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价值观德育影响论文

2022-04-15

摘要:多元文化给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分析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入手,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提出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进行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如何完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进行了探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价值观德育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价值观德育影响论文 篇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  身為一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推动学生正确三观的构建,应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将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充分的展现出来。因此,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加大德育渗透,推动学生价值观的构建,让课程的内涵得以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德育渗透 价值观 影响

前言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有非常多的德育内容是值得教师渗透的。通过这些德育内容的挖掘不仅可以让课程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够真正的展现出教育的育人性,让学生受到启示,推动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所以,在当前,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做到多措并举,更好地加强德育渗透,带动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构建,让学生获取到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一、结合优秀诗文,培养爱国热忱

在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过程当中,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当中,优秀诗文的阅读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能够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丰富,真正的推动学生价值观念的构建。同时,优秀诗文的讲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感受,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都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返朴归真,结合优秀诗文更好地加强德育渗透,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树立。例如,在讲解《观沧海》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反复朗读,对学生的情感起到触动,让学生可以以对古代文化、古文产生阅读兴趣,对祖国文化更加热爱。在这一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加深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将慕课引入进来,通过慕课的方式展现曹操一生的经历以及古诗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抱负。让学生更好的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有助于学生爱国热忱的生成。

二、捕捉美好形象,培养道德情感

在语文部编版的教材当中,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挑细选,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品质,有诸多的美好形象,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丰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美好形象,在人物身上获取到启示和触动,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解《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过程当中,学生在之前可能就对白求恩的形象非常了解。在课程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白求恩精神上,让学生感受到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让学生捕捉人物身上无私奉献、毫不利己,对工作精益求精、极端热忱的特点。在后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自身,让学生思考,对于白求恩的这些精神我们怎样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践行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带给学生一定的启示,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获取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加强德育渗透,培养诚信品质

诚信品质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所必须要具备的。所以,教师也应该结合课文当中的内容不断的加强诚信品质的渗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诚实守信,获取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过程当中,教师在课程导入时可以为学生引入《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课程中为大家进行讲解,引出诚信的重要性。而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你觉得在故事当中曾子为何要这样做?”让学生延伸到诚实守信四个字。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那么假如一个国家的臣民缺失诚信,国家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呢?”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寓言故事当中积极地进行探寻,能够体会和认识到诚信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懂得诚实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四、强化情感触动,培养感恩之心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之外,为了更好的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带动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触动学生的内心,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当中,文章中作者主要将笔墨运用到父子情深上,特别是通过一些细节,如父亲在火车站买橘子等动作描写,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珍贵却也普通的父亲形象。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叛逆心、抵触心理是比较强的,容易和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所以,教师就可以借此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从哪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呢?”“当产生矛盾时,你觉得应该怎样化解才能够避免亲子之间出现隔阂呢?”“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和父母之间难忘感人的故事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神经起到一个刺激的作用,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浓烈的爱和亲情的伟大。让学生能够抱有感恩之心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带动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让学生获取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加大德育渗透辅助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让理想的课程开展效果得到真正的达成。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优秀诗文、捕捉美好形象、加强德育渗透、深化情感触动。让学生的爱国热忱、道德情感、诚信品质、感恩之心得到真正的培养,让学生在局限的课程当中获取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系邢台市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德育渗透对中小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课题编号:1801085)最终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宋玉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0):152-153.

[2]储小丹.德育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启迪与智慧(中),2020,(09):93-94.

[3]罗金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2020,(24):36+39.

作者:霍旭光

学生价值观德育影响论文 篇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摘要:多元文化给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分析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入手,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提出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进行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如何完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机制完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生是希望中的希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各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由此引起了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在我国社会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大交融的局面。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以期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双重影响

多元文化的内涵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理解。就时间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或主导性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体系,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其主导性文化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集体主义是其主导性文化的表现。就空间而言,在同一国家和民族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价值观也就不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而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最先感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变化并在价值观念上有所表现。面对各种复杂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在对社会认识,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理解上,时常会有难以排解的困惑和迷惘。可以说,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多元文化的背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集合体。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爱国、爱家、慎独、服从、敬业等,也有20世纪50年代以来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还有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社会的西方文化,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竞争、民主等。这些多元文化不仅使大学生价值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取向,有助于他们提高价值选择能力,还会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形成时期接触西方文化,就使他们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并产生出传统价值观结构中所缺乏的现代要素。大学生认同的竞争、效率、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经过前进与后退、创新与守旧、传统与未来、沉沦与升华的艰难选择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兼顾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更加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祖国人民服务的统一。

