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德育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基于“内发说”的教育理论,审视当下小学生自主发展现状,明晰自主发展的内涵是指建立在学生内在兴趣以及对外在价值认可与赞同基础上的知识增进、能力提升与情感养育的过程。自主发展对于当下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宏大主题的微观探索、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探究、教师专业的深度探索以及未来公民的素养奠基四个方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自主德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自主德育分析论文 篇1:

对职业院校学生自主评价的几点认识

摘要:学生自主评价能力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职业院校学生自主评价中,要遵循主体性、民主性、发展性以及个性化的原则,实施自主管理,搭建自主评价平台,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自主评价;德育新理念;德育测评

作者简介:余洪翔(1971-),男,四川省泸州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学生自主评价的涵义

学生的自主评价首先是建立在主体性理念之上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选择性特征要求德育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适应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二是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特征,体现在学生个体以其特有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量维持整个学习活动。学生的创造性特征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新课程《纲要》也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自主评价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自主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以及他人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学生自主评价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以及他人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柯克(Cook·W·W)认为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最差的评价是外界人员的评价。[1]自主评价体现了德育评估不仅仅是检验德育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需要。[1]

二、职业院校学生亟需自主评价

(一)基于传统考评缺陷的需求

职业院校传统的考评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目的上,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上,偏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主体方面,学生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同时,考评者所写的品德评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语主要面向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二是在评语结构中,偏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描述;三是评语一般化,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学生的评语之间差别甚小;四是评语用语贫乏,流于俗套,不足以打动学生。[2]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考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违背了当前教育评价发展、学生发展的要求。评价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人和人的发展,体现尊重与关怀,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推进德育考评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教育的趋势,而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满足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在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建设符合人们终生学习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特系。而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对现在职业教育的弊端进行改革,学生评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三)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需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大学统招学生而言,在思想、心理和知识能力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学生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考评达到激励的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的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渴望成功,渴望通过自身的发愤图强来弥补不足;另一方面,遇到挫折时,又容易气馁。同时,在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又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在心理方面,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意志薄弱,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在知识能力方面,主流是积极的,勤学好问,但是由于自身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创新性,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以上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表明,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学生考评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评价,能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充分地发挥品德测评的导向功能。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能充分地意识到自身行为和思想的问题,通过比较以及效仿其他学生的行为,促使自身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学生自主评价依据的一些标准是合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标准。运用这些标准进行自主测评,对于合乎社会规范和个人发展的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这就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考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有益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受益。学生自主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人的评价以及外部社会的评价最终要与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最终也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同时,有效的学生自主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进而主动地为自己规划自我成长的历程。学生自主评价能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参与到评价当中,从而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

三、自主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以上对职业院校发展及学生具体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院校亟需通过学生自主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成才,从而促进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自主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自主评价,要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评价中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学生是评价中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2.民主性原则。激发学生自主评价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育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如果我们想要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观点和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个性化原则。学生自主评价应强调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现代评价观强调要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即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和张扬。

4.发展性原则。考评要和教育相结合,自主评价的关注重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应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一)自主评价的方法

1.实施自主管理,搭建自主评价平台。首先,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设计。评价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规定了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品德教育、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应当达到的目标;规定了学习结果的质量—即“要求、优良和完成的程度和水平”,并为判断学习结果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工具。学生能清楚地知晓评价标准—即自己经过学习之后应当能做什么和能知道什么,这是他们获得自我判断、主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学生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标准自身应当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因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标准设计中的作用,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了解要考评哪些方面的内容。

其次,建立学生成长日志。根据学校的品德手册,让学生根据自己是否做到或做得如何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一周的行为做出测评,并且客观地给自己打分,强化自我反思意识,以此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改进,不断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3]。

最后,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成长记录袋”。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成长记录袋”,能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自己愿意保留的作业;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作业评语、学期评语、获奖证书等等;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观察评语;平时小测验;学生自我小结;问卷调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录音、录像材料等等……

2.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彰显主体个性。第一,采用自我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或以往的成绩,把故我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同时,又将外在的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自我判断,获得自我评价的结果。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参照、自我反思是最直接的自我评价途径,在学习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实施这一机制,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各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识别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德育考评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伴评价不仅增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了积极的行为态度,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同伴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鼓励或提出建议。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规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对自己形成比较客观、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成熟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且全面的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3]。

