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论文

2022-04-29

摘要:伴随着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微时代要求创新高校党建模式;拓展高校党建环境的开放性,增强高校党建主客体的交互性。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和方法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论文 篇1:

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摘 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民办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呈现多元趋向。从新媒体的视角开展党建工作研究,把握新媒体特点以及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推动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深度。

关键词:新媒体;民办高校;党的建设

一、绪论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是民办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民办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相对多元,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结合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开展了大量研究,把握新媒体特点,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时俱进的开展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笔者研究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形态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差别巨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内容和形式都与传统媒体有着实质的差别。外延上,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媒体化及手机媒体等多种多样的形态。赵敏在《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新媒体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传播的模型上与传统媒体相比,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新媒体的标准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并不是只要运用网络数字技术就称之为新媒体;另外,新媒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无线通信、数字终端等。苏青场在《新媒体与党的建设》一文中指出,广义上的新媒体指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媒体,狭义新媒体则专门指新兴的媒体。学界对于新媒体概念并没有統一的界定。

2.新媒体条件下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借助新媒体效果有所提升,但也提升潜力依然很大。如,章清在《关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等研究中,在肯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运行方式的特殊之处,党建工作投入、内容单一、手段刻板等导致效果不理想,发展党员仅仅参考学业成绩来,忽视理想信念这一重要前提,存在党员教育松紧不一的情形。

3.新媒体技术发展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普及产生与发展的新的媒介形态。新媒体以高度的时效性、互动性和多元性优点、特点,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于冰雁《新媒体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韩露《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研究》,强调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以丰富高校党员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活跃学生思维,拓宽教育渠道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技术页对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在综合素质、技术运用方面提出挑战。

4.新媒体条件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民办高校政策灵活性与新媒体的多样性为两者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如,武晓霞《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的微信平台探究》、尹凤《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创新》,对民办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深刻分析,主张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意识,积极开展党建队伍内部建设,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方式。

(二)选题意义

提高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质量是落实加强党的建设的应有之意,这对民办高校抓住办学方向、培养合格人才等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对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和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能够推动党的执政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从民办高校党建设存在问题和挑战入手,探究如何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挥线上功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保持党员先进性。

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实践。民办高校在党的教育政策下快速发展,但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却与之不太相适应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条件下,需要建立、完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规范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实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党组织存在着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一)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

民办高校因投资主体与公办高校不同,其管理方式、决策机制等也不同于公办高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普遍实行的是董事会决策、校长执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党组织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因此,有些人认为,作为民办高校的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有权研究决定学校的一切重要事务,校长有权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而校党委则完全服从董事会(理事会)的决定,并按照校长意见执行,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有些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存在消极情绪,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展党建工作;有些党组织领导同志,对民办高校党建发挥作用存在认知误区,或认识不清;还有些党组织领导思想观念守旧,方法单一,不能与时俱进。这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影响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党组织核心地位不够鲜明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总体上是具有开放性和网状的,而不是处于封闭状态和条形状态,客观上要求党的建设工作是条块结合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党建工作的组织方式依然是条状工作,强调条状关系,在活动中依然是条形为主、条块分割,比较关注上下的工作关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组织内成员,没有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式。民办高校主体的多元性客观上要求党建工作要条块结合,贯通内部联系的工作渠道,发挥党组织的聚合作用、核心作用,完善党建运行机制。但是,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在这些方面工作还不够,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够鲜明,表现为:第一、党组织活动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阵地保障,深层次原因是党建活动缺乏制度保障,新媒体技术不能够充分运用。第二、党建活动时间缺乏保障,党建活动利用工作之外的少数时间开展,如此,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和数量就大打折扣,甚至是不开展活动。第三、党建工作方式僵硬不灵活,没有采用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方式,给人呆板的印象,影响活动效果。第四、缺乏制度建设,尚未将自身在党建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化转化为具体制度,以促进将来的工作。

(三)党务干部流动性大

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较大,党务工作干部也存在此类问题。有的学校党委成员,除了党委书记是由上级派来的外,其他班子成员都是学校自己聘用的;有的民办高校党委书记也是学校自己聘请过来的,但是领导班子不稳定、不稳健,时常出现辞职的情况;有的民办高校党委班子里,只有党委书记是校领导班子成员,其他的党委委员都是校内管理机构或教学单位的干部或老师兼任;一些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党建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这些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很大。

