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原因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贫困原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论文 篇1:

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从经济结构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同时人口中各项结构的组成也相应有所变动,经济的转型让中国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更加的复杂,面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只有将相关战略应用与其中,改善扶贫攻坚的措施,让贫困地区与区域发展能够实现融合,全方位的实现区域性发展和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才能够让社会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此时的中国,如何将贫困彻底摆脱才是实现小康社會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中国农村 贫困 改善措施

目前中国仍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

一、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

(一)区域性整体贫困尚未根本改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区域性集中分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战略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但区域性整体贫困尚未根本改变。目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680个贫困县,其中440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贫困县中仍有6.9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33万个,占39.6%。“建档立卡”户中有652万户饮水困难、580万户饮用水不安全。

(二)农村贫困老龄化问题突出

农村贫困老龄化是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当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25亿,占总人口的15.5%,且农村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城市。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巧遇“未富先老”、养老资产不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新常态下的农民工返乡还滋生了“未老先养”的问题,致使农村贫困陷入老年贫困或“银发贫困”。按世界银行每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估算,全国农村贫困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400万,燕山-太行山片区的老年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76.2%。

(三)贫困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

1978年以前,我国存在的贫困人口中所分布的地区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全国范围中存在着2.5亿的贫困人口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但是如今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口结构也有所不同,很多农村中的贫困人口的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他们所分布的地区来看,这些贫困人口不断向着边远地区以及中西部位置进行转移,而地形上也即是向着高山区上有所发展和集中,从分布上来看,向着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有所发展,但是从这些分布的区域上来看,都是处于一些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落后,这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带去了更多的影响。

二、解决措施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消除农村贫困的关键环节

对我国的农村事业进行发展和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问题具备非常长远的历史和现在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让中国农村的发展是非常滞后的,而现在民生的整体水平与贫困地区的状况相互作为原因进行,因此想要对农村中出现的贫困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对农村中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加快建设,完善农村中的各项保障制度。首先农村中要具备最低生活保障,将对贫困年农民的补助进行增加,保证他们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其次对保障的范围要一定程度上扩大,将符合贫困情况的人员都放入到社会保障系统中,通过针对性的制度建设将其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对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进行改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治疗渠道。

(二)提高農村地区教育培训的力度

中国当前独有人口结构的转型发展中,也伴随性的发生了其他的转变,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多地区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发生了短缺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些劳动力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人力进行全面的转型和加强,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农村中,很多人员接受教育的程度都相对比较低,因此想要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性工作是无法进行的,而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城市工作中对于农民工所能够提供的岗位也有限,因此针对这种问题,要从农村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来进行提升,让人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能够满足工程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人口资本形成的贫困问题,有效遏制代际贫困的传递。

(三)健全精准扶贫的分级管控体系

从宏观上来说,将贫困地区进行精准化的扶贫工作与规划,同时将一些配套设施和工作进行基础的选择,将交通、水利以及能源等问题进行首要解决,通过分类规划,分区诊断的方式,对区域中的发展规划情况相互结合,保证贫困地区能够实现互动和联动,立足当下发展实际,阶段性的推进管理制度,将新型城镇化与贫困山区协调发展和应用,实行整村推进、靶向治疗;贫困村镇层面,着力围绕“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对贫困对象进行分组归类,摸清扶贫对象、致贫原因、脱贫路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贫困程度施策,真正做到精准发力,实施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脱贫。

(四)改变生产方式,发展高效农业

想要改善我国农民中的贫困问题,对农民能够从事的职业进行扩展,对当地的产业进行扶持,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一项重要建设性意义的工作内容。农村中要想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实现特色化的农业制度,让生产过程进行集约发展,拓展收入的来源,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中要积极发展区特色性,从而更好的吸引其他人员的投资和支持。现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各个生产过程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让其生态性以及经济性充分体现,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五)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要积极的进行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要加强建设力度,对于一些配套设置不齐全以及设备老化的问题进行改善,切实的加强水利工程的修复和建设,提升人们对于用水的效率,一些贫困地区缺水问题也要重点关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水利水坝以及水窖等工程设施,切实解决人们的用水缺乏问题。

总之,在对我国的农村地区贫困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不能够只是对表面问题进行关注,还需要更加深入进行的探讨和分析,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洪玲,刘慧颖.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4-87.

