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2022-09-10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也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1]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紧迫。至2006年11月份,全国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所有的大学生中,独立学院学生已占到10%左右的比例。[2]如何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培养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及现状调查

笔者工作单位是浙江省某高校,我校独立学院学生已达到4000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队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管理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做了深入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了学生座谈、教师访谈、实地观察、发放问卷等方式,其中,问卷按照不同年级和专业,共投放300份,回收280份。按照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问卷及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主动性如何,是否善于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习方式如何。

2)创新精神:学习自信心高不高,有没有独立思考,质疑书本和权威的精神。

3)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横纵思维等的特点。

4)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年轻充满活力,思想学习上更趋务实、更具竞争意识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一些特点。

1.1 学习比较认真;但学习被动,缺少主动思考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普遍偏低。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课程和学习要求却基本跟二本生一样。因此,他们大部分学习比较认真。有的同学非常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习惯于在老师的指引下按部就班的学习。

1.2 社会活动能力强,兴趣广泛;但自信不足,缺乏创精神

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但兴趣广泛,而且多数在文体、书画、电脑等方面的特长,可谓人才济济。他们比较喜欢实践、活动等课程,动手能力也较强,能够很勇敢地表现自己。在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也都表现出较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自信心却不强,更缺乏独立思考,质疑书本和权威的精神。

1.3 思维活跃,较有个性;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了解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思维十分活跃,对事情自己想法较多,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意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较有个性,自我意识非常强,较关注自身的权力。但是学生在参与实验项目、科研项目时,表现出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难突破思维定势,发散性思维和纵横思维能力较差。

1.4 喜欢接触新技术、新信息;但不善于利用信息

现在大学生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email、bbs、icq、blog、wiki等成了他们的代言词。被调查的学生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其中,自己有电脑的占到1/4左右。面对如此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工具,学生的信息能力却不容乐观。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平时经常上网,但是问到如何获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专业文献数字期刊时却不能正确回答。二是面对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信息资源。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造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反而在信息海洋中迷航。三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获取信息。许多学生只为完成自己的学年论文或是期末作业而去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事。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2.1 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焕发学生创新精神

在教育中,创新不仅仅是教育对象的创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是教育者、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制度的创新。我们提倡焕发学生创新精神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始。

建构主义提倡改变讲演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要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

建构主义指导下出现了很多教学模式,[3]其中,“协作式学习”是指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集思广益,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级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使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了解事物的正面、反面以及事物之间比较复杂的逻辑关系。这样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培养都是有利的。“发现式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之一最大的资源库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培养辨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

2.2 走出对思维能力认识的误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观念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一些误区,比如,过多强调集中思维,而很少提倡发散思维。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和老师讲解的内容就是学习的真理,考试的目的就是检查是否对学习的已有知识准确的回忆和理解。这种方式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认识、观点统一集中到科学的理论体系,教材的理论体系,统一到老师讲授的观点上来。在本质上是一种强调集中思维,而很少考虑发散思维的培养模式。这样会导致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对权威的迷信。如果只讲集中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我们最多只能停留在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不可能在前进一步。而事实上,任何科学发明、发现,都起源于发散思维。

走出传统思维能力培养误区,正确认识创新思维的要素结构。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横纵思维。[4]这六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他们各有各的用处,比如说发散性思维,它主要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引导人们朝着冲破传统观念、思想、理论的束缚来思维。另一个是直觉、形象、逻辑思维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再有,辩证思维和横向思维是解决思维的策略问题。辩证思维是宏观的哲学指导思想;横纵思维是具体的心理加工策略。因此,在我们讲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必须系统的、整体的考虑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单独把其中某一个提出来强调,都是片面的。

2.3 重视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创新

学生参加科研和实验项目可以很好的提高创新能力。学校要重视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创新。

2.3.1 健全学生科研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应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积极做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高级职称的教师和有能力的低职称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充分重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学术论文写作是重要的综合性专业实践训练,它需要从一门门面窄的课程向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的课题转变,需要学生和导师有更多的投入,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能够通过一个贴近专业实际的设计或研究项目,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获得高峰体验,得到一个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和总结。

2.3.2 加强校外专业实践教学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各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重视校内各种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同社会企业的联系,让大学生能够从现代企业和现实社会中,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在社会企业专业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增强专业实践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3.3 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等

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创造一切锻炼机会。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独立学院应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组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2.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创新的环境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独立学院要努力构建新型数字图书馆、数字实验室、数字校园,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丰富的信息环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两者共存互动、相得益彰,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创新能力构成的四个方面调查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现状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点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柳斌,主编.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http://www.moe.edu.cn/.

[3] L.P.斯特弗,J.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

上一篇:基于OLAP技术在药品生产计划的探讨与实践下一篇:读《论语》品圣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