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着重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8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因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 篇1:

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

【摘  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临床护理路径行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与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紧张与焦虑情绪明显缓解,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护理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是医学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脑实质内部血管出现破裂而导致的出血,可占所有脑组织患者中枢的25%左右。急性脑出血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根据统计,死亡率以高达35%左右。而由于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发病对象多为50-70岁,男性患者与女性比较多,每年春季与冬季是高发季节。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要想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就应实施比较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是新时代使用较为广泛的的護理途径。我科本次尝试为部分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全面护理,并观察两者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2018年3月-2019年4月诊治的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0~70岁,平均(51.64±1.68)岁;病程为1-4年,平均(1.41±1.17)年。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1~68岁,平均(52.58±2.41)岁;病程为1-3年,平均(1.27±1.55)年。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方式有禁止部分饮食、介绍疾病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等,观察组是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

1.2.1创建护理小组

护理管理人员可在本科室中慎重选择经验较丰富的护士与主管,创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小组内部成员主动收集有关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知识,然后组织探索护理方法、步骤,经过讨论制定脑出血护理路径表。

1.2.2培训

可将制定的路径表让护理人员提前熟悉,然后开展集体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护理路径表实施途径、注意事项、程序等,之后经过考核判断护理人员理解程度。对于考核没有通过的人需加强培训,直到所有人员掌握之后开始投入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每次完成一项工作后,应在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中确认,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与完整。

1.2.3路径表内容

第一,在术前2d,应对患者详细介绍与脑出血有关知识,例如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治疗途径与日常注意事项。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需要耐心解答。第二,在手术之后的5d,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加强沟通,对于脑出血患者的心理及时了解,如果发现患者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应给予及时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应与患者家属交流,指导患者家属必要的护理方法,获得其信任。也可鼓励患者家属参与临床护理,这对患者病情治疗大有帮助。第三,术后护理。脑出血患者术后,应密切对患者用药反应予以关注。以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为依据制定饮食调整计划,确保饮食营养补充的科学合理。护理人员应对病房人数予以限制,严格约束探视人数,确保其所护理的患者休息时间充足。对于患者病情还应做到积极观察,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糖与血压,帮助患者调整身体位置。第四,术后7d,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必要的康复训练计划,尽量鼓励其多下床运动,运动需做到适宜,不可用力过度,避免给身体康复造成影响。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的心理状态。

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紧张、焦虑,以100分为评分标准。评分分为非常良好、良好、不良。非常良好,80分以上;良好,40-80分;不良,39分以下。

(2)记录两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的心理状态分析

经过对比,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分析两组住院时间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住院时间(8.45±2.22)d,对照组住院时间(14.12±2.14)d,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t=0.28 p=0.00)。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会体现出头痛、呕吐、头晕、意识障碍等,而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会以患者的出血量与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出血之后其血压也会随之变高,临床上患者一般在短时间内产生急剧变化[1]。治疗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在常规护理中,多数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积极主动性,护理过程中就会出现不足与疏漏。现阶段,各大医院都在探索新型护理方法[2]。

临床护理路径是医学临床上一种新型护理路径,主要是以护理措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为患者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提升整个医疗行业服务质量。在脑出血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比较规范,也具有程序化与标准化的特征,保障护理的科学性。临床护理路径对整个护理质量有一定帮助,保证不同护理工作的同时进行,避免出现医疗纠纷[3]。在本研究中,经过两组护理之后,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紧张与焦虑心理也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观察组的临床护理路径可改善患者紧张与焦虑情绪,节省了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为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也缩短脑出血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艳杰.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7):33-34.

[2]高存亮.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07):176-177.

[3]黎廷艳.脑出血患者行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16(81):289.

作者:王红英 

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 篇2:

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展开临床护理路径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探讨

【摘 要】目的:着重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8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因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78.9 9.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

脑出血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传统护理虽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同时保障各项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不是很明显。本次择取8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案进行护理,主要目的是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同时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选取例数为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出血部位中丘脑、脑叶、外囊、基底节及内囊分别为5例、9例、13例与13例;年龄在53~69岁,平均为(61.7 2.4)岁;出血量9~65ml,平均(22.36±5.31)ml;发病时间2~15h,平均(9.26±1.13)h。对照组40例患者,女17例,男23例;患者年龄54~68岁,平均(61.8 2.3)岁;出血部位中丘脑4例,腦叶8例,外囊14例,基底节及内囊14例;出血量9~64ml,平均(22.29±5.27)ml;发病时间2~16h,平均(9.23±1.12)h。实验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用于本次研究。

