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资源集成、教学实施、训练反馈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特点,基于传统微格教学的基本过程,重塑了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就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不足与欠缺,从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反思。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论文 篇1: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层次及其发展路径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加强服务观念,以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职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分析出发,以教育功能视角透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层次,提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以信息化为平台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信息化服务 教育功能 服务层次 发展路径

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带动了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与生活的一次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普及也推动了信息与教育的结合,教育信息化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契机。20世纪末,我国在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开始了教育信息工程的探索。从2000年起,教育部陆续下发通知,首先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整合的试点工作,通过“校校通”工程建立起覆盖中小学教育的校园网络,使90%的学校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2004年国务院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的发布开启了为期五年的教育振兴计划,该行动计划第七条重点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在政策引导下,我国相继开展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金教工程等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及设施建设工作。伴随教育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职人员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常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并首次以国家战略定位教育信息化,可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在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计划的实现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来看,教育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推广,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引导性。教育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教育与信息环境的融合形成了一定的普适性和观念性,未来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升华应是一场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革命。在这一趋势下,以服务观为引导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在未来教育信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以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分析

1.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其IT in education的原提法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可以简单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借鉴何克抗在《教育技术学》一书中对教育信息化做出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目的,以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特征。

2.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观。2011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最后落脚于促进教育文化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层面。可见,随着信息化工程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从技术属性、教育属性向着社会属性、服务属性层面过渡。职业教育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构成,本身就较其他教育类型具有更广泛的服务属性,是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服务手段。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小康社会新目标,在营造终身学习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再一次被升华。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形态,具有教育的服务属性。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层次分析

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与信息化功能不断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是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升级转型,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层次划分应从教育功能视角出发,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为导向。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以《纲要》为政策来源,《纲要》对2010年到2020年的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中《纲要》第十九章针对教育信息化几个不同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战略引导。根据《纲要》总则和第十九章内容,笔者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层次分为三个维度。

1.职业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服务的大面积推广必须建立在信息网络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因此,职业教育信息网络的部署工作应当是职业教育信息服务的第一层次。职业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传输功能上,其未来的建设目标向着覆盖化、整合化、标准化、更新化四个方向发展。覆盖化强调了基础设施的城乡覆盖率;整合化强调了基础设施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标准化强调了不同信息网络的兼容性;更新化强调了网络传输率的升级。

2.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职业教育信息应用能力建设。与第一层次的硬件和网络建设要求相比,这一层次的信息化服务建设主要体现在软件建设和应用能力建设上,可以说是信息化服务的软实力提升。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资源,在资源建设允许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向普通公民覆盖是职业教育大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终级趋势。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教育部和各类型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数据库资源、平台资源、系统资源等,未来资源建设方向以线上资源一站式整合为主,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将会明显增强,在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度和远程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方面发挥作用。职业教育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则主要体现为教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业技能的建设,这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在人力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要求。

3.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生态即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实现的基础上,人们对教育信息观念普遍接受,对教育信息化手段自觉使用,在教育过程中人与技术不断融合,形成一种自觉、良性的生态环境。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中,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最主要的功能是激发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信息生態环境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激发学习者自主创新、发散思维、共享知识的先天优势,因此,信息技术营造的生态环境与师生的创新行为是一种共生关系。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层次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从物理层次的信息化,向人的层次的信息化,再向社会层次的信息化逐步延伸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逐步深化。以服务观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首先要在信息化大局观下找准定位,把握信息化服务的宏观趋势,在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强化人才建设和建立公共服务系统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向社会大众进一步开放,为促进国民职业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1.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保障信息化服务设施充足。完善的信息化条件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深化发展的基础要素。信息化条件包括校园网络、教学设备、终端技术等,主要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基础条件。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应向着三个全覆盖发展,即网络全覆盖、教学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

网络全覆盖是基础中的基础。坚持“城市院校优化发展,山区院校普遍发展,偏远地区基础发展”的原则,各地区职业教育院校应以保证地面网络和宽带网络“双网络”接入校园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提高网络传输率和网络兼容性。

