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时代加速演进。同时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提升高校毕业生群体适应就业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助力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是我国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问题。基于灵活就业视角,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濟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骤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世界进入了弹性劳动与经济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时代”。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相关行业用人数量下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既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缓解就业矛盾的一条途径。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界定及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成因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灵活就业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1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界定及现状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这个概念代表了新的就业观和就业形式。它不仅受到相当数量的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在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个概念做的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主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从政策上来说,灵活就业是指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或暂时没被派遣到就业单位,其档案、户口没有调入就业单位的情况;从工作性质来说,是指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就业状况[1]。据劳动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以灵活就业方式工作的主要是在进城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等几大群体。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行业用人机制较灵活,工作环境较宽松,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中高层次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灵活就业比重比较高。进入20世纪90 年代,特别是1996 年开始实施“九五”计划以来,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关阶段,触及到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加剧,并交汇成建国后又一轮新的下岗失业高峰。这时历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正规部门自身面临“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在这种情形下,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下岗失业人员迫于谋生的需要,相继走上了灵活就业之路[2]。

我国普通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在规模上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280万人,2005年达338万人,2006年达413万人,2007年达495万人,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09年,还有250万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18~22周岁青年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定位由昔日的“精英”、“天之骄子”转向“普遍劳动者”。以2005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338万,截止当年9月统计的就业率为72.6%,意味着约有92.6万人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失业待岗。2006年毕业生数字为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即使能稳住就业率,也将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失业群体。毕业生人数增加、金融危机下相关行业用人需求减少,使2009年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中国社会调查所调查显示,到今年2月底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之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目标的完成还有一段距离。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毕业生灵活就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但是毕业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参与灵活就业的人数仍然偏少。

2高校毕业生趋向灵活就业的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成为大学生实现知识能力转化、缓解压力的有效措施。

第一,灵活就业可以实现高校毕业生从拥有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知识更快转化为能力的一种弥补形式。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但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机会较少,学过的方法论要得到社会和实践的认可、检验,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先灵活就业确实为一种积极的心态。

第二,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没有把握,担心只凭面试会看“走眼”,认为一旦与大学生签约,过一段时间如果对大学生不满意,要想辞退就很困难。有些大学生想创业但没有资本,又担心与企业签约后影响自己的创业计划,于是就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慢慢地积累资本,为日后的创业做点准备。

第三,灵活就业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思想,使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依然无法走出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甚至婚嫁购房生儿育女都走不出父母的经济援助圈。灵活就业,让大学生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敢于并勇于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迫使大学生在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理的能力得以加强,同时使家长、社会、企业界和政府为大学生实现灵活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支持,这样对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将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

3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就业状况,要给予鼓励,给予支持。同时灵活就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诸如劳动合同意识不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违法意识存在盲点等问题,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

第二,社会保障很难落实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没有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灵活有效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交纳社会保障金,很多民营的小企业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给职工交纳。

第三,待遇偏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诚然,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部分企业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4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会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严重的会影响全社会稳定。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思路与对策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通过立法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灵活就业。国外的经验告诉人们,法律和政策的扶持对于灵活就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有关灵活就业的法规和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定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灵活用工。保护灵活就业者的权益。

第二,健全灵活就业者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但是各省市相应的实施细则出台的速度较慢难以落实。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建立和完善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可以适度灵活处理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灵活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减少灵活就业的风险,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第三,用人单位正确对待灵活就业人才消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需求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单位、所有的岗位都要用研究生,而不给本、专科生任何机会。同样,用人单位在灵活用人中会认为只有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才会接受工作,认为用高校毕业生在灵活就业岗位是大材小用、成本高、风险大。两种理解都是走极端,都会导致供需的不匹配。在推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中,单位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应聘者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用人,不要以学历作为门槛。这样做有助于解决人为的扭曲需求造成的就业困难。

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为就业做准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凭对专业的喜好决定在学校的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展、调整与实践自我规划;处事随意、浮躁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不够;在就业压力面前消极、有抱怨情绪等。因此,在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首先要正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结合学校教育培养方案、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合理开展大学规划,通过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为就业做好准备,实现就业的最佳状态。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个循序渐进过程。据劳动保障部预计,在未来10~15年,灵活就业将成为我国就业机会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毕业生作为主体也将面对同样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目前看,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比率毕竟是有限的,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灵活就业。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如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保障、就业观念等等),必将推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灵活就业。

参考文献

[1]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126-127.