1.2 排除及入选标准

排除标准:①未经核磁共振或脑部CT明确诊断者;②深度昏迷者;③心肝肾多功能不全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形成脑疝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纳入标准:未合并肾肝、心肺等脏器疾病,无继发性或原发性痴呆疾病,无丙肝、梅毒、艾滋病、乙肝等感染性疾病,无言语障碍,资料完整,积极配合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应用常规检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与康复训练等常规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组织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与责任护士建立临床路径小组。②明确临床护理路径:结合脑出血护理的临床标准制定护理路径,包括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检查与治疗、饮食与活动护理、出院计划等。通过实践找出临床问题,同时改进护理路径。应有组织性的帮助护理人员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关键点与操作方法,对护理实施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应对方法。③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应在住院当日热情的接待意识清晰的患者,同时在自我介绍后带领患者了解住院制度、医院环境与病房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嘱其卧床休息,同时根据患者心理情况以及病情给予心理辅导,按时翻身,指导患者大力咳嗽,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翌日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目的,分析检查结果,帮助患者了解脑出血原因、护理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安慰患者,讲解脑出血致残知识与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住院一周后结合患者病情指导其早期功能锻炼,包括上肢、下肢、吞咽、认知功能锻炼。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早期功能锻炼的技巧与作用,循序渐进的帮助患者完成早期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应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其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全部数据分析或处理的方法:选用SPSS22.0软件,均数( )为选用t检验的计量资料,严格规定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生活水平与医疗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今社会中,公众对医院医疗服务体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因而“以疾病為重点”这种功能性医疗护理模式逐渐转向了“以患者为重点”[1]。临床护理路径重视人性化护理,也注重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良好的符合人们的权益观念[2]。在临床实践中,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护理计划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能够有效的适应某种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有研究表明[3],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理念是传统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针对性护理模式转变而成的入院到出院一体化护理,能够通过科学调整与改进促进护理合理性的提升,也能够促进患者康复,还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验组脑出血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护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

综上所述,给予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永枝,彭秀丽.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3(06):139-140.

[2] 黄月勤,李翠娥,张玉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9):547-548.

[3] 马婕.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35):145-146.

作者简介:

胡耀芬,女,1972年12月,本科,湖北枣阳,主管护师

作者:胡耀芬

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 篇3:

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防性护理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防性护理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双侧下肢周径差值、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67%,对照组为11.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侧膝上周径差值、膝下周径差值在护理后均较护理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的双侧膝上周径差值、膝下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更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33%,对照组为86.67%,观察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防性护理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可切实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有利于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并发症;预防性护理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preven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n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after operation

CHEN Junxia   WANG Huimei   LYU Yafei   LIU J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Lishui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nce, Lishui   323000, China

[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reventive nursing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高血压诱发,患者发病突然,预后较差,其高病死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3]。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常见术式有基于传统骨瓣术改良的小骨开窗术、微创血肿抽吸术等,目前应用于颅内血肿的治疗,但在术后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受限,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6],还需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性护理模式以超前性、针对性、预见性为护理特色,主张针对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本研究为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12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12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8例和32例;年龄55~89岁,平均(71.63±12.04)岁;脑出血位置为大脑半球32例、小脑15例、脑干13例;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和33例;年龄56~90岁,平均(71.98±12.31)岁;脑出血位置为大脑半球31例、小脑14例、脑干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出血位置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纳入标准[7]:(1)经颅部CT和MRI确诊为脑出血,且出血类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2)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手术;(3)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8]:(1)合并严重感染者;(2)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病变者;(3)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不能配合本研究者;(4)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血栓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为术前准备器械和药品,核对患者信息;术中配合医师操作,进行术中监护;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具体为:(1)静脉穿刺护理:术中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应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尽可能避免对下肢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同时,在穿刺静脉时,由高年资的护士进行操作,确保一次穿刺成功。(2)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帮助患者佩戴好间歇式充气压力仪,佩戴位置为大腿、小腿,将充气压力仪调节为间歇压力模式,从患者脚踝至小腿至大腿进行顺序加压,压力控制在45、35、30 mmHg,加压后维持该压力11~60 s,每隔2小时休息1次,休息30 min。(3)体位按摩: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将患者下肢抬高15°,屈曲膝关节,对患者腿部正面、后面及内外侧进行按摩,从小腿逐渐按摩至大腿,持续按压比目鱼肌和腓肠肌2 min,双下肢持续按压12 min。(4)活动指导:术后指导患者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关节活动,尽早开始活动,从大关节活动逐渐过渡到小关节活动,待患者拔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双侧下肢周径差值、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1)于术后1周观察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判断标准为[9]:①患肢胀痛,股三角区域小腿部位有明显压痛,且患肢皮肤呈现暗红色,温度增高,浅静脉呈现怒张状态;②具有手术、创伤、卧床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③彩超、静脉造影检查可确诊;④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出现异常增高。(2)双侧下肢周径差值:于护理前(入院第1天)、护理后(出院前1 d),采用软尺对患侧、健侧下肢的膝上位置、膝下位置的周径进行测量,计算双侧膝上周径差值、双侧膝下周径差值。(3)不良情绪评分:于护理前(入院第1天)、护理后(出院前1 d),SAS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情况,满分100分,临界值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焦虑;采用SDS量表评估患者抑郁情况,总分100分,临界值为53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抑郁[10]。(4)生活质量评分:于护理前(入院第1天)、护理后(出院前1 d),选择WHOQOL-BREF简表(由世界卫生组织制订)评估,量表分為生理(第1~7个条目)、心理(第8~13个条目)、环境(第17~24个条目)、社会关系(第14~16个条目),单个条目分值0~4分,各个领域最终得分为各领域所有条目实际得分相加之和/(单个条目最高分×条目数量)×100%,即各个领域最终得分最低0分,最高100分,得分越高越好[11]。(5)护理满意度:出院前1 d,患者填写自制调查问卷(效度为0.90,信度为0.88)对护理措施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为护患沟通、护理环境、护理态度等,卷面分最高100分,以60分、80分为临界值,分别划分3个范围(<60分不满意、60~80分一般满意、>80分很满意),总满意率=很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有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67%,对照组术后有7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

