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美国和中国都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中美国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资源的挖掘等方面极为成功,为我们积累了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改变教育模式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资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篇1:

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兵役制度也在逐步实施改革。而伴随着我国《兵役法》的再次修订,我国对于大学生入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入伍参军成为当前的一种重要现象,而这对于国家、社会、军队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入伍对于其德育的价值,从而为大学生踊跃参军入伍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入伍;发展趋势;德育价值

随着我国《兵役法》的修缮完毕,目前,大学生也与我国其他普通的公民一样,具有服兵役的义务,而这一变化则会使得有更多的大学生将进入部队之中进行兵役服务,以他们的青春与活力来为我国军队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而大学生参军入伍有着多种意义,对军队、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入伍参军的趋势以及其德育价值,從而正确把握大学生入伍的影响,激发大学生的入伍积极性,逐步壮大我国学生军队伍。

一、当前大学生入伍趋势分析

(一)大学生将会成为我国兵力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逐步成为我国军队兵力的主要来源,这是大学生本身的素质以及我国目前对于军队的要求决定的。第一,大学生群体相对而言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而这正好是现代化部队发展所急需的。目前,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整体提升我国军队素质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除了进一步加大入伍培训之外,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入伍标准,尽力招收具有更高素质的兵源,也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军队的整体素质水平。而大学生本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刚好能够满足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二,目前,我国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地方青年数量的普遍减少,而这使得军队将目标转移到大学生上面,随着我国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教育越来越趋于普遍化,因而无论公立大学或是私立民办高校都招收到了大量的大学生,地方青年也正因如此而减少,导致征兵工作缺少足够的兵源。因而征兵目标就自然而然转为大学生。第三,大学生入伍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这一政策也受到了高校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大学教育目标本身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不仅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的情况,并且由于缺少锻炼而身体素质也在下降,在此情况下,入伍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通过部队生活锻炼强化大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爱国主義情操。

(二)大学生入伍将会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向

大学生入伍也将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志愿服务是公民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提升自我意识的重要方式,而入伍正是志愿服务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向。入伍参军,能够让大学生以更深入的方式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三)入伍前后教育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随着大学生入伍的发展,对于入伍之前的宣传工作与退伍之后的继续教育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入伍参军之前,高校将会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让学生们能够尽早达到征兵标准,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让学生们做好入伍思想准备。而在退伍之后,大学生需要回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因此就需要高校按照退伍后学生的状态设置教育方案,并且可以让这些接受更多锻炼的退伍大学生作为学生工作中的干部,以此感染带动其他学生。

二、大学生入伍德育价值分析

(一)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

首先,大学生通过入伍教育之后,其服务意识的增强是很明显的表现。在现代物质社会中,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大学生中不乏个人主义者,而经过部队训练之后,大学生更能将自身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让其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够让其树立服务意识,使得德育教育得到落实。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公民的公民意识得到增强,其才会更主动的参与到国家建设之中,通过不同岗位来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经过入伍锻炼之后,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自身身份的转变,从一个普通公民转变为保卫国家的人民战士,从而建立起自身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增强自控能力,通过入伍锻炼,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控制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一般都是学校、教师对其进行约束,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有限,并且由于大学的管理模式与中小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很多学生都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而经过军队锻炼,在严明的军纪来管理之下,大学生就能够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自控能力,并且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陈洁,姚福生,刘素贞.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基于上海高校962名学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3:76-80.

[2]周全胜,卢孔亿.大学生参军的德育功能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01:85-89.

[3]乔翔,任军.论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军魂意识的培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01:31-34.

作者简介:

周琼华(1978—),女,江西永新,大学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贫困资助。

作者:周琼华

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篇2:

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美国经验和启示

[摘要]美国和中国都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中美国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资源的挖掘等方面极为成功,为我们积累了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改变教育模式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资源。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素质教育 经验 启示

[作者简介]李光胜(1978- ),男,安徽肥西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四川 泸州 646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困境和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C710037)

在人类发展史中,每个民族、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旗帜。美国在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为世人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一、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美国经验

(一)结合时代特征,大胆创新教育方式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方面,美国传统的方法是价值灌输、价值澄清、道德推理和价值分析四种,这些方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容易向学生传递价值观的基本知识,容易使学生理性判断能力得到发展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张扬。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法的缺点也暴露无遗,但美国不固守陈规,而是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能力不断创新。当前,美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除了继承和发扬上述方法的优点之外,还运用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自主意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性自我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单向灌输的缺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