教学全覆盖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主要目标,其重点是终端设备在教学环境中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当前职业教育应该以提高生机比和师机比为首要任务,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充足的终端资源可供使用,同时扩大云计算、网络课堂、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服务全覆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层次要求,即在各层次职业院校建立良好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打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网络连接,并将职业教育网络与其他层次网络整合拓展,使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最大程度地实现共享和互通。

2.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拓展信息化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是在教育信息系统建设逐渐成熟的基础之上,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受众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信息化软实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个性化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教师信息教育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信息教育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还包括其对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教授能力。在教育信息系统全面普及的情况下,教师的信息教育能力是教育信息化服务深层次目标实现的基础。对于教师信息教育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由教育部牵头,整合包括教育部、电教系统、继续教育机构等培训主体的资源优势,建立一体化的培训平台,支持各级各类职业高校教师借助该平台实现进修、培训、咨询等加强信息教育能力建设的学习。其次应当将教师的信息教育能力考核纳入职业教师资格证书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中。通过对教师信息教育能力的规范和细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变以往以计算机水平衡量教师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融入教师能力培养中。

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信息教育能力建设的基础之上,通过设置一定比例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制定相应的信息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使用和信息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其次,通过个性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堂及课后的使用,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水平;最后,可通过开展具有引导意义的实践活动或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培训、信息比赛激发学生的信息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信息化技能的提高和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树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大局观,共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把握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目标层次,是有效规划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瓶颈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转变推广模式进行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革新过程中,一定要找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契机。为了促使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职业教育发展应当在解读国家《纲要》基础之上,树立教育信息化大局观,将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视角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层面上升到促进教育公平公开、社会创新发展的高度上,从信息生态大局观考量并加强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指导意见,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信息化整体目标的融合和共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宏观层面上,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与社会大众职业素养的发展和社会产业文化服务相关联,促使地方政府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工程纳入政府工作之中,由政府牵头,从顶层设计出发为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效力;在微观层面上,各地区职业教育机构依托教育部门职业教育信息化总体部署,立足信息化服务大局观,结合地区优势,实现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向人才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层面的优化升级。

4.建立信息化服务均衡管理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开放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通过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共享实现社会教育均衡发展,推动终身学习环境的形成和社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在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均衡发展方面,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在制度层面形成规范与约束,对巩固职业教育信息化成果、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服务的质量意义深远。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地区、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下带来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应在地区实际需求基础上采取科学调研、分类指导,在信息化服务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重心倾斜的前提下,通过制度设计促使职业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效益质量整体提高,通过标准化设计促使跨城乡、跨地区、跨系统的职业教育信息网络实现互通和搭载。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要加强对信息资源建设的领导和评估,通过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专家小组,对广播系统和多媒体系统的教育资源建设及推广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加速职业教育资源的规范化整合。在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开放发展方面,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最终要实现从实体教学层面向公共教育信息化服务层面逐渐延伸,加强公共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是大趋势。公共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要求以信息化为依托,实现职业教育信息的公共化推广和职业教育服务的公共化共享。教育信息的公共化建设,即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下的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便捷快速地向社会大众提供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培训、继续教育、就业、择校、专业咨询等各类型教育咨询,使信息化服务与公共教育信息推广相结合。职业教育服务的公共化共享,即通过公共信息网络的连接,使职业教育服务工作走进社区、家庭,通过提供开放的、整合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在线大学、咨询系统等系列化教育信息服务,使职业教育工作从课堂连接到生活、从城市连接到乡村,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通过教育公共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职业教育的开放化。教育均衡化、开放化是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要达到的要求,这是教育公益性的追求,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教育均衡化之上,信息化服务带来的社会创新水平的提升应当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

四、小结

以服务观念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质功能的深层次体现。新时代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观要建立在对教育信息化服务目标的层次化梳理之上。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要站在大局观上,突破以往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唯教育功能建设上的局限,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在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两个深层次方向上的拓展,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形态和服务属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卢春,周文婷,吴砥.区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2014、2015东部G市教育信息化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4]魏雪峰,李逢庆,钟靓茹.2015年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5]安涛,李艺,陈巧云.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理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