2.2 兩组患者双侧下肢周径差值比较

两组双侧膝上周径差值、膝下周径差值在护理后均较护理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的双侧膝上周径差值、膝下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SAS、SDS评分组内比较护理后均低于护理前,而护理后两项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33%,对照组为86.67%,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脑出血在我国属于常见脑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中,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其发病率也随之增高[12-14]。高血压脑出血在脑出血患者中属于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为长期高血压诱发脑动脉血管壁变性坏死而致血管破裂引发出血,这类脑出血患者突然发病,病情快速进展,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15-17]。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通过手术操作可对颅内血肿进行有效清除,降低颅内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目的,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健康人群,其血管内血流阻力大,血流速度往往较为缓慢,加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老年人,其术后活动时间减少,下肢血液流速放缓,血液易进入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具有不利影响[16-18]。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围术期主要采取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不足,不够重视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其护理效果差强人意。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预防性护理,主要是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明确,根据其风险因素制定了护理对策,其护理对策充分结合了以往的护理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其护理措施更加全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加贴合于患者实际情况[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1)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观察组护理后的双侧膝上周径差值、膝下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说明预防性护理可促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预防性护理具有前瞻性,静脉穿刺护理、间歇式充气压力仪、体位按摩、活动指导等护理措施可适当增加患者的肢体活动量,刺激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损伤,从而达到规避护理风险因素的效果;(2)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采取预防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更低,并提高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总满意率,说明预防性护理可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这主要是因为预防性护理切实减少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减轻了躯体不适感,进一步减轻了躯体不适感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预防性护理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进一步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有利于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Mohrien KM,Elijovich L,Venable GT,et al.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during the hyperacute phas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at risk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5,30(2):369-374.

[2] Yang J,Arima H1,Wu GJ,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erihematomal edema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ooled analysis from th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studies[J].Stroke,2015,46(4):1009-1013.

[3] Anderson,Craig S,Qureshi,et al.Implications of INTERACT2 and other clinical trials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5, 46(1):291-295.

[4] 陈洁,王萌萌,何妹,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331-333.

[5] Kumar NSS,Neeraja V,Raju CG,et al.Multiple 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5,24(1):E25-E27.

[6] Reynolds MR,Buckley RT,Indrakanti SS,et al.The safety of vasopressor-induced hypertension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coexisting unruptured,unprotec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5,123(4):862-871.

[7] 李孝荣.细节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277-279.

[8] 刘锦妮,张田,李夏婧,等.细节护理在超早期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58-360.

[9]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5):520-521.

[10]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11] 都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1145.

[12] 张琳,朱咸云,苗晶晶,等.改良下肢活动操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1):81-83.

[13] 秦征东,葛欣.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2018,13(4):541-544.

[14] 李慧霞.优质护理模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8):135-137.

[15] 李萍.空气压力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其护理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8-11.

[16] 张海云,祁晓蓉,李晓英,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效果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120-122.

[17] Du CX.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 Smart Healthcare,2018,25(1):125-129.

[18] McCourt R,Gould B,Kate M,et al.Blood-brain barrier compromise does not predict perihematoma edema growth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5,46(4):954-960.

[19] Yago H,Yamaki T,Sasaki Y,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caprini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evaluating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2020,65:82-89.

[20] Xiaoyan X,Department GN. Effect of integrated nursing care model on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senile hip replacement[J]. 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9,23(3):14-16.

(收稿日期:2020-08-21)

[基金項目]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9PY018)

作者:陈君霞 王慧梅 吕雅飞 刘进

上一篇:矩阵式质量检测论文下一篇: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