[2]王亚玲.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01:88-91.

[3]韩春.中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反贫困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03:165-167.

作者:张洪武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论文 篇2: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分析

摘 要: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

关键词: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表现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 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 67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 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 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 273元,年均实际递增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1]。然而,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在西南部和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地区。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群体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11年)》要求:“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被剥削或丧失机会,包括疾病、低收入、人力资本不足、社会歧视、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市场竞争力差等 [2]。冈纳·缪尔达(Gunnar.Myrdal)则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习俗等层面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其结论为收入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低收入则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现状和党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看,中国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致贫原因:

(一)农村贫困群体自身原因

一是农村老弱病残身体原因。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老年人身上,由于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及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一旦患病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亟需社会保障制度的资助,然而,现阶段薄弱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保障老人的生活。另外,中国残疾人口约为8 296万,占总人口的6%,农村残疾人则占中国残疾人总人口75%的比例 [4]。残疾人肢体功能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技能的缺乏,进而失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总之,农村孤、残、老、幼等无法自立人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有限的农村经济资源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是农村贫困群体的家庭状况。农村贫困家庭收入单一,大部分收入是传统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少,收入低。家庭成员多,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老人由于身体素质差,经常犯病,高额的医药费加重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多子女抚养负担重,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或失学严重,导致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农业购买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等耕种成本、子女教育、医疗支出负担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三是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受教育少、思想素质低,小农意识浓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非农就业。现阶段,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的技能 [5]。为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会懂技术、会经营管理、有文化的现代新型农民。

(二)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

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劳动分工是影响农民阶层归属的重要因素。因为每个农民劳动分工的不同,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进而影响其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比如,一个农业劳动者可以进城务工,从事建筑施工,市政维护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成为进城农民工。在学习了一些技术或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也可以进入工业制造业企业工作,成为有一定技术的工业型农民工;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经验积累和资金积累后,他可以回乡创办一个工业制造业型或其他类型的企业,自己成为农村企业管理者,发展壮大后,成为农民企业家。

现阶段,贫困地区的农民除了掌握种田、养殖技术以外,缺乏其他生产和经营技能。由于社会和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劳动成本的升高,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从事非农工作,外出务工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另外,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自身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提高,只能从事传统农业,获取的收入低,导致贫困。

(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从贫困角度来看,薄弱的基础设施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难题,成为地区发展的桎梏。如交通设施的落后导致与外界联系的困难,生产物资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限制了市场范围的扩展。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由于地处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交通信息闭塞;通讯设施不足导致信息瓶颈”,难以获得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的市场交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日常管理不善,导致沟渠淤塞,杂草丛生,不利于农田耕作和灌溉,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

(四)资金性贫困

从生产投资方面看,贫困群体是一种资金性贫困,受制于“启动资金瓶颈”。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生产风险大;农产品量大值低,市场销售风险大,利润率低。现阶段,虽然农业税取消后,政府对农民种粮、购买农机等实行直接补贴,但政府补贴金额不高,加上农资成本上升对农民生活改善非常有限。实际上,贫困群体就是陷入了投资资金匮乏与财富难以积累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脱贫。另外,贫困农民由于缺乏实物抵押担保难以取得银行和商业贷款,出现贫困农民融资困难。为此,国家需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来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业、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社会资本缺乏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资本基础薄弱。一是文化规范方面的落后。贫困农村形成的贫困文化是其贫困程度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许多地区贫困农村,人们小农思想严重、听天由命的宿命观念、落后的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等加剧了贫困的状况。二是网络关系方面社会资本的缺乏。贫困地区人们社会角色单一、社会相对封闭、社会互动少、难形成宽广和复杂的社会网络。由于社会关系网的欠缺而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所以人们从网络关系中获取的资源有限和收益少[6]。三是贫困地区群体依靠血缘、亲缘、地缘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相对小,社会成员由于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需要建立起以信任、互惠、合作为内在行为的社会关系。