(四)未能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

调研发现,在民办高校中存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的状况,多数民办高校的党组织数量和质量都不足,党员队伍力量弱小,人数较少、力量较弱。部分党员的党性意识薄弱,组织观念不强,党员的先进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民办高校大多采用聘任制,用人制度灵活性较强,使得党员同志有随时可能被辞退的观念,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会稍弱;有些来自公办高校的党员,认为在过去的学校有“主人翁”的感觉,来到民办高校工作后,感觉在为老板打工;有些教职工的临时观念太强,未将党组织关系转入民办高校,出现“口袋党员”的现象;部分党员党性不强,基本没有组织观念,组织生活不参加、活动不出席,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动的开展。部分教师党员缺乏全局性思维逻辑,认为自己只是临时性在民办高校工作,组织关系暂放其他组织内,未转入所在学校党组织。加之部分民办高校尚未建立党组织,导致党员想转入而不能的状况,部分党员存在“打工”的想法,没有党建大局观念,认为干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党员的先进性没有得到发挥。

三、新媒体条件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中组部、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加强党建工作,要求拓宽民办高校党建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网络思政建设。

调研表明,多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仍旧是已有模式,网络新媒体手段利用较少,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作用,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虽然有新媒体账号,但内容、信息的量和质均达不到要求,网络党建工作整体性不强。工作思路停滞在传统状态。

部分党务工作者虽然了解新媒体党建的重大意义,能够利用一些新媒体手段拓宽网络党建阵地,但党团部门间未形成一致行动,缺乏沟通和交流,在宣传方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使得网络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未达到应有的效果。部分党务工作者对网络党建认识不到位,不了解其重要性,导致网络党建推进工作迟缓。

(二)新媒体党建内容单一

内容方面,高校党的组织在新媒体上对自身身份定位不明,大多数仅作为信息发布者,发一些通知、公告的内容,内容的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网络群体的内容需求;部分党建新媒体则走向另一端,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学生日常生活,党建内容则退居幕后;另一部分党建新媒体则成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定位不明确,主体功能不突出,缺乏创新和特色,不能发挥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功能。

内容更新方面,大多数高校党建专题的新媒体在一周或两周仅更新一条内容,维持“半冷冻”。新媒体优势是能够快速传播瞬息万变的讯息,如若党建新媒体是慢更新、不更新的存在,势必不能发挥新媒体精、准、快的优势,反而会因为账号的存在且不发挥作用而招致“粉丝”的摒弃,影响已取得的党建效果。

形式方面,部分民办高校未重视新媒体的表达形式,仅仅将一些文字、图片等内容粘贴到新媒体平台上,在形式创新方面很少发力,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很难吸引用户阅读,更谈不上发挥其作用。

(三)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制度是政策得以贯彻的保障,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上制度尤为重要,是管理科学的体现。调研表明,因新媒体操控简单,一些高校党务工作者对其管理不够科学,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党建工作是是一项高度规范、流程稳定的工作内容,如若缺乏管理制度,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监督,那么新媒体的内容发布、运营管理、工作监管,以及新媒体党建工作的质量都具有不确定性。若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相对随意,会使内容的阅读对象感到党建工作不是严谨的,工作缺乏专业性,对党建工作甚至党组织会渐失信任。

四、新媒体条件下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一)加强党组织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

协调各部门发挥整体作用,树立全局观念,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协调推进党建工作。高校各教育管理部门在党建指导、党建评估时,把学校党建工作视为党的重要工作,当作全局性工作,把组织建设、人员配置、预算等内容列入高校综合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民办高校加强自身党建经验的宣传教育,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弥补民办高校党建的不足。加强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为民办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扎实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

推进民办高校党委负责人选派任用工作,同时,加强对党建工作人员的跟踪管理和指导,切实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等后顾之忧,使选派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工作制度成为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历练高校后备干部、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制度。鼓励民办高校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制度改革,鼓励工作方法和制度的创新,根据自身特点探究适合校情的党建工作思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和办法。探索公办高校对口支援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把公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优良经验应用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开展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不足,开展党建理论研究,提高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能力。