[2]陶志勇.灵活就业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1):16-20.

作者:张 岩

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 篇2:

数字经济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政策研究

摘要: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时代加速演进。同时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提升高校毕业生群体适应就业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助力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是我国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问题。基于灵活就业视角,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濟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设计。本文认为,政府应从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和规制平台企业等方面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提升高校毕业生参与灵活就业的能力,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引 言

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正在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21年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疫情冲击下的复苏新曙光》,2020年47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2.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3.7%,名义增速3.0%。其中,美国数字经济规模为13.6万亿美元,列全球之首,中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分别居第二至第五位;分行业看,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最高,达44%,工业次之,为24%,农业最末,为8%。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快速创新阶段,数字技术成熟度和创新度显著增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交相辉映,渗透至国民经济众多领域。2021年10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只有进一步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助力我国在激烈的国际数字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优势地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6%,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5万亿,产业数字化规模为31.7万亿元。数字经济增长速度达9.7%,增速冠绝全球,数字经济。

一、数字经济催生就业结构变革

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就业结构。在孕育新市场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数字技术发展也源源不断地创造新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一方面,伴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崛起,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创造了诸多新就业岗位和新职业,例如,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网络直播销售、网络运营和短视频制作等。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国民收入和消费随之增加,这会导致劳动力需求上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等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通过选取2020年数字经济就业关键词,对国内数十家主流招聘平台进行检索,获取的数字经济招聘信息超过168万条,招聘人次近5200万,表明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招聘岗位众多,劳动力需求旺盛,数字经济就业发展前景广阔。

数字经济就业是指依托数字技术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任务的相关就业,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

第一,数字经济就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岗位需求,就业吸纳能力强。数字经济就业低、中、高学历岗位分布均衡,部分岗位对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不高,对降低就业门槛吸纳广泛就业群体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数字经济体量不断壮大,数字产业化领域业务范围迅速拓展,以及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新型就业岗位大量涌现,岗位类别多样化明显。

第二,工作方式灵活化,“零工”岗位大量出现。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就业业态转变,大量工作岗位从固定就业到弹性就业、从雇用就业到灵活就业转型,灵活就业岗位大量涌现,“零工经济”时代来临。

与传统打零工不同,数字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范围更广,正逐步成为主要就业形式之一。依托数字平台作为组织方,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灵活就业方兴未艾,成为吸纳就业的庞大“蓄水池”和主要“缓冲带”。一方面,灵活就业具有门槛低、容量大等特点,为残疾人、农民工、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灵活就业可共享、可兼职的特性,让拥有固定工作的劳动者能够通过兼职获得更高的收入,譬如白领兼职网约车司机,这大大拓宽了劳动者增收渠道,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明确要求“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在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灵活就业首次出现在会议通稿中,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统计数字,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人,约占全国总劳动人口的22.4%。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人员是依托数字平台就业,据统计,2020年全国约有8400万人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从劳动力需求侧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为55.7%,较上年增加约11%,近三成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如图2所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21年11月19日下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预测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较去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自2019、2020年起,我国高职专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幅度扩招,2—3年后进入毕业期。在未来几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日渐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高校毕业就业压力大,催生了考研热、考公热和教资热,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考研、考公和考教资热度空前,与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直接相关,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人,增至2021年的377万人,5年间增长200万。据推测,全国2022考研人数继续快速增长,达到462万。自2009年开始,我国公务员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数年超过百万。2021年公务员国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越200万,达到212.3万,部分岗位竞争激烈,呈白热化状态,最热岗位竞争比达到3714:1。同时,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报名人数也在不断增多。2016年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260万,2017年达到410万,2019年升至900万,2020年接近1000万人。据估计,2021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继续增长。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认定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员共3693万人次。