作者:宋维虎

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论文 篇2:

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过程重塑与实践反思

摘 要: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资源集成、教学实施、训练反馈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特点,基于传统微格教学的基本过程,重塑了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就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不足与欠缺,从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反思。最后以“云课堂”为案例,讨论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旨在为各师范院校微格教学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微格教学;信息化环境;教学资源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了微格教学。《教育大辞典》中对“微格教学”的定义是“师范生或受训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运用某种教学技能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活动,录像后由教师和同学讨论、分析,是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1]在师范教育中,微格教学常常用于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信息化环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微格教学形式虚拟、封闭且单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微格教学的形式越来越真实、开放,也更加多样。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讨论微格教学的过程重塑与实践反思对于师范生的技能培养无疑是意义深远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过程重塑

1.传统微格教学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格教学逐渐成为我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微格教学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理论知识的学习;②教学案例的欣赏;③教学设计的编写;④微格教学的尝试;⑤教学评价的反馈;⑥教学设计的修改。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微格教学过程显然已不合时宜,在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2.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特点

和传统环境下的微格教学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微格教学环境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微格教学系统将微格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白板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告别了传统环境下微格教学只有一台摄像机的状态。②微格教学技能的多样化。我国学者孟宪凯将教学技能划分为10类,即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2]但随着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师范生仅仅掌握以上十类教学技能显然是不够的,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选择何种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都是师范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3.基于传统微格教学和信息化环境的融合重塑

在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不会因为新理论、模式和技术的出现而消失,它的理论精华始终会在师范教育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微格教学应随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有新的突破和发展。[3]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过程的重塑:①体验真实课堂。在正式开始微格訓练前,应当鼓励师范生去到真实的中学课堂观摩或在线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切身体验信息化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②学习理论知识。在微格训练前,要学习相关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层面了解各项教学技能的使用原则及功能。③编写教学设计。选定教学内容,编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④评改教学设计。将编写完成的教学设计在线发送给指导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并收集反馈信息;根据指导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和打磨。⑤实践微格教学。模拟真实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修改完善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微格教学。⑥反馈评改意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微格教学实际表现,结合教学设计,对其提出评改意见。⑦尝试“二次训练”。根据教师提出的综合性评改意见,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进行微格教学。⑧课后交流讨论。在“二次”训练后,可再次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视频在线发送给指导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线上沟通,可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反复训练。重塑后的微格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三、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实践反思

1.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存疑与欠缺

(1)如何满足教学资源的高度需求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增多,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微格教室设备陈旧且管理不当。学校对微格教室的投资、改造或换代不到位,微格教室里的录播设备陈旧,基本呈老化状态,导致经常出现录制中断的情况,录制出来的视频画面不够清晰,声音不够清楚,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后依据微格教学视频进行反思与总结。另外,学校对微格教室管理不当。微格教室不固定,导致每次课前教师和助教在确定微格教室方面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申请使用微格教室的流程过于繁琐,使得学生课后锻炼教学技能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第二,缺少体验真实课堂的机会。一方面,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学的合作,师范生鲜有机会去体验真实课堂。另一方面,学校缺少专门的微格教学资源案例库,给学生呈现的案例数量不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对软硬件的要求更高,如何满足教学资源的高度需求是一大问题。

(2)如何解决师资力量的过度耗用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教学技能只增不减,但师资规模并无显著变化。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多为高校学科教学论方面的教师,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师。目前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是: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数量不多,师生比过低,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加之微格教学类课程(例如《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所占学时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教师长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容易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传统环境,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解决师资力量的过度耗用也值得思考。

