如梁实秋、张爱玲、余光中、钱钟书、王小波等;第四,对长期教学实践证明不受学生欢迎的部分作品进行调整。

这里还涉及一个教材选本的问题。目前各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数百种,表面看来找到适合独立学院的教材并非难事,但实际情况是,各种教材作品选目大同小异,差别只是个别篇目。大部分编者在选目上,力图稳妥,以从众为上策,关注与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过少。即便有少数几本在选文上较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但又多是针对重点或一般高等院校学生而编写的,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程度过深、难度过大,因此,目前我国暂时还没有特别适合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选用我国高校目前较通用的教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其中的选文灵活取舍,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课本上所没有的文本。

这一受到学生欢迎的做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选文采用的原则是稳中求变,在关注学生课堂反映的基础上不断吐故纳新,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求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二、教法灵活多样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最关键的在于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为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的双向互动方式。为此,我们在教法上努力创新,采用了以下多种方法:

1.提问法。成功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法在不存在学生字面阅读障碍的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是学生提问环节,要求在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不懂或存疑处提出问题,由老师负责收集、筛选,并统一列在黑板上;接着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到此为止实际上完成了一个学生互问的过程。其次是教师提问环节,教师围绕课文设计出具有发散性、开拓性的若干问题,由学生作答。提问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高,师生互动性强,但对教师的现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诵读法。此法特别适用于诗歌。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止于书面讲解: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到诗人的生平简介,再到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等。这样讲解,学生对诗作仅仅有了理性抽象的理解,但不能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诗的魅力,更谈不上激起对它的共鸣。其实,对于诗歌类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做法莫过于声情并茂地诵读。真正的诗是无法言说的,对这样的诗,一千句无力的解说比不上一遍深情的诵读。诵读法可采取老师示范性诵读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后者又可采取个别诵读、分组诵读或集体诵读等方式。

3.互文解读法。互文性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和西方解构主义文学的一种解读观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作品的相互影响性”,即读者与作者的想象观点和审美情趣都受到他们读过的作品的影响,对任何作品的创作与理解都离不开其他作品。因此,对文本不应只作孤立解读,而应把它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这样才能实现对该文本的深度解读。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课时有限,短的32课时,长的也不过48课时,有限的课时使得讲解课文的数量不可能太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数量有限的课文讲解中不光对课文本身要讲深讲透,同时还要对它作适当的引申,以此来增加课堂内容的厚实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互文解读法就是可起到上述作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操作要点是,以课文为基准,引入与之内容相似、相异或同中有异的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在参照对比中达到对课文本身的深入解读。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三封信)一文时,引入了贾平凹的《祭父》,引导学生从文中两位父亲的社会身份、父爱表达方式、父子关系、教子理念、对孩子的要求、给孩子留下的财富等多方面加以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位艺术家父亲的傅雷,在20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着与中国其他父亲截然不同的另类的、超前的教子观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引导学生感悟到在中国大地上还生生不息地存在着成千上万的农业型、传统型的父亲,并进而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命状况进行更深一层思考的问题。

在文本引入过程中,只要内容上有可比较性,可大胆打破文本之间的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文体差异。如笔者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時,就引入了与十娘同样具有刚烈个性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尤三姐,在讲解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时,引入了相异度甚大的当代作家韩少功反思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散文《月夜》,在讲授钱钟书的《围城》中的人物形象时,将其中的苏文纨与法国梅里美笔下的卡门进行比较,对二者同中有异的人物描写方法作了剖析。这些做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新奇感,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并最终加深了对课文本身的理解。

此外,还有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美感的艺术感染法,在此限于篇幅,不再细述。

三、观点、视角独具一格

徐中玉教授曾经指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面更大,对问题讨论更深入,观点更自由也应当更有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起一个示范性的作用,应当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个人兴趣,展示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使大学语文课堂焕发独特的个人学术魅力。

教师要大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学术上的独特见解。例如一位教师在分析陶渊明诗歌作品时,不是一味重复沿袭陶渊明高洁率真、厌倦官场、喜好田园生活的传统观念,而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阐明陶渊明的隐者情怀,具体分析了他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在非仕即农的尴尬处境之下的矛盾心态,长叹辞官而去的无奈与难堪,进而分析了他那些乐山乐水乐田园的诗作背后隐藏着的不为今人熟悉的充满无奈、失落和自怜的诗句,指出了当今流行的陶渊明喜好隐居之说的牵强性,进而比较了后来的王维、苏轼、陆游等人写作田园诗的不同心态。这样大胆创新、步步深入地分析,既肯定了陶渊明人格魅力的历史意义,也消除了陶渊明诗作解读上的流行误区,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人有一个以点带面的理解。应该说这样讲不是更复杂而是更清晰,学生所获也更多,更容易受到思想的启发。

大学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提升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有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参考文献:

[1]邱丽梅.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2]姜丽娟.试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10,(5).

[3]李瑞山.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詹秀华

上一篇:农村英语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