(六)党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中国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要求人们在教育、医疗健康、住房、饮用水等一系列生活质量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

现阶段,公共政策实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需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药价贵、就医报销少、医院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其二,需要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现行农村低保金,扩大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政策。另外,贫困地区需要不断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其三,需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低保、养老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30/9597704_0.shtml.

[2] 郭佩霞.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79-82.

[3] 黄文平.贫困问题的经济学[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4] 汤夺先,张甜甜,王增武.农村残疾人发展困境论析[J].残疾人研究,2012,(3).

[5] 姜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基于辽宁省建昌县的调查[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6.

[6] 刘凤鸣.中国农村社会资本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5.

作者:李艳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论文 篇3:

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研究

摘 要:在以往的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得不到呵护,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的关键策略在于:加快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农村贫困农民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建立有效的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体育人才优势;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权益

Key words:poor farmers in rural areas; sports public service;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八届五中全会更加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期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并强调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2],从8个方面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核心问题的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點。特别是在全面落实“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权益的实现是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但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农民是被体育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农民的体育贫困就是因为农民体育素质低、没有体育文化、体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条件差,等等。因此,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关键时期,逐渐培养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仅对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且为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创立新的战略突破口,为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和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已成为政府、社会和体育社会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分析

1.1 享受体育公共服务权

我国从1982年宪法第一章总纲第21条第2款规定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到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再到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新政策,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定赋予农村贫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3]。这些法律法规所展现的是一个从总体上逐步明确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活动的话语权,进而到专门立法对其全面实施和保护的发展历程。政府兴办的体育图书馆、体育文化馆站、体育博物馆、体育文化纪念馆、体育场馆和世界遗产地的体育旅游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农村贫困农民可以享受其提供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其服务。这些体育公共场所不仅肩负着保护人类遗产、普及社会教育的责任,而且也是广大农村贫困农民及时准确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窗口,是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广大农村贫困农民体育道德、体育素质和终身体育教育水平的第二教育课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农村贫困农民享受这些体育公共服务权益必须得到实现,才能让广大农村贫困农民在体育健身活动中获得乐趣,增强体质,真真切切体会到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对他们的关爱,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才能长足发展。

1.2 享受体育科技进步权

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必将带来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变迁,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和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往往是以广大农村贫困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享用到现代体育科技含量和需求的满意程度为参照。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电子信息、体育文化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利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也促使贫困农村体育产品向高档次、品牌化方向的发展,而且给农民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更使农村贫困农民能够轻松接触到世界体育文化遗产、各国体育文化经典、各门类体育图书期刊,为人类创造终身体育教育的机会,而且能够迅速让农村贫困农民获得和使用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促进贫困农村地区体育科技进步的发展,不仅对贫困农村地区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促进贫困农村地区享受农民享受体育科技进步权产生重要的影响。

1.3 参与体育生活权

随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完成的加快,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体育文化市场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体育公共服务,给贫困农民参加体育生活、欣赏体育赛事以及受益于体育活动健身权利的获得。如贫困农民参与的各种保健社团、机构的各种体育文化、体育运动竞赛、竞技体育赛事和表演、广场舞的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各种学会、协会、研究机构的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和学术的研究、交流和讨论活动等。这种参与应完全遵照贫困农民本身的意愿,符合自身的体育审美需求和抒发自身体育活动参与感情的发挥,是一种自由的人性化、和谐化和融合化的选择,对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农村贫困农民参与体育生活权服务全新的内容。