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评价新理念,确立学生自主评价的价值观,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努力做新型评价的引路人。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评价榜样,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意识以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习惯,教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方法,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自主评价融合到课堂内外的每一时刻。对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如:“你说得不错,能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了。”“你说得很合理,你的方法确实没他的简便,但老师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找到简便地方法的。”等等。这样的评价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及时进行,因为学生的注意容易分散,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印象也远不如当时评价的深刻。而且能把学生在评价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

总之,在职业院校学生评价中,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对于学生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学生评价要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自主评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主体性教育价值的回归。但是,在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要正确处理好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胡卫.学生品德测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8.

[2]孙丹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考评[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42.

[3]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1.

责任编辑 谢荣国

作者:余洪翔

学生自主德育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小学生自主发展的思考与课程实践

【摘 要】基于“内发说”的教育理论,审视当下小学生自主发展现状,明晰自主发展的内涵是指建立在学生内在兴趣以及对外在价值认可与赞同基础上的知识增进、能力提升与情感养育的过程。自主发展对于当下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宏大主题的微观探索、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探究、教师专业的深度探索以及未来公民的素养奠基四个方面。基于小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实践包括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环境、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架构、构建自主发展的实施策略三个层面。

【关键词】内发说;外铄说;自主发展

【作者简介】赵庆林,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225000)教科室副主任。

杜威认为:“教育理论史的特征表现在教育的‘内发说’和‘外铄说’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教育是以自然禀赋为基础,后者认为教育是一种通过外在环境的强制而获得习惯以克服自然禀赋的过程。”在今天的教育现场中,对立的两种观点分别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进行外部控制;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通过激励和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内在价值。在可见的将来,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之间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和实践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样一个角度,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希望对当下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澄清。

一、自主发展的内涵与当下价值

(一)自主发展的内涵

所谓“自主”,按照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的《教育哲学指南》一书中的解释,“自主”从字面上理解是自我管理,暗含自我调节的意思。“自主”不仅指那些独立的选择,也指那些虽然源于外部力量但本人同样赞同和认可的行为。与自主相对的是控制或者是他治,是指通过外部力量管理自我。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的概念,可以从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纬度去界定发展的方向、过程以及质量。因而,所谓“自主发展”就是指建立在学生内在兴趣以及对外在价值认可与赞同基础上的知识增进、能力提升与情感养育的过程。

(二)自主发展的当下价值

1.宏大主题的微观探索。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已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命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核心素养中的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从中不难看出,自主发展是对核心素养这一宏大主题的微观探索。

2.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探究。

对学习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当下我们正在进行从“教”转向“学”的研究与探索。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受内在动机激励的学习可能是最丰富的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持之以恒、有整合性的深度以及有利于迁移。自主发展把学习建立在主体之上,深刻关照学习者的内在兴趣,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并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价值认同,这是当下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进入深度变革的重要端口。

3.教师专业的深度探索。

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人际关系,它的定位往往透露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从“自主发展”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发展不等于独立或者完全的自我指导。事实上,没有任何外部影响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那么,这就带来了我们如何给学生施加影响而不妨碍他们自主性体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涉及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视角,也必然会将教师专业成长引入到深层次的领域之中。

4.未来公民的素养奠基。

未来公民需要高度的自律自省的精神,需要更强的自我管理的意识,需要在复杂的情境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不能只是旁观者,而更应该是思考者、建设者。自主发展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人的精神独立和发展自主。建立在自主发展之上的教育,无疑是在为未来的公民进行素养的奠基。

二、自主发展的课程实践

(一)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环境

自主发展的课程环境是基于学校、家庭对自主发展课程愿景即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学习品质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共同价值的追求而形成的,它由校园环境、学科文化、家庭氛围以及具体的指导原则构成。(图1)

1.构建自主发展的校园环境。

围绕自主发展的核心,在学校层面,构建学校的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学校育人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核心主张等,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学校的环境改造,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可以操作的平台;在班级层面,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参与并成为班级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要从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出发,重新改造与提升学校的校园环境,让学校成为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