(二)加强渗透教育,培养核心价值理念

美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重视包括环境、教师人格、大众文化等元素在内的非常广泛的渗透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的教育性因素中,从而引导教育对象自主感知教育内容、自主选择教育信息、自主内化教育内涵。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长时期受到熏陶和影响,自然会提高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三)推进全民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确立为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教育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当前,美国的道德教育重心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这对我国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核心价值体系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和机会,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终身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使这种教育体系成为每一位大学生一生中持续学习、灵活学习的保障。

(四)重视道德教育,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但在内容和方法上又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美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内容上,美国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道德课教材之中,同时利用并开发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美国要学生掌握专业课如何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学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把专业课中需要渗透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给任课教师,让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明白所授的科目中含有什么伦理问题与价值观,自己如何把这些问题与价值观念更形象地传授给学生。方法上,美国注重双向互动,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由单纯灌输转变为多向渗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二、美国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一)贯彻以人为本,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1.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学生生活困难。我国的高校中贫困大学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或其他工作,有些家长则会借贷或用其他方法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这时,政府、学校及各部门如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帮助,通过完善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信息、及时发放困难补助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让他们从内心真正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2.强化就业指导,解决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读大学的积极性并影响到后来的学生,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此,政府和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提供的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同时要给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其次,学校要根据社会变化情况,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专业,科学设定职业规划,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得以解决了,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关注心理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困难。当前的大学生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巨大的就业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薄弱的人际交往和活跃的思想价值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心理问题,老师和学校绝对不能置若罔闻。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针对那些经济负担重的同学,学校应该多提供助学金或勤工助学的机会;针对人际交往有问题的同学,教师要多给他们在集体场合表现的机会;针对思想价值观念比较活跃的同学,教师要教给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

4.坚持从小抓起,解决习惯养成困难。上述困难的解决在短时期之内会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之后可能又会回到原点。我们作为教育者务必要清楚,一个人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是习惯的养成问题。对此,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但却强调从小抓起,让他们在思想中对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启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小抓起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要想实现此目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而家庭是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起始地,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要求家长不仅能为子女讲清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学校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不具备的有利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的特有功能,重塑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引导投入实践,感受社会教化,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1.参加主题活动,关注校园实践。美国与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教育,而是更重视学生在校园内的各种实践教育,这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校组织的学生社团活动、汇报演出、专题讲座和演讲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毫无痕迹地接受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格,外化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标准,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2.利用各种纪念,加强爱国教育。无论哪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主旋律,重点都是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美国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而且我国有着更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更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尤其是重大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不断解决他们的困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以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3.投入社会实践,感受社会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除了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之外,重点在社会实践,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大学生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让他们自觉认同和接受,需要我们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强调从身边做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农村。大学生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保等各类实践活动,能真正从中感悟到真情、领会到真谛,使思想得到提升,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在内心认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以此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重视文化建设,挖掘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环境认同

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短时的课堂理论、小范围的校内实践以及涉及某些领域的社会实践在时效上远远不够。

1.加强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研究,让抽象、深奥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人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言传身教者。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资源作用。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努力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涵,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环境和管理等教育性因素中,让大学生自主感知教育内容、自主选择教育信息、自主内化教育内涵。

3.规范网络管理,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较多,对家庭和学校给他们的很多信息都已经不感兴趣甚至半信半疑,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干涉或严禁,这样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相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因势利导,加强对网络的科学管理,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等载体把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肖浩.世界各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基于德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8(9).

[2]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翁湘洁.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经验及启示[J].工会论坛,2010(5).

[5]肖浩.世界各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基于德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 2008(9).

作者:李光胜

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篇3:

供给侧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的价值与路径

[摘要]当前,高职资助育人需要强有力的育人队伍、明确的价值引领、有感染力的交互模式和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能够奠定资助育人的文化根基,丰富资助育人的教育内容,拓展资助育人的教育形式,形成资助育人的工作合力。为此,應通过强化供给主体工作认同、丰富供给内容、灵活供给方式、夯实供给保障等,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地方红色文化;资助育人

[作者简介]夏晓青(1985- ),女,北京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微’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0SJB1027)、2019年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习近平传承红色基因思想的解读”(项目编号:YZZDDJ2019101)和2018年度扬州市职业大学科研青年项目“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RW23)的研究成果。

通过扶贫、扶志、扶智,让顺利完成高职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技术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是高职资助育人的主要目标。地方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其融入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契合“扶贫先扶智、扶智办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实现扶贫、扶志、扶智三者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文章从供给侧视域出发,通过系统分析高职资助育人环境,试图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的新理路,以更好地推进高职资助育人实践。