1.4 接受体育教育和培训权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农村贫困农民有目的地更新自身体育文化知识的结构,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以适应新型农业化科技更新换代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贫困农民体育文化素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利用节假期的闲暇时间把农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与接受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技能和体育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的良好做法和国家的扶持政策,不仅自身受益匪浅,而且也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贫困农民接受体育教育和培训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 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有效途径

2.1 加快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加快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是为贫困农民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实现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先决条件[4]。其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区县乡镇政府基本建设资金计划和财政预算,这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政策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基本保证。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布局合理,体现公平化、人性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逐步优化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在充分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尊重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拓宽有效满足农村贫困农民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环境,在逐步繁荣贫困农村体育生态环境、美化贫困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和加强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安全保障、活動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贫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创新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管理体制、服务机制和多元化供给机制。如在制定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既要考虑到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空间布局,也要兼顾原有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网络结构。比如青岛市提出的农村公共体育活动中心的空间布局,以构建15 min健身圈为原则,分别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对建立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和组织体育活动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农为本”发展的理念[5]。

2.2 提供多元化农村贫困农民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目前我国乡村人口为61 86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2.53%,其中在61 866万人口中仍有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6]。“十三五”期间打赢脱贫攻坚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然而,从课题组对农村贫困农民调查的结果发现,无论是闲暇活动内容中的体育健身活动还是体育健身活动频次,都集中反映出体育健身活动是农村贫困农民的薄弱环节。通过运用SPSS 20软件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在1 063名农村贫困农民中,在春节和其他空闲时间农民的休闲时间主要是串门、聊天、搓麻将和上网等,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严重不足。这不仅难以完成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更难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体育服务农村贫困农民健康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图1)。因此,加快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要保证农村贫苦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必须提供多元化的农村贫困农民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在坚持以不断满足农村贫困农民的体育活动需求为出发点和基于贫困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权利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需求的基础上,把农村贫困农民应该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权益法定下来。但目前看,要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任重道远,所以,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以及《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提供多元化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如在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实现 “十三五”期间100%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建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向社会开放,并对农村中小学校开放体育文化设施予以费用补贴,制定社会各界对提供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事业的扶持政策,为社会各界提供多元化的农村贫困农民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和质量服务,通过打赢脱贫攻坚进程中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战略,实施体育健身器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分类扶持贫困家庭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运行创新机制,探索对农村贫困农民体育锻炼人口实施新的体育健身工程扶持政策和创新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的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农村贫困农民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中体育服务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2.3 建立有效的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建立有效的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服务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让农村贫困农民享有充分的体育公共服务权利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符合新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利的实现,并通过积极创造生态体育公共服务的条件,提供优质、公平的农村贫困农民需求的体育公共产品和环境服务。这就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其所辖范围内,建立面向广大农村贫困农民的弱势群体,以政府提供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为主导方式,以政府购买面向贫困农村的体育服务产品的优惠政策,以加快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整个贫困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维护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但权利与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常态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农村贫困农民参与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的起点,农村贫困农民只有通过切实参加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才是真正实现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我国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很不健全,社会化系统运行不畅通,困难和制约因素多,实现路径难以突破,受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制约,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直没有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模式的瓶颈,未能很好地解决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性质和建立有效的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制度,保证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真正维护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距离较大,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2.4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体育人才优势,服务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或省地共管、主要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的高等院校,通过真正融入社会并为区域发展服务实现自身的使命与价值[7]。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55.3%),是实现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8]。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全民健身上升国家战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体育人才优势,服务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制度条件。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拥有大批接受高等体育教育的教师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具有科学的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术、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充分调动我国地方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师、学生、离退体育教师参加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各项工作,是开展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实现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利保证。地方高校体育人才有能力组织和策划大中小型的体育活动,能为贫困农村体育活动提供健全的服务。同时贫困农村体育建设也能为地方高校师生提供体育教育实践的平台,二者互动配合,才能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人才资源的功能。另外, 贫困农村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即能带动贫困农民在节假日、寒暑假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使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在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得以发展。贫困农村体育是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落后的贫困行政村和自然村。影响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既有政策因素,又有意识偏差,应发挥“大学村官”在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依托地方高校对“大学村官”进行体育教育培训,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在“十三五”时期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目标的实现,彻底解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实现农村贫困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中体育人力资源短缺的新举措。