2.构建自主发展的学科文化。

在学科教学层面,面向全体教师,传播“学习即生长”的课程理念,以重新“发现儿童”为契机,认识并能够积极运用儿童自身所蕴藏的发展能力,建立依靠儿童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形成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等,形成借助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科教学深度变革的学科文化。

3.构建自主发展的家庭氛围。

自主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家庭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校可以为家庭教育提出努力的方向,使家长意识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营造自主发展的家庭氛围。

4.构建自主发展的指导原则。

自主发展本身就有指导的要义,离开了教师、家长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这种指导是有要求的,超出了指导的要求就会损害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要遵循自主发展的核心要义,分别从价值层面、行为层面构建自主发展的具体指导原则,从而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切的指导方式和内容。

(二)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架构

所谓“自主发展课程架构”是指立足学科、主题、活动等,基于学生自我管理,以自主为核心,以发展为目的构建的课程架构。自主发展课程架构的构建需要立足学生个体,从学科学习、主题活动和社群生活中描绘自我可能的发展愿景,并分别从自主选择、自主设计以及自主经营三个层面进行整体实施,最后回到自我评价层面,分析自主发展遇到的问题,评估自主发展的现状,重新描绘自主发展的可能,形成课程螺旋发展的结构。(图2)

1.学科课程:基于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侧重于让学生在文本的丰富和筛选中发展自主。首先根据学习主题确定粗略的可供选择的文本范围,再与学生共同进行筛选。筛选的过程就是师生价值认同与自主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科以任务单为载体,学生自主展开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解决共性问题,形成新的学习资源。技能学科以多样的形式,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研发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

2.活动课程:基于主题活动的自主设计。

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分为学科活动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学科活动课程立足于单元学习目标,基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个人的意愿进行分组,建立研究性团队,根据主题自主设计研究活动,开展有主题的深度学习;德育活动课程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立足于学校育人目标和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有价值的德育活动主题,自主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德育活动目标,自主设计具有价值性的德育体验任务,等等。

3.社群课程:基于学习生活的自主经营。

社群课程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基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维度建立的课程。如,基于学生与学校关系维度研发“校长小助理”课程,让学生参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重大活动等的制订和策划工作,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基于学生与年级关系维度研发“级部小助手”课程,让学生参与年级各项活动的设计与管理;基于学生与班级关系维度研发“班级小助教”课程,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班规制订、成长规划等。

(三)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策略

1.有效利用多方资源,开展家庭与学校的整体联动。

学生自主发展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共同参与。而家庭、社会与学校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实施学生自主发展课程,我们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理性分析,合理利用,重点将家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发展意识与自主发展能力和学校的自主发展活动、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整体联动效应,以利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有效利用学科与德育活动,创设学生自主发展平台。

学生自主发展课程的实施需要立足于学校本身。也就是说,学校是学生自主发展培养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又以学科以及德育为自主发展课程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生自主发展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学科以及德育活动的范畴,深入到学科以及德育活动本质之中,寻找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要素并积极研发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科教学范式和德育活动范式,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平台,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实践的平台。

3.有效利用自我评价,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学生的自主发展课程离不开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在实施自主发展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起到了两个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评价能够唤醒自主发展的意识;其次,自我评价本身就是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自主发展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即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唤醒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以及丰富学生的自主发展内涵,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作者:赵庆林

学生自主德育分析论文 篇3:

职业学校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受到认可和推崇,职校德育课教学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如何通过德育课培养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特别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德育课;职业学校;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德育的重视,因此,职业学校应以“立德树人”的理念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德育课,正确引导学生道德观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全面了解新时代职校学生德育课自主学习现状,2019年9月本课题从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2018级五个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通过填写《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问卷》,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课教学现状、德育课学习现状、德育课自主学习面临的问题以及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情况,并对此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新时代职业学校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德育课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文化基础课程,它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新时代的德育课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德育教师想要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下推動德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必须了解职业学校德育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归因,才能够提出有效策略进行改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职校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普遍存在以下几点情况。