(3)如何实现学习动机的高效维持

信息化环境下,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范生需要掌握比传统教学环境下更多的教学技能。在高强度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难保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环节相脱节,导致学生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重复地进行模拟试讲,未能有效利用微格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因而达不到微格教学的真正效果。其次,学生之间合作互动有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以—个中学生的角色听讲,配合不积极。模拟试讲结束之后的评价环节针对性不强,“教师”比较容易产生不自信心理。[4]最后,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不及时。模拟授课结束后,学生大多未及时观看在微格教室录制的教学视频,因而不能对照视频和评价建议来认真总结和反思自己在微格训练时的不足。因此,应当高度关注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学习动机的高效维持。

2.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对策与反思

(1)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首先,规范微格教室管理,应加大对微格教室的资金投入,更新微格教室的录播设备,提升软硬件质量,并由专业人员负责其运维工作。其次,加强对微格教室的管理,固定每个班的微格教室,并在上课前由运维人员检查录播设备是否正常。另外还要简化微格教室借用的申请程序,使学生能方便、高效地借用微格教室。第三,增加体验真实课堂的机会。一方面,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学之间的合作,创造机会,让师范生去体验真实课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师范专业的微格教学资源案例库,案例库中应至少包括优秀教学设计、PPT、教學视频等教学资源。各师范院校不仅可以通过在教育硕士中举办教学技能大赛来征集案例库资源,也可以向优秀一线教师征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高度需求。

(2)丰富教师队伍、调整教学进度

第一,应积极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一线教师或教研员来担任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丰富教师队伍。第二,各师范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商讨微格教学的课时是否应该适当延长,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微格教学的训练;或调整老师的上课时间,变集中为分散,避免由于长时间授课导致教师产生疲惫、倦怠等消极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综上,可以通过丰富教师队伍、调整教学进度等举措来减少师资力量的过度耗用。

(3)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学生应明确每节课的训练目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并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微格训练。其次,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当一名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时,小组其余学生应扮演好“学生”的角色,积极反馈、互动。并在评价环节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最后,注意及时自我总结。课后应及时根据指导教师、同学给予的评价认真总结,并反复观看微格训练时录制的视频,找出自身的不足,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训练”,争取在下次微格训练时避免类似问题。教师应注意时刻鼓励、提醒学生,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学习动机的高效维持。

四、信息化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发展展望

“华师云课堂”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体现了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的共享。现有的“华师云课堂”功能局限于普通教学,虽然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但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学平台,该平台并没有为师范生培养构建独立的模块。基于此,我们设想以“华师云课堂”为依托,增加一个独立的模块,专供师范生培养所用。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功能:

1.课前:以任务为导向

在正式的微格教学训练前,教师在微格教学在线系统中申请微格教学任务,任务申请涵盖微格教室数量、微格教学时间、学生人数等。管理者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教师将相关参考资料上传到微格教学任务中,并将其与所在班级学生关联。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微格教学任务,并根据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微格教学设计。受训者将教学设计放置在相应的微格教学任务中,并授权相应的同学协作备课。被授权学生登录微格教学在线系统后,系统将推荐协作备课信息。进入后,即可对教案进行修改,每一次修改过程将被记录在案。同时教师亦可对教案等备课信息进行指导和评价。微格教学在线系统还具备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优秀的教学示范案例。受训者能够根据学习任务或自我需要在平台中观摩优秀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微格教学视频。

2.课中:以直播作载体

微格教学在线系统支持在线直播。只要登录“华师云课堂”,便可以选择任何你想观摩的微格实训课。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观摩,还可进行线上的指导点评。从而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于更广大的师生群体。

3.课后:以评价促发展

微格教学评价是微格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系统设计对微格教学过程实行多维度评价,要求其从媒体形式上既能够支持文字评价也能够支持语音评价。同时从评价者来看,既支持教师评价,也能够支持学习者之间互评。还要能运用“空间感知手势的设备交互”技术对师范生教态进行客观评价。除此之外,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参与微格教学过程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成长档案中的微格教学过程,明确自己的不足,并能在成长档案中看到自己的提升,促进微格教学积极性的提高。

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格教学将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向更加智能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刘宗南.微格教学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8.

[2]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1-147.

[3]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6):93-96.