2.5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运行机制,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脱贫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在脱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脱贫开发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确保政府公共财政脱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坚决打赢攻坚战,实施全民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战略举措。资金是保障贫困农村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没有资金的扶持要开展贫困农村体育文化场地设施的建设是十分困难的。自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概念以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但由于对贫困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内涵上的不同理解和本地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具体实际,在城市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各级政府将公共财政投入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较多,对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较少,即使是处于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虽然近5年投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过8亿,但经费投入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仍然不能满足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需求。根据任保国等人对山东省菏泽市的162个乡、镇 (办事处)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费调查表明:2014年在162个乡镇贫困农村体育活动经费年平均为2 876.47元,人均只有1.52元,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9]。根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体育场地169.5万个,面积19.9亿m2。按照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 m2,农村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3 130.6万m2,农村人均新增场地面积0.7 m2,但以全国农村人口计算,农村人均场地面积仅增近0.2 m2。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为0.8 m2、0.6 m2和0.6 m2,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普遍匮乏[10]。如江西省新余市城市居民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21 m2,而农村贫困乡镇只有0.29 m2,而且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乡镇机关和农村中小学校的非标准体育场地[9]。目前我国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和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匮乏[11],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获得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因此,要想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首先要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逐步改善贫困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实现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可持續发展。但是在受长期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了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供给能力严重滞后,成为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制约因素。随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贫困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浩大,投资规模与日俱增[12]。但在贫困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使用的过程中,面临着体育场地设施的老化及破坏等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正常运行,以促进贫困农村体育建设活动的广泛开展,保证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但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困扰我国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发展的问题不仅表现在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上,还表现在已建成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的严重不足。因此,为了确保贫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落实,课题组提出了建立多元化贫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运行机制(图2)。

3 结语

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战略目标的进程中,要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不仅是满足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加快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的创新概念。因此,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权益实现,不仅是实现人权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最初人们对农村贫困农民权利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發展的权利上,随着世人对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有所认识,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去我国各级政府较多地是重视城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问题,对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关注较少、投入不足。对加快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而言,应该是人人享有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具有一元特征,也就是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标准不应有大的差别。但现实中,城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这种差异具有阶段性特征,要消除这种非均衡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在加快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必须要保障广大农村贫困农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权益。特别是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保障农村贫困农民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实现更应受到世人的关注,建设相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有关科研人员研究西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农村贫困农民享有的体育公共服务权益的问题,把农村贫困农民应该享有的体育权益和体育公共服务法定下来,实现建设体育强国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发展目标,赋予体育服务新农村、新农民和新发展的体育健身理念的历史使命,促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EB/OL]. http://news.sina.com.cn//2015-11-29.

[2]中国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www.taihainet.com,2015-12-08.

[3]顾民杰.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3(11):81-84

[4]范传芳,王颖,葛庆焕.制约山东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7-11.

[5]任保国,平永忠,任玉勇.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R].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2013.

[6]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N].人民日报,2015-01-29.

[7]教育部.地方本科院校名单[EB/OL].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2015-03-15.

[8]姚健,任保国.“两个战略”机遇期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区域转型升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49(9):32-35.

[9]任保国,杜春龙,王辉,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调查与目标评价体系研究[R].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

[10]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发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6.

[11]吴真文,王岐富,吴琛,李琛,等.城镇化进程中体育权利的保障路径——以失地农民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14-18.

[12]刘玉.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1-6.

作者:李然 任保国

上一篇:西周时期商业管理论文下一篇:钻井工程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