三、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初具规模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打零工不同,当前许多灵活就业岗位对学历和能力要求不低,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高校毕业生作为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在灵活就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下,灵活就业不失为一条适合高校毕业生的赛道。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灵活就业并非新鲜事物。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达到16.9%,2021届占比稍有下降,为16.25%。其中,天津、河北、山西三省市202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均超过3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冯喜良课题组对北京15所高校35788名毕业生进行调研,发现近5年来选择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相对稳定,为10.25%, 2021年为12.2%,其中,2021年专科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25.8%,本科生12.3%,研究生10.7%,。

此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灵活就业群体以95后为主,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比较大,多为主动择业,或将其作二次就业 “跳板”,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灵活就业为后续创业积累经验,为成立工作室并注册公司自主创业做前期准备。此外,在同等条件下,灵活就业者收入稍高于传统岗位从业者。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政策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政府如何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另辟蹊径,通过灵活就业缓解就业难问题,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认为,数字经济衍生出的海量灵活就业岗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蓄水池”和“缓冲带”,从政府角度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完成就业目标,提高就业质量。

(一)构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体系

当前的灵活就业依托数字经济而生,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政府应构建完整的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体系,建立灵活的数字经济管理机制,创设符合数字经济成长规律的管理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剖析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技术与产业基础情况,精准识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靶向治疗”,实事求是制定我国数字经济的短期、中期、长期及远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数字经济发展具体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其次,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数字经济管理部门,全盘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从战略规划、技术研发、产业布局、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和奖罚制度等多方面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权责不明、乱象丛生问题。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监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数字经济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二)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和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经济“任督二脉”,夯实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具体来说,应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和光纤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扩大骨干网络带宽,推进IPv6部署。

(三)健全灵活就业群体社保制度

尽管灵活就业能够助力劳动者就业创业,拓宽收入渠道,但也产生了劳动关系模糊、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原因在于,在灵活就业实践中,数字平台采用众包、业务外包等方式来获取劳动者的劳动,二者劳动关系模糊,劳动者无法享受工伤、失业等常见的社会保障。一旦遭遇工伤和失业问题,劳动者很可能陷入生活困境。

因此,补齐灵活就业群体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短板,既能有效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也能促进灵活就业岗位增长。具体来说,应尽快建立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消除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失业、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的“制度阻滞”,降低甚至取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户籍参保门槛,力争应保尽保,为灵活就业人员编织一张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解除其后顾之忧。

(四)合理规制平台企业

在面对平台企业时,灵活就业人员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强化对平台企业经营行为规制,纠正平台企业损害社会利益、妨礙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平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以网约送餐员为例,应规定网络餐饮平台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和在线率等考核要素,放宽配送时限,保障网约送餐员的劳动者权益。

最后,对平台企业的规制应适度,过分规制不利于促进平台企业创新。保持合理的规制强度,在保障平台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平台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创新积极性,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达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戚聿东,丁述磊,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发展与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J].改革,2021(09):65-81.

[2]赵青.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困境与制度优化路径[J].中州学刊,2021(07):96-102.

[3]朱梦梅.专业性与自由性高度融合: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势分析[J].江苏高教,2021(09):82-86.

资助项目: 202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湖南省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精准就业对策研究”(湘教通〔2021〕3231)

第一作者:邓冬丽(2001-),湖南永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通讯作者:游 鸿(1986-),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作者:邓冬丽 游鸿

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 篇3:

山西扶持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享多项优惠政策

日前,山西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享受扶持政策办法出台。以自主创业方式实现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山西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包括三种类型: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等;从事家政服务、家庭手工业、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等方式就业。

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毕业证、报到证等材料,到就业所在地的人才就业服务机构申报“灵活就业证明”。

凭灵活就业证明,大学生可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享受到一系列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包括: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代管档案、职称评定申报、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

实现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按规定代其申请。

上一篇: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下一篇:保障计算机安全论文

本站热搜