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2-09-23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 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 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发生了变化, 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探求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1 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生成要受到地理环境、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纷繁复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 是学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 它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己的形态, 校园文化的生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履合拍, 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 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 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 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文化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整合的过程。校园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 即物质文化, 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制度文化, 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 一种内隐文化, 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 通过外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服, 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校园文化的生成就是这三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以物质文化为依托, 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通过三者整合及其功能的发挥, 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 信息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江泽民指出:“我们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 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发展非常迅速, 网络传播所蕴藏的能量正在释放, 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和冲击。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 为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模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 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档次;学生可以在课后从校园网上下载教学课件, 进行复习和预习, 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学习的认知工具, 丰富学生的知识, 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利用网络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以充实自己, 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学生还可以从网上查询基于WWW的信息资料库, 以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的科技动态。网络的开放、即时、参与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开扩视野, 扩大交往, 更新知识, 创造性地学习。网络还可以提供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环境, 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 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丰富了大学校园沟通方式, 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 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网络信息的涌入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混杂, 网络传播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 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反动、黄色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带给大学校园良性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 网络犯罪不断增加, 有关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西方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 价值观发生扭曲, 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 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 并带来人际关系淡漠, 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种种现象表明, 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亟待提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建设信息环境下高校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刻不容缓。

3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3.1 积极应对各种媒体,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构建物质文化

校方要正视大学生信息接受多渠道的现象, 利用各种渠道推广科学的行为规则, 规范网络行为, 包括网络、校内广播、黑板报、校报等等。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 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 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 引导青年人用科学的观点判明是非。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要寻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科学传播这些信息资源。并使其成为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载体。

要精心建设校园文化网, 大力宣传校园网德, 倡导道德自律, 扩大正面影响, 及时过滤虚假信息, 杜绝非法信息、处理垃圾信息, 要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管理。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3.2 完善规章措施, 创设制度文化

对校内各种媒体加以规范, 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定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校内规章制度, 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文化现象, 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内制度文化, 保障精神文化的顺利进行。

3.3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创建校园网站, 利用学生优势, 成立网站建设开发小组。确立网站的定位和框架, 设计精彩网页, 开发电子邮局、自助新闻、网上调查等交互性功能, 形成校园文化传播的发布、接受、反馈等良性系统;要充分重视信息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 形成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精神塑造的功效。

正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借助多媒体技术, 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形成文化制高点, 创建具有科学内涵和先进方向的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摘要: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同时, 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机制入手, 探讨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提出应对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对策、新思路, 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体现其时代性, 从而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信息技术

上一篇:企业计量器具管理研究下一篇: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