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

2022-09-11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 常危及患者生命, 其致残率极高, 75%左右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 40%重度残疾[1]。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 使相当一部分患者重返社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选择我科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进行早期康复的95例脑出血患者为治疗组, 选择我科2003年11月至2006年进行康复的78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男62例, 女33例;右侧偏瘫53例, 左侧偏瘫42例;年龄37~66 (平均59.6) 岁。对照组:男45例, 女33例, 年龄39~63 (平均57.4) 岁;右侧偏瘫40例, 左侧偏瘫38例。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病情稳定3~7d进行康复治疗, 主要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治疗。早期进行床头康复治疗, 常于8h后出血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者置肢体于功能位, 3d后行关节、肌肉活动和按摩, 1周后开始针刺、按摩和功能位锻炼。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2周开始康复治疗。2组内科药物治疗基本相同, 住院时间约4~6周。

1.3 评定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 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 首次评定在患者人院时进行, 末次评定在患者出院时进行。

2 结果 (表1)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往往是由于出血压迫神经通路, 或局部神经细胞受损, 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残疾。基底节区出血是脑出血中最多者, 约占60%~70%, 其中壳核最多, 占脑出血的60%, 丘脑出血占10%, 尾状核、豆状核出血少见, 此区出血病情轻重不一, 轻型多为壳核或丘脑的小量出血, 主要表现为“三偏”, 重型多为壳核和丘脑的大量出血, 死亡率极高。其有很高的致残率, 常规临床治疗在出血后肢体功能恢复方面被证明有效手段不多, 存活者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康复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残疾的发生, 并帮助和加速受损功能的恢复, 能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并参与社会生活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康复理论认为: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和可塑性, 康复治疗可以通过输入正常模式来有效输出, 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脑出血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在发病后3个月内, 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即只要患者神志清醒, 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即可开始。在急性期, 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 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脑出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对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大量临床研究分析表明, 早期康复治疗有如下优点:通过康复治疗, 促使出血灶周围部分健康神经细胞再生和临近区域的细胞重新组合, 建立不同或更新神经通路;促使血液循环和肌肉关节被动运动, 降低了肌肉萎缩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对关节、肌肉及肌腱等感受器的刺激, 促进了反射的传导通路;促使周围神经兴奋, 使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恢复功能;锻炼了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致残率,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我院95例有肢体瘫痪的脑出血患者, 在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情况下进行了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自理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康复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 可加速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早期康复的疗效优于延迟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疗效情况。方法 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 治疗组95例, 对照组给予病情稳定后10~14d进行康复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3~7d进行康复治疗, 观察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ADL) 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出院时在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01) 。结论 早期康复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且比较安全。

关键词:脑出血/并发症,偏瘫/治疗,运动疗法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757~770.

[2] 陈文彬.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1.

[3] 王强.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2) :2753.

上一篇:房地产4C营销策略探讨下一篇:信息时代新闻编辑综合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