1.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薄弱,德育课学生缺乏主动性,很少自主学习且学习方法不当。即使教师安排了德育课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也无法达到学习效果。在问卷中提到“德育课的积极性”时,有33%的学生选择一般无浓厚兴趣,说明学生较少进行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访谈,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中无自主学习行为,教师布置什么就完成什么作业。因此,职校学生德育课自主学习行为不多,效果也欠佳。

2.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德育课比较感兴趣,但仅停留于现象表层,并未主动探究、思考深层原理。这主要是因为职校德育课的内容简单易懂、贴近青少年日常生活;同时,职校还有多样化的德育补充形式,如班会课、职业指导、社会实践等。虽然德育工作已经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但是并未有效促使其主动学习。即使在德育课上,学生能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理,但是学生所谈及的内容并不能完全体现德育理论。此外,在访谈中有70%的学生仅对德育课中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最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既丰富自己就业知识,又提高了自身对就业的理解。

3.职业学校德育教师普遍采用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单一,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部分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德育课就应该是教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德育课课程资源内容不够新颖,虽然课堂上通过课件和视频资料等信息化手段呈现,但是由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使职校学生德育课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良性沟通互动。

二、新时代职业学校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

通过本次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职校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及成因,那么如何对学生德育课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呢?我们通过后期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职校德育理念要有新定位,教师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德育教师应该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贯注于德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与完善;同时,也要把“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价值观渗透到德育过程中去。德育课不能只停留于课本内容的讲授,要进一步拓展延伸到“理想信念”教育,并与之融为一体。因此,德育教师要以培养有理想、有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有志青年为己任,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积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

实践中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根据教学实情,以德育各个模块的主题作为专题进行合作学习,这一策略对提升职校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效果。学生分组后,小组成员经过商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学习方案的制定、材料收集、成功展示及评价活动,将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多采用实例开展小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其参与度。因为案例教学能够较快地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其真正地投入到思考、分析的过程中,从而养成善于研究、勤于学习的习惯。

(三)组织德育课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方面德育教师要结合德育内容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从而产生新认识、新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后展开反思、讨论,渗透“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德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活动层面,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德育小论文。这项活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撰写德育小论文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形成主动学习的行为是一种锻炼的过程。在撰写小论文过程中,如何运用德育课所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从观点、论据、措施三方面去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热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汇总点评,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找到改进措施。

(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加大对网络载体的研究,利用好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主导和被动接受的关系,因此课堂讲授中学生的差异性常常会被忽视,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慕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既受到推崇,也充满了争议。鉴于职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如完全采用慕课通过互联网在线自主学习的模式,缺乏教师的主导与监管,教学效果往往会偏离期望值。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慕课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此模式更适合促进职校生自主学习。首先网络直播课以有趣形象的视频、网页信息等代替以往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通过大力推广德育名师慕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有助于缓解名师欠缺的现状,增强教学影响力。此外,德育教师可通过微信、学习通、云班课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及时沟通,随时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在线上互动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进行指导。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不是把简单的德育课堂直接从教室机械地搬到了网络平台上进行授课,也不是通过“线上”与“线下”将所学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叠加,而是通过一系列“线上”与“线下”的活动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前导学、任务布置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德育内容,然后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思考并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背景知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重难点的解析、话题讨论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的结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给予指导和肯定。通过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也鍛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德育教师的访谈,我们也发现: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师会有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深度进行拓展。

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就能轻松掌握,同时网络讲解部分可以反复播放,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而重要的知识点由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再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环节对所学德育内容理解得更透彻。针对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在每一单元的课程建设中设置了导学部分、学习任务单、知识点梳理、短视频讲解、在线单元检测等内容,学生可以线上自主学习完成这些知识和任务。在线下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线上自学的情况,就其中的重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深度讨论,并撰写课程心得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德育新的知识点和内容,这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德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提升了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也推动了教师教研水平的提升。移动教学等信息化模式将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德育教师应主动适应,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新时代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从教育认识入手,还要在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的路上走得更坚定,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道平.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

[2]张镜怀.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目标误区与科学构建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9).

[3]罗玉红.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8(10).

[4]田冲.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目标新定位探究[J].智库时代,2019(14).

编辑 赵瑞峰

①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XHZDZC201902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芳(1982—),女,汉族,南京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作者:方芳

上一篇:和谐发展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学生舞蹈素质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