(三)积极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学生面对着更多的考验。民办高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消极情绪,重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应民办高校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新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方法,二是创新教育内容,三是创新课外教育引导。

(四)进一步加强对民办高校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监管

民办高校主管部门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的有关规定,对民办高校的董事会构成、学校章程等重大问题进行年度审核,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学校不予年审。同时,通知民政部门对相关学校不予备案。建立民办高校的校长核准制度,民办高校校长的任职资格比照同层次公办高校的校长任职资格,年龄上可以适当放宽,在程序上,应由学校董事会提名,民办高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学校董事会聘任。学校章程、董事会成员和校长变更,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五)逐步完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

树立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权威。凡涉及扶持民办高校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前要先听取该校党组织的意见。要加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坚持每年拨付一定的经费支持民办高校党组织开展工作;民办高校要大力开展党建活动并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加强组织结构和工作人员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

[3]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5]李巖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科联2019年度调研课题《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L-2019-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立锋

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论文 篇2: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

摘 要:伴随着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微时代要求创新高校党建模式;拓展高校党建环境的开放性,增强高校党建主客体的交互性。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创新

微时代,是以新媒体的应用和传播为媒介,以精准短小文化为传播内容的信息时代。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都是微时代的产物。微博、微信及其他网络互动平台的应运而生及深入发展,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适应微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应用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一、“微时代”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要求

微时代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出的要求包括创新高校党建模式;拓展高校党建环境的开放性;增强高校党建主客体的交互性。

(一)微时代要求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党务工作者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以此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从而收到更好的党建工作成效。因此,想要做好微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校党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注重人文建设,充分尊重、理解基层党员的意愿与需求,从而增强高校基层党建的人文性。

(二)微时代要求加强高校网络党建工作

在微时代背景下,为保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高校网络党建工作。高校党建工作者可以利运用微博、微信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以探索出一条有效管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促进党建工作健康高效发展。运作微信平台可以通过学校党委带头,其他二级院系党委(党总支)、各部门党组织、党支部等相应工作职能组织联合协作,配合管理,从而打造出一个多方合作管理的工作机制。

(三)微时代要求拓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客体交互性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了主客体角色的转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可以实现信息传播双向互动,从而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新媒体通过搭建虚拟平台加强了高校党务工作者、教师、学生党员、辅导员等之间的交流互动,让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进一步加深了对客体的了解,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着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面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确实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

1.“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与传统媒介信息传递速度慢,时效性差,效率低相比,新媒体可以使信息传递摆脱时空阻碍,使高校基层党员在接受和理解知识方面更加自主。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内党建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等形式等把党建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高校基层党员。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地了解基层党员对党组织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可以方便快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拓宽高校党建工作管理的视野。在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大背景下,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凭借其快捷灵活的特点日渐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

2.“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式更具开放性

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网络论坛等微时代的产物与传统的信息传播相比较,是开放式的,有着极大自由度的远程信息交流。运用微时代网络技术平台,基层党员可以将党建工作置于网络环境下,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党建信息和知识。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突破了了以往传统党建相对狭小教育空间的局限性,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到开放式的教育空间中,不同高校之间,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基层党组织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共享微时代提供的党建工作方面的最新资源。这就大大拓展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时空性。

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手段更多样和更有成效

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普遍走进了高校师生的生活,它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而“鲜活”的资源。传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图书、课堂等有限的途径,往往存在信息获取量少、渠道不畅通、信息传递滞后等弊病。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网络论坛等微时代的产物作为开放式的平台,其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信息的共有和共享。随着网络多媒体和图像传输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微博和微信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和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增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在“微时代”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高校党建工作的手段更多样和更有成效。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微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传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微时代环境下,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传统党建工作方式难以满足基层党员对新知识的诉求。以往基层党员都是通过上党课、听讲座、接受党史教育等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枯燥,教育效果不明显,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传统党建工作方式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主客体相脱离,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结合微时代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交互性特点,积极创新出基层党员乐于接受的党建工作方式。

2.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平台的统筹整合力度不够

缺少对党建工作资源合力的整合,没有合理统一的高校基层党建创新机制作为强有力的保障,这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在高校党组织的构成中,基层党务工作者以辅导员为主,他们日常工作繁忙,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新媒体技术下高校党建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新媒体网络平台下关于高校党建创新方面的信息资源各式各样,但并非所有都是真实的、有效的信息,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统筹整合,才能将其应用到高校党建工作中。