(二)负面影响

一是加大大学生价值观的模糊度。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思想活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的模糊性表现得更加强烈,价值观模糊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日渐突出。一些大学生对价值超越的向往与对社会现实的迷茫相矛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对新的价值观尝试的冲动相矛盾,不同程度地感到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等。二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冲击。“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随之而来的外国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2]。大量新思潮、新观念的不断涌入,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局面。面对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不能辩证思考,合理扬弃,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度崇尚西方文化而排斥民族文化,崇尚负面文化而排斥主流文化,崇尚自私、功利、享乐而排斥奉献、敬业、勤俭,严重的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创新

针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坚持以党建带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石。只有筑牢这块基石,以党建带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才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3]因此,高校必须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首先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确立“一年级班有党员,二年级班有党小组,高年级班有党支部”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其次要采取得力措施,把着力点放在培养教育上。坚持对一年级新生“早”抓入党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抓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深入教育,对党员“严”抓继续教育。再次要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二)加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等,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形成鲜明的特色。首先要发挥校训的凝聚作用。要集思广益,凝练出符合学校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简洁明了而又寓意深刻的校训,激励师生员工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其次要着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风气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要从小处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育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要坚持严谨治学,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要坚持严格管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再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文化载体,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媒阵地的作用

互联网的传播带领我们进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其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传媒阵地的作用,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集声、光、色、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可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要充分认识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网络阵地意识,不断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积极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站或网页,尤其注重建设起龙头引领作用的“红色网站”,并及时进行维护,切实加强管理。再次要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教育。要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活动。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

(四)切实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

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4]首先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来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大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主体性更加凸显。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切实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其次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大学生从与人的关系、与事的关系和与己的关系中不断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树立信心。再次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教育能力。各种业余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活动,要在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指导下,主要由大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让大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又能经受锻炼,提高素质。

三、努力建立健全多维一体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大学生在知、情、意以及不同层级需要共同作用下的内部思想变化中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见图1。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关系:环境刺激+内部思想结构→外在行为。环境刺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教育和实践活动等),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见的,可以称为输入端。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可见的,是内部思想在环境刺激下综合运动的结果,可以称为输出端。而内部思想结构是从外部看不见的,必须通过输入和输出信息来分析和判断。通过调节和控制输入端,可以改变内部思想结构,使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调节和控制输入端,主要就是充分考虑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按照教育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努力完善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相符合的多维一体化的教育机制。

(一)努力完善价值观教育的运行机制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关系,建立上下一致、内容科学、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要逐步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协作制度、学习宣传制度、汇报检查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价值观教育运行的机制。其次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选拔热爱价值观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充实到教育工作干部队伍中,对其加强教育和培养,加强管理和考核,靠政策吸引人,靠感情留住人,靠工作使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再次要努力完善工作保障机制。要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场所和设施建设列入高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 努力构建学校全员育人机制

一个学校价值观教育工作是否顺利与学校的全员育人机制是分不开的。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的工作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工作都应贯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树立面向学生、为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服务。其次要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自立育人,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再次要建立健全教育工作责任制。构建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必须要以落实责任制为前提。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制定教育工作责任细则,分解责任内容,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同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由于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三)努力构建环境育人机制

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重要条件。环境育人是价值观教育工作重要的运行机制之一。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要高度重视环境育人。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协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教育机制。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情感关系基础上的,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时间最长的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但其功能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及时反馈大学生的整体状况,调动大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再次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教育机制。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传媒的不断现代化、网络化,学校与社会之间再也不存在一道围墙,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党、全社会要努力创建良好的风气,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高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20121221]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12.html.

[2]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67.

[3]习近平.高校党建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EB/OL].(20120620)[201209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20/c_11226

2126.htm.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吴福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00.

(责任编辑易民)

作者:杨金保 刘建涛

学生价值观德育影响论文 篇3:

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摘 要 小学生价值观具有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以及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等特点,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的缺失、自身人格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暴露出价值观扭曲、游離、边缘化、价值观教育被排斥等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 小学生价值观 人际交往 培养

一、小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

1.小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它是明辨是非的信念体系,是判断事物重要性的标准,是日常选择与行为的原则。一个社会之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如爱与尊重、健康与活力、自信与感恩等,地位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小学生价值观是指小学生在日常道德培育、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判断是非的信念体系。

2.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点

(1)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价值观的养成与个人生长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小学生在逐渐熟悉社会的过程中易受到社会现有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对其价值观的最终养成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个人的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他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亦难以真正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由于年龄所限,小学生的意志还不坚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家长、老师们的外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从他律转向自律的阶段。