[4]李倩倩.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38-39.

[5]穆陟晅.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系统及其设计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6-109.

(编辑:王晓明)

作者:崔鸿 刘茜 赵玲 王梦倩

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论文 篇3:

社区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成为建设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社区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经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如何继续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整体思考。本文在对北京市社区教育信息化案例分析基础上,结合对社区教育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总结北京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路径,以期为社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社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以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现代社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社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1.信息化促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社区教育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地区,以长三角为代表,社区教育广泛开展,中部地区进展缓慢,而在西部地区,整体上刚刚起步。另外,农村社区教育严重滞后于城镇社区教育。[2]

教育信息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将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创建的微課、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等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传播,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使社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习者可以享受名师资源,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弥补社区教育在地区发展间的不均衡。

教育信息化可以对社区教育大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找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精准的学习指导,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让每个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可以有效弥补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发展不均衡。

2.信息化提高社区教育各环节效率

信息化由于其快速的处理能力和极低的差错率,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领域的工作效率。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居民,教育过程中需要收集、录入居民的相关学习信息,随着信息化的介入,使原本繁重冗长的收集、录入、处理工作变得简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出错率。此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教学效果。

3.信息化推动新时代社区教育全面改革

社区教育是结合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3]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然而,由于工作理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路径方法单一等原因,使社区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发展瓶颈难以突破,严重阻碍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构建新型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成为必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社区教育的全面改革。
二、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学习性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纷纷开始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积极调动各种资源,营造社区教育信息化氛围。自启动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平台和资源的建设一直是重点任务,社区教育平台主要包括门户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三种方式,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移动APP和微信公众号为两翼的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移动学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依托的移动学习平台也在逐步完善。资源建设中自建、共建和购买是主要方式,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一般由社区学院等单位自建,同时与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也在不断加强。为推动社区教育平台和资源的共建共享,2017年11月,“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联盟”成立,旨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规模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5]

平台和资源的建设最终要为学习模式服务,如何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学习者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和集中学习,为了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应用价值,有些地区提出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学习者在平台上进行在线学习并获得学分,然后入校学习或者是参加实训,通过后再次取得学分,完成两个学分后才能取得证书。社区教育中的培养对象、定位、模式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因而社区教育中使用的平台、资源与普通教育有迥然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如何推动平台、资源的合理建设,探索契合社区教育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模式,让它们能更好地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是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为保障社区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2010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发了《“十二五”数字化社区发展规划》[6]对全国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推出《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意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7]。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意见》将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进一步明确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创新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8]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了国内社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实践过程,本文选取了北京市运行比较成熟、信息化水平较高、且具有推广意义的社区教育案例,从资源开发模式、平台应用方式、学习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结合对北京西城、东城、石景山等多个社区学院、街道学校的社区教育管理者、相关项目建设负责人、组织人以及社区教育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对社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和保障措施做了深入了解。

从数字资源的开发模式来看,可以通过优秀引进、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建设海量资源库,提供资源支持服务。但自主开发是目前最广泛的资源开发模式,同时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参与,依托社区学院的办学优势,联合高校进行资源建设。

从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来看,以社区学院网站为依托,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发移动学习平台,及时为学习者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同时方便学习者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浏览学习资源。

从教学模式来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培训前的指导,培训中的实时咨询,并为每位学习者建立学习档案袋;此外还基于学习主题、学习伙伴协作、评比展示活动三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教学。
四、北京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实践情况

北京作为全国教育中心,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助力社區教育发展方面,有很多创新的举措和行动。

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北京市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不断完善网络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数字学习环境。全市已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了与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教育科研网、首信平台等网络的高速互联,初步搭建了高标准、全覆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目前正逐步提升教育云环境支撑能力,基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云服务,整合各级教育单位基础设施资源,贯通各区教育云节点,构建形成一个市级主中心,多个区级和高校子节点协同工作的教育云基础环境体系。[9]