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足

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论坛、网络平台、微信、QQ 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微时代的发展,新手段、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党建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各部门之间仍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相互之间未能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协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并未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态势。传统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单一,程序繁琐,通过传统方式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宣传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迎合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进程中的作用,切实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

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容,迎合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和方法创新。

(一)推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实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前提,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创新首先必须破除传统高校党建工作中形成的某些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微时代背景下“大党建”的思想理念。根据微时代发展过程中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解放思想,扩大工作视野,丰富工作内容,利用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解决问题。

(二)实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创新

1.健全保障人力的投入机制。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能应用新媒体技术的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这是实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前提。这支党务工作队伍包括学校各级党支部书记、团干部,党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建专职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校园网平台管理人员等。培养这样一支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需要采用相关机制作为保障,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具备把现有党建工作和新媒體技术结合起来的能力。

2.健全保障物力的投入机制。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物力的投入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开发经费、日常开支、培训费用、购买新媒体平台建设和维护的软件和硬件设备等。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使用规章制度,扩大对新媒体网络技术的投入,加大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物质保障,才能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正常运转。

3.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监督制度。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筛选正确积极的网络信息,净化校园党建网络空间。运用各类平台进行正面宣传教育,以获取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净化高校基层党建网络空间。建立用户网上行为规定准则。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客体——基层党员与党务工作者设立网络行为准则,对其网络使用的义务与责任作出明确规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网络安全,更好的促进微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

(三)促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创新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必须由单一转向多维。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借助手机党建工作平台、即时通信技术、博客、BBS信息平台等方式随时随地的开展对基层党员的党性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创新。

1.开拓手机党建工作平台。手机的普及对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法的创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党务工作者应注重手机网络层面的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工作。在手机平台开展高校中基层党建工作,是网络化党建工作的延伸,它既保留了网络化党建工作的互动性强的特点,同时也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大大的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

2.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即时通信手段包括完善 QQ 群和微信群信息平台等。建立高校党支部 QQ 群、微信群,已经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党务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基层党员的思想动态;可以将有关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上传到 QQ 群或微信群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可以把现实中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延续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基层党员关于党和政府正确的舆论导向。

3.建立博客、高校 BBS 党建平台。党建博客是以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宗旨的博客平台。高校党务工作者、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建立党建博客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员自身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博客留言,加强了高校基层党建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校 BBS 网络论坛也日益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了解党员思想动态的窗口,高校党建工作者运用 BBS 阵地,加入大量贴近基层党员生活实际的党建学习材料,让基层党员发表读后感,引导党员思想和观念。并能发现 BBS 中反映基层党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意见诉求,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总之,筑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媒体之间的桥梁,是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适应微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传统高校党建工作走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对于高校党建工作迎合微时代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l〕莫珂.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许国彬,高云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务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王宝根.高校党建创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功民,吴有信.网络党建原理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10.

〔责任编辑:谭文富〕

作者:涂雪峰 李萍凤

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论文 篇3: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的现实障碍及路径分析

摘  要: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对于巩固和完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在践行过程中存在党务工作者传统思维桎梏、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度执行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因此,本文在探索高校践行“互联网+党建”实践意义的基础上,从多维角度剖析高校践行“互联网+党建”过程中的现实障碍,据此进行路径分析,以期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强化建构新时代育人体系,加强数字化平台监管,切实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取得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基层党建;现实障碍;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运行呈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互联网+党建”新模式,着重强调在数字化平台上开展党建工作。在互联网视域下,深入研究“互联网+党建”发展模式,对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铸魂育人实效、提升高校党建的基层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2]。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最初的“课堂式教学”转变为“碎片化教学”,高校基层党建模式也随之改变。在“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基层的发展以占领“互联网”主阵地为突破口,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让党建活起来、强起来。

