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2022-09-10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脑出血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病残率、死亡率均较高, 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们近几年来, 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的同期, 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取得了明显疗效,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90例, 均经头颅CT检查, 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男56例, 女34例, 年龄42~78岁;出血量5~64mL。平均出血量28mL, 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偏瘫。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5例, 2组在病期、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以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 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脱水、调整血压、神经保护、改善微循环以及并发症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损害症状不再发展后开始早期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2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脑出血后1、2周。此时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偏瘫肢体处于弛缓期。在此阶段康复治疗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 (1) 被动体位治疗:平卧位时瘫涣上肢应处于轻度外展位, 掌心向上, 手指伸开, 肘轻屈, 使前臂保持外旋后位, 立足, 纠正下肢外展旋位。 (2) 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主要屈伸指间关节。对掌对指训练。腕关节背伸、屈曲, 前臂内旋外展, 肘关节屈伸。肩关节内收、外展, 髋关节, 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趾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第2阶段:发病后2~4周。患者病情稳定, 意识逐渐转清, 瘫痪肢体处于痉挛期。在此阶段、首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宣教, 反复进行强化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及床边运动。训练上、下肢及躯干的控制能力, 独立完成坐、卧位转换, 坐立平衡, 步行训练。康复训练2次/d, 0.5h/次, 4周为1个疗程, 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灸、按摩, 电刺激等康复措施。

注:2组比较*P<0.01, **P>0.05

2 结果

临床疗效采用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1995]的标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0.05) 。治疗后康复组评分提高明显 (P<0.01) ,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是在患者生命体稳定,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与临床治疗同期进行的康复治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可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高压、保护脑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 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重组能力。但是这种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早期进行规范化的反复运动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刺激、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 达到神经功能重组的目的根据Brannstrom的神经功能, “恢复六段”理论, 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 我们对脑出血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 针对患者听处的不同阶段及功能障碍的特征, 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分阶段进行规范化运动训练。不仅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而且减少了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发生, 提高了临床疗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传统的神经康复治疗是在临床神经内科治疗后转人康复科进行, 患者因此失去了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时机, 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在临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期,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因此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早期康复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神经内科医师康复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将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损害症状不再发展后开始早期康复治疗, 对照组则在临床神经内科治疗后转人康复科进行。结果 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6%和66.6%, 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脑出血,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 周维金, 刘松怀.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医刊, 2001, 36 (5) :25.

[2]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 1996, 29 (6) :379.

[3] 繆鸿石, 朱铺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9~27.

上一篇:中师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初探下一篇: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