2.多层级数字学习平台逐步建成

数字学习平台是实施社区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关系到居民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好与坏, 甚至会影响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北京市统筹社区教育数字学习平台建设,实现了市、区、街道共建共享的多层次数字化学习平台;着重构建移动学习模式,打造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让市民能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多平台互联互通,实行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跨平台学习,优化了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使居民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学习。

北京市切实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居民学习资源的获取提供多渠道支持。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和学习风格,分别通过三大类平台开展社区教育学习活动。

京学网是北京市教委会、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的,由北京开放大学和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主办的面向北京市民开展社区教育的综合性数字学习平台。平台涵盖了养生保健、科学技术、职业发展和文化艺术等类别的课程。

各区县建设有社区学院网站或区一级的学习网,主要面向本区域的居民使用,具有广泛稳定的学习人群。将移动学习平台与其互通互联,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融合,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还可以实现社区学院网站与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人群的融合,拓宽学习人群,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实现网络学习的无缝对接。

北京市各个委办局、街道社区都有各自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各个官方微信平台发布活动消息,实现微信叠加宣传,拓宽学习活动的宣传渠道,提高居民对活动的知晓率。

3.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

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一步, 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一环。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北京市各社区学校在资源开发中采用“联合开发”、“优秀引进”和“自主开发”三种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教育对在线资源的需求。

(1)联合开发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和专业建设团队,师资力量强大,在与学科及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上享有绝对优势。此外,高校能为资源的制作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等能为课程的拍摄提供更加专业的场地和设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为资源的制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社区文化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以其为内容能更好地体现本土优势和区域特色;同时社区拥有庞大的企业等组织,能为相关资源的开发提供宝贵的智力及场地支持。高校、企业和社区应协同,深入挖掘,合理调配,联合开发符合居民需求的在线学习资源。

(2)优秀引进

社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同,不仅有知识的学习,还有生存技能、生活态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数字学习资源制作的难度。社区学校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需求,这就需要扩大学习资源征集范围,拓展学习资源来源渠道。社区学院需向社会公开征集数字学习资源,择优选用,并给与一定的报酬。

(3)自主开发

各社区学院组织成立了资源设计团队,负责前期的调研、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课程内容的规划;成立授课团队,负责教案的编写、课件的制作及课程的讲授;成立制作团队,负责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后期的编辑;成立技术团队,负责资源的上传及在线维护;成立管理团队,负责资源的更新、调控及日常管理。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完成课程的开发。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来自于居民,了解居民的需求。一部分志愿者又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知识,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社区学院的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发数字资源,使数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4.积极树立品牌项目

资源和平台的建设归根结底要为社区教育服务,要最大限度地提升社区教育资源和平台的使用率,切实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市各社区学院探索出了一条以品牌项目带动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和使用的发展之路。“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是指遵循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律,以社区为中心,面向居民、贴近生活、服务社区,切合当地实际、特色鲜明、居民认可、参与性广,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社区教育课程、社区教育培训或社区教育活动。[10]在品牌项目的推动过程中,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品牌项目的学习资源同步建设为数字学习资源。在现有平台中建设特色项目专栏,便于居民搜索,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方面居民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品牌项目的知晓率,扩大品牌影响力。由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学院推出的“国子监大讲堂”、“四时五行话养生”等项目成为了首都市民学习品牌,吸引了上万学习者参与学习。

5.学分互认机制逐步完善

依托北京开放大学,组建市级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学分银行网上服务中心。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开展终身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工作。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档案,为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积累与转换提供平台。通过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通道。实现个人学习信息存储、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激励市民终身学习。
五、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业务技术性强、建设周期跨度大,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全局思维,尤其强调整体层面的统筹协调,注重多部门协同联动,才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有效路径。

1.加强网络平台和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1)完善平台建设,夯实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