(一)“互联网+党建”搭建高校党建新平台

高校党建工作是践行党的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途径,“互联网+党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平台。一方面,“互联网+”为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提供了新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党建”通过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完善网络平台的学习模块,以红色教育、党史教育等党建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网络建设,实现对高校基层党员的全方面、全方位教育。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新渠道。在长期的历史革命中,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互联网+”能够充分激发新媒体的鲜活力,通过“两微一端”等方式开展有主题、有层次的理论学习和集体学习,营造良好的党史学习氛围,为党和群众搭起沟通的桥梁,大大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二)“互联网+党建”促进多元化信息交融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党建”打破了常规的党建模式,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打破消息壁垒,促进多元化信息交融。高校是基层党建的主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高校基层党建的组织者和发起者是学生,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党建教育方式才能达到育人效果。一方面,互联网为高校党建提供传播的新载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党建依托“学习强国”“腾讯会议”“ZOOM”等平臺开展线上“三会一课”,将党的理论和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增强了党的理论的传播性和教育时效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为高校基层党建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在新媒体载体上,通过开设“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挖掘先锋典型故事和优秀事迹,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促进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同时,鼓励基层党组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时刻保持支部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互联网+党建”推动思想教育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互联网背景下,将党建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满足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党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作用的必然方式[3]。“互联网+党建”在网络育人和文化育人上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一方面,依托网络技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高校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通过“爱国抗疫”“五四精神”“建党精神”等主题,传播正能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优化党建形式,健全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实现了话语体系的转变。在党日活动的设计上,将志愿服务、学业榜样、就业分享、疫情防控等融入党日活动中,优化党建形式设计,突出三全育人模式,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二、高校践行“互联网+党建”的现实障碍

(一)党务工作者传统思维桎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为高校党建提供新渠道和新思路,但党务工作者传统思维桎梏,导致很难有效开展“互联网+党建”的实践创新。首先,部分高校党务工作者年龄较大,虽然具有一定的党务经验,但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程序不熟悉、网络技术能力低下等现象,很难适应“互联网+”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传统的党建工作往往采用“上传下达”的方式,党建工作流于形式,以简单的会议为主,通过理论宣讲进行浅层分析,较少使用新媒体,创新意识不足。其次,传统的党务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培训,导致工作模式落后,难以与时代接轨。一些院校开展的“线上党建”活动,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转发”和“收藏”,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真正学懂弄通学习资源的党员甚少。部分高校尝试开发并建设党建公众号,希望通过“微视频”“微党课”“线上党知识竞赛”等方式调动支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党建工作者依旧按照传统思维操作,参与热度不高,创新性不足。

(二)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党建不是互联网技术与党建工作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互联网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基本应用,而是实现互联网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党建工作的发展动力和效益[4]。三全育人背景下,“互联网+党建”是高校党建网络开展的一种新模式,垂直化信息通过多种载体推送。在新媒体技术普及的今天,部分高校依托网络技术公司,积极开发党建“云平台”。虽然“云平台”可以帮助党员及时登录并学习党务知识和资讯,但部分党建的宣传媒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受制于信息更新较慢、技术出现漏洞等问题,导致用户在激活并注册后出现使用率较低,沦为“僵尸号”等现象。加之,目前网络受众者以90后为主,新时代党员追求实时资讯和热点,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App为主流阵地,部分高校开发的App疏于管理和规划,内容更迭不及时,导致使用率较低。

(三)“互联网+党建”制度执行力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依托“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逐步规范,但高校网络党建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融合,导致党建制度执行力度不足,部分高校基层党员缺乏考核。此外,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党日活动基本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利用“互联网+”的多样性和普遍性,“照搬”或者“变样”组织党日活动,由于疏于管理,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党员监督管理制度,党员主动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党支部监督考核方面,大部分高校忽视对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养与考察,缺乏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政治站位不高,主题不够鲜明,对党员的思想状态和日常生活缺乏管理,培养教育不足。

(四)“互联网+党建”落实力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建工作任务有千条万条、政策措施有千条万条,但归结起来,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抓好落实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如何将党史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党建落实的关键。在疫情常态化下,部分基层党组织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党日活动,仅仅“走过场”,活动浮于表面,落实力度不够,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此外,基层党员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深刻的学习和思考,没有摸透实情、学习犹如“纸上谈兵”,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没有真正“学懂弄通”。互联网视域下的党建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党建工作方式,必须夯实基础,狠抓落实,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党建模式。