一、供给侧视域下高职资助育人的环境分析

资助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者既是供给主体,也是供给内容的提供者、供给方式和供给保障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利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精准资助的育人环境,可以更好地引导需求、服务需求,确保资助育人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1.供给主体:资助育人需要强有力的育人队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越来越大,资助育人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贫困而辍学”的目标,高校资助工作始终以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为首要目的。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也倾向于经济帮扶,而忽视了资助的发展性功能,有的教师甚至将资助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发钱”而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脱离其原来农村的血缘社群、地缘社群后,由于贫困代际传递文化因素的预制性、抗逆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①,无法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社会问题,内心中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抑郁、攀比、迷茫等情绪,有的甚至产生抑郁症、强迫症等。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工作,涵盖了价值引领、思想引导、情感共鸣、品格塑造等各方面。“‘谁来扶’既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主体,又是精准考核的对象”②,由此可见精准扶贫的供给主体在目标实现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落实者是辅导员、班主任。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班主任占比较小。大部分辅导员、班主任不仅缺乏专业学科背景,日常工作中更是身兼数职。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框架结构中,他们难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系统、有效的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专业教师又往往认为只要完成授课任务即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由此可见,在精准资助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高校资助育人队伍存在着育人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性、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合力等问题。

2.供给内容:资助育人需要明确的价值引领。当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会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育人工作”考核也是对二级学院资助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每年国家助学金评议时,为了拿到助学金或为了提高助学金等级而虚报家庭经济情况、互相“比穷”,拿到助学金后的各种“攀比式”消费、恶意拖欠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种“怪象”也从侧面反映了资助工作的发展性功能尚未得到全面发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仍停留在这种简单的逻辑推理中:因为你拿到了国家、社会给予的资助,所以你要好好学习、感恩国家、感谢社会;因为你是受助学生,所以你要接受感恩教育,常怀感恩之心。这种过于简单、直接的育人理念导致很多教育停留在表层,很多育人工作存在“走过场”的情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这种“捆绑式”强制教育产生逆反、抵触心理,认为“我家穷,我就该拿助学金”“凭什么只有拿助学金的学生必须要参加各类感恩、励志教育”。缺乏明确价值引领的资助育人教育,使得资助工作者缺乏开展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无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后珍惜拿到的每一分钱、感恩得到的每一次机会,不利于他们自强、自信、感恩、诚信品格的塑造。

3.供给方式:资助育人需要有感染力的交互模式。当前,高校开展了各类以资助育人工作为主题的教育工作,如各类政策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手绘大赛、帮扶案例征集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诚信和感恩意识,唤醒更多人关注资助育人工作。但大多数资助育人活动是按照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自上而下地单向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是被动要求参与。在互联网浸泡中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资助育人仍停留在单向、被动式、灌输式的教育形式阶段,无法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对全体大学生产生吸引力。资助育人工作无法成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情感传递的纽带,就难以实现价值共鸣,达不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供给保障:资助育人需要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资助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但部分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仅停留在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有的学院相关管理者甚至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这造成了职业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经济方面的解困,相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③在实际开展资助工作阶段,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过于追求资助程序上公平、公开、透明,重视形式化审核,对资助育人理念的输入和德育实效的输出重视不够。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的学校也存在资助育人、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各自为政的情况,彼此间缺乏良性互动。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缺乏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彼此合力的育人理念是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顾此失彼状况的重要原因。学校各项事务繁杂琐碎,很容易造成“各扫门前雪”的现象。有时代感、方向性、统一明确的育人理念可以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多方“共赢”,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的价值分析

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精神等都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引入资助育人工作,不但有助于红色文化的发扬传承,更能为资助育人提供新思路,注入新血液,激活新动力,实现新成效。

1.奠定资助育人的文化根基。地方红色文化为资助育人“铸魂”。资助育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没有价值引领的资助育人工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地方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先进性和地域性,它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方向,展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④。地方红色文化不仅能为资助育人提供代表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也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增强科学、理性判断的能力,明确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抵御错误理论和社会思潮的诱惑,在面对世界范围内价值观交融交锋的新态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多元、复杂、多变的新特点,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学会如何兼顾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个人进步的协调有序。