(2)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

认知是主体在同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小学生的认知深受所处场景的影响,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外界的参照物完成认知的过程。心理学家段小英针对5~12岁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查表明,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为主,他们喜欢群体讨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他们相当重视他人的看法与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比较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参考他人的言行。小学生的行为之所以符合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是他真正认同该种价值观,更可能是周围同学是这样做的,或是这样做可以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奖励,免受惩罚,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时候应当多给其创设具体的场景,营造良好的环境。

(3)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

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当遵循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个正处于逐渐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因此其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学生群体具有某些共有的特征,例如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弱、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考虑其个人性,亦不能忽略其群体性特征,我们在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不但要深挖个体的特性,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且还应遵循群体的普遍规律,实行统一教育。同时,在平时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协调好群体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得个体性教育融入群体性教育的考量范围内,让群体性教育暗含在个体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4)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贯穿于整个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内在思想会通过其外在行为予以体现,而外在行为亦会反过来强化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思想内化与外在表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当同一思想观念控制下的外在行为频繁出现时,即表明主体已形成该种思想,此即稳定性。然而,我们已经多次提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思想与行为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极具发展性。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稳定性,忽略其价值观发展的最新动态,而是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力图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复杂多变,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且作为最没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之一,价值观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充斥其中,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摇摆不定,小学生的价值观亦产生了波动与扭曲。第一,国内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留下的崇尚权威等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小学生的理想的形成不是缘于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是基于权力、气派等因素考虑;第二,国外价值观导致小学生群体中利己主义盛行,所以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父母的利益、朋友的利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畴之内,集体主义在他们眼中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2.价值观游离: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多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当下,不少小学生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缺乏理想,缺乏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理念错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客观规律,但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过于政治化、片面化与理想化,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知行脱节,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德育内容无法得到现实的印证,与小学生的年龄不符,小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德育内容过于崇高,远离实际生活,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其内涵的准确认知,同时,我们过于强调统一的社会理想,却对小学生的个人理想置之不理;第三,模式刻板,部分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照本宣科、训诫式等违反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模式大量存在,这不但导致正确的价值观无法获得小学生的认同,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价值观边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在实践中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甚至经常发挥错误的示范效应,家长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小學生的价值观日益边缘化。第一,情感教育缺陷,随着双职工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可是巨大的时代差异使得他们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导致小学生的精神教育始终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当代小学生多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自私自利行为频发,也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第二,教育方法失当,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依然未能消散,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被忽略,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

4.价值观教育被排斥:自身人格的不健全

不少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价值观教育存在排斥心理,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外在的良好言行无法得到真正的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健全的自身人格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因子。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低,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教师的言行过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亦堪忧。第二,缺乏意志力,我国的小学生在实践中显示出意志力缺乏的问题,临近下课时间即坐立不安,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稍有头疼脑热就借口不去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求助父母,如此薄弱的意志力自然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极易迷失价值,思想困惑。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1.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加快,创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第一,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小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能会影响自己对价值观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正面的支撑。第二,优化网络环境。当代小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网络环境纷繁复杂,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政策规范、构建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等途径清理有害信息,优化网络环境。第三,加强舆论宣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新兴传媒方式,同时借助动画片、广告等传统传媒方式不断深化小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包括价值观的教育,其在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第一,教育引导。听从老师的教导、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科学地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均应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应当无处不在。第二,典型示范。教师应当时常向小学生讲述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以帮助他们科学地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让模范们走进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因为学生之间亦是互相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评选模范学生,并且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考核指标之中,引导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3.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重智重德。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家长需要明白德智兼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国家依靠的栋梁,其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智育亦要重视德育,给予孩子全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巧妙引导。一味溺爱抑或过于严苛均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当主动关注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尊重他们的想法的基础之上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共同参与孩子每一项好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身作则。家长应当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时刻修正自己的言行,谨防因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困惑。

4.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保障机制是解决小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的基础,其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效果。第一,充实教育队伍。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完成,一支完整的小学生价值观培养队伍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研究机构,还需要提升学校领导、德育教师等各个环节的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合适、科学的考评机制,理顺学校的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实行服务、参与式管理,对教育者推行目标责任制,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对受教育者的德行评价应当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第三,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制定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用以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抽取部分经费用于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慧,曲悦.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德育,2009(11).

[2] 夏华娟. 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 教学与管理,2010(11).

[3] 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杨小微,黄向阳. 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德育环境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2).

[4] 赵志毅. 中小学当代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 王琳. 小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方法[J]. 教学与管理,2014(29).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阳学文

上一篇:煤矿应用的技术经济论文下一篇:食品检测看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