三、高校践行“互联网+党建”的路径分析

高校作为党建育人的主体和关键,党建工作应呈现出新特点和新态势。基于高校基层党建囿于现实障碍,在实践路径上应主动创新,将互联网作为党员教育和服务的媒介,推进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

(一)转变党务工作者思路,培育互联网创新思维

智慧党建平台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党建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5]。在“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模式下,首先,第一路径是要解决“主体”问题。对党务工作者,应加强党务实务的培训,邀请网络技术人员传授网络新媒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期转变党务工作者的思路。其次,培养党务工作者的互联网创新思维,通过宣传和传播优秀的“党日活动”及“互联网+党建”优秀成果,引导党务工作者加强对“互联网+”的学习,利用“学习强国”客户端尝试组织线上研讨会和开展党日活动,加强理論学习。再次,充分挖掘党务工作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党务工作者依托“互联网+”党建云平台,在党日活动的设计上求实创新,融入师生党员喜闻乐见的育人元素,充分落实“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党员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二)整合优化新媒体技术,推进党建信息化发展

“互联网+”平台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影响广的特点,基于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应尝试在新媒体技术方面做路径分析。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在网络上碎片化学习。为了更好地推进“云党建”信息化发展,需要整合优化新媒体技术。首先,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党媒技术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载体,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以小视频的方式录制“微党课”,将传统的党课教育转移到线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空间距离感,缩短了“教与学”的物理距离,让高校学生党员随时随地开展理论学习。其次,进行大数据分析,推进党建信息化。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了解高校学生使用党建媒体的习惯,寻找内在的逻辑规律,挖掘“互联网+党建”的育人价值。最后,注重内容选择。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优化“微党课”模式和形式,进一步促进党日活动深入人心、内化于心。

(三)建立“互联网+党建”考评体系,发挥党支部先锋作用

在“互联网+党建”工作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深入阶段,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利于高校基层党建体系的形成。首先,依托科学技术,健全和细化学生党建的监督体系。在“党建云平台”上设置积分制度,将“互联网+党建”工作任务细化,完善党员考核奖惩制度,提升党员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其次,加强党建平台的审核制度。目前较多高校和二级学院建立党建公众号,对于内容的发布,应建立审核制度,建立“撰稿—初级审核—中级审核—终极审核”多级审核的方式,严把内容关,加强“互联网+党建”的规范性,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和错别字等问题。再次,加强网络媒体的言论监管制度。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和公开性,网络媒体言论需要得到有效监督,组织学生党员通过线上微课的制作和党知识竞赛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对于不当言论应及时制止,严重者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警告或处罚。同时,引导基层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做好教育管理和宣传,通过线上读书会、三行情书、英雄人物或事迹线上分享沙龙等形式,展现青年党员的责任担当,感召高校党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对高校党员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宣传。

(四)抓好党建落实情况,构建“培根铸魂”育人体系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6]。首先,在思想维度上,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立“互联网+”党建监督小组,坚持价值导向,抓好党建活动落实情况,对未及时开展“三会一课”的基层党组织予以通报,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党建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其次,在实践维度上,充分调动“支部书记、支部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基层党建的渗透力。鼓励支部党员深度开展跨区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与开拓,开展“红色研学”“走访红色基地”“采访红色革命前辈”“党史学习”等具有时代印记的红色活动,充分落实“两学一做”,构建高校“培根铸魂”育人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開展高校党建工作是顺应发展潮流的,是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7]。“互联网+党建”工作是信息化教育下的时代产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应该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科学开发党建新媒体平台,拓宽沟通渠道,建立党员教育监督体系。在实际践行中,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应立足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破解现实障碍,紧抓党建落实情况,推动党建信息化,挖掘网络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构建新型“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彩琼,李宗辉,薛晓桂.高职院校“互联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创新[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9):108-109+114.

[2]孙立伟.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J].新长征,2021(5):46-47.

[3]李玲玲,易凡.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1):7-9.

[4]孙小燕,余琼.“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党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19-21.

[5]焦晓云.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互联网+基层党建”的推进路径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1):36-40.

[6]李晨鑫.“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育人功能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20(11):30-32.

[7]郑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战略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5):147-152.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何芬芳

上一篇:WiFi技术互联网管理论文下一篇:委托书收购立法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