2.丰富资助育人的教育内容。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鲜活的案例资源,可以使模式化、程式化的资助育人教育变得立体、饱满。地方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坚定信念、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培養学生积极向上、奋斗拼搏的乐观精神;“为民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知恩感恩、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以“艰苦奋斗”精神为例,一方面,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要用生动的案例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不能丢,要避免奢侈浪费、肆意挥霍,培养勤俭节约、朴素自律的生活习惯。

3.拓展资助育人的教育形式。地方红色文化毗邻高校,一般包括烈士故居、革命历史事件遗存、活动场所、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烈士墓葬地等各类形式多样的红色历史遗存。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全市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遗迹以及依托红色历史遗存建设的纪念设施,共计145处。在信息化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乐于接受体验性、感性化、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创新资助育人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手段和途径。让学生从单纯在教室参加讲座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了解烈士事迹、走进烈士故居、在故居中谈感受谈成长;让学生从简单地写写征文、画画手绘画,到组织他们排演反映地方红色历史的话剧,开展毅行活动感受长征精神,参加红色宣讲队讲解烈士事迹、弘扬烈士精神等。通过这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育方式,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感受红色文化,体悟红色精神,激发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

4.形成资助育人的工作合力。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带动周边地区建设,加快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调动各方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关注度,形成育人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价值导向明确、内容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可以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其中,有助于扩大育人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可以让青年学子更多地了解当地社会发展历程,体会当地的人文精神,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在毕业之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资助育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的路径

明确精准资助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地方红色文化在精准资助中的育人价值意蕴,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精准资助的根本任务。从供给侧改革思维出发,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精准资助,发挥育人价值,进一步优化供给主体认同、丰富供给内容、灵活供给方式、夯实供给保障。

1.深化认知、提高本领,强化供给主体工作认同。资助育人的师资队伍作为供给关系中的供给主体,是保障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精准资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首先,要深化认知。认知是提高能力的内生动力,是开展行动的思想前提。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认知取决于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首先来自他们对地方红色文化内涵、价值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要引导资助育人工作者主动学习地方红色文化,提高理论水平,认知红色文化的精神本质和教育意义。其次,要提高能力。能力是认知的深化,是行动的必要准备。人们认识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有能力用行动实现。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可以帮助人们将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作为资助育人工作者,要在认真分析当代青年学子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高业务能力,思考如何能将生动、真实、丰富、有内涵的地方红色文化转化为“教育产品”提供给大学生,让他们能接受、愿接受、易接受、想接受。最后,要致力践行。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精准资助的践行,就是供给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用地方红色文化来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过程。从供给主体角度出发,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从认知到行动、思考总结再行动,由内而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2.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丰富供给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⑤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既可以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量宝库”。一方面,要以情动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通过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增强教育的代入感和亲和力,加深资助对象的内心认同感;通过追叙一段段鲜活的红色历史,教育广大青年学子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帮助青年学子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纠正自身错误的认识,学会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提高资助育人供给端的质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成员中形成广泛的文化共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使中华民族在未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要整合目前资助育人的教育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打造具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精品资助育人项目,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通过项目驱动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学习红色人物成长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红色文化宣讲团,将感恩情怀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用实际行动向革命烈士致敬,提高资助育人实效性。

3.创新途径、互动体验,倡导灵活多样的供给方式。发挥实践育人、环境熏陶、仪式化传承和互动体验的优势,丰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的方式,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情景交融,将红色基因渗透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通过唱红歌、看红色电影、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故居、參加听馆长讲红色故事、组织“如何追随烈士脚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大讨论等活动,用“读、看、听、论”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开展烈士故居中的党课、排演红色话剧等活动,以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打造传承地方红色文化的“实境课堂”,用特定空间和场景营造红色文化传承的仪式感和现场感,让参与者在受到强烈内心震撼的同时感悟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怀和人格魅力,用红色力量培养青年学子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拼搏、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将远大理想和现实追求有机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合理设计、开拓资源,夯实供给保障。高校要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要进行整体策划与设计。在认真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状况后,结合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基础,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监督调整制度,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的“科学供给”提供有效保障。其次,要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多方协同育人的优势。高校在人、财、物上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当地革命纪念馆、烈士故居、博物馆等合作共建关系,建立各类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展志愿服务、成为地方红色文化宣讲员以及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最后,要营造全员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的校园氛围。要充分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是精准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全体教师协同努力,有针对性地用地方红色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注释]

①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8.

②张赛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36.

③秦光银.精准扶贫视角下职业院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9):87.

④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文员会海外委员会和中方企业家委员[N].人民日报,2017-10-31(1).

⑤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2).

作者:夏晓青

上一篇:关于地基处理的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