网络教育平台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工具,完善网络平台建设,一是要强化平台的开放性,各地社区教育主管和参与部门,统筹地区教育资源,加快建设面向本地区社区教育的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网络平台,打造数字化智慧学习环境。网络平台应着重体现公益性,面向全社会学习者开放[11]。二是要强化平台的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充分注重Web前沿技术的应用,既要注重把握Web2.0支持社会性学习和提倡开放、共享与合作的技术应用特性,也要注重开创和构建Web3.0中智能学习、智能检索、语音交互的新体验。移动学习是网络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注重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加强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能随时随地学习的服务平台。

(2)围绕居民学习需求,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石,资源内容建设要以导向型、多样性、适用性和创新型为原则。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切实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需求和现代学习方式。建设海量的学习资源,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多样,便于居民的选择。在满足居民基本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要增加个性化设计,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展新型学习资源,如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MOOC等。拓宽资源建设渠道,运用好既有学习资源,对既有学习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合理运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校内优质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制定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为资源的共享共建提供技術支持。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2.0[12]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更先进,专业性更强,因此对于相应的管理和开发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社区学校、开放大学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社区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组建专业人才队伍,为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持和技术保障。

3.改革学习评价方式,推行“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

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现实困难就是学习成果如何认证,能不能与学历教育相互认可转化,这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及其信息化发展进程。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方式,打破社区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壁垒,推行“学分银行”和“学业互认”。建设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框架”,确保社区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具有统一性,使社区教育作为学历教育补充的同时,又具有和学历教育同等的地位。设定学历资格相对应的知识及能力所应达到的标准,确保社区教育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和互认成为可能。

4.创新示范,构建社区教育信息化激励措施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需必要的示范和激励措施。首先,各省、市、区县可以设置社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委员会,评选出信息化实现程度较高的城市或社区,以作为其他城市、社区或教育机构学习的对象。其次,可以开展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活动,使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成为全民学习的典范。再次,积极组织品牌活动,结合品牌活动鼓励和带动全民使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学习。

5.营造信息化教育氛围,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度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氛围的营造。首先,各社区学校、街道等要积极组织、承担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推广活动,根据区域特点,通过专题讲座、信息技术科技周等学习与培训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化意识。其次,社区教育学院及相关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使居民意识到数字学习资源丰富,网络学习环境轻松、时间灵活,学习随意等特性,主动使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学习。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拓宽经费收入渠道

(1)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但仍然存在政策目标制定模糊与执行滞后等问题[13]。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完善社区信息化政策。首先,确立清晰的目标作为行动指南,政策或意见下发到地方后,社区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指导性的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化、便于执行的目标。其次,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区相关组织和个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职责,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对象、经费来源、技术支持以及实施办法等。最后,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制度,接受社区内外监督,采用上级部门、社区学校自身和社区全体学习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维护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经费收入渠道

社区教育和传统教育不同,它是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社会各方支持的教育形式和活动,因此必须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场有效介入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好市场,使资金多渠道投入到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首先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划拨专项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需求。其次,在政府的统筹下逐步开放社区教育市场,通过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方式,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积极进入社区教育信息化领域,并创造一个透明、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
六、结束语

要实现好、维护好社区教育信息化成果,稳步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利用政策法规保障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地位;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平台与优质的资源服务;还要创新资源供给模式,积极引导学习者参与信息化进程中来,使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2013-03-13.

[2]唐燕兒,庞志坚.社区移动学习——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新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4):41-46.

[3]徐宝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8(9):55-59.

[4]江爱华,张婧.跨界融合:新时代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18(10):29-33.

[5]宋亦芳.从1.0迈向2.0: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回眸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4):88-96.

[6]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十二五”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规划[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6/1/8/art_13829_186579.html,2011-04-18.

[7]教职成[2014]10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Z].

[8]教职成[2016]4号.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Z].

[9]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年)[EB/OL].http://edu.china.com.cn/2018-07/17/content_ 57566263.htm,2018-07-17.

[10]李惟民.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实践品格和价值蕴涵——以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6(4):40-46.

[11]宋亦芳.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瞻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7(7):50-57.

[12]周南平,贾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9):75-80.

[13]朱成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信息时代的省思[J].网络教育,2018(10):41-46.

(编辑:王晓明)

